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切断生死轮回!

明本誓普摄

明谬见迷悟

佛性本一如,无迷悟差别。

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

上到诸佛,下到我等流转凡夫,如果从佛性来说,大家本来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一如”,一如就没有二如,佛亦如是,众生亦如是。

佛性没有迷悟的差别。佛固然大彻大悟了,但也没有增加;众生固然迷惑颠倒,但也没有减少。所谓“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

佛性本来平等、一如、无差别,为什么诸佛觉悟成了佛,而我等颠倒在此轮回呢?为什么在没有差别当中显示出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因为“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一下就显现出差别,整个世界就热闹了。

什么叫“忽然妄念起”呢?

“忽然”就是没有来由的。起了最初一念无明妄想,妄念就启动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在本来万法一如的状态下颠倒安立,有人有我,由此就产生了迷悟差别。所以,“忽然妄念起”讲的就是无始无明。

我们一般都追求一个最开始的原点,“从哪里开始?”一定要找一个最初的原点。其实,这是众生的一种妄想,不存在最初的原点。所以,佛法经常说“无始劫来、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我们总是在追究,怎么理解“无始无明”呢?有现在就有过去,有今天就有昨天,有今生就有前生,“无始”往哪里推?推到什么时候呢?能推到任何时候,都是有始。

“无始”是一种妄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没有这个点;也可以说它在任何点当中,现在我们起心动念,任何妄念一起,当下就是“无始”。

比如虚空,虚空坦坦荡荡,自由自在,我们每个人都在里面运行、活动,本来也无分别、无障碍,如虚空一样无分别,都很好。可是我们突然起了一念,比如说“我站在这里”,那么以我为原点,到前面那棵树大概有三十米,前面那栋楼可能有六十米高。什么叫远,什么叫近;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什么是东,什么是西,什么是南,什么是北……这一切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确立了一个点,说“我在这个点”,那么以我为中心,展开了所有这一切。

如果就虚空本身来讲,它有这个点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自己的站位设为原点,确立自己的点,但虚空本身是平等一如的,它是坦坦荡荡、毫无分别的。我们所站的这个点就是无始无明的点,这个点任何时候都可以存在。

所以,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时间的点,它是一种妄念的安立。有“我”,有“这里”,马上就有彼有此,有远有近。所以,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我”,确定了一个原点,才构建了所有的现象。

张三是这样,李四也是这样;你有你的“我”,我有我的“我”。你说那里远,我说那里近;你说是东,我说是西:这就杠上了。所以,这个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标准。每个人都建立一个坐标系,以自己的坐标系衡量别人,这个世界热闹不热闹,打仗不打仗?你想不轮回,怎么可能啊?就轮回了。

那么,佛打碎了个人自以为是的坐标系,这些坐标系都是以“我”来建立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切断,让我们回归到荡然虚空的状态。不是说没有楼房、没有树,是有的;也不是没有前后,是有的。但是不分别,让它如是这般地存在,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可是,我们一旦确立了所谓的“原点”,最初一念妄念启动之后,我们就像蚕吐丝一样,“我走了三十米,我向南,我向北”,这条线就牵扯不清,一直把我们缠缚在这里,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点”啊?所有一切的概念、语言、分别、思维、造作,不都是因为最初这一点妄念安立,才引发后面无穷无尽的事吗?

一般圣道门的修行就像我们开车一样,进了这个胡同,进去多深就要退出来多深,这样才能出来。我们有了最初一念无始无明,这一念安立之后造出这么一大堆事,无穷劫地轮回,说“倒车,往回退吧”,退到什么时候才能退出来啊?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念头,什么时候才能倒出来?

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从根本铲除,把“我”的坐标系、“我”的妄想安立连根拔起,当下称名的时候当下切断,回归本有行体,回归我们的本有佛性——无量光寿。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间点,在任何空间点,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切断了生死轮回,切断了无始无明。

明本为愚迷

然弥陀本誓,布施迷众生,

为钝根无智,非智慧辩才。

阿弥陀佛本誓成就的名号就是给迷妄众生的。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是有智慧辩才的人,能自己开悟,能断除无始无明,证得人无我、法无我,那多难啊。可是这句名号,当下称念,当下就切断,所谓“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算抱持着“我”的观念,也没有关系,因为它是连根拔起的。

佛经里有两个字叫“戏论”,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语言、思维、观念、表达,通通都是戏论,没有实际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妄想安立,当然是戏论了。

明摄定散机

不简施与戒,亦不简破戒,

定散共摄护,四威仪无碍。

明摄无善机

善恶皆不隔,不舍恶业人,

杂善皆不生,善根不思量。

明放下身心

不修饰身仪,亦不饰人目,

心不凭计度,悟心彻底绝。

这样念佛,你不觉得非常畅快吗?不觉得非常干净利落吗?

一般人都是小心眼,“今天有这么多信众、莲友,我得把衣服端正端正”,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师父要过来了,赶紧修行啊,我得念佛了”,刚才还躺在那里,这会儿就坐正了:这就有点给别人看的意思,都用不着。心中也不会这样想、那样想,盘算“我怎样念佛能更精进啊?我怎样心更清净啊?”或者抱有偷心,“我这样是不是能入禅定啊?甚至能开点小悟啊?”

“悟心彻底绝”,特别干脆。“绝”就是绝望,“我绝对不是那个根机”;“绝”也是断绝,“你给我,我也不要”。这也叫作“死尽偷心”,意思是一样的。

一般人念佛,就说“如果我能开悟就更好了”,这个念头就是偷心不死;“不光是开悟,如果我能入禅定,或者我的心稍微清净一会儿,这样就更好了!”你念佛还有所谓的“更好”,你的佛都念到哪儿去了?就像虚空已经无穷大了,说还有比虚空更大的,这怎么可能?就像一个圆,它是三百六十度,说还有更圆的圆,怎么可能?明念佛深旨

明非迷悟法

无量寿佛之名号,诸佛光明所不及,

非迷非悟之法故,称赞为难思光佛。

所以,我们就不要在这里说迷说悟了,或者怎样深刻地理解。六字名号连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连诸佛的智慧都探测不到,凡夫在这里谈什么迷悟,谈什么了解、理解、信心有多深,这不是闲扯吗?好像六字名号的深度是你的信心可以探测的,是你能了悟、丈量的一样。它完全不是迷悟的境界,所以讲“非迷非悟之法”。你就不要在这里谈迷谈悟了,就老老实实地“但任口称弥陀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你迷了,是个迷惑颠倒的众生,说“我信佛就是迷信”,行啊,迷而信,“将错就错,西方极乐”;你说“我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了仍然差得远,还是要靠这句名号,老老实实称念往生。

你能悟到哪里?就算悟到跟诸佛平等,也仍然悟不到这句名号。为什么?“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可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的。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种光明是诸佛的光明不能比较的,不能达到的,不能及的。以我们这点豆大的“智慧”,在那里计度、盘算,说“我有什么样的智慧,有深有浅,理解多少”,完全是白费功夫。

明生佛一如

信乐此法时,生佛皆不隔,

彼此三业不舍离,是故名无碍光佛。

唯有这样不思议地投入弥陀救度,“但任口称弥陀名”,“信乐此法”,必然往生,这时候众生跟佛一体不分。

在此之前,众生是众生,佛是佛,跟你没有关系,生隔着佛,佛隔着生。一旦口称弥陀名号,信顺弥陀救度,当下就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明当中,所以叫“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明委身念佛

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

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干脆,什么都不用想了,一切思量都断绝了。什么善恶、智愚、净秽,什么有妄念没忘念,什么迷悟、信疑,这一切都是思量,都是戏论,这一切都“止”。

什么叫“止”呢?

就是没有用,像大风一样吹走就干净了。不是自己强行制止,没有用,都废止了。

孤零零地一身投靠,生命归属弥陀,仰属弥陀。不管出入息,只要有一口气存在,吸气是南无阿弥陀佛,呼气还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此文的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当下就切断生死轮回! 

明本誓普摄

明谬见迷悟

佛性本一如,无迷悟差别。

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

上到诸佛,下到我等流转凡夫,如果从佛性来说,大家本来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一如”,一如就没有二如,佛亦如是,众生亦如是。

佛性没有迷悟的差别。佛固然大彻大悟了,但也没有增加;众生固然迷惑颠倒,但也没有减少。所谓“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

佛性本来平等、一如、无差别,为什么诸佛觉悟成了佛,而我等颠倒在此轮回呢?为什么在没有差别当中显示出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因为“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一下就显现出差别,整个世界就热闹了。

什么叫“忽然妄念起”呢?

“忽然”就是没有来由的。起了最初一念无明妄想,妄念就启动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在本来万法一如的状态下颠倒安立,有人有我,由此就产生了迷悟差别。所以,“忽然妄念起”讲的就是无始无明。

我们一般都追求一个最开始的原点,“从哪里开始?”一定要找一个最初的原点。其实,这是众生的一种妄想,不存在最初的原点。所以,佛法经常说“无始劫来、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我们总是在追究,怎么理解“无始无明”呢?有现在就有过去,有今天就有昨天,有今生就有前生,“无始”往哪里推?推到什么时候呢?能推到任何时候,都是有始。

“无始”是一种妄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没有这个点;也可以说它在任何点当中,现在我们起心动念,任何妄念一起,当下就是“无始”。

比如虚空,虚空坦坦荡荡,自由自在,我们每个人都在里面运行、活动,本来也无分别、无障碍,如虚空一样无分别,都很好。可是我们突然起了一念,比如说“我站在这里”,那么以我为原点,到前面那棵树大概有三十米,前面那栋楼可能有六十米高。什么叫远,什么叫近;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什么是东,什么是西,什么是南,什么是北……这一切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确立了一个点,说“我在这个点”,那么以我为中心,展开了所有这一切。

如果就虚空本身来讲,它有这个点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自己的站位设为原点,确立自己的点,但虚空本身是平等一如的,它是坦坦荡荡、毫无分别的。我们所站的这个点就是无始无明的点,这个点任何时候都可以存在。

所以,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时间的点,它是一种妄念的安立。有“我”,有“这里”,马上就有彼有此,有远有近。所以,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我”,确定了一个原点,才构建了所有的现象。

张三是这样,李四也是这样;你有你的“我”,我有我的“我”。你说那里远,我说那里近;你说是东,我说是西:这就杠上了。所以,这个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标准。每个人都建立一个坐标系,以自己的坐标系衡量别人,这个世界热闹不热闹,打仗不打仗?你想不轮回,怎么可能啊?就轮回了。

那么,佛打碎了个人自以为是的坐标系,这些坐标系都是以“我”来建立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切断,让我们回归到荡然虚空的状态。不是说没有楼房、没有树,是有的;也不是没有前后,是有的。但是不分别,让它如是这般地存在,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可是,我们一旦确立了所谓的“原点”,最初一念妄念启动之后,我们就像蚕吐丝一样,“我走了三十米,我向南,我向北”,这条线就牵扯不清,一直把我们缠缚在这里,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点”啊?所有一切的概念、语言、分别、思维、造作,不都是因为最初这一点妄念安立,才引发后面无穷无尽的事吗?

一般圣道门的修行就像我们开车一样,进了这个胡同,进去多深就要退出来多深,这样才能出来。我们有了最初一念无始无明,这一念安立之后造出这么一大堆事,无穷劫地轮回,说“倒车,往回退吧”,退到什么时候才能退出来啊?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念头,什么时候才能倒出来?

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从根本铲除,把“我”的坐标系、“我”的妄想安立连根拔起,当下称名的时候当下切断,回归本有行体,回归我们的本有佛性——无量光寿。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间点,在任何空间点,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切断了生死轮回,切断了无始无明。

明本为愚迷

然弥陀本誓,布施迷众生,

为钝根无智,非智慧辩才。

阿弥陀佛本誓成就的名号就是给迷妄众生的。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是有智慧辩才的人,能自己开悟,能断除无始无明,证得人无我、法无我,那多难啊。可是这句名号,当下称念,当下就切断,所谓“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算抱持着“我”的观念,也没有关系,因为它是连根拔起的。

佛经里有两个字叫“戏论”,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语言、思维、观念、表达,通通都是戏论,没有实际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妄想安立,当然是戏论了。

明摄定散机

不简施与戒,亦不简破戒,

定散共摄护,四威仪无碍。

明摄无善机

善恶皆不隔,不舍恶业人,

杂善皆不生,善根不思量。

明放下身心

不修饰身仪,亦不饰人目,

心不凭计度,悟心彻底绝。

这样念佛,你不觉得非常畅快吗?不觉得非常干净利落吗?

一般人都是小心眼,“今天有这么多信众、莲友,我得把衣服端正端正”,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师父要过来了,赶紧修行啊,我得念佛了”,刚才还躺在那里,这会儿就坐正了:这就有点给别人看的意思,都用不着。心中也不会这样想、那样想,盘算“我怎样念佛能更精进啊?我怎样心更清净啊?”或者抱有偷心,“我这样是不是能入禅定啊?甚至能开点小悟啊?”

“悟心彻底绝”,特别干脆。“绝”就是绝望,“我绝对不是那个根机”;“绝”也是断绝,“你给我,我也不要”。这也叫作“死尽偷心”,意思是一样的。

一般人念佛,就说“如果我能开悟就更好了”,这个念头就是偷心不死;“不光是开悟,如果我能入禅定,或者我的心稍微清净一会儿,这样就更好了!”你念佛还有所谓的“更好”,你的佛都念到哪儿去了?就像虚空已经无穷大了,说还有比虚空更大的,这怎么可能?就像一个圆,它是三百六十度,说还有更圆的圆,怎么可能?明念佛深旨

明非迷悟法

无量寿佛之名号,诸佛光明所不及,

非迷非悟之法故,称赞为难思光佛。

所以,我们就不要在这里说迷说悟了,或者怎样深刻地理解。六字名号连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连诸佛的智慧都探测不到,凡夫在这里谈什么迷悟,谈什么了解、理解、信心有多深,这不是闲扯吗?好像六字名号的深度是你的信心可以探测的,是你能了悟、丈量的一样。它完全不是迷悟的境界,所以讲“非迷非悟之法”。你就不要在这里谈迷谈悟了,就老老实实地“但任口称弥陀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你迷了,是个迷惑颠倒的众生,说“我信佛就是迷信”,行啊,迷而信,“将错就错,西方极乐”;你说“我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了仍然差得远,还是要靠这句名号,老老实实称念往生。

你能悟到哪里?就算悟到跟诸佛平等,也仍然悟不到这句名号。为什么?“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可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的。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种光明是诸佛的光明不能比较的,不能达到的,不能及的。以我们这点豆大的“智慧”,在那里计度、盘算,说“我有什么样的智慧,有深有浅,理解多少”,完全是白费功夫。


明生佛一如

信乐此法时,生佛皆不隔,

彼此三业不舍离,是故名无碍光佛。

唯有这样不思议地投入弥陀救度,“但任口称弥陀名”,“信乐此法”,必然往生,这时候众生跟佛一体不分。

在此之前,众生是众生,佛是佛,跟你没有关系,生隔着佛,佛隔着生。一旦口称弥陀名号,信顺弥陀救度,当下就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明当中,所以叫“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明委身念佛

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

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干脆,什么都不用想了,一切思量都断绝了。什么善恶、智愚、净秽,什么有妄念没忘念,什么迷悟、信疑,这一切都是思量,都是戏论,这一切都“止”。

什么叫“止”呢?

就是没有用,像大风一样吹走就干净了。不是自己强行制止,没有用,都废止了。

孤零零地一身投靠,生命归属弥陀,仰属弥陀。不管出入息,只要有一口气存在,吸气是南无阿弥陀佛,呼气还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切断生死轮回!

明本誓普摄
明谬见迷悟
佛性本一如,无迷悟差别。
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

上到诸佛,下到我等流转凡夫,如果从佛性来说,大家本来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一如”,一如就没有二如,佛亦如是,众生亦如是。

佛性没有迷悟的差别。佛固然大彻大悟了,但也没有增加;众生固然迷惑颠倒,但也没有减少。所谓“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

佛性本来平等、一如、无差别,为什么诸佛觉悟成了佛,而我等颠倒在此轮回呢?为什么在没有差别当中显示出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因为“忽然妄念起,误认有迷悟”,一下就显现出差别,整个世界就热闹了。

什么叫“忽然妄念起”呢?

“忽然”就是没有来由的。起了最初一念无明妄想,妄念就启动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在本来万法一如的状态下颠倒安立,有人有我,由此就产生了迷悟差别。所以,“忽然妄念起”讲的就是无始无明。

我们一般都追求一个最开始的原点,“从哪里开始?”一定要找一个最初的原点。其实,这是众生的一种妄想,不存在最初的原点。所以,佛法经常说“无始劫来、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我们总是在追究,怎么理解“无始无明”呢?有现在就有过去,有今天就有昨天,有今生就有前生,“无始”往哪里推?推到什么时候呢?能推到任何时候,都是有始。

“无始”是一种妄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没有这个点;也可以说它在任何点当中,现在我们起心动念,任何妄念一起,当下就是“无始”。

比如虚空,虚空坦坦荡荡,自由自在,我们每个人都在里面运行、活动,本来也无分别、无障碍,如虚空一样无分别,都很好。可是我们突然起了一念,比如说“我站在这里”,那么以我为原点,到前面那棵树大概有三十米,前面那栋楼可能有六十米高。什么叫远,什么叫近;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什么是东,什么是西,什么是南,什么是北……这一切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确立了一个点,说“我在这个点”,那么以我为中心,展开了所有这一切。

如果就虚空本身来讲,它有这个点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自己的站位设为原点,确立自己的点,但虚空本身是平等一如的,它是坦坦荡荡、毫无分别的。我们所站的这个点就是无始无明的点,这个点任何时候都可以存在。

所以,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时间的点,它是一种妄念的安立。有“我”,有“这里”,马上就有彼有此,有远有近。所以,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我”,确定了一个原点,才构建了所有的现象。

张三是这样,李四也是这样;你有你的“我”,我有我的“我”。你说那里远,我说那里近;你说是东,我说是西:这就杠上了。所以,这个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标准。每个人都建立一个坐标系,以自己的坐标系衡量别人,这个世界热闹不热闹,打仗不打仗?你想不轮回,怎么可能啊?就轮回了。

那么,佛打碎了个人自以为是的坐标系,这些坐标系都是以“我”来建立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切断,让我们回归到荡然虚空的状态。不是说没有楼房、没有树,是有的;也不是没有前后,是有的。但是不分别,让它如是这般地存在,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可是,我们一旦确立了所谓的“原点”,最初一念妄念启动之后,我们就像蚕吐丝一样,“我走了三十米,我向南,我向北”,这条线就牵扯不清,一直把我们缠缚在这里,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点”啊?所有一切的概念、语言、分别、思维、造作,不都是因为最初这一点妄念安立,才引发后面无穷无尽的事吗?

一般圣道门的修行就像我们开车一样,进了这个胡同,进去多深就要退出来多深,这样才能出来。我们有了最初一念无始无明,这一念安立之后造出这么一大堆事,无穷劫地轮回,说“倒车,往回退吧”,退到什么时候才能退出来啊?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念头,什么时候才能倒出来?

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从根本铲除,把“我”的坐标系、“我”的妄想安立连根拔起,当下称名的时候当下切断,回归本有行体,回归我们的本有佛性——无量光寿。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间点,在任何空间点,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切断了生死轮回,切断了无始无明。

明本为愚迷
然弥陀本誓,布施迷众生,
为钝根无智,非智慧辩才。

阿弥陀佛本誓成就的名号就是给迷妄众生的。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是有智慧辩才的人,能自己开悟,能断除无始无明,证得人无我、法无我,那多难啊。可是这句名号,当下称念,当下就切断,所谓“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算抱持着“我”的观念,也没有关系,因为它是连根拔起的。

佛经里有两个字叫“戏论”,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语言、思维、观念、表达,通通都是戏论,没有实际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妄想安立,当然是戏论了。

明摄定散机
不简施与戒,亦不简破戒,
定散共摄护,四威仪无碍。

明摄无善机
善恶皆不隔,不舍恶业人,
杂善皆不生,善根不思量。

明放下身心
不修饰身仪,亦不饰人目,
心不凭计度,悟心彻底绝。

这样念佛,你不觉得非常畅快吗?不觉得非常干净利落吗?

一般人都是小心眼,“今天有这么多信众、莲友,我得把衣服端正端正”,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师父要过来了,赶紧修行啊,我得念佛了”,刚才还躺在那里,这会儿就坐正了:这就有点给别人看的意思,都用不着。心中也不会这样想、那样想,盘算“我怎样念佛能更精进啊?我怎样心更清净啊?”或者抱有偷心,“我这样是不是能入禅定啊?甚至能开点小悟啊?”

“悟心彻底绝”,特别干脆。“绝”就是绝望,“我绝对不是那个根机”;“绝”也是断绝,“你给我,我也不要”。这也叫作“死尽偷心”,意思是一样的。

一般人念佛,就说“如果我能开悟就更好了”,这个念头就是偷心不死;“不光是开悟,如果我能入禅定,或者我的心稍微清净一会儿,这样就更好了!”你念佛还有所谓的“更好”,你的佛都念到哪儿去了?就像虚空已经无穷大了,说还有比虚空更大的,这怎么可能?就像一个圆,它是三百六十度,说还有更圆的圆,怎么可能?明念佛深旨

明非迷悟法

无量寿佛之名号,诸佛光明所不及,
非迷非悟之法故,称赞为难思光佛。

所以,我们就不要在这里说迷说悟了,或者怎样深刻地理解。六字名号连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连诸佛的智慧都探测不到,凡夫在这里谈什么迷悟,谈什么了解、理解、信心有多深,这不是闲扯吗?好像六字名号的深度是你的信心可以探测的,是你能了悟、丈量的一样。它完全不是迷悟的境界,所以讲“非迷非悟之法”。你就不要在这里谈迷谈悟了,就老老实实地“但任口称弥陀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你迷了,是个迷惑颠倒的众生,说“我信佛就是迷信”,行啊,迷而信,“将错就错,西方极乐”;你说“我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了仍然差得远,还是要靠这句名号,老老实实称念往生。

你能悟到哪里?就算悟到跟诸佛平等,也仍然悟不到这句名号。为什么?“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可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的。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种光明是诸佛的光明不能比较的,不能达到的,不能及的。以我们这点豆大的“智慧”,在那里计度、盘算,说“我有什么样的智慧,有深有浅,理解多少”,完全是白费功夫。

明生佛一如
信乐此法时,生佛皆不隔,
彼此三业不舍离,是故名无碍光佛。

唯有这样不思议地投入弥陀救度,“但任口称弥陀名”,“信乐此法”,必然往生,这时候众生跟佛一体不分。

在此之前,众生是众生,佛是佛,跟你没有关系,生隔着佛,佛隔着生。一旦口称弥陀名号,信顺弥陀救度,当下就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明当中,所以叫“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明委身念佛
止一切思量,此身仰凭佛,
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干脆,什么都不用想了,一切思量都断绝了。什么善恶、智愚、净秽,什么有妄念没忘念,什么迷悟、信疑,这一切都是思量,都是戏论,这一切都“止”。

什么叫“止”呢?

就是没有用,像大风一样吹走就干净了。不是自己强行制止,没有用,都废止了。

孤零零地一身投靠,生命归属弥陀,仰属弥陀。不管出入息,只要有一口气存在,吸气是南无阿弥陀佛,呼气还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出入息皆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孙军说,有了多次极端降水预报经验,对于今年北京的几场暴雨预报,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经过中央气象台、吉林省气象台、吉林市气象台所有预报员的不断会商,最后,他
  •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喜舍要学到具足,才能圆融,才不会被染着;有了圆融,才不会执着。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喜舍要学到具足,才能圆融,才不会被染着;有
  • 在上学的时候就有看到来自英国的YUZEFI,品牌整体都很有设计感,辨识度很高,同时在千元的包包中质感也是不错的~一眼就爱上了这只冰淇淋配色的包包。另外在这款字体
  • 动点科技在此次融资后将进一步增强其以国际化科技媒体为核心的创新平台的专业性和全球影响力,通过媒体,品牌活动和数据加快其国际市场扩展的步伐,成为中国和海外科技创新
  • 另外一点是天津的公交车系统非常发达,加上天津有敬老卡,可以免费无限次乘坐,天津的老人几乎都去坐免费公交,不坐地铁。天津的公共交通还是很发达的,但在地铁建设上也有
  • 由有训书院20级学长学姐、21级朋辈导师、有训书院研究生党建助理组成饱含热情的志愿者队伍,我们在夏天充满期待,在仍然温暖的秋天终于相见。愿你在有训书院体会以吴有
  • 要为男舞者反串的虞姬鼓掌“霸王别姬”的双人舞充满性张力,诉尽离别的缠绵~虽然整体有些不着调,但看得很快乐!如果再有大朱和胡沈员的卡,我愿意买第一排二刷[害羞]
  • 收藏 | 那些温柔而有力量的神仙文案1.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13.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 ” “只要想到你,我的脉搏就忽然拥有和这世界抗衡的力道。” “你像是我的一块万能药片,当日子的沉与累,压到我必须大口呼吸。
  • 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名单降至122个】截至2021年8月17日16时高风险地区(29个)湖南省(3个)张家界(3个)永定区官黎坪街道黄金塔社区永定区子午路以南、
  • 也不是觉得考研苦考研累 做什么不苦不累呢 只是这样日复一日 难免会有疲惫 可相比疲惫更让人崩溃的是 记不住东西而记住的总忘 学不完的知识 有的知识还学不会 越学
  • 我们一定会乖一点,紧跟你的步伐,不会让你久等。!
  • #味里故乡##西安千年银杏进入观赏期#银杏黄了,盘点中国十大最美银杏观赏地[羞嗒嗒]这份“干货”你值得拥有↓↓↓❖海洋乡银杏如果你没来过这里,那你一定就错过
  • 一直咽干,口干,嘴里有咸味,嗓子感觉有痰,失眠,黑眼圈。 原来舌头暗红无苔,现在终于有苔了。
  • 这就代表一个人虽然有修行,如果没有业尽情空,不靠阿弥陀佛就不能了生脱死。这样,就不能论我们自己修行。
  • 我们以下图的屋顶层消防动力配电系统为例,主要对其与普通照明配电系统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首先,由于消防系统的负荷等级高于普通照明系统,所以要求采用两个电源供电,一用
  • -没和我吃午饭但给我点了灌汤包 还给我买了奈雪的茶爱吃的面包 这个肉松!-生病的日常 下厨很笨拙 但煮螺蛳粉我是棒棒哒 不得不说也是豪华且好吃呀 喜茶的青提热饮
  •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够稳定情绪,不仅让他人感到相处舒服,自己的人生也掌控的足够舒心。后经一位好友劝说,他才开始反省,意识到许多事不能一味的责怪别人,自己各方面都不
  • 老妈又拿出一张,问我:这个呢,像吴彦祖,你的偶像。老妈急眼了,对我怒吼: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后爸我给你找定了!
  • 欢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皇家林学院~诚朴雄伟,树木树人 【女生持标语“你想不想让我成为你的青春” 南京大学招生海报被指物化女性】女生站在图书馆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