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岁(2022年)五运六气方及其加减应用

老丁老不老

五运六气学说历来颇受医家重视。《素问》在论述疾病防治时就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强调治病用药必须顺应五运六气。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代表着正式进入了壬寅岁的五运六气。

壬寅岁(2022)的致病特点

壬寅年,天干为壬水,壬为第九个天干,奇数为阳,壬为阳,丁壬合化木,所以,此年的大运(也叫中运)为木运太过年。

【运气特点】

木运太过
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符为执法,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天符好比执法,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这是今年疾病发展的特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年、壬寅年(二年俱为同岁会):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角木云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亦为风化八,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

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壬寅岁所适宜的药食性味。

壬寅岁(2022)的五运六气方

《黄帝内经》中,根据不同年运气候变化,及其致病特点,给出了用药和饮食指导。不少医家也据此总结出了相应的方剂和加减法度。

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就记载了适合壬寅岁的五运方——苓术汤,和六气方——升明汤,特此摘录供同道参考。

1:壬寅岁五运方:苓术汤

'凡遇六壬年,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胁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癫疾。为金所復,则反胁痛而吐,甚则冲阳绝者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白茯苓,厚朴(姜汁制炒),白术,青皮,干姜(炮),半夏(汤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加减】

随证治之。

【适应症】

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忽忽善怒,眩冒颠晕,或左胁偏疼。

2:壬寅岁六气方:升明汤

【组成】

紫檀香,车前子(炒),青皮,半夏(汤洗),酸枣仁,蔷蘼,生姜,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加减】

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玄参各半两;
自春分至小满,加丁香一钱;
自小满至大暑,加漏芦、升麻、赤芍药各半两;
自大暑至秋分,加茯苓半两;
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
自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半两。

【适应症】

升明汤 '治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病者气郁热,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胁满呕吐,胸臆不利,聋瞑渴,身重心痛,阳气不藏,疮疡烦躁。'

升明汤案

患者,男,62岁, 2016年1月26日初诊。

【主诉】眩晕、脑鸣、胸痛1个月。

【现病史】

眩晕,发作时先腹部胀, 欲排大便但排不出,有气体上冲感;继之眩晕脑鸣, 前额及颠顶灼热有虫行感, 苦不堪言, 左胸痛, 有胸闷心悸欲死感, 含化硝酸甘油胸痛稍减,他证不缓解,后半夜发作频繁;曾3次急诊, 在心血管、脑血管科住院无效且逐渐加重。

【既往病史】腹泻35年, 高血压病20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年, 失眠10年。

【舌脉诊】舌质淡暗, 舌尖红, 苔薄白, 左关、寸脉弦滑。

处方一:乌梅丸

制乌梅50g,炮附片5g (先煎) ,黄连片10g
细辛3g,党参片30g,黄柏5g
川桂枝10g,当归10g,炒川椒3g
干姜10g

4剂。煎服方法:水煎,晚睡前 (21—23时) 口服半剂。

处方二:升明汤

生酸枣仁,炒酸枣仁各20g,紫檀香5g (后下)
小青皮10g,白残花 (野蔷薇) 5g (后下) ,车前子15g (包煎)
清半夏15g,炙甘草10g,生姜10g

8剂。煎服方法:水煎两遍, 混合,次日寅时 (5—6时) 、辰时 (9—10时) 服升明汤。

1周后复诊,除大便不成形外,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T波倒置变低平。

按语:本案虚实夹杂, 寒热不显。按脏腑辨证思路无从下手。患者发病及就诊时均为丙申年初之气, 少阴君火加临厥阴风木,病象主要表现为“气上撞心, 心中疼, 眩晕、脑鸣、久利、左关、寸脉弦大”等厥阴病脉证, 又抓住下半夜发作频繁的特点。

根据《伤寒论》“厥阴病, 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的法则,选用厥阴病主方“乌梅丸”和丙申年三因司天方“升明汤”择时服用获效。

乌梅丸本为仲景治疗蛔厥的方剂,病主久利,是厥阴病之主方。因生活条件改善, 蛔虫病发病较少,故现在临床多因其寒热并用而用于寒热错杂证。

方中乌梅味酸, 蜀椒、细辛味辛性温,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 寒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党参、当归补养气血,与温中药物相配, 有温中益气、温补下焦虚寒、养血通脉、调和阴阳的功效。

升明汤为宋·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厥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民病气郁热,血溢, 目赤, 咳逆, 头疼, 呕吐, 胸臆不利, 燥咳,聋瞑身重, 心痛, 疮疡, 烦躁, 宜升明汤”。

缪问在《三因司天方》中释升明汤曰:“是岁上为相火,下属风木。正民病火淫风盛之会也,枣仁味酸平,《本经》称其治心腹寒热邪结。熟用则补肝阴,生用则清胆热, 故君之以泻少阳之火。佐车前之甘寒, 以泄肝家之热。司天在泉, 一火一风,咸赖乎此。紫檀为东南间色, 寒能胜火, 咸足柔肝, 又上下维持之圣药也。风木主令, 害及阳明, 呕吐、疟、泄, 俱肝邪犯胃所致。蔷薇为阳明专药, 味苦性冷, 除风热而散疮疡, 兼清五脏客热。合之青皮、半夏、生姜,平肝和胃, 散逆止呕, 甘草缓肝之急, 能泻诸火。平平数药,无微不入, 理法兼备之方也。”

运气学说运用在中医上,就是结合干支、阴阳、五脏、六淫等,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疾病的发生。

这也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及临床治疗和自然界的物质、气候变化和时间因素联系在一起。

人,是体质各异的人,更是身处自然、动态变化的人,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去辨人辨病、书方遣药,不失为另一种临床思路。 https://t.cn/RBS4O7q

国医大师李士懋:20余载疑窦,不吐不快;事关性命,不容不辨。

二十多年前,讲授1979年版《温病学》时,见载有“内闭外脱”一证,方用参附龙牡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取安宫牛黄丸以开闭,参附龙牡汤以救脱。

1985年新版《温病学》,于风温、暑温章中,更专列“内闭外脱”条目论述之。

余不敏,但也从事中医急症临床多年,所历何止百千,此等病证未尝一见,且闭脱并见亦与医理不合,故疑之。

然恐浅陋谬辨,未敢成文。疑窦已二十余载,鲠于胸臆。每读书辄留意于此,诸家所论皆与教材有别,益疑教材乃望文生训、杜撰。事关性命,不容不辨。

1、闭与脱,原为阐明神昏病机有虚实之别。
闭乃邪气闭郁于内,出入废,神机化灭而神昏;脱乃正气衰败,脱越于外,神无所倚而神昏,二者连读,有“内闭外脱”之称。

“内闭外脱”含义有三:

一是或然之意,即或为内闭,或为外脱,非指一证既内闭又外脱;

二是指邪气闭郁于内,正气不得外达而外脱,此乃真实假虚,或曰真闭假脱;

三是正气衰败而成脱,神无所倚而神昏,此属虚衰之证,这种神昏,亦可称为闭,即机窍闭,但此闭,已非指邪实的病机,而是指正气衰败,神明失守的一种症状表现。

若望文生训,把“内闭外脱”作为病证同时存在的两个病机,则是错误的。

2、闭脱乃病已至垂危阶段,非闭即脱,不得兼而有之。

闭乃邪实之证。实证,必邪气亢盛,正气亦相对较强,正邪剧争,方能出现实证。脱证,乃正气衰败,真气不能固藏而脱越于外。正气已然衰败,无力与邪抗争,纵然有邪,亦不能表现出实证,也不可能外脱而里不脱。在里之正气已脱,孰与邪抗争而呈现大实的闭证?所以脱与闭不能并存。当然,虚实可以并见,补泻常可兼施。

但虚实相兼者,毕竟正气未至脱败,尚有余力与邪抗争,故可虚实并见。若正气已然脱败,毫无与邪抗争之力,不可能出现实闭的表现,也就无闭脱相兼之理。虚实相兼与闭脱,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实质的改变,不能混谈。
再者,参附汤合安宫牛黄丸,亦与理不合。安宫牛黄丸属凉开之剂,治疗热闭心包者,热邪亢极之时,清之犹恐不及,论焉可再用参附壮阳,岂不火上浇油?参附汤乃益气回阳救脱之剂,真气已然脱败,急固尚难挽回,怎敢再合以开破清心之品,岂不雪上加霜?

或曰:安宫牛黄丸加参附汤,乃寒热并用之剂。固然,寒热错杂证颇广,寒热并用之方亦甚多,但毕竟寒热错杂与闭脱,是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质的病变。已然垂绝,非闭即脱,当此病情危笃,千钧一发之际,应药专力宏,自不同于一般补泻兼施、寒热并用之剂。至于寒剂佐以热,热剂佐以寒,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以防格拒,属于用药的反佐法,与寒热并用燮理阴阳不同。

3、临床实践中是否真有闭脱并见者?

《温病学》典型病案中,未列此等医案,1979年版《中医内科学·昏迷》中列举蒲辅周一病案,录之于下:

朱某,男性,29岁。住某医院已6日,诊断为乙脑。曾连服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品,高烧不退,四肢微厥,神识如蒙,时清时昏,目能动,口不能言,胸腹满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量不多,尿不利,头汗出,漱水不欲咽,口唇燥,板齿干,舌质淡红,苔白,脉象尺寸弱,关弦缓。

脉证虚实互见,邪陷中焦之象,与邪入心包不同,引用吴氏《温病条辨》,上焦未清,里虚内陷,主以人参泻心,去枳实易半夏辛通苦泻法。

人参三钱,干姜两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法半夏三钱,白芍四钱。服后,尿多利止,腹满减,全身汗出,热退。但此时邪热虽去,元气大伤,而见筋惕肉瞤,脉微欲绝,有阳脱之危,急以生脉加附子、龙骨、牡蛎回阳固阴。

台参一两,寸冬五钱,五味子二钱,熟川附子二钱,生龙骨八钱,生牡蛎六钱。

浓煎徐服,不拘时,渐能安眠。肢厥渐回,战栗渐止,神识略清,汗出减,舌齿转润,阴回阳生,脉搏徐复。

后以养阴益胃,兼清余热,用三才汤加枣仁、阿胶、石斛数剂,一切正常,停药观察,唯以饮食消息之,越数日痊愈出院。

《中医内科学》编者按云:“本例属闭脱互见的昏迷。”

确实,实践中找出一例参附汤送服安宫丸的内闭外脱病例不易,讲义权把蒲老的这则医案充作内闭外脱的实例,勉为其难。

可是案中明言“邪陷中焦之象,与邪入心包不同”,且所述症状,乃一派暑湿内陷之象。前医多予凉开而不愈者,以其寒遏而湿不化,故用辛开苦降法。辛开则阳气宣通,苦降则浊阴得泄,清升浊降,三焦气畅,何患之有。

此案与内闭外脱何涉!此案难以作为《温病学》所云“内闭外脱”支撑的实例。

4、下面,不妨再看看一些温病名家的医案,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



《洄溪医案·暑》:芦墟迮耕石暑湿坏证,脉微欲绝,遗尿谵语,寻衣摸床,此阳越之证,将大汗出而脱。急以参附加童便,饮之少苏而未识人也。越三日未请,亟往果生矣。医者谓前药已效,仍用前方,药成未饮。余至曰,阳已回,火复燃,阴欲竭矣,附子入咽即危,命以西瓜啖之。病者大喜,连日啖数枚,更饮以清暑开胃而愈。

按:本为暑热证,因邪热亢盛而正气不支,转为亡阳。已然亡阳,暑热之邪尽消乎?未必尽消。纵然有邪,但因正气已衰,无力与邪抗争,也不可能表现出实闭证来。所以闭脱不能相兼,也不会出现参附汤送服安宫丸的那种治法。
案中急以参附汤加童便回阳救脱,童便虽咸寒,仅为反佐之用,自不同于寒热错杂者。待阳回,正气有能力再度与邪相争,又可出现阳热实证,此时再用附子,则“入咽即危”,当转而清暑。
当然,再度出现阳热亢盛实证时,毕竟经过亡阳的阶段,邪势亦挫,不会再像亡阳以前那样邪热亢盛。



《临证指南医案·疟·汪案》:邪弥漫,神昏喘急,谵妄惊搐,皆邪无出路,内闭则外脱。方用:细叶菖蒲根汁两钱,草果仁五分,茯苓皮三钱,紫厚朴一钱,绵茵陈三钱,辰砂益元散五钱,连翘心一钱半,金银花三钱,另用牛黄丸一服。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杨案》: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送传入营,遂逼心包络中,神昏欲躁,舌暗缩,手足牵引,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热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热邪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清神识。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包络结闭无干涉也。犀角,元参,鲜生地,连翘,鲜菖蒲,银花,至宝丹四丸。

按:“内闭则外脱”,一个则字,明确指明内闭与外脱的因果闭关系。由于邪气闭结于内,神明失守,正气不得畅达于外而外脱,绝非正气衰败之脱。方用清心化浊开窍,何须参附回阳救脱。

5、关于内闭外脱的机理,《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语说得极为明确:“痧胀干霍乱,痞胀痉厥,脏腑窒塞之类,是内闭外脱也。”

由于邪气闭结于内,气机窒塞,正气不得畅达于外,致成外脱。这种外脱,绝非正气衰败,亦无须参附回阳,待里之闭结开,气机畅达,外脱自消。



《王孟英医案·附录》:“邪闭则正气无以自容而外脱者,阳从上脱,则汗多而气夺,阴从下脱,则泻多而液亡,所谓内闭外脱也。欲其不脱,必开其内闭,如紫雪、绛雪、行军散,皆开闭透伏之良方也”;又云:“昧者不知邪闭血凝,热深厥亦深之理,见其肢冷脉伏,即以为寒,又疑为脱,既不敢刺,更投热药,使邪无宣泄,愈闭愈冷,虽七窍流血而死亦不悔悟。”

按:王氏说得很清楚,由于内闭才导致外脱,虽肢冷脉伏,亦非寒、非脱,乃热深厥深,愈闭愈冷。欲救其“脱”,必开其闭结,断非参附所宜。



《吴鞠通医案·冬温·某案》:初二日,冬温谵语神昏,皆误表之故,邪在心包,宜急急速开膻中,不然则内闭外脱矣。先与广东牛黄丸二三丸,以开膻中,继以大承气汤攻阳明之实。生大黄八钱,元参八钱,老厚朴二钱,元明粉三钱,丹皮五钱,小枳实四钱。煮三盅,先服一盅,得便即止,不便再服。

按:本案之内闭外脱,是大承气合牛黄丸,而不是参附汤合牛黄丸。《温病学》非望文生训者何?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薛生白医案》:暑者,热中之阴邪也,心先受之,侵入胞络,怠惰不语,神昏肢冷,为不治。今脉迟软,渐有是机,四末渐冷,竟有内闭外脱之虞。急用通阳救逆之法,仿上大顺散之意,未识何为。桂枝,半夏,焦白芍,炙甘草。

按:迟软为阴脉,神昏肢冷乃阴证,知此神昏乃正气衰败所致。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佐半夏交通阴阳。此闭也,非邪实闭阻心包,而是正衰神明失守的一种症状表现。

6、综上所述,诸温病大家所言之内闭外脱,或指邪闭心包,正气不得外达而外脱;或正衰神明失守而内闭。

《温病学》称闭脱相兼,竟用参附龙牡汤合用安宫牛黄丸,不仅与理不合,亦乏事实依据,乃望文敷义。

闭脱乃性命攸关之际,焉能以杜撰之文堂而皇之地羼入大学教科书中,故辨之。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苍术
【别名】
赤术(陶弘景),马蓟(《说文系传》),青术(张衮《水南翰记》),仙术(《本草纲目》)。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温。
①《本草衍义》:"气味辛烈。"
②《珍珠囊》:"甘辛。"
③《晶汇精要》:"味苦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珍珠囊》:"足阳明、太阴。"
②《本草纲目》:"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太阳之经。"
③《本草新编》:"入足阳明、太阳经。"
④《本草再新》:"入脾、肝二经。"
【功能主治】
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①陶弘景:"除恶气。"
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
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
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
⑥《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
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③《医学入门》:"血虚怯弱及七情气闷者慎用。误服耗气血,燥津液,虚火动而痞闷愈甚。"
④《本草经疏》:"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⑤《本草正》:"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相关论述】
1.陶弘景:除恶气。
2.刘完素:明目,暖水脏。
3.《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4.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
5.散风益气,总解诸郁。
6.《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7.《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癖,除症,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
8.《本草求原》:止水泻飨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9.《医学启源》:苍术,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与白术同,但比之白术,气重而体沉。及胫足湿肿,加白术泔浸刮去皮用。
10.李杲:《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也。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则同。
11.《仁斋直指方》: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
12.朱震亨: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开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13.《本草纲目》: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诊,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14.《本草通玄》: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
15.《本草正》:苍术,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寒湿诸疮。与黄蘖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然惟茅山者其质坚小,其味甘醇,补益功多,大胜他术。
16.《药品化义》: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功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合六神散,通解春夏湿热病;佐柴葛解肌汤,表散疟疾初起;若热病汗下后,虚热不解,以此加入白虎汤,再解之,汗止身凉。缪仲淳用此一味为末、治脾虚蛊胀。
17.《玉楸药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18.《本草正义》: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膜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夏秋之交,暑湿交蒸,湿温病寒热头胀如裹,或胸痞呕恶,皆须茅术、藿香、佩兰叶等香燥醒脾,其应如响。而脾家郁湿,或为膜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舌浊不渴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制药厂GMP空气中霉菌孢子危害及最佳的杀灭方法##新浪看点# 霉菌是真菌的一种,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属于微生物类。它的体积非常轻微,可
  • 老公是王菲初恋,自己花20万买机车,《小欢喜》就是她真实生活吧 《小欢喜》结局了。 方一凡高考刚过本科线,最终全家一致投票选了南京艺术学院。 英子呢,宋倩让她
  • #陈硕子[超话]##陈硕子[超话]# [鲜花] #2019陈硕子《凌晨三点》全国巡演# 每一次相遇都是惊喜 这个夏天 看到了舞台上温柔爱笑 闪闪发光的你
  • 我的生活实际上是从2018.8.21开始的 总被人说“你也太好运了” 仔细去想这一切都是从我真的学会与自己相处开始的 原本觉得绝对无法割舍的一切其实才是我最深陷
  • 青春是什么.............. 看了电影:匆匆那年,感触很深; 羡慕陈寻为了和方茴上同一所大学,放弃13分的大题; 羡慕陈寻为了方茴能看见他,不穿校服;
  • #张云雷[超话]#zyl一个被师傅夸的从小含萧弹弦,各种技艺傍身,二十几岁,人生几多波折。在德云社里是八队队长,是诸多人的师哥,在舞台上是逗哏,是舞台把控者,是
  • #Ping的产后分享#M3D27 好像只有楠哥要走的这天, 我们的行程才会满满的, 可能因为太珍惜这短暂的一个上午。 早上刚睁眼, 楠哥就让我赶紧化妆, 说要
  • 说几句: 1、如果你不信,也就没必要关注,因为没义务和你解释这么愚蠢的问题。 2、别想法不同,就给人戴帽子,别满脑子都装满仇恨,活的没有情感。 3、免费给你看,
  • #我想和你去旅行##旅行有你# #恋上一座城#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城市像济南般,拥有百泉争涌的奇观~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泉城,还有着大明湖
  • 【按收益风险比,印度股市近20年来表现全球第一】印度Sensex30指数从1992年自由化改革迄今涨幅为14倍,近20年时间段内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后的收益风险比
  • #我的家,我的国# 我的家乡-济南[微风] 济南,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八景闻名于世
  • #邢菲[超话]#[心]#邢菲明月曾照江东寒# [心]#元气少女邢菲#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
  • #失恋分手挽回男朋友女朋友# 老公坚持离婚,说明你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解的地步,对方一刻都不能忍受和你待在一起。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硬跟对方较劲,坚决
  • #德鲁纳酒店[超话]##德鲁纳酒店大结局##金秀贤特别出演德鲁纳酒店# “那个占据我所有夜晚和梦消失的 我的月亮再见。” “其他人所不知道的 有关一个神秘世界
  •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 印光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得自在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文钞原文: 居士
  • #彩票合买[超话]# 小编真心说①:104预测号码一塌糊涂,各位看本人号码一定要注意!!!本期号码如下,精简号码直接联系我,免费分享的。合买联盟等你。 本期推
  • #全职高手[超话]#事实证明,真的不能在路上听广播剧,因为路人会觉得你不太聪明的亚子。 前几天在去超市的路上听迪奥先生,我以为我可以很好的控制面部表情,直到我路
  • #teigoestoafrica##teitravelstheworld# 【2019非洲之旅Day4-贊比亞-利文斯頓Mukuni Park Curio M
  • #花店不开了 花继续开##白露##今日,白露# 季节交替,岁月轮回。酷暑渐渐远去,清秋缓缓归来。 或急或慢的光阴里,穿着簿裙去追风。或许,选择不同的方向,遇见
  • #宝宝的少女心#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把酒花前欲问君 世间何计可留香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催花未歇花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