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天下足球南看台】打破魔咒!

作为世界足坛的传统豪门,德国基本上没有惧怕的球队,他们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英格兰处于优势,可以在世界杯半决赛血洗巴西,和强大的法国也能踢得有来有回,却仍然要直面命中注定的克星——意大利。在有记录的正式比赛中,德国从未在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直到这个夜晚之前。

同为四星球队,德国和意大利有着相当长的恩怨,两支球队也联袂奉献了无数经典。往远了说,有1970年那场载入史册的世界杯半决赛,连墨西哥的阿兹特克球场都用牌匾写道:“向参加‘世纪之战’的意大利和德国致敬”。进入21世纪之后,则有2006年世界杯半决赛和2012年欧洲杯半决赛两场巅峰对决,笑到最后的都是意大利人。

或许是球风相克,无论德国是处于低谷还是正值巅峰,似乎始终无法逾越意大利这座大山,看似“很弱”的意大利,总能以各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战车抛锚。比较经典的案例便是2012年欧洲杯,不被看好的蓝衣军团等来了国家队巅峰的巴洛特利,战术上取得完胜,硬生生将德国足球的巅峰推迟了两年。

久而久之,德“意”治的说法开始在足球圈盛行,意即无论德国多么所向披靡,最终都会被意大利“治一治”。很难想象,在国际足坛享有盛誉的德国,竟然从未在正式比赛的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最接近的一次是2016年欧洲杯1/4决赛,贵为世界冠军的德国面对平民意大利,场面占优却没能拿下,通过马拉松点球才笑到最后。

如今距离勒夫和孔蒂的那次经典斗法已经过去了六年,无论德国还是意大利都走过轮回。连续迷失了两届大赛的日耳曼战车告别了漫长的勒夫时代,由弗里克引领革命,而蓝衣军团经历了文图拉时代的黑暗,在曼奇尼的带领下于欧洲杯实现文艺复兴,然后又在球迷们的错愕声中历史性地连续两次无缘世界杯。

坦白而言,德国和意大利都处于一个重建期,蓝衣军团尤其如此。若日尼奥罚失的两个点球,将意大利送出了世界杯,欧美杯0比3惨败阿根廷,则让时代彻底落幕。曼奇尼终于决定再次“改革”,大力启用令球迷感到陌生的年轻人,宁愿以输掉现在为代价,也要争取一个未来。于是,在五大联赛休赛期的欧国联,人们看到了一支“非典型”的意大利。

即便如此,在十天前的比赛中,德国还是没能在客场拿下意大利,但回到主场再度交手,战车仿佛变成了另一支球队。曼奇尼依旧贯彻着自己的练兵策略,首发派上尼奥托、拉斯帕多里、弗拉泰西等清一色的国家队新面孔,只可惜蓝衣军团这一次没能踢出对阵匈牙利和英格兰时的惊喜——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重新找回准星的战车。

普鲁士公园球场的哨响之后,两支传统豪门没有试探直接开始进行攻击,德国这边维尔纳和萨内纷纷觅得机会,意大利这边拉斯帕多里和尼奥托的射门则都被状态神勇的诺伊尔扑出。不过率先取得进球的是德国人,第10分钟基米希停球轻巧推射破门,打破了场上僵局。此后双方陷入鏖战,半场前巴斯托尼禁区内犯规送点,京多安主罚命中扩大比分。

进入下半场,德国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战车火力全开,第50分钟,穆勒抽射再进一球,之后维尔纳三分钟内梅开二度,让德国在70分钟时不可思议地五球领先意大利!当然,这样的比分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多次关键的节点,都是诺伊尔力保城门不失,让比赛的天平彻底倒向德国。

比赛的最后时刻,德国开始锻炼新人,意大利也要为颜面而战,尼奥托和巴斯托尼连进两球将最终的比分变成2比5。但这些迟来的进球已经无法改变什么,意大利本届欧国联的不败金身告破,德国人则实现了数据统计意义上的突破——追平了1939年时面对意大利的最大比分胜利纪录,并且在正式比赛中首次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

毫无疑问,弗里克的新德国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意大利完全崩塌,毕竟曼奇尼的目的还是以练兵为主,何况蓝衣军团的表现并不像比分反映的这般悲剧。另一方面,欧国联虽然是正式比赛,但其实质仍是诸强练兵的“半友谊赛”,各豪门均未拼尽全力,否则也无法解释英格兰为何被匈牙利双杀,并且在主场输了个0比4……

而在这个夜晚,世界足坛还有其他故事发生,哥斯达黎加世预赛附加赛击败新西兰,锁定了最后一个名额,当32强诞生,世界杯的脚步真的近了。

不过,如果论关注度,德意之战当然最为引人瞩目,在正式比赛战胜意大利后,德国人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大赛常规时间内击败这个宿敌。豪门的恩怨始终延续,成为足球世界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也期待着德国和意大利,继续奉献令世人回味的经典对决!#足球赛事前瞻##卡塔尔世界杯32强全部出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她说:“因为你总夸我身体好,我就觉得自己穿多了会不会就是身体不好了啊?他们实在太在意大人的话了,他们会无意识忠诚于你所有的评价。
  • #西藏旅行##西藏旅行攻略# 2023川藏自驾行Day6::嘎瓦龙-墨脱篇离开帕隆藏布江(波密境内这段是自东向西流)边的波密县城,顺着墨脱公路(559公路,31
  • 胃在翻腾,然后吃了番茄下去,再过了一会儿我就吐了……我日[拜拜]4⃣️芋圆虎皮没拍照用了别人的图……里面也有杨记的标准酱,虽然没有虎皮的多但是有着先前的恐惧,我
  • 或者就藏于心里,成为曾经宝贵的一份回忆了生活的杂七杂八 鸡零狗碎让我逐渐成为了一个敏感又坚强的的大人 会应对琐事 会变成戴着面具的人 内心纯真但谁又会相信呢 世
  • 最近对关心自己,而非自己的有了新的感悟,宇宙中的某些星球,是我浅薄理解中的共产主义,不必非得是你的,你拥有一切,地球人无法做到,即使目前的资源,足以使所有人口过
  • 我一直觉得她和7比较有cp感来着,但是又看到有网友说xz有男朋友……就问问到底咋回事儿?⭕️看着确实还挺主动的……实在忍不住想问问,不妥删,别骂我,我就是问问[
  • 不过大结局最令我意外的还是老师,对于这一段剧情我属实是不太能理解,因为老师在之前在游戏里想保护学生都是真的,完全看不出她的恨,而且如果对学生只有恨,那又为什么答
  • 要说,中医历代方剂之奇妙,还真不少,比如被列入中医十大名方的方剂,自然也是奇妙不已的;又比如被誉为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依然是妙不可言的;还比如被称为“有病没病,
  • tokuさん是G团的主心骨,键盘加作曲,但这次您,听了美依礼芽的提议还做出改变...?过程中,小美提供了很多具体的编曲建议,就是这样作曲的...记者:你俩...
  • 1946年8月退役,1948年出售解体#军事历史全触达##云听#我遭遇了基层政府睚眦必报的小人陷害!这个节目《请不要打扰她的灵魂上路——普贾·贝蒂(印度)》很不
  • 地上的似乎琢磨不透,于是这身影只好抬起头,这一下就叫猫瞧见了脸,即便半遮着,也实在是——也实在是———那种惊简直同了悸,从来料不到世间有这样的脸,于是手在刀,人
  • 去了我的快乐老家bf,选了十多件衣服,啧,太大了都,最后只买了一件[黑线]bf再不分码你会失去好多人[哼]结束之后在集市又逛了逛,本来想买些好看的小玩意,结果看
  • 在这个现实维度的世界,他进圈当了演员才让我们都能看见他,所以真的很希望他发出来的光和热有更多的人看见。面包不贵,教训贵,这一次,我又赚了,感谢我身边遇到的每一个
  • [加油]第一次去画画的时候,她非常开心,临走的时候不小心顺了一个玩具,出门的时候自己发现了,我让她自己送回去送完回来明显耸着肩膀很沮丧,我问她发生了什么,答曰有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就算这名粉丝解释了,说是戒指是自己自愿送孙阳的,但仍旧有不少网友无法理解,认为戒指这种东西不能随便送人,还有的网友认为就算是粉丝要送,也应该是
  • 29岁的长靖一定是快快乐乐的,一定会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写更多歌,唱更多歌,你说站在个巡舞台上的你特别特别幸福,台下的我们当然也是啦!我们一起给你唱生日歌的时
  • #许墨[超话]# 今天上线看他穿着这个衣服便心血来潮回看了这个约会,没想到那时候的小许已经开始厚积薄发了,一年学完高中及大学本科[哆啦A梦吃惊][哆啦A梦吃惊]
  • 腾讯视频会员年卡138,QQ音乐会员年卡128,哔哩哔哩大会员12个月年卡 79,网易云 音乐黑胶12个月年卡69,努力了的才叫梦想,B站会员不努力的就是空想,
  • ■ヘッドライトを彷彿とさせる目は、クリアパーツに「リフレクションカット」加工を施し、劇中に近い光の反射を表現。渡辺を語るうえで「美」は必要不可欠なキーワード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