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司法局党史宣传——牢记殷切嘱托 忠诚干净担当 喜迎建党百年:《人民日报》关注:“中国天眼”,聆听宇宙的声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什么?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中国天眼”有多大?它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多远?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借鉴抛物面天线原理,从地球聆听来自宇宙的信号

  “中国天眼”的学名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不同于常见的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宇宙中不可见的无线电波来“观测”宇宙。我们上方厚厚的大气层有两个“窗口”:  一个是可见光窗口,千百年来人类都是通过这个窗口观测宇宙的;一个是无线电窗口,上世纪30年代,无线电天文学先驱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信号,射电天文学的大幕由此拉开,推动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中国天眼”是当今射电天文学的“重器”。其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平行电磁波遇到抛物面反射后会汇聚到焦点的位置。对射电望远镜来说,把反射面做成抛物面的形状,然后在焦点位置放置一台接收机,就可以汇集天体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从而进行天文观测。抛物面的面积越大,汇集的信号就越多,也就越能探测到更暗弱、更遥远的天体。所以,自卡尔•央斯基意外发现射电天文观测窗口之后,各国天文学家就一直致力于建造反射面尽可能大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与此同时,伴随人类对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干扰了人类对太空信号的接收。在1993年国际无线电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出倡议,希望在地球电磁波环境被破坏之前,建造出超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次年,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中国天眼”的探索,开启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征途。

  难度大、突破多,“中国天眼”在灵敏度上占据制高点

  到底能建口径多大的望远镜,取决于最终找到多大的洼地。适宜的洼地非常难找,因为它要同时符合四大条件。首先要足够大、足够圆,否则只是开挖和支护成本就会让这个项目无法实现;其次,要远离人口密集区域,这样才能保证优良的电波环境;再次,不能积水,不然设备寿命难以保证;最后,还要有优良的地质条件,否则无法建成大型、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

  从1994年到2006年,南仁东带领团队,从8000多幅地图中选出300多个洼坑,再进一步将范围缩小至几十个。团队几乎走遍这些洼地,现场踏勘,风餐露宿。最终,将台址定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洼地。

  台址确定后,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建成之后如何调试和使用,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需从头研制。

  “中国天眼”设计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首先体现在“视网膜”和“瞳孔”的设计上。“视网膜”指反射面;“瞳孔”指馈源舱,即放置接收宇宙外信号装置系统的舱体。

  作为世界首创,“中国天眼”的“视网膜”是主动反射面,可以改变形状,一会儿是球面,一会儿是抛物面。具体来说,这张庞大的可动的“视网膜”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挂在一个由50根巨大钢柱支撑的直径500米的圈梁上;索网上铺有4450块、380多种反射面单元;索网下方是2225根下拉索,每一根下拉索都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作动器上,通过操纵作动器,拉动下拉索来改变索网形状,从而对天文信号进行收集和观测。

  “中国天眼”的“瞳孔”即馈源舱,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性设计。大多数传统射电望远镜的“瞳孔”位置是固定的,或仅可以微调。“中国天眼”则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全新的轻型索驱动控制系统,这让“中国天眼”的“瞳孔”可以自如改变角度和位置,更有效地收集、跟踪、监测更丰富的宇宙电磁波。

  从体量来说,原世界第一大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重1000多吨,“中国天眼”馈源舱重仅约30吨。体积小带来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可有效减少光路遮挡、减少干扰信号,从而让波束非常干净,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中国天眼”在设计上的突破创新,为“从图纸到现实”的制造带来巨大挑战。而应对挑战的过程,也正是国产精准制造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比如,要实现反射面(即索网)可改变形状这个世界首创设计,要求构成索网的钢索像弹簧一样有一定伸缩性,疲劳强度是现有标准的两倍多,国际上未有先例;还要求每根钢索的加工精度要达到1毫米,把传统标准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两年来,科学家们持续全方位地改进索体工艺,一根钢索要进行200万次疲劳实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实现了3项世界创举:超大跨度、超高精度、主动变位式的索网结构。

  建设完成之后,“中国天眼”进入调试阶段。巨型望远镜调试涉及天文、测量、控制、电子学、机械、结构等众多学科,是强交叉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国际上传统大射电望远镜的调试周期很少低于4年。“中国天眼”开创了新模式,其调试工作也更具挑战性。

  截至目前,已经实现跟踪、漂移、运动扫描、编织扫描等,提前完成功能性调试。在性能调试方面,“中国天眼”直径500米,却要实现毫米级的精度,难度相当大。当前,望远镜测量基准网的精度已提升至1毫米以内,其中,灵敏度水平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这是中国建造的望远镜第一次在灵敏度这个参数上占据制高点。另外,19波束已经完成安装,其意义也非常重大:可将望远镜视场扩大至原来的19倍,大幅提升望远镜的巡天效率。

  “中国天眼”专利技术被运用于多个领域,持续孵化科学新成果

  “中国天眼”团队敢想敢做,难度大、挑战大,其设计、建造的过程既是攻坚克难的过程,也是创新性成果相继产生的过程。许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相继诞生并得到应用。比如,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结构被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高精度索结构生产体系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建设。

  在整个制造、安装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工法。比如,在为“中国天眼”铺设“视网膜”过程中,4450块反射单元、6670根钢索、上万个关节轴承,都是工人们在几十米高空一块块、一根根、一个个拼装完成的,容错率为零。这些复杂工法将有助于未来大型复杂项目的精准建造。

  可以说,“中国天眼”是一个现代工程奇迹,它凝结了20多个科研机构、上百名科研人员的心血,汇聚了几千名一线工人的汗水。建造条件艰苦,很多人在现场工作几天,身上就会起满红疙瘩。潮湿、阴冷的工棚没有空调或暖气,每个人的被子潮湿得快要挤出水来。常有人说,只有中国才能做成“天眼”,我想,做成“天眼”所依靠的,就是这种永不言弃、众志成城的精神。

  2017年10月,“中国天眼”首批科学成果公诸于世。如今,基于“中国天眼”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已有70余篇;所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300颗,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它望远镜发现数量总和的3倍。为什么发现脉冲星至关重要?脉冲星是正在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它自身如灯塔一般散射光芒,时时刻刻地扫描着宇宙;它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精确,堪称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因此,把握脉冲星,有利于建立“宇宙导航系统”,有助于人类在未来实现星际旅行的梦想。

  接下来,“中国天眼”将进一步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加大探索,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我们青年一代科学家也将努力“用”好凝结了中国4代科学家心血的“天眼”,产生更多科研成果,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作者 FAST总工程师 姜鹏)

“中国天眼”有多牛?FAST总工程师姜鹏为你解读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什么?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中国天眼”有多大?它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多远?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借鉴抛物面天线原理,从地球聆听来自宇宙的信号

“中国天眼”的学名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不同于常见的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宇宙中不可见的无线电波来“观测”宇宙。我们上方厚厚的大气层有两个“窗口”: 一个是可见光窗口,千百年来人类都是通过这个窗口观测宇宙的;一个是无线电窗口,上世纪30年代,无线电天文学先驱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信号,射电天文学的大幕由此拉开,推动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中国天眼”是当今射电天文学的“重器”。其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平行电磁波遇到抛物面反射后会汇聚到焦点的位置。对射电望远镜来说,把反射面做成抛物面的形状,然后在焦点位置放置一台接收机,就可以汇集天体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从而进行天文观测。抛物面的面积越大,汇集的信号就越多,也就越能探测到更暗弱、更遥远的天体。所以,自卡尔·央斯基意外发现射电天文观测窗口之后,各国天文学家就一直致力于建造反射面尽可能大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与此同时,伴随人类对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干扰了人类对太空信号的接收。在1993年国际无线电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出倡议,希望在地球电磁波环境被破坏之前,建造出超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次年,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中国天眼”的探索,开启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征途。

难度大、突破多,“中国天眼”在灵敏度上占据制高点

到底能建口径多大的望远镜,取决于最终找到多大的洼地。适宜的洼地非常难找,因为它要同时符合四大条件。首先要足够大、足够圆,否则只是开挖和支护成本就会让这个项目无法实现;其次,要远离人口密集区域,这样才能保证优良的电波环境;再次,不能积水,不然设备寿命难以保证;最后,还要有优良的地质条件,否则无法建成大型、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

从1994年到2006年,南仁东带领团队,从8000多幅地图中选出300多个洼坑,再进一步将范围缩小至几十个。团队几乎走遍这些洼地,现场踏勘,风餐露宿。最终,将台址定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洼地。

台址确定后,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建成之后如何调试和使用,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需从头研制。

“中国天眼”设计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首先体现在“视网膜”和“瞳孔”的设计上。“视网膜”指反射面;“瞳孔”指馈源舱,即放置接收宇宙外信号装置系统的舱体。

作为世界首创,“中国天眼”的“视网膜”是主动反射面,可以改变形状,一会儿是球面,一会儿是抛物面。具体来说,这张庞大的可动的“视网膜”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挂在一个由50根巨大钢柱支撑的直径500米的圈梁上;索网上铺有4450块、380多种反射面单元;索网下方是2225根下拉索,每一根下拉索都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作动器上,通过操纵作动器,拉动下拉索来改变索网形状,从而对天文信号进行收集和观测。

“中国天眼”的“瞳孔”即馈源舱,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性设计。大多数传统射电望远镜的“瞳孔”位置是固定的,或仅可以微调。“中国天眼”则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全新的轻型索驱动控制系统,这让“中国天眼”的“瞳孔”可以自如改变角度和位置,更有效地收集、跟踪、监测更丰富的宇宙电磁波。

从体量来说,原世界第一大射电望远镜的馈源舱重1000多吨,“中国天眼”馈源舱重仅约30吨。体积小带来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可有效减少光路遮挡、减少干扰信号,从而让波束非常干净,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中国天眼”在设计上的突破创新,为“从图纸到现实”的制造带来巨大挑战。而应对挑战的过程,也正是国产精准制造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比如,要实现反射面(即索网)可改变形状这个世界首创设计,要求构成索网的钢索像弹簧一样有一定伸缩性,疲劳强度是现有标准的两倍多,国际上未有先例;还要求每根钢索的加工精度要达到1毫米,把传统标准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两年来,科学家们持续全方位地改进索体工艺,一根钢索要进行200万次疲劳实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实现了3项世界创举:超大跨度、超高精度、主动变位式的索网结构。

建设完成之后,“中国天眼”进入调试阶段。巨型望远镜调试涉及天文、测量、控制、电子学、机械、结构等众多学科,是强交叉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国际上传统大射电望远镜的调试周期很少低于4年。“中国天眼”开创了新模式,其调试工作也更具挑战性。

截至目前,已经实现跟踪、漂移、运动扫描、编织扫描等,提前完成功能性调试。在性能调试方面,“中国天眼”直径500米,却要实现毫米级的精度,难度相当大。当前,望远镜测量基准网的精度已提升至1毫米以内,其中,灵敏度水平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这是中国建造的望远镜第一次在灵敏度这个参数上占据制高点。另外,19波束已经完成安装,其意义也非常重大:可将望远镜视场扩大至原来的19倍,大幅提升望远镜的巡天效率。

“中国天眼”专利技术被运用于多个领域,持续孵化科学新成果

“中国天眼”团队敢想敢做,难度大、挑战大,其设计、建造的过程既是攻坚克难的过程,也是创新性成果相继产生的过程。许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相继诞生并得到应用。比如,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结构被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高精度索结构生产体系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建设。

在整个制造、安装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工法。比如,在为“中国天眼”铺设“视网膜”过程中,4450块反射单元、6670根钢索、上万个关节轴承,都是工人们在几十米高空一块块、一根根、一个个拼装完成的,容错率为零。这些复杂工法将有助于未来大型复杂项目的精准建造。

可以说,“中国天眼”是一个现代工程奇迹,它凝结了20多个科研机构、上百名科研人员的心血,汇聚了几千名一线工人的汗水。建造条件艰苦,很多人在现场工作几天,身上就会起满红疙瘩。潮湿、阴冷的工棚没有空调或暖气,每个人的被子潮湿得快要挤出水来。常有人说,只有中国才能做成“天眼”,我想,做成“天眼”所依靠的,就是这种永不言弃、众志成城的精神。

2017年10月,“中国天眼”首批科学成果公诸于世。如今,基于“中国天眼”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已有70余篇;所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300颗,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它望远镜发现数量总和的3倍。为什么发现脉冲星至关重要?脉冲星是正在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它自身如灯塔一般散射光芒,时时刻刻地扫描着宇宙;它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精确,堪称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因此,把握脉冲星,有利于建立“宇宙导航系统”,有助于人类在未来实现星际旅行的梦想。

接下来,“中国天眼”将进一步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加大探索,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我们青年一代科学家也将努力“用”好凝结了中国4代科学家心血的“天眼”,产生更多科研成果,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本文作者为FAST总工程师)

图片分别为延时拍摄的FAST上空的星轨,以及建于贵州大窝凼洼地的FAST。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https://t.cn/A6cEZGxU

#泰国星暹新闻# 【中国驻泰大使馆致礼澜湄合作五周年:不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

——致礼澜湄合作五周年

今年是澜湄合作启动五周年。2016年3月,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六国领导人在三亚共同出席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澜湄合作进程全面启动。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沧江-湄公河自古就是流域国家守望相助的天然纽带。扎根这片沃土,澜湄合作机制秉持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理念,六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一步一个脚印走深走实。

  ——五年来,“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的澜湄格局深孚众望。

  我们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架构,截至2020年10月已举行3次领导人会议、5次外长会、7次高官会和10次外交联合工作组会。

  六国外交部均成立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或协调机构,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全部建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环境合作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农业合作中心和青年交流合作中心陆续成立并运转良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六国领导人去年8月共同出席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视频会议,为共同抗击疫情、恢复地区经济活力注入了新动力。根据会上所作承诺,中方已正式向湄公河国家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并率先开通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网站,主动分享有关信息。这充分展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上游国家的善意和诚意,充分表明了澜湄六国有能力把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事情办好。

  ——五年来,“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澜湄效率十分亮眼。

  我们秉持互利为本的精神,发挥地缘毗邻、经济互补优势,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领域开展合作,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我们重视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次区域互联互通大网络建设,大力推动中老、中泰铁路建设,开展泛亚铁路升级建设,开展河道整治、港口升级等。

  值得一提的是,六国支持“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与澜湄合作开展对接。通过这条覆盖中国西部、连接东盟和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湄公河国家可将农产品和其他优势产品输往中国,进而进入中亚、欧洲等地区,共享广大市场同时共用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贸易服务,拉动跨境贸易增长,深化区域联通和发展,为澜湄国家疫后复苏提供新动力。

  ——五年来,“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深入人心。

  “湄公河光明行”为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民众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帮助约800名患者重见光明。二期项目“澜湄光明行”业已全面开展,资助柬老缅越等国约1万名中小学生接受眼健康检查并按需配制眼镜。

  中方设立了面向湄公河五国的国际奖学金,推动六国语言交流与培训,并在3年内提供1.8万人年政府奖学金。

  澜湄国际电影周、澜湄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澜湄旅游城市联盟、澜湄流域妇女论坛、澜湄六国佛教领袖对话等人文交流项目日益活跃。我们六国深耕文化、青年、妇女、旅游、宗教等各领域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当前,澜湄合作同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三河流域经济合作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互相“搭台”,同“一带一路”建设、南南合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唱戏”,成为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机制之一。实践证明,澜湄合作扎根于传统友谊之中,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心民意,必将为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泰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双边关系稳定、务实且富有活力。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泰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中泰贸易额更是逆势上扬、达986.3亿美元,同比增长7.5%。面对疫情挑战,两国同舟同济、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中国新冠疫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遵守承诺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今年2月,首批20万支中国疫苗运抵泰国,第二批80万支中国疫苗于上周末抵泰,充分体现出中泰患难与共的诚挚情谊。

  泰国是澜湄合作首倡国,也从澜湄合作中分享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以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为例,目前泰方共3批28个项目获批,累计获得预算超过2.55亿泰铢,涵盖了水资源、跨境经贸、农村电商、农业、职教、卫生、环保等广泛领域。其中,林地减贫示范区项目已在泰国汶甘府8个社区全面推开,资助种下2万株树苗,通过增加森林覆盖、发展生态旅游、森林经济等助力当地民众脱贫。我们组织4期木薯产业技术培训班,助推泰国木薯种植转型升级,不断深挖木薯产业价值,已有120余人先期受益。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严重,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各种挑战,中国愿同包括泰国在内澜湄国家一起,真正从六国人民福祉出发,以更坦诚的沟通、更坚定的决心、更协调的步伐、更有力的举措,合力打造更多惠民利民项目,共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推动澜湄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澜沧江—湄公河见证了沿岸国家的风雨辉煌,正在奔向沿岸人民共同梦想。澜湄合作,未来可期,“速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新神榜杨戬[超话]#这号不用我普及了追光老喷子了,上映一个月还在黑还在骂,对此我的意见是文明观猴,她就是故意要激起舅妈们生气,最好能跟她对骂,越骂她她越能恰钱
  • 椰波:但现在以我来说“97年的小朋友”“wyb我劝你善良”“老王 老肖”“我一定会尽量用我的微薄之力满足王老师的”bjyx不是夏日限定 是来日方长若干年后,或许
  • ⚐ - 我是真挺不擅长生活上的“盘”是个粗人‍♀️ - 就跟看视频开弹幕一样,评论区也很“卷”‍♀️ - 我这个“高”枝儿,谁来攀一下‍❤️‍ - 一起去吃好吃
  • 努力去做一个温暖的人,用真心对世界微笑,用眼泪提醒自己要做的更好,用快乐去迎接每一天的阳光,用自信向世界宣称你过得很好。晚上的思绪总是很纠缠不休,下午发饭晕真的
  • [挤眼]桌上放几本看起来很有文化的书,更有文化了(傻的)[哈哈]摸鱼五分钟画的永远比认真画的好看[泪]想买相机拍更好的日落[挖鼻]对于一个曾经关系不错(可能是我
  • 人与人之间:见不见面都没关系,心里有你,才是真惦记;联不联系都不重要,遇事帮你,才是真情意。“他们千方百计的诱我来此,应是陷阱中人对我十分重要,而对我最重要的人
  •   3、当前新能源基金如何买  广发基金成长投资部基金经理郑澄然表示,新能源板块天然地波动性较大,建议投资者在布局前,一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
  •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如果一个人一生顺遂平安,无风无浪,志得意满,福寿双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命是不需要算的。」所以,過去的每一刻都是現在的組
  • 骑车的时候又一次想起来自己忘记带护耳了,sad[二哈]来到学校又是一个不知道吃什么的早晨,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吃两个包子好了[兔子]从室外进去办公室的一瞬间,仿佛被
  • 尤其是那些说话尖酸刻薄的人,哪怕“刀子嘴豆腐心”也不行,“口是伤人斧,言是割心刀”不论我们内心如何,一定要在言语间利益他人,而不是损害他人。三、杀生造恶业再一次
  • 几许的感触,觉是人生的多味,好不让人的经嚼千言自中的有实,生命自我上的存在。空间入口是老板娘紫悦姐@紫悦ziyue 主理的咖啡馆区域A+cafe,虽然疫情时代有
  • 那一刻才突然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间,你早已成了别人放在列表里都嫌弃占位置的无关紧要,你不是他们的谁,他们也无需为你负责。#2022520# 此刻正躺着喂我女儿吃
  •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 转载/来自网络#ace网拍模特[超话]# —— Aaaloom 时尚女模出图——心清明,保持略带发力的紧张;人踏实,执着坚定肯承载,能抚平,坚信:世上最正确的
  • 生活就是这样,脚长在自己身上,往前走就对了,付出是应该的;得到是暂时的;人生本如梦,要学会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珍惜上天赐予的点点滴
  • #任嘉伦[超话]# ❼[布朗熊]#任嘉伦请君# [布朗熊]#任嘉伦陆炎# ┄┅┄┅┄┅┄┅•. ☪︎* ☁︎ .⊹• 请你一定要对号入座 我说的所有星光月
  • 但报表公布前的某一天,股价突然压低开盘,或在盘中狠狠地打压,造成股价异常波动,以吸引市场人士关注。但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当股价不能延续涨停的攻势上涨时,应逢高离场
  • 【花花公子男士短袖衬衫棉免烫白衬衫】花花公子正品,夏季新款精选优质面料,舒适透气,袖口平整,版型合体,车线清晰工整,经典百搭翻领领设计,体现你完美的身形!【劵值
  • 16名港澳工程人才获颁内地职称证书】#湾区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超话]#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南沙内地首批港澳工程人才职称,过去由于受到职称的限制无法独立参加投
  • 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懂得有些事的无奈,有些话的重要有些爱的沉重。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懂得有些事的无奈,有些话的重要有些爱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