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答: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1)

问:请问老师,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

答:烦恼有三重,这三重里面又分得很微细,什么因素属于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或无明烦恼。

光是“见”这个世间虚妄,就要离开八十八种的“见”。我们见什么,马上起了什么的想法,那境界是无边无尽的。

见到什么,你马上起反应、起作用,你的六根与世间的虚妄从来没有分离过,你得不到清净,始终都是缠绕在虚妄里面。

你还自以为是,看不到真相,自己在那定义,认定浅还是深、低还是高。这个自我主观已经出现了,自己就要看到。

不明白的人都用自我主观来定义,明白的人是放下自己,不起这一些作用,六根灭尽,叫心法相融。法是什么?无一法可得的法。

是意识上没有执着的法,是恢复本来自性清净的法,所以叫无一法可得的法。心法相融,也就是心无时不在定、无时不在清净处,任何因缘的变化,不过花开花落,一切都有生死、都有生灭的问题。

所以不执着、不计较、一切随缘,业力好坏无所谓,就是奉献,圆满我们的业力。每天都是在忏悔感恩,消自己的业障,改变自己,这样久了,身心清凉而且没有烦恼。

只有自我主观强大的人,他才会天天评判别人的对错好坏,然后自己起了无边无尽的压力、烦恼、无奈,还要怨天尤人:为什么我的命那么苦?

不改当然苦,有错还不改?愿意改不是就好了!明知道你生命苦还不改,那不是傻瓜是什么?生命很短暂,能够今生改变自己是多大的福报!

你有的时候想去了解生命真相,还问不到人呢。世间人都是说好话哄骗你:你不得了!结果自己活在迷失当中不自知。

女孩子爱听什么:你真是有气质,长得太美!你多么有智慧,你行仪多么端庄、多么美丽!你是大菩萨!专爱听好听的。这些是什么?哄骗别人。因为世间都是假的,都是哄骗人的。

慢慢的我们了悟生命,生命只是短暂存在,不要太紧绷,紧张压抑,轻轻松松,学佛不是每天胡思乱想的把自己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

~节录自新版《破茧而出》(书五·悟心断惑·修行篇之三十九(1)

#水辛命理##免费八字算命##国学##易经##文化##道教##佛教# 水辛命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传播儒释道思想!

道人住观修行,每日早晚两堂“功课经”是必须要持诵的经典。《早晚功课经》本是一部教内经典精华集本,选入其内的经典往往都有一定代表性。这其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放在早坛功课经的第一篇位置,足见“清静”二字对于修道者具有的重要意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篇幅极短,所述内容却颇丰。又因其文辞简约直白,大众阅读时不存在认知障碍,所以本经历来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其中不乏历代名家注释范本。粗读《清静经》,知其讲述如何从人心入手、以“清静”为修真的法门、教以人们澄心去欲,从而可以不为外缘所扰、不使内妄所动,最终若能达到“空无所空”的境界,便是得道也。
《清静经》中论述的清静修真之方,可源推至道祖所论述的清静无为的理论。此乃道教修行一以贯之的无上宗旨。

《太平经》中曾提到:“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教门修炼强调以静为基,唯有身心皆可以止止而不妄生杂念,才能保持精炁神的洞彻清明。针对这一道理,《吕祖百章句》中进一步解释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道教把修行又称为修真,是指要修除掉依附在身心上的欲望,从而见得本性真然。

如何见本性?唯有清静是真法门。如何得清静?《坐忘论》中写道:“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这里仍指出,学道必然要做一番去欲收心的功夫,把外放的心念回收到“我”之上,内守真我以达寂然不动之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更认为,清静是保养身心的实践法门,若可以做到恬淡虚无,则体内真气不会耗散,修炼之士再内守其精神,身体自然康泰无病。《太上老君内观经》中也有章句论述此理,曰“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这里指出,若能得清静,则可实现与道合真的修行理想。

世人曰清静,多与红尘烦扰相对照。其实,修道要实现的清静,并非是无杂事可扰,而是把清静视为一种恒常态,不因任何缘动而扰乱清静心,即是要实现“常清常静”的境界。外界纷扰之相不动形神,则无外缘可乱;内在欲望贪求之相不生于心神,则无内缘可惊。如此一来,就可做到内外两相忘的功夫。虽曰内守真我,然而守无可守,“我”亦不存,便是谓得道了。

此时的妙处,又如经文中所言“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修行中的大清静,也就在这杳杳冥冥之间。


论及道教经典,其数如恒沙,其间又多是指玄类与炼养类的文本,未得其门者往往参悟不透要旨所在。自太上道祖传世五千文以来,道教修行皆以无为、自然为宗,虽术法众多,但却不离身心清静之本真。而道教所说的真静,又并非不去观照红尘琐事,乃是要以真常清静应感万事万物,事来则应,事去则忘,去留两无意,不会因为事来事去而扰动心中一泓清泉。

学道修真,必以祖师经典为学修的法门径路。《早晚功课经·序》中提到,“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是后学者之入道门墙、修仙径路。一心参玄者,若能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皆参得祖师经典中的种种妙处,其得道之时也便指日可待。参悟玄机依赖于对字词的通透理解,但也要避免陷入对个别字眼的执迷之中。经中有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若因为过分执着某几个字词的是非对错而不见中心主旨,这岂不是最大的遗憾?

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论学书》一论中说的明白:“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既得书意,可深藏之。”祖师训诫曰,学书重在采意合心,明白经典所阐述的大道玄理。辨别文本字句真伪,这是学术家的职责,非修道人的功夫。道人学经一大目的是要助我成真,学之要在于悟、悟之理在于用、用之勤而后方能明白祖师用笔神妙。这便是经文中说的“诵持万遍,妙理自明”的道理。

作者:高璟 道教之音

19.《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10讲之上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嫩寒锁梦正月春

四方云集扬州城

稽首恭闻惊天法

六动一时法眼明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这段经文呢,是佛在设计套阿难。阿难听答,按世间法并没有错。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这句话佛为什么情愿绕那么多弯子?佛在逗机观教。你可以跟他讲一个小时的话、讲半个小时的话,其中你只要记好,把你关键的那一句话一套,就把他套出来了。我们向人家弘扬真理的时候,你如果一开始来讲:我给你讲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法!讲了以后叫你当下成佛!人家屁股一拍就走,「你犯神经病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因势利导。这是不是佛的办法呀?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户」是门,「牖」是窗户。门窗开着,叫「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所以我在这个讲堂里能够远远地看到。这句话很有意思,佛下面就抓住这个做文章。简单说,眼睛借着打开的门窗而看到讲堂外面的祇陀林。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如汝所言:好吧,就像你所讲这种情况,坐在讲堂里能够借助门窗看到祇陀林。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有没有这样的人——坐在讲堂里看不到室内的东西,却能看到室外?眼前的东西看不到,外面的东西看得到,有没有这个道理?也有,老花眼。(众笑)老花眼是照远不照近。但是这是个别性,个别性不能作为普遍性,开玩笑逗乐可以。佛讲的法是带有普遍性,你不能拿特别性、个别性来逗乐。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林泉,仍然是指祇陀林,仍然是讲给孤园。给孤园里是不是有树林,有河流?注意,这就是《楞严经》文采的特色,同一个事物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如果我们讲经说法为了让大家明白的话,我们最好反反复复地就是「祇陀林」。讲佛法是依义不依语,只看怎样叫大家能够明了就怎样讲。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当头一棒。阿难讲没有这个人。佛讲怎么没有?你就是这个人。这里才露出了真面目。所以佛这么一绕,阿难是不是上当了?到最后加到他头上去了。这段经文就是佛第一次审问阿难到底真心在哪里,也就是第一次「破妄识」。这个妄识,前面阿难讲的认为心在内,这是第一审、第一处破妄识。

     汝之心灵:「心灵」无所不知,光明、灵智,能见、能知、能识,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如果你当下这个灵明之觉、灵明之性,确确实实在你肚子里。尔时先合:「尔时」就是当时,「先合」是首先应该。了知内身:知道里面的五脏六腑、皮肉筋骨。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先看到自己的内脏,再看到外面的景物——有这样的众生吗?退一步来讲,即使你里面看不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那指甲怎么生,头发怎么长,筋络怎么动,脉搏怎么跳,你应该都能看到。如何不知:你现在怎么不知道?必不内知,云何知外:肯定地来讲,你里面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外面?至此,佛把阿难的第一个妄想心破除掉。

      告诉大家,佛这是方便说!如果站在他面前的是目犍连或者阿律多,佛会不会这样讲?这样讲使自己处于被动了。那目犍连和阿律多讲:「我就是看得到我的五脏六腑啊!」哪怕一个外道都能,他要把佛还数落呢。这段话就是欺负阿难,他没有开天眼。你说心在不在内?它哪里也在,没有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心。可惜因为阿难他不懂得心——所有都是我的心,不懂得外面也是心,他讲心在内这就是错误的。对于我们懂得了心无处不在的人。他讲在内是不是对的?就这个道理。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这个世智辨聪名不虚传。在整个七处破妄中,破「识在内」,这是根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这么认为。那到其它六处,就是阿难被迫转计了。阿难既然强词夺理,佛就跟踪追击。阿难是典型的世智辨聪,他用世间法的那种逻辑推理——反正有个心,你既然讲不在内,那肯定就在外了。阿难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的心就像一盏灯,如果这个灯在室内,自然先能照室内,然后从门窗再能照到室外。后及庭际:「庭际」就是室外,是房间和庭院的交界之处。所以阿难下了结论:众生不见身内而见身外,就像这个灯光一样,灯光在室外不能照内,所以我们的心在身外,不能照内——在身外只能看到外面的境界,而看不到自己的五脏六腑。

是义必明:这里的「必明」不是讲肯定,带有发问、带有试探性:这个道理「必明」,应该是对了吧?「将无所惑」,应该再没有什么疑惑了,再没有什么过错了。同佛了义:与佛所讲的了义法。得无妄耶:总没有什么不同吧?总没有什么错吧?看上去显得谦虚、好像征求意见,实际上是耍小聪明,反问这下总没有错吧?下面进入破第二处妄识,破心在外。看佛怎么讲。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是诸比丘:你看这些比丘大众;适来从我:即刚刚随我,适是刚才的意思;室罗筏城,是波斯匿王的国都,也叫舍卫城;循乞:挨门挨户托钵;抟食:吃饭;古印度人吃饭怎么「抟食」呢?用手抓饭往嘴里吃,可能不像中国人还用筷子。归祇陀林:我们一起回到了祇陀林。我已宿斋:我已经吃过饭。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你看众位比丘,如果一个人吃饭,其他能不能饱?或者这么多比丘吃饱了,我能不能饱?一个意思。很明显,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你们要深思啊!谁都救不了谁,没有救世主、没有神仙、没有皇帝,佛都不救人。听经闻法何其重要啊!可是现在五花八门的法呀,让我们抱以种种的幻想。佛讲了,那些方便是用来引导大家呀!根本的根本是,除非你自己明心见性,自己救自己。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面讲各人吃饭各人饱是虚晃一枪;其实来比喻把心和身分成你和我。你如果讲心在外的话,那么心就是张三比丘,身体就是李四比丘。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比如说心在外的话,可能就是目犍连,那身就是阿难。身心相外,是不是两个人呐?自不相干:各人吃饭各人饱,与你没有关系。则心所知:比如说张三比丘所知;身不能觉:李四比丘不能觉知;觉在身际:李四比丘所知;心不能知:那么张三也不能知。这一段经文就是说,你想的我不能知道,我想的你不能知道,把身和心比成两个人。因为他把心放到外面来了,那就不能相互知道啊!比如说我的心在外面知道了冷、暖、痛,到我这个身知道吗?不知道。注意啊,这些比方不是很严谨。佛讲一切法都是权宜之计,无非让阿难自相矛盾。如果对两个有神通的人,佛会不会讲这个话?对于他心通的人他敢讲啊?因为他心通的人可以在禅定的过程中互相沟通。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兜罗绵,是印度的一种小棉华,比中国的棉华壳子要小,华朵也要小,但是更白更细;以此比喻佛手柔软。汝眼见时,心分别否:这里把眼睛和心分开,仍然是来探讨阿难这种心态,他把心和眼是看成是一体还是二体。

如是,世尊:阿难回答了,眼睛看到了,心里肯定也知道。眼睛看到是不是在外?心里知道是不是在内?在这里把阿难的结论打乱。因为前面按照阿难的道理来讲,眼睛在外面看到,心不能知,就跟阿罗汉个人吃饭不能令众饱一样;可实际上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心里就能感知。从这个道理推论上不能知道,但在实际上又知道了,就造成这个矛盾。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你眼睛看到,心里分别,那就是身心相干,怎么能说心跑到外面去了?仍然是在诘问阿难。实际上我们的心有没有内外?没有。所以七处破妄啊,你不能讲这些比方是对或者不对,它经不起逻辑推理只是把心往细处引,在佛法里“以邪破邪”是允许的,用一种假设来破除对方的论据。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这是正论。你讲心在外,没有这个道理。佛在分别法中善巧地用各种比喻来引导
阿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走错了路,要记得回头,看错了人,要懂得放手,树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不是一天凉的,谁都不傻,谁也不笨,用眼看人,会走眼,用心感受,才是真,放下别人的错,解脱
  • 除了争金夺银,还有从不停止向冠军攀登、向纪录冲刺,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动人之处。  从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到如今冬奥会顺利举
  • 看到儿子参观学校时兴奋和激动的表情,和为自己制作相册时写下的“九年后我一定来这里上学”的字样,那一刻我很欣慰我的这次旅行太有价值了,也许儿子就因为昨天看到清华而
  • 比如在大健康的引领下,我要开始早起晨跑,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或者我要看多少书籍,还一本正经的列出书单,排好日程,要求自己多久看完一本书;或者给自己定好一年的
  • 有的人在做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是自己想要改变的还是被别人给改变的还是被生活给逼的呢。看电视里很多人都会说到“梦想”这个词,说实话我很逃避这个词,因为我从来
  • 资本在游走,难道散户就不能动起来么?所以,接下来我们如果想在这个市场好好过,就得认真听听GF要干嘛!
  • 夜色迷离满眼霓虹,感情终究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只能自我了断!刹那的驻足,留下的是一刻的惊艳,我在这头,她在那头,一个是焦躁的路人,一位是出尘的女子,手握陶
  • 你若爱它,总会敏感的找到它的身影,春天来了!神仙草,5块一包[得意]超值[阴险]http://weibo.com/u/6068397243#美女与野兽(2017
  • 画得好棒,为他们点赞[赞]据长江日报 早上好[太阳][微笑]人生之路必有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导,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贵。我成为了路上的一块基石,架起通向
  • 这是为你过的第四个生日啦~~[抱一抱][抱一抱][蛋糕]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所愿皆所得呀[心][心]呆桃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兔!妈妈永远爱你啊啊啊啊啊啊
  • #索达吉堪布[超话]# 2019 年 12 月 23 日359 即使某人以散乱心看见墙上的佛像,他将来也会逐渐得到解脱,这是佛的金刚语。小和尚讲故事:修心
  • #喜迎二十大# 【强链延链,挺起工业强区的“脊梁”——廊坊开发区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探访】截至目前,廊坊开发区已集聚了60余家企业从事高端装备研发与生产,涵盖
  • #带爸妈一起游# D2:巴黎 行程超满的,卢浮宫很大,要做足功课再来逛,像我这样没做功课的纯属凑热闹啊,好多画总能被我脑补很多寡三的情节[阴险][阴险]对古希腊
  • 洛斯菲利斯(Los Feliz)距离好莱坞以东仅几分钟车程,这里是最适合年轻专业人士的社区之一,也是艺术家、音乐家和家庭居住的热门地区。洛杉矶最受欢迎的居住地之
  • 只是怀念,怀念中曾经熟悉的纯真、轻松、美好,如今都有回来了……【盗我照片唱歌的,骗钱骗色骗友的,蛮同情你们的,你们的妈妈和爸爸都白忙活了,生了一副连你都不认可的
  • 雅琳翡翠诚招代理”低中高档天然A货翡翠批发、手镯、戒面、牌子、吊坠、手链、珠子 等等各色各样的翡翠商品,每天会有大量的新货上架,我是你们的货源,是为你们这些老板
  • 交互设计师天琦找室友啦 自家公寓 品质装修 智能家居 物业超级棒 家有爱猫爱狗各一只 近地铁1/11号 生活半径内超市餐厅应有尽有 Wi-Fi随便用 其他电气
  • #百万像素格回顾时代少年团名场面#拖飞机却要遭到众人叫骂,带团出圈却要被如此对待,活动、外务的站位却得不到粉丝们砸出来的番位待遇,为了团体舍弃了更好的选择做出牺
  • 街霸6团队:已吸取前作教训 重视单人游戏、玩家反馈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街头霸王6》的开发人员称他们从前作的错误中吸收了经验教训,本作中将会重视游戏的完整性并
  • 我觉得我有必要发一下[挖鼻]前天开始,我加入了集福队伍,用半个小时:扫出了和谐福、富强福、友善福和万能福![鼓掌]#小知网##天官赐福##支付宝集五福# 我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