往生比丘-印 光 (近代往生随闻录)

印光,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邰阳赵陈村人。年二十一,投终南山莲华洞寺,从道纯和尚剃染,时光绪七年也。翌岁,于兴安双溪寺受具。读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为成佛之要道。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因前往入堂念佛,精修净业。暇则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光绪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请师为助,遂邀同南下,住法雨寺。两度掩关,为期六载,而学行倍进。民国纪元,师年五十二。高鹤年见其文,以之刊入上海佛学丛报。复由徐蔚如编辑印行,题曰《印光法师文钞》,风行海内外。师以净土法门导人,尤注重诚敬。其言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极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毋念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之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又曰:「余常谓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日增,而福慧愈减矣!」又曰:「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当如忠臣之对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增矣。」又曰:「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因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师以因果之理,至为重要。从凡夫乃至成佛,悉不出因果之外,故辄谆谆言之。尝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报。遭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生,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脱生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有弟子患病,自虑佛未念好,恐不能往生。师诲之曰:「汝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当知十念尚且往生,汝疑自己不能往生,即此一念,就是障碍,就不能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只要信愿真切,心中虽未能清净,亦得往生。如江海中水,虽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一九二八年,师离普陀,居苏州报国寺。一九三○年,至灵岩山。诲人学佛,唯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其言如布帛菽栗,未可一日离也。一九四○年农历冬十月,谓众曰:「吾老矣!灵岩方丈,不应久悬。」众推妙真,乃择日上位。初选十一月初九,师曰:「太迟了!」再选十一月初四,师谓是日「我自有事」。又复重选十一月初一,师曰:「可矣!」至初一日,师亲率众职事送妙真上位。行礼如仪毕,示微疾。初四日上午一时三十分,由床上坐起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呼水洗手毕,起立言:「阿弥陀佛来接,我要去了!」即由床沿步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师复自立起,端身正坐,低声念佛。妙真至,师嘱云:「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尔后即不复语,惟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逝矣。世寿八十,僧腊五十九。荼毗,三十二齿全存,五色舍利数千粒,塔于灵岩。师创弘化社,印施佛学书籍五百余万册,佛像百余万帧,遗着「文钞」近百万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十三祖。

《楞严经》小乘四加行与大乘四加行
(第一百八十段)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乾慧地和十信位,称为外凡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称为内凡三贤三十位。总计四十一位,称为四十一个菩萨位次,又称作四十一心,圆满了,是菩萨清净行。菩萨至此,已成就了欲界定、四禅八定、三明六通,如来十身灵相等,但诸行未圆,还没有登上菩萨金刚地中的初地乃至十地。
这时只是进入了登地前位,进入了四加行位的修行处。四加行有小乘和大乘之分,了解小乘四加行会更有利于认识大乘四加行,二者相互比照,能进一步明白四加行的意义,下面就小乘四加行和大乘四加行作个简要介绍。
1、小乘四加行:
四加行是加功用行、精进再精进的意思。小乘四加行的修证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是依四谛法从小乘七贤位走,加行圆满后证初果须陀洹。二是依大乘唯识学瑜伽法取四种定果色,定果色是修四禅八解脱得到的业果,这些业果有严格的定位和界别,称为定果色。
得定果色加行圆满后,证四果阿罗汉。前者在《心经》论释中作过介绍,这里介绍唯识学中的四加行。唯识学称此四加行为四功德、四善根。在禅定中是对一切法相的名字、意义、自性、异同这四相的领会,这种领会在小乘禅定中分为四种层次,即:
一、明得定:在此定中,寻思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虚妄不实,无所取,是有寻有伺的阶位,介于欲界定至未到禅,名为“暖位”。
二、明增定:在此定中,进一步寻思四相无我,立人、法二种无我,这是无寻唯伺的最后一个阶位,介于初禅或禅中间,是须陀洹的果位,名为“顶位”。
三、印顺定:在此定中,能随顺一切境相不生于心,不再对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有为相起寻伺之心,不起寻伺,即是无寻无伺,无寻无伺是二禅以上的境界,是斯陀含或阿那含的果位,名为“忍位”。
四、无间定:在此定中,如实证一切法无我,照见四相皆空,这种人我俱空的境界,是阿罗汉的果位,名为“世第一位”。
以上“世第一位”已断除一切欲望,烦恼不生,其状态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名第一离欲阿罗汉。“寻伺”在禅修中称为“觉观”,有寻有伺名有觉有观、无寻唯伺名无觉唯观、无寻无伺名无觉无观。这是修三三昧的法门。
“觉”是“作意”:是将思想集中到一处,如集中到念佛处,这是禅修的前方便,是六识心的作用。“观”是观察:观察作意处的思想念头,这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始终做到不随生处生、不随灭处灭,了了常知、如如不动,这就是“观”。“观”是般若智、是如来藏的妙用,超越了有生灭的“六识觉心”。这些是唯识学对小乘四加行的概略阐释。
2、大乘四加行:
《楞严经》是大乘了义教,所用四加行不从小乘的果位上走,而是在十回向位后,起四加行,加行圆满后,依次进入十地菩萨位的修证。大乘四加行所用的法门就是本经的首楞严大定法,即:一、奢摩他:修止见空性、依空性而止。二、三摩钵提:于止处起观、观诸法妙有。三、禅那:是般若中观。观空有不二、性相一如。下面是佛对阿难开示四加行的内容。
佛说:阿难!持戒修一切善法的善男子已圆成了乾慧地、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这四十一个清净心的修证,进入了四加行地,以求证妙觉圆明的菩提果而努力精进,并用此精进依次进入以下四个次第,即:
一、暖地:
此地菩萨以佛的觉体为自己的心体,但还未完全深入到这个心体中去,犹如钻木取火,火花出来了,而木材还未完全点燃,这种欲燃未燃的状况,比喻对登地已做好了准备,但还处于对地上果位证而未证的阶位。此即第一加行位:名为“暖地”。
二、顶地:
菩萨以自己所证之真如心、学佛所得之圆满果行,完全依佛所作之一切佛事而行,并以一切佛事作为依靠,但这样又好像没有一个所依处,如此有所依而又有所不依的状况,就犹如登上高山后,置身于虚空,四面空阔无依,只下面隐约还能看见一些细微的障碍物,这些细微的障碍物比喻清净无染的心地中,还有一些难以发现而障碍中道的微细心念,但已超胜暖地,离中道仅一步之遥。此即第二加行位:名为“顶地”。
三、忍地:
心与佛分之为二、合之为一,菩萨已证得心佛二同并无差别,已得中道之智,并善于运用中道,深明不二法。知有说皆二、遇事当忍,常忍于一念、不敢妄动。在在处处、不怀一尘;时时刻刻、不出一念。于行住坐卧中,不离观照,若有念起,即刻能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未得无生法忍,但已超胜顶地,离登地已近在咫尺。此即第三加行位:名“忍地”。
四、世第一地:
菩萨自性中的十方三世,无量众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现象,尽皆空寂,迷与觉、正与邪,善与恶皆是中道,中道者,自性本体之道,于此道体中,所谓善恶二法、正邪二道,并无实义,只是名目而已,菩萨修行至此,以无所忍而得中道实义,已超胜忍地有所忍而所得之中道,并以此中道,即将见实相中的无生法忍,登菩萨金刚地。菩萨得此法,即入第四加行位:名“世第一地”。
此大乘四加行圆满后,见无生法忍,入登地菩萨位。小乘《俱舍论》说:“暖位必定趋向涅槃、顶位不断善根、忍位不堕三恶道、世第一法一定正性离生。”正性即涅槃、离生是离生死。此名出世第一法。

​中国禅宗不拜偶像,呵佛骂祖,一念悟即成佛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中国禅宗不拜偶像

呵佛骂祖,一念悟即成佛

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命题是“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坛经》中应用的基本概念是“心”和“性”。“心”或叫“自心”、“本心”、“自本心”等;“性”或叫“自性”、“本性”、“法性”、“自法性”等。“心”和“性”大体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每个人的内在生命的主体,它本来清净、空寂,它又是超越于现象界的,但它的活动可变现为种种不同的事物。

如《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又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

善与恶、天堂与地狱,山河大地,草木虫鱼等等都是因“心”之“思量”作用而从自性中变现出来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能离间“自性”,就像万物在虚空中一样。如果人的“心”迷悟了,就不能见自性,只能是凡夫俗子,如果人的自心常清净,就是“见性”,则是佛菩萨。《坛经》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照禅宗看,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自性常清净”,就好像日月常明一样,只是有时为云覆盖,在上面的日月虽明,但在下面看到的则是一片昏暗,致使看不到日月的本来面目。如果能遇到惠风(按:指大善知识的指点和启发)把云雾吹散卷尽,那么常明之日月等等自然显现。

《坛经》中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善知识只能对人们有启发作用,觉悟不觉悟还在自己,“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各各自度。”

敦煌本《坛经》“佛性”一词很少见,但元宗宝本“佛性”则多见。《坛经》有两处说到“佛性”较重要:一是慧能在黄梅五祖处所作的偈:“佛性常清净”;另一处是答韦使君问,说“造寺、布施、供养”等“实无功德”时说:“功德在法身,非在福田;自法性是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前一条说明“佛性”的本质是“常清净”,这与“自性”一样,所以所谓“佛性”即“自性”,亦即为人之本性,它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的主体。后一条说明“佛性”即“自法性”,而为人之内在本质。

基于此,禅宗即可立其“识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理论。“识心见性”是说,如对自己的本心有所认识就可见到“自性常清净”,得其“自性常清净”就是使其内在的本性显现为超越的佛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这一切皆在“悟即成智”也。

那么人如何能“识心见性”?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这就是他们所立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法门。《坛经》中说: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着(离相),因为一般人往往执着现象以为实体,如以坐禅可以成佛,那就是对于坐禅有所执着,如以拜佛可以成佛,那就是对拜佛有所执着,这都是“取相着相”。“取相着相”障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于相离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着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常清净”,《坛经》说:“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所谓“无住”是说,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前念、今念,后念是相续不断的,如果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就不能是念念不住而是念念即住了,这样“心”就被“系缚”住了,“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如能对一切事物念念不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系缚,“是以无住为本”。

“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念”是心的作用,心所对的是境(外境,即种种事物),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境于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常清净,自成佛道。以上所论“无相”、“无住”、“无念”实均一心的作用,且迷与悟均在一念之间,故成佛道当靠顿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感恩生活,敬畏生命,做个微笑的向日葵,不管世界如何转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从不低头,向着暖阳。不要苛求生活,因为它已经给了我很多,时常宽容自己,因为自己也
  • 和林格尔县与芍药花有着深厚的历史源渊,相传北魏盛乐时代,盛乐城南宝贝河畔就有关于野生芍药花的动情故事,以芍药命名的“大小芍药沟”村落也因此而得名。如今,“芍药节
  • 处女座是不用对别人放电却可以将人电到的唯一星座~~处女男,幽默,喜欢思考关注讨论人性、社会等,爱看美女,有时很懒,很多事无所谓不在乎,对未来没有明确计划。— 
  • ·摆摊第二天 当天饭钱都没赚回 腿要折了捏[怒](but突然发现鞋和床单很配)·有一颗少女心的保安一枚·好看 好喝 爱喝·好好听 听无数遍了 都去给我听·排骨配
  • 综合自养生中国等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心]今天又是采核酸的一天啊,这个小房房真是设计的很……十八般姿势采核酸,腰酸背痛胳膊困[心]早上喝了牛奶,无蔗糖添加的
  • 细想一下有道德底线的人生,都是在借债还债,他日种的因,今日得了果。到了该还债的时候,唯有尽人事,听天命。
  • ”“知道的不多,但我提醒你一句,他一直在找小蝴蝶。”他说,“司珩让我把她藏好来,也让我在你出事的时候,带你走。
  • 11:30-12:30am一顿满足的海鲜大餐,不仅能让你横扫饥饿,还能带来满格好心情,巧克力渔家的海鲜菜品丰富又鲜美,从清蒸鲈鱼到清蒸梭子蟹,快来寻鲜吧14:0
  • 这种善的本性,不仅让自己在物欲纷繁里不沉沦,也常让自己在生活里得到奉献与助人的乐趣。这种善的本性,不仅让自己在物欲纷繁里不沉沦,也常让自己在生活里得到奉献与助人
  • 〖适合发朋友圈的夏日文案〗❶༼⍨༽ ❷夏天来辣 ᯓ.❸ᐕ 夏日取景器 ̗̀❹夏日/ᑭlo❺☹︎ ᵎᵎᵎ h̾o̾t̾ ℺»夏記❻天气很哇晒꒰ & ꒱❼一
  • 祝我们都能在鸡零狗碎里找到闪闪的快乐✨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孤独是关上灯,与发光的灵魂为伴学会以简单对复杂,以纯净对喧嚣,享受蓝天白云的惬意,欣赏一花一草的灵动
  • 回忆起了这些年遇到的事,高中的时候,和大多数人都相处的很好,只有我的同桌因为嫌我阻碍了他和美女在一起坐,所以对我进行了霸凌,每天骂我丑,挑我毛病,一直以来都没有
  • 我又爆哭晚上照例睡不着,画了幅画,然后跟朋友聊天,我说我最近情绪好差,像个神经病,他说该释放就释放,你是女孩子我们说道关于慢这个话题,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走的慢,
  • 谢氏的婆婆,在半年时间里,不仅失去儿子,孙子也没了,责任就怪到了谢氏身上,谢氏就成了“克星”。谢氏含泪恳求儿子:“你答应我,日后也一定在你的孩儿中选择一人去当仵
  • 从四月二十一号听到要有澳门见面会的消息立马定了飞机票 然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港澳台通行证 先去找导员问能不能开就读证明 然后就是写申请满学校跑找人盖章 拿到手后立马
  • 时小曼不可置信地看着镜子臃肿肥胖的自己,她做梦都没想,自己死后居然重生回到了三十年前!时小曼不可置信地看着镜子臃肿肥胖的自己,她做梦都没想,自己死后居然重生回到
  • 静能生智,智者之所以不惑,除了学问,更重要是心静;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心乱一切乱,别让一颗小石子击碎了自己的心智。有时候,并非淡泊无以明志,也
  • 【16天安利黄仁俊挑战】DAY4:最想推荐给仁俊的歌(*¯︶¯*)想了很久很久,最终选了这两首歌第一首歌是#聆听-创造营2020-徐艺洋#:我特别喜欢这首歌里的
  • 摆烂的今个,吃了牛肉干就很满足的我,我越发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什么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a想想都好遥远,所以回了学校收拾行李,这一路上内心动态可真
  • 我最大的幸運就是遇到了TEAM E這群姑娘,在我最痛苦的時候照亮了我的世界。最后一天躺在这张小床上了很难想象曾经那么不喜欢沈阳的我 高考前说去哪都不去沈阳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