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经济日报|兰州新区经济总量10年增长60倍——引新聚优加速成长】近日,在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之际,#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总投资260亿元的33个项目在兰州新区氢能产业园集中开工。该园区将重点发展集制储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氢能产品示范应用“五位一体”的氢能产业链。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10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2021年突破300亿元。特别是近5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最低为15.6%,最高达20%,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制造业投资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已成为甘肃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加快崛起

在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初,兰州新区就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如今,这里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车间繁忙有序,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不久前,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突破又一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承制的国产化N08120材质冷氢化流化床反应器制造完毕。去年,该企业就成功研制首台(套)国产化N08810(镍基合金)冷氢化反应器,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对该装置材料的垄断,在国内多晶硅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新突破。

2014年,兰石集团响应政府出城入园的号召,将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厂区搬迁到兰州新区。“出城入园为兰石集团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兰石集团副总经理、兰石重装董事长张璞临告诉记者,通过出城入园,企业实现了由石化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兰州新区已引进以兰石集团、甘肃建投、兰电、兰泵、博睿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在兰州新区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

张璞临表示,今后,兰石集团将借助国家和省里支持兰州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光伏、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拓宽发展路径,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高标准建设150平方公里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已引进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创多项全省、全行业新纪录。

从产业蓝图规划到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再到产业集群日趋壮大,兰州新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元级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循环产业3个五百亿元级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5个百亿元级产业。

数据显示,10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以上。

创新动力厚积薄发

近日,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试生产的3.5微米高性能锂电池铜箔下线,厚度比过去广泛运用的铜箔材料减少一半,这意味着同等大小的锂电池效能提升近10%,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已经与国内外的30多家电池厂商进行了实质业务往来,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冲说,今年6月份,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距离项目开工还不到半年时间,远远低于行业同类项目建设周期。

在兰州新区,仅去年就有400多种科技创新产品问世。从基础条件匮乏到资源要素聚集,再到产学研用协同驱动,近年来,兰州新区形成了集院士工作站、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于一体的创新矩阵,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为加快化工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兰州新区还规划建设了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项目,全力打造集研发、中试、转化、实训、生产于一体的在全国有影响的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经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兰州新区专精特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批创新动力足、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筑巢”。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鹏说,截至目前,他们已建成专用厂房171栋,81栋厂房交付企业入驻,30栋厂房全面投产,招商引资项目145个、企业102家,企业总投资超25亿元,落地产品500余种。

据了解,兰州新区集中力量扶持产业化前景明显的高科技项目,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兰州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长近3倍,并建成了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68个。

对外开放多向发力

8月初,“万象南—磨憨—中川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到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此趟班列是中老铁路贯通后,甘肃省首趟“中国—老挝”回程班列,为全省开辟了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捷国际贸易通道。

今年1月至7月,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共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26列,同比增长20%,成为面向中西亚、南亚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交通和物流的集散枢纽,有效推动了兰州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和高效国际贸易通道建设。

兰州新区商投集团路港公司副总经理赵越才表示,将持续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不断完善大平台、大通道体系,推动国际货运班列高质量发展,争取全年到发200列以上,打造全省外贸经济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兰州新区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把“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发展的最大机遇,系统打造国家“双循环”战略支点,将通道物流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现代高效的“通道+物流+产业”运行体系。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开通运行“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550列以上,涵盖中欧、中亚、南亚以及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多条班列线路。
同时,兰州新区已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城市运输航线和16条国际货运航线,持续拓展腹舱载货业务,成功获批“兰州—拉合尔”“兰州—加德满都”第五航权,联通兰州至东盟、南亚、欧洲地区国际空中商贸物流通道。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航空口岸,积极对接国内外重点航空物流公司,建成国际监管库、国际快件中心,运营航空公司39家。

据介绍,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从2015年新区有外贸统计数据时的398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82.4亿元,对甘肃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日益凸显,2021年进出口贸易额对甘肃增量贡献率超50%。

https://t.cn/A6SCXRWt

#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解码十年# 【十年砺剑绘宏图 勇立潮头再扬帆——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成就回眸】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重大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极、地、台、区”)。

勇当标杆,敢为闯将!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敢为人先,系统改革破坚冰;激发动能,产业集聚壮实体;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建高地……

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前,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准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营商环境等各领域改革,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发展蓝图,已化作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改革势如破竹 发展蓄力腾飞

工地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车间全速生产,马不停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中川北站物流园,货运班列和各类货车车水马龙,一派繁忙……

这是兰州新区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区开放发展十年来的生动截图。

回首建设之初,荒滩之地,百业待兴,发展何处落笔?改革如何“破题”?

新区向“新”,兰州新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桎梏藩篱,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在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商事制度、国资国企、绿色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活了发展动能。

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启。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目前,兰州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61%,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兰州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等。
2017年3月23日兰州新区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农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新组建石化、水务2家集团公司。2022年新成立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临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有集团公司,引导十家企业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商投集团入列中国“500强”,开发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

2017年6月,全面启动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薪酬,彻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扫除干部身份障碍,面向全国各条战线精准选招干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兰州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蓝图管控+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审批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改革举措,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营业执照办理从改革前的7到9个工作日到现今即时即办、立等可取,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0%以上。在全国率先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的商事登记模式。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示范区落地新区,绿色金融改革成绩全省领先。

十年过去,播撒下的改革“良种”,结出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兰州新区不断创造着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倍,常住人口增长5倍、城镇化率超过70%,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2022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岗拓岗等重点工作,实现GDP增长13%,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聚力集群强链 产业全面“开花”

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

快速落地的项目、不断增长的数字、率先实现的突破……在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兰州新区始终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现代农业、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十年来,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40%以上,实体经济主战场地位凸显。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一排排生产装备高效运转,“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工人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装配、调试、喷漆……全力以赴确保加氢反应器、脱硫反应器、核电机组等一批重点产品按时完工。

2012年,通过“出城入园”,兰石集团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迅速实现营业收入由40亿向60亿的大幅跨越。

兰州新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一路不懈接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

2022年6月14日,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标志着项目建设不到半年时间实现投产出箔,创造了新的“新区速度”。

近年来,兰州新区快速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能源、光电、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道氏、宏宇、德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世界最大的高性能铜箔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储能之谷”。

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实现倍数增长,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各项产业展现蓬勃发展之势。
绿色化工园区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新冠防治药等“专精特新”项目145个,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

兰州新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名单,标志着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落户兰州新区。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临空经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产业高质快速增长,“西部药谷”建设加速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游购娱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智治善治 新城宜居宜业

今年7月3日,第三届“集聚英才·汇智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双选会在兰州新区举办,吸引3.5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参加。
城市的核心是人。兰州新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目前,兰州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5%,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0余人,博士30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过5万人。

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拴心留才”一流环境加速形成。

2021年8月起,兰州新区累计承接安置舟曲避险搬迁群众达到11批次1700户6851人,完成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推动灾后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虹吸效应不断增强,背后是“智治+善治”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会思考,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2022年3月18日,兰州新区“数字政府”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与全省数字政府系统同步运行,5500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8.74%;重点打造“一云、二网、三平台+N个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加快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职教园区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建设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累计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千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地、都市休闲游乐新城的品牌效应。兰州新区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如今,兰州新区核心区3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青山碧水蓝天交相呼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载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昂首阔步,再迎下一个十年。

兰州新区锚定了新的目标: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2035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秀美、和谐宜居、具有强大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正全力践行国家“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中先发力、带好头,全力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新甘肃·甘肃日报)
https://t.cn/A6SGT5j0

#轨道交通# 拓展轨道产业链生态圈 成都轨道交通是怎么做的

近日,又一重磅规划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成都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一直以来,成都轨道交通主动融入智慧蓉城建设。

从制造领域来说,“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的目标,已经在成都实现;就品质服务而言,智慧运营、无人驾驶、刷脸乘车等一系列体验早已上线。

轨道交通智慧远不如此,近年来,成都轨道集团瞄准轨道交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积极拓展轨道产业链生态圈,更全面、更系统助力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那么,拓展轨道产业链生态圈,成都轨道交通是怎么做的?

链条上:“缺哪里、补哪里”

轨道装备智慧工厂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填补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条上的这一处空白。

轨道装备智慧工厂是由成都轨道集团下属产投集团与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共同投资组建,成立于2020年8月。

目前,轨道装备智慧工厂已形成250辆/年的地铁车辆架修能力(不含转向架及部件检修),检修库建筑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同时,依托与地铁车辆段同址办公的独特优势,轨道装备智慧工厂还实现了与地铁车辆段的轨道资源共享、检修信息互通。

不仅如此,成都轨道集团下属产投集团还联合中日合资企业朗锐东洋设立车辆齿轮传动系统专业化造修合资公司,提升“成都车、成都修”品牌对外输出能力。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成都轨道集团其实早早已在布局实体经济,不断深耕轨道交通领域,依托自身优势在轨道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不断努力,进而打通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提升自身实力水平的同时,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

当下,不只“成都车 成都修”, “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都已在成都实现。

就拿“成都研”来说,去年,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的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研制成功,其背后的功臣——国内首个融合“线—车—信号—监控”于一体的“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也对外亮相。这是由成都轨道集团和相关单位共建的平台,代表了当前国内市域轨道交通和智慧城轨技术装备的先进水平。

“成都造”则早已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成都轨道集团有力推动中国中车向在蓉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平移车辆研发、制造和维保、供应链体系等核心业务,已具备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整车年产能突破1500辆,全市轨道交通车辆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

为加快构建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成都轨道集团积极推动本地轨道交通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在深入研究轨道交通产业20余项重点细分领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构建“1+N”轨道交通智能维保体系的产业招引促进对策。也就是说,产业链条上,“缺哪里、补哪里”。

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还将在电(扶)梯、站台门、自动售检票等关键系统以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制动等核心部件等领域推动实施产业本地化布局。

同时,成都轨道集团也正积极探索,将自身努力打造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实现“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融合共生发展,跨区域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让轨道交通产业在成都扎根越来越深,越来越强。

服务上:更智慧、更聪明

现如今,成都,不仅是在西部地区率先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批量架修能力以及唯一具有动车组高级修和城际动车组制造两大核心能力的城市,更是全国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最齐备城市之一,集聚了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400余家!

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正不断优化,同时,这也意味着在轨道交通出行的体验上,必然会诞生更多的新场景。

去年,成都轨道交通智慧乘客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是全国首例集智慧票务、智慧测温、智慧安检为一体的“三合一”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性智慧乘客服务平台,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应用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慧城轨”一体化综合性项目。成都地铁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在全线网范围内所有闸机一次性上线人脸识别功能的城市地铁。

完善的产业生态,不只为市民带来高品质出行服务,同样为巩固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轨道交通作为成都市民重要的公共出行方式,它不仅将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有效串联,更为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功能结构,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依托轨道交通,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少居住于中心城区的市民,到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上班更方便,同时也利于更多市民选择居于城市新区,无论是上班、购物、休闲均不会因为通勤问题而苦恼。

同时,成都轨道集团同样积极响应“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将轨道交通领域的细分产业,根据其不同定位、不同性质分别布局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之中,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三大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在成都市“建圈强链”行动中,轨道交通产业是20个重点项目之一。成都轨道集团以“产业+投资”为引擎,打好“创新技术+项目落地”组合拳,闯出产业结构优化“成都新路径”,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轨道加速度”。强化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维保三大环节协作和业务集成,不断加大泛轨道交通上下游投资布局力度,推动形成轨道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成都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要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当前,成都轨道交通布局新赛道,轨道产业生态聚势成型,为成都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贡献更澎湃的轨道力量。

来源:成都轨道交通、成都地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基因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男人识别颜色的能力差,其实都是天生的。#洋迪[超话]# 原谅我很懒,可以说一直是88纯粉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女孩,考
  • 它想问可爱taffy酱:taffy,taffy我想把自己送给你当成生日礼物好吗...但是小鸭子并没有问出口,因为它想起来它只是一只赛博小鸭子。它什么也不是...
  • School没有live,巷子尽头的酒吧放着陈绮贞,于是回酒店一路不再听摇滚,开始听旅行的意义。而后风尘仆仆地去赴一场独角戏,在冷气十足的剧场半梦半醒,然后在大
  • 感悟:你弱的时候,人微言轻,强大以后,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5老说你找不到理想的对象,难道说,你就成了理想的自己?
  • ”#德国队[超话]##DieMannschaft[超话]##德国球迷俱乐部[超话]##ITAGER#对俄罗斯国家始终有很复杂的感觉,可是当你倾听柴可夫斯基的优雅
  • #易烊千玺[超话]##易烊千玺[超话]##易烊千玺[超话]##易烊千玺昂扬五四正青春#⭐️#易烊千玺做演员是最勇敢的决定#一个白色的,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闪电,就
  • 我最爱的小叶子生日快乐吖[送花花]我好想你啊 虽然才分开不久要不是最近你都要带两个小朋友我今天就铁定去找你带你吃好吃的去啦 因为我之前不知道小朋友要来就是这么想
  • 各位~这几天我大幅度的双人了~所以被双的宝宝们,对不起,是我的问题我双的都是我不太眼熟的,根本不眼熟的或者有一丁点眼熟但没那么多印象的~(不管是同担还是不同担,
  • 听着滴答滴答的水声,不知是正义之光的莅临来访,还是恶意袭来的缓缓脚步,这水声不断地敲击着你的耳膜,缓缓驻足扣住你们的心弦,各位侦探,你们七位在最后又该作何选择?
  • 弯弯笑眼少年郎,我只pick胡春杨! 弯弯笑眼少年郎,我只pick胡春 杨!
  • 预告片里,孙家栋(佟大为饰)说:“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和理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梦想,功勋人物鞠躬尽
  • 关于饱餐和被爱♥️今天上了一天班说实话心很累看了一天数字坐的腰疼头晕晚上小潘带我吃了我想吃很久的那家麻辣烫(陪我一边看甄嬛传一边吃的哦)吃完我们两个开车兜风的时
  • 感情也好,事情也罢,感受过了,就是收获,尽你所能,就算成功。即使是我们受了天大的委屈,那也是上天对我们的历炼,我们唯有无限扩展自己的心量,方才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
  •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 生命像一场告别,请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何启程,去向何处。那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那些可以让我们珍爱的东西,原本不多。
  • 沪舟甬跨海大通道,从上海临港经大洋山、经舟山直达宁波北仑,不仅连接了两大万亿城市,而且贯穿了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原则上,合作才是永远的主旋律
  • 案件押后至7月29日判刑,寇鸿萍的保释条件包括5.5万元保释金,候判期间需要每天到警署报到,居住于报称地址,不得离港,另今天离开法庭前需与感化官见面,确保背景报
  • #王菲[超话]# 2022【“菲”你莫属】菲迷天下王菲庆生歌迷会暨成立七周年云庆典[蛋糕]活动介绍:7年,我们用意念堆积出的城,一次次畅游在菲靡靡之音的幻想,我
  • 也许你们之间,让他产生误会了,他一直在等一个答案,如果他不爱你,不在乎你,也许早就给你拉黑了。我知道他们的戏路很宽,我也很期待他们接下来所有的艺术作品。
  • 不过单身演唱会是没希望了[摊手]...嗐晚安“假如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一定为了他更好地学会生活. 那个已经慢慢渗入你生活点滴的男孩子,那个使你经常热泪盈眶的男孩
  • 年末挖到了一个惊喜洁面!抓一瓶佳简氨基酸洁面精华液,后悔最近才开始用每次用就好像在做脸部spa透明精华液的质地流动性超强徒手起泡就可以搓出很多绵密的泡沫洗感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