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特稿丨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储户:#维权路上的红码#】6月15日,天目新闻记者从被赋“红码”的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处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储户的“红码”已转为绿码,然而即使拥有绿码,储户们仍面临各种困境。
6月14日,天目新闻报道多名村镇银行“取款难”储户,在近日前往郑州沟通存款事宜时遭遇赋“红码”事件。随着舆论发酵,许多储户又很快从“红码”变回了绿码。对于“红码”是否仅针对储户,郑州12345工作人员曾表示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经过查证是因大数据信息库出现了一些问题。
据悉,今年4月18日起,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河南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河南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河南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四家村镇银行储户陆续发现自己不能正常取款转账。此后,四家银行陆续发布了《系统升级的通知》公告,并关闭线上取款及转帐服务,截至目前仍未恢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不能正常取款转账#

已离开郑州 但仍是“红码”

6月15日,已经从河南郑州返回广州的何先生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自己今天上午扫郑州当地的二维码,仍是红码,“如果一直是红码,下次我要再来郑州,就会非常麻烦,可能根本进不来郑州。”#河南卫健委调查储户被赋红码#
6月11日,何先生从广州坐火车前往郑州,在6月12日抵达,“当时在火车站扫码还是绿码,当天也顺利入住了酒店,但是入住当天就有民警到酒店找我了解为什么来郑州。”
在郑州酒店入住两晚,何先生表示民警及当地银保监局工作人员多次前来了解情况,由于一个人在郑州,无奈之下,何先生同意先返回广州,“但是14日我到火车站的时候一扫码,才发现自己‘红码’了。”
何先生表示“红码”后,曾在火车站隔离点停留,直到自己所要乘坐的火车要开车了,才有工作人员将其单独送上车,“我14日下午两点左右到的广州,今天扫郑州当地的码还是红码。”
对此,何先生表示担忧,“我计划近期离职,然后到郑州继续找回我的存款,若是情况允许会先在郑州找一份工作,但是因为现在还是‘红码’就很担心再来郑州会很困难。”
何先生表示自己多次拨打红码页面显示的电话,但均未接通。而申请转码页面需要当地社区开证明,不在当地的何先生也开不了证明,所以何时能变回绿码,何先生也并不清楚。
2020年,何先生将自己的大部分存款存入河南郑州几家涉事村镇银行,今年年初何先生将其中一部分存款转出,但仍留了7万多元在银行中,“后面就发现取不出来了,虽然钱数目不大,但是对我来说是需要好几年才能存出来的钱。”何先生原计划用这笔钱结婚,但如今结婚也因“取款难”被延期了。
截至发稿前,何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现场码已变绿,但豫康码还是红的。
另一位储户刁先生在离开郑州后重新拿回了绿码,“我11日晚上到达郑州东站后是‘红码’,后来在社区的帮助下曾改回过绿码。”
刁先生称,刚发现“红码”后,他曾前往当地医院做核酸检测,在酒店的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后台系统将其健康码改回了绿色。但第二天打车时发现又被赋了“红码”。当刁先生想再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时,社区工作人员称是因为其在酒店入住填写信息时填成了境外人员。但据刁先生反复回忆,他输入信息时,并没有境外这个选项。
随即,天目新闻记者致电郑州郑东新区祭城路街道办事处千宁街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了曾经帮刁先生修改健康码一事,他回忆称,刁先生的第一次“红码”是因为太久没有做核酸,在做了双采核酸,并签订承诺书后,他将刁先生的健康码改回了绿码,“他说住在我们这酒店,我就说行,你既然来了,我不可能不给你改。”
但为何刁先生第二天又变成了红码,该工作人员称,是其填写时填了境外,“我看系统上显示是国外的,我直接就没给他改。”
因是“红码”,刁先生和妻子被送往了青龙山庄,与其他一同被赋“红码”的储户们一起“隔离”。14日早上,刁先生和妻子在当地公安的护送下,一路“绿色通道”通过高铁检查,离开了郑州。

“没有取到钱我不会回去”

2021年,成都的李女士经历了恶性肿瘤手术。在获得商业保险赔款后,今年2月,李女士将自己的赔款及所有积蓄都存入了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没想到今年4月就无法取款了。”
6月15日,李女士告诉记者,在“红码”近三天后,自己终于在昨天转回绿码,“目前正在当地民警安排的宾馆等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来和我们沟通存款的事情,若是一直等不到,下午可能会直接到银保监会门口看看情况。”
用李女士的话说,6月12日乘飞机落地郑州后,经历了“奇幻的三日”。“落地后,我扫码就是直接‘红码’了,赋码原因显示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但其实疫情后我一直没有出过国。”
李女士回忆称,当时机场工作人员通过她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确认其没有出境记录后,曾尝试帮助改回绿码,却并不成功,“身边很多其他旅客都可以很顺利改成功,就我不行。”
随后,李女士前往郑州市人民医院做核酸,希望能将自己的绿码找回,“毕竟‘红码’意味着寸步难行。”然而,在等待了几个小时后,即使已有核酸阴性证明,“码依然是红的”。
由于“红码”,无法住酒店,无法到餐馆就餐,“我们在路边买了饼,在郑州市人民医院的大厅将就了一晚。”李女士告诉记者,13日凌晨,当地公安、银保监局及信访局工作人员找到了她,几个小时后当地社区主任也一同出现。
“他们向我了解情况,希望我能回去,社区主任告诉我若是我能回去,‘红码’的事情可以商量,在我表示不回去后,就希望我能去他们安排的宾馆。”由于一直是“红码”,李女士无奈地同意前往民警安排的宾馆。
“他们让我24小时不要出房间门。”李女士表示,期间民警多次来沟通希望我们能回去,但她都拒绝了。14日晚,再次有民警来了解情况,“我说我还是‘红码’,他便登记了我的个人信息。”
6月14日,多位储户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被赋“红码”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李女士也在15日上午终于拿回了绿码。
截至发稿前,李女士表示自己已经顺利离开宾馆,正在寻找新的住处,“没有取到钱我是不会回去的。”

自驾储户:进不去的郑州

6月11日,三辆私家车,十余人一同从浙江出发赶往河南郑州,“我们要去取回我们的存款。”其中一位储户龚先生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这趟“取款”之旅以失败告终。
6月13日,龚先生一行人选择在河南郑州中牟县的中牟东站高速口下高速,“因为我们从其他储户处了解到,在郑州的高速口可能下不去,就选了县城的高速口。”但令龚先生一行没想到的是,在高速口扫码的时候,有几位同行储户出现了“红码”。
“高速口的民警就不让我们下高速,要我们回去。”龚先生表示,行车两天才到河南,“我们不甘心,我们就改变方向,选择在开封市的一个高速口下。”
下高速后,龚先生一行马上前往当地的一家涉事银行,想到现场了解情况,“但因为发现银行门口有民警值守,就也没有成功。”龚先生表示,一行人商量后决定第二日走省道进入郑州,“为了第二天能顺利出行,当晚我们所有人都在开封当地医院做了核酸,都持有核酸阴性证明。”
6月14日,龚先生一行三辆车在不同时间出发,尝试通过走省道的方式进入郑州,“但结果是我们还是都被民警的检查站拦住,这个时候再扫码,基本上只剩三四个人是绿码了。”
龚先生称,当时他们被先后带去了隔离酒店,“他们说要是我们回去可以马上变绿码,若是不回去就继续在这边隔离,按照他们的隔离政策要隔离7天。”龚先生无奈表示,他们去郑州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要一个说法,“我们的存款到底什么时候能取,有个明确的说法,我们都可以回去。”
最终,在僵持几小时后,龚先生一行人选择返回浙江,“其实有点后悔,应该再坚持一下的。”
龚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当地银行柜台办理的银行卡,共存入800多万元积蓄,“这么多年做生意的钱,现在余额都查不到了。”

“药用完了,只能先回家”

6月15日,备受媒体关注的浙江杭州储户,尿毒症患者高老先生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自己当天下午已在返杭的动车上,“今天银保监会一位副处长来找我,告诉我会尽快向上反映,主要是我的药水用完了,只能先回家再说。”
据高老先生介绍,自己年轻时在河南从事纺织贸易行业,2019年开始在当地几家村镇银行存款,此前存取均正常,“事情发生后,我现在做人都不好做了。”
截至今年4月18日,高老先生分别在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存了560万,上蔡惠民村镇银行300万,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400万,三家银行合计1260万,其中有400万是亲戚朋友的。
6月12日17时许,70岁的高先生独自踏上了前往郑州的火车,只为了能将自己存在河南三家村镇银行的存款取回,“这次来的目的一是希望能够尽快兑付,二是要告诉我时间。”
然而令高先生没想到的是,在他到达郑州站后被赋了“红码”,自己也被几名工作人员带到郑州市财贸学校的图书室。“现场有防疫部门、公安、银保监会、政法委的工作人员和我们谈话,‘劝返’我们。”据高先生回忆,一起被带去图书馆的有11人,都是村镇银行储户。
2021年,高先生确诊尿毒症,需要频繁做透析,“我和他们说,再不透析要有生命危险。”6月13日晚上,在高先生的要求下,两位工作人员带他到附近一家宾馆自费住宿。在宾馆里,高先生用自带的进口盐水做腹透,可以暂时替代透析达到排毒效果。
在宾馆住了一晚后,高先生于6月14日再次被两名工作人员带回图书馆,“在图书馆的时候我和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说了自己的情况,他们也很同情我,表示会去汇报我的情况。”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于14日下午拿回绿码。

“红码”到底是谁赋的?

6月15日,天目新闻记者致电郑州12320卫生健康热线,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储户被赋“红码”一事目前并未收到相关通知,建议“红码”人员在线上申诉。
对于到底哪个部门有权利赋“红码”,该工作人员表示可以联系大数据局了解情况,“如果要是郑州赋的话,郑州会有个单独的大数据,是专门管相关数据分析、数据赋能的,应该也有相对应的省大数据。”
在记者表示多次拨打河南省大数据局电话无人接听后,该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热线电话,并表示该热线电话工作时间为早8点至晚10点。截至发稿前,记者多次拨打该电话,均无人接听。
随即,天目新闻记者致电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接线值班人员告诉记者,赋“红码”的情况需要向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了解情况。
针对被访储户的疑问,6月14日,海报新闻记者曾电话联系到了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据其介绍,变码的政策和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但具体操作由各部门归口管理,建议记者联系郑州市当地大数据管理局。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回应海报新闻记者称,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下面有一个社会防控部,他们为健康码管理的直接机构,制定赋码的规则,赋码、解码都是他们负责的。
6月15日,一新闻报道网络截图在储户维权群中流传,该图片显示,有媒体记者从河南卫健委了解到,经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技术服务等部门的调查,初步确定负责豫康码开发运维的公司,在更新外省人员入豫风险判定规则时,由于程序员违规操作,错误使用了过期的规则,导致部分外省入豫人员被错误赋予红码。但天目新闻记者并未搜索到该报道原文。
据企查查显示,正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客户包括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商丘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洛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多家河南政府单位。6月14日至15日,天目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正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但电话均未能接通。#胡锡进称健康码只用于纯粹的防疫目的#
6月15日,天目新闻记者以储户身份从其中一家村镇银行的现场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该村镇银行仍在营业中,线下业务都在正常开展。该负责人表示,因“公安侦破需要”,目前线上业务仍未开通,所以储户目前仍无法取钱。“因为线上的业务需要等案件结束,由官方发声以后再说。”
对于储户来河南后被赋“红码”一事,该负责人认为也许只是因为“疫情影响”,他告诉记者,有从外地前来了解情况的储户并没有被赋“红码”,“他们来我们单位问一问都走了,跟他说在家耐心等待。”

债券“南向通”要来了!将于9月24日上线开通 内地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参与(附名单)
经济观察网 09-15 19:54

语音播报 (预计播放12分钟)
OF海富通美元债...(501300)+0.74%近3个月回报
OF中证兴业中高...(003429)+1.78%近3个月回报
OF海富通美元债...(501300)+0.74%近3个月回报
OF中证兴业中高...(003429)+1.78%近3个月回报
原标题:债券“南向通”要来了!将于9月24日上线开通 内地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参与(附名单)

经济观察网记者蔡越坤继“北向通”开通后,时隔3年,债券“南向通”也将正式开通!

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表示,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共同发展,“南向通”将于2021年9月24日上线。

“南向通”是指内地机构投资者通过内地与香港基础服务机构连接,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的机制安排。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南向通”的整体运行框架问题,央行介绍时表示,目前,内地金融机构可以自主“走出去”配置全球债券。“南向通”没有突破内地与香港现行政策框架,主要是通过加强两地债券市场基础服务机构合作,为内地机构投资者“走出去”配置债券提供便捷通道。“南向通”的可投资范围是在境外发行,并在香港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起步阶段,“南向通”先开通现券交易。

与“北向通”一样,“南向通”也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名义持有人制度安排。内地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托管清算银行通过在香港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的方式,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债券托管结算服务。

对于“南向通”开通的意义,央行表示,“南向通”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内地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有利于稳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有利于支持香港提升竞争优势,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9月15日,富达国际点评表示,债券“南向通”的上线标志着债券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境内外债券市场实现了双向互通,是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重要体现。“南向通”制度下,境内投资者将可自主选择交易结算安排,预计这将有效提高境内机构参与债券跨境配置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使南向通成为便捷高效的债券跨境配置渠道。 南向通的开通有利于境内投资者布局境外中资债券,特别是占比超过90%的中资美元债。中资美元债因其与境内信用债在流动性、风险收益、品种分布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对境内投资者具有较大的跨境多元化配置价值。

内地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参与

3年前,2017年7月,债市“北向通”正式开通。

对于“北向通”开通后的效果意义,央行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北向通”开通前,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约为850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这一规模已经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40%。其中,“北向通”的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约1.1万亿元人民币,四年来累计成交量为12.3万亿元人民币。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有78家参与进来。

央行称,“北向通”运行平稳高效,已经成为境外机构入市的重要渠道,交易日趋活跃,两地监管合作顺畅,社会各方反响良好。特别是,“北向通”既注意采取多级托管等国际通行做法,切实便利境外机构“一点接入”,又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以穿透式信息收集等一系列安排,有效支持监管和风险防范。

3年后,适时开通“南向通”,央行表示,一是有利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拓展了国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二是有利于巩固香港联接内地与世界市场的桥头堡与枢纽地位,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现阶段参与“南向通”的机构有哪些?

央行表示,内地投资者暂定为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也可以通过“南向通”开展境外债券投资。交易对手方暂定为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南向通”做市商。

为“南向通”提供债券登记、存管、托管、交易、结算、清算等基础性服务的机构包括两地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和托管清算银行。其中,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首批境内托管清算银行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

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名单

不得非法套汇

同时,央行也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境内投资者可通过“南向通”参与境外债券的发行认购。内地与香港相关基础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安排,做好衔接。境内投资者可使用人民币或外汇参与“南向通”,相关资金只可用于债券投资。

通知强调,境内投资者不得通过“南向通”非法套汇。使用人民币投资外币债券的境内投资者,可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办理外汇资金兑换和外汇风险对冲业务,投资的债券到期或卖出后境内投资者不再继续投资的,相关资金应汇回境内并兑换回人民币。

此外,通知指出,“南向通”跨境资金净流出额上限不超过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目前,“南向通”年度总额度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每日额度为200亿元等值人民币。

“南向通”如何管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央行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南向通”通过在交易、托管、结算、汇兑等各个环节的设计,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并通过交易托管数据报告等方式,强化穿透式监管与监测。

额度管理方面,根据《通知》,“南向通”跨境资金净流出额上限不超过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目前,“南向通”年度总额度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每日额度为2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对“南向通”年度总额度和每日额度进行调整。

此外,参与“南向通”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仍遵守现行管理规定,相关跨境资金净流出额不纳入“南向通”相关额度使用情况统计。

【“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不矛盾——#为张文宏说句公道话#】
#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不矛盾#
张文宏所表达的“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一现状存在,他一直呼吁大家在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修补被病毒突破的防线薄弱点。
@王慧opinion :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撰文,痛批英美等国将政府防疫失策“甩锅”给病毒变异,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此观点一出,立刻在互联网引发热议,网友们在有关防疫的讨论中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主张清零派”和“支持共存派”。

“主张清零派”将矛头直指近期针对南京疫情在微博发声的张文宏医生,声称他所说的“世界要学会与这个(新冠)病毒共存”是宣布向病毒投降,甚至有人直接给张文宏扣上了“投降主义”的大帽子。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并报道新冠疫情的媒体工作者,看到这些网上评论我无比震惊,想借此机会说句公道话。

高强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与病毒共存”是指英、美等国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经历了一年半的疫情,大家有些疲惫,甚至麻痹,在国内散发疫情不断之际,高强提出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在接种疫苗之后消极抗疫,还是及时的。

而张文宏所表达的“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一现状存在,他一直呼吁大家在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修补被病毒突破的防线薄弱点。

今年(2021年)6月6日张文宏在观察者网的专访中明确指出,今天,中国可以说是彻底消灭了新冠病毒,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中国发生的疫情都是从境外传入的。但是,中国可以做到清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能做到。只要其他地方清不了零,那么这个病毒就会在世界上一直传播,流转。从原则上讲,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可以做到消灭新冠病毒。其他地方的社区管理、城市管理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么就不能做到清零,因此这个病毒就会一直在地球上存在。

张文宏在上述采访中说,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解释道:“首先全世界每个人都去打疫苗。第二,天花疫苗打过一针之后可以永久保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新冠病毒,实现人人打疫苗现在还做不到。另外,它给大家提示的特点就是,打了疫苗可能也无法实现永久保护。生过天花的人不会再生天花,但是今天我们发现,生过新冠的人会再生新冠,这就意味着疫苗提供的免疫不是永久的。”

“所以,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全人类都打一遍新冠疫苗,把R0值控到很低的水平,那么新冠病毒就不能被剿灭。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这是个常驻病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全球性的疫情一直会存在。”张文宏补充道。

所以,只有中国做到“清零”是远远不够的,只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清零,只要这个病毒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通过世界各国人与物的交流,病毒就有传播的机会,客观上人类就是在和病毒“共存”的。

但是相对于放松疫情管控、主要靠接种疫苗抗疫的西方国家,这一年多来,中国多个城市的散发疫情都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清零的最终结果,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动态清零”策略。

张文宏医生在号召大家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这一策略。他曾在观察者网的专访中说:“中国一直采取坚决清零的策略,在实现和全世界互动之前,一般来说会一直维持这个策略。”

而张文宏所说的“动态清零”策略与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文章中所说的“必须坚持严格防控”的措施非常相似。高强在文中写到,“通过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把病毒封锁在最小的范围内‘自消自灭’。”

所以,“与病毒共存”的现状和“动态清零”的策略并不矛盾。“与病毒共存”是病毒尚在地球存在,且很可能很长时间会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动态清零”是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积极的抗疫战略。

当然,也无须讳言,在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张文宏和高强的观点是相左的。高强在文章中说:“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而张文宏的观点如同上述:“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

还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自媒体动辄给张文宏这样的专家扣上“投降主义”的大帽子,是极不妥当的。张文宏医生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爱国者。在一年多防疫抗疫期间,他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疫情初期,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鼓励大家,“再闷2周,把病毒‘闷死’”;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党支部书记,他让党员医生先上一线,没有讨价还价;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始终在提出自己的科学预判;最近上海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一些人对他的话有些误解,尽管如此,讲科学仍然是科学家的使命。7月30日,张文宏在微博中写道,“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的确,除了他之外,不少专家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2020年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王辰院士说,新冠肺炎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202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2021年5月19日,钟南山院士说,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

2021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石正丽研究员指出,“德尔塔”变体进一步变异衍生出“德尔塔+”或“AY.1”变体。德尔塔变异株已在至少9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且还在继续变异和进化。“我们要放下恐慌心理,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一段时间的准备。”

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的当下,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广开言路,包括专家和官员等在内的理性探讨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认清疫情的当下形势和未来走向,未雨绸缪,形成科学的共识,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决策层形成正确的决策。

对任何人讲的话进行脱离语境的简化、情绪化转述和讨论,作泛政治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甚至乱扣帽子,这是要不得的,是对眼下抗疫大局有害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是因无度的疫情争论,泛政治化的揣测,造成了社会撕裂而吃了大亏。

与新冠疫情的争斗,是一场持久战。张文宏的观点,高强的意见,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今后,随着疫情的变化,类似的不同见解和争论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彼此都是一家之言,都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机构,更不代表组织,民众、社会和政府亦“兼听则明”,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应有的正常现象,也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必然途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郎平?昨晚这一幕,央视解说赞她为中国女排历史第一人!
  • 两大一线城市,宣布增加汽车摇号指标!车市迎硬核利好,你离喜提新车又近了一步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震惊国外!联邦快递“劫持华为包裹”,中国学者:应暂停其业务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