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名号

二、名体

《佛学大辞典》 呼召体者为名,为名所诠之实物为体,世间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体,体不即于名,名体各别,是曰名体互为客。若佛菩萨之名号及真言陀罗尼等,名即于体,体即于名,是谓之名体不离。

 

三、名义

《佛学大辞典》 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光大辞典》 指名称与义理。如谓“诸行无常”,则诸行为“名”,无常为“义”。盖呼召表显诸法之本体者,称为名;而诸法本体之真实义,称为义;以名能诠显法体之真实义,故称名义。然名系假立施设,虽能诠义,却非诸法之本体,故名与义二者有相即、不即之二种关系。就相即而言,如诸佛菩萨之名号、真言、咒语等皆是,此乃诸佛菩萨之名号中,蕴含广大不可思议之愿力及功德,故其名号与其法体之实义不二,名即是义,义即是名,称为名义相即、名义不离、名义不二;与“名体不二”同义。若就不即而言,如说火时,无热之用,即为名义不相即之关系。〔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肇论、往生论注卷下〕

 

四、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五、名体不二

《佛光大辞典》 名,为能诠者,能诠表显明体;体,为所诠者,即事物之本体。盖“名”系诠表事物之一种方便设施,而非事物之本体,故世间一切事物,名不即于体,体不即于名,即名体各别。然诸佛菩萨之名号、真言、陀罗尼等,除表显诸佛菩萨之真如体性外,更蕴含诸佛菩萨广大之愿力与功德,故其名号、真言等与本体不二,名即于体,体即于名,称为名体不二。又称为名体相即、名体不离。此与往生论注卷下、安乐集等所举之“名法相即”之说同义。

《真宗大辞典》 (节译)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阿弥陀佛之实体,有相即不二之关系。《安心决定钞》言:“名体不二弘愿之行故,名号即是正觉之全体。正觉之体故,即是十方众生往生之体。往生之体故,我等之愿行无不具足。”此是名体不二之出据。

《往生论注》下卷言:“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实体谓之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以弥陀名号即是法故,信而称念,能破除一切无明,能满足一切志愿。

《安乐集》第二大门广施问答,亦同此说。

又,法位《无量寿经义疏》言:“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灭罪”。

以上诸文皆说明名法相即不二之旨。

阿弥陀佛之实体与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两者有如此不离不二之关系。佛之名号本身,非离实体而孤然别存故,此谓之“名体不离”。又,佛之实体与名号,如冰与水之不二,此谓之“名体不二”,以何而言不二?谓佛体所有功德能力,与名号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无差别,故言不二。

凡我等人类之名,皆为呼唤实体之假名符号,其名之本身并不具何等能力与作用,故不能成为名体相即不二。然而阿弥陀佛之名号,与阿弥陀佛之实体,相即不二,故名号具备佛体所具之全德全力,因此弥陀名号能与众生大功德、大利益。

佛证悟万象无碍圆融之理,故得名与体有不二关系,虽名体不二,然佛体乃理悟对象,名号为信念对象,故两者分界不可混乱。

详言之,佛体属理悟对象,非是信念对象,亦即佛体是息虑凝心之定慧方得认识接触,非由称念而认识接触。因此,能悟之人可由定慧而领受佛体所有功德,而不能由称念而领受其功德。

有此次第故,圣者可由息虑凝心之定慧而能够直接接触佛体,而领受其广大利益,然而凡夫则完全不可能。故无有定慧之乱想凡夫,只要信受称念而能利益之法──即是圆具佛体所有全德全力之名号。

可谓名号即佛体,佛体即名号;名号是有声之佛体,佛体是无声之名号,两者不二。然不二与唯一,其义不同,于凡夫而言,所归之法在于名号。

 

六、名号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弥陀之名号,为恶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谓之名号不思议。

《佛光大辞典》 名号,指诸佛菩萨之称号。此处则指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其功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称名号不思议。盖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而蒙受称念名号之功德者,即得往生净土。又阿弥陀佛有无量寿(梵 amita^yus)、无量光(梵 amita^bha)之意,故南无阿弥陀佛亦译作归命无量寿如来(七字名号)、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九字名号)、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十字名号)等称。

 

七、名号实相法(译自《净土宗大辞典》)

阿弥陀佛之名号是实相之法,出自圣冏上人《释净土二藏义》二九所说。

即《观经》下品下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之文,圣冏上人如是释言:“问:文云‘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何不说念佛功德?答:名号是名,佛体是体,实相是义,灭罪是用,且说总义,不违总名。名体义用,不即不离。或于秽土说相之名号,或于净土说即之实相,如是为显即相之真宗。佛能成就至极无生清净之名号,见生之浊水,立地即成无生之清水。名号实相,芦花明月,见生无生,不脱壳龙。”

此分二义而解释:一义者,名号与实相之关系,不过是本体与作用之异。二义者,相之名号与即之实相之关系,犹如芦花与明月,都是同一白色,就此以说明见生与无生不即不离之理由。

 

八、名号为体(译自《净土宗大辞典》)

阿弥陀佛之名号,是净土三经及《往生论》之本体。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良忠上人《往生论注记》言:“今经所诠,专在名号故也。所言体者,即是彼佛修生显得三身万德、总别功德,皆是佛体,则以此体,摄在名号。今经宗致,不出此意,故以佛名,以为经体。”

能庄严安乐国之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即是佛体,其所有功德摄在于阿弥陀佛之名号中,此是净土三经所说结归之处。

又、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往生论》之体者,《往生论》言:“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此即寿光无量之名义者,名下之义;南无阿弥陀佛之佛名者,义上之名。因此,称名之人,如彼名义,乘第十八、十二、十三等三愿,易得往生阿弥陀佛之安乐国,是《往生论》之宗体。

 

九、“名”与“体”之关系

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与阿弥陀佛之佛体,两者有相即不离不二之关系,略作说明。

一,名体相即。“名”者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体”者阿弥陀佛之法体,名所指之实体,“即”者不异。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等同阿弥陀佛之佛体,本身具备阿弥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名与体,其作用不异,谓之“名体相即”。

二,名体不离。弥陀名号与弥陀佛体,此名之与体,并非各别,可谓“名外无体,体外无名”,两者关系彼此不离,亦即佛之名号本身,非离佛之实体而孤然别存,故名“名体不离”,亦云“名体相即”“名体不二”。

三,名体不二。佛之实体与佛之名号,如水与冰之不二,此谓“名体不二”。以何而言?谓佛体所有功德能力与名号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无差别,故言不二。

《往生论注》下卷说明弥陀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之理由而言:

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

《安乐集》第二大门广施问答,亦同此说。

以弥陀佛名即是弥陀佛体故,弥陀佛名本身具备阿弥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信而称念,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足众生一切志愿。

《大经》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普门品》言(意):

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免诸灾难,得诸利益。

法然上人依《论注》之意,而提出“万德所归”之“名号观”而言:

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

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

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

又于〈大原谈义〉言:

至极大乘意者,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

他力难思巧方便,令一称超过众善。

知识广赞,猛火为凉风;

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

名号大利无上功德也。(转载)

 

#北斗七星#
疾病从何而生,疾病从心而生……

《维摩诘所说经》: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

答曰:“以空空。”

又问:“空何用空?”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你为什么放生没有功德# 因为方法不对!(内附玄门放生咒)
道教的理念是仙道贵生,主张慈爱一切,不伤物命,因而强调“慈心于物”方面,对动植物予以较多的关注。
道教把动植物看作是有灵性的,就像对待人那样去对待动植物。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饮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惧。故当不忍食,以证慈悲行。”
道教认为,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应当怀有对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种恻隐之心。

一、《道藏》当中的放生经典
《道藏》所收《水镜录》中有《放生文》和《杀生七戒》两篇,用极其感人的语言,劝人放生戒杀。
《放生文》说道:“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蛆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勇徙,缕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署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钓、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魄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图圈;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舌氏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道藏》 第 36 册, P315)

《杀生七戒》讲述了生日、生子、营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礼不宜杀生的道理,比如:“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膺铁于杯盘,宰割冤号于砧几。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盘中之物,从砧几冤号中来,则以彼极苦,为我极欢,虽食,且不下咽矣。可不悲乎?”

又有:“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妇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凡人结婚,必祝愿夫妇偕老。尔愿偕老,禽兽愿先亡乎?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尔以相离为苦,禽兽以离为乐乎?”

正因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所以《放生文》和《杀生七戒》能够将动物与人等同起来,并且把对人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真切地表现出对于动物的同情。应当说,道教提出要保护动物以及一切生命体,是带着深厚感情的,带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并且要求以“慈心于物”的生命道德情怀去善待和关爱一切众生,是为玄门道众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慈悲实践。

二、放生的功德
杀生损功德,所以放生的真谛便是要劝告世人勿杀生,停止杀生,进而放生,以此来累积福报。
由于仙道贵生,所以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而最根本的放生,就是戒杀,亦即食素,断绝一切肉食。
但若是一时间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时就要多些放生,以积功德。
在放生的过程中,最大受益者还是放生的善信本身。因为在放生的行为中,善信不仅倘还了宿世的杀债,更为自己无形中创造了无数的福德因缘,福有悠归!

在结婚生子、祝寿节庆的吉日切勿杀生以享肉食,因为本想延寿生子,而杀生只会招来短命多病的厄运,所以于吉日尤应尽力放生食素。

放生,是培养德行的善巧方法之一,是提升慈悲与神性的重要捷径,也是培养道心的基础方法之一。放生是慈悲、善行、义举,能够较为理想地抵消和清除历史时空中,诸般杀业的历史印记,是一种重要的清因化业的举措。同时也能增添福德,增强福慧能量,改善人生际遇,康复难愈的疑难杂症。凡是具备一定能力者,都应当尽心施为,用善行清因化业,增添福德。

三、放生,戒存私心欲念
放生的目的是为了救生,以慈悲心和善行去救助其他众生,并使之重新获得生机,乃至还其自由,让它们在相对良好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过程。所以放生应当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和要求进行。
放生不能以个人的私心欲念为指导进行,而应当真正树立舍己为他的慈悲心,不可以走过场,随大流,形式化。

因此,放生前应当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确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同时要设身处地的考虑放生后它们生存的环境,寻找和确定良好的放生地点,确保救生的义举能够成功有效。

有很多善信赶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买放生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了空子,不但专门捕来动物希望在这些天里卖个好价钱,更加大了动物的死亡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杀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盲目的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将被捕捉的动物放回到其本来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后,要确保动物能够生存,否则放生就成了“放死”,表面上看似善举,其实却赔了自己的功德。

四、玄门放生的歌诀与咒语
吕祖戒杀放生歌
凡事惺惺须恕己,
汝欲长生须放生,
此是循环真道理。
物若死时汝救他,
汝若死时天救汝,
延生生子别无方,
戒杀放生而已矣。

玄门放生咒
落网脱网获重生,真性养德莫昧灵。
道生万物命藏德,各化因果尽天命。
三官法旨护生灵,土地水神收护尽。
吾今放生净杀业,道性慈悲证道心。
吾奉太上律令敕!

漂放莲灯集•放生咒
天罗神,地罗神,
慧剑出鞘斩妖精,
一切灾难化为尘,
寻声救苦解罗网,
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
#涨知识##传统文化##生活##放生##放生,也是一种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术后还未满月,社交距离下双眼皮就很自然了~而改变最明显的还是她的眼神,柔和又清澈,好比人间四月天。#长沙双眼皮##黎慧娟双眼皮##全切双眼皮# 【#福州两只小
  • 会津若松至今仍有许多散发当时“大正浪漫”气氛的西洋建筑与店家,而行程的首站涩川问屋,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据说一般超市与店家很难买到的会津名酒“飞露喜”以及新鲜的生
  • 这就是宋亚轩,他是在享受梦想,而不是贩卖梦想,也许这就是他与别人的差别#芒果每日C[超话]##谈恋爱也太香了# 甜甜的恋爱也终于轮到我辣嘻嘻嘻自认为遇到了一个很
  • ❷❽ 比起日出,我更想见到你。家里让我接触新的人了,可是我不想了,我心累了,我想静下来好好过自己……让我自己空一空吧,哪怕发发呆,好好睡个觉,不爱我就别理我了
  •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进入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库企业16家,汇聚各类人才2000余人。#新闻安庆# 【筑梦新区获全国创新孵化示范基地】第
  • ❇️️好的名字,就会有好的磁场,吸引好的人事物接近你❇️️很多成功人士明~星的艺名和身份证的名字都不一样的,都是用艺名出道,身份证也没有改❇️️用对了名字事业也
  •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中国临空经济理论首创者曹允春认为,天府机场建成投用后,成都是第三个同时也是中西部唯一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市口岸物流办表示,将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
  • 扎西龙珠.原创玄针纹的人,做事常常偏激喜挑战,自身控制不好,容易影响夫妻感情,但是自身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意志力高于一般人非常利事业,(这是相理两面化,有好
  • !!
  • 总是在天黑的时候发感慨,亲爱的们,晚安 终于不用风风火火的在屁大点的校园里乱溜达 不用本部浑南来回折腾 不知道为什么搬了新校区闲下来的时候就好想有辆小 就可以不
  • 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打call][打call][打call] #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我希望具有一个健美的又有一个了无人生意义的
  • 资产名称:咸阳市国润翠湖商铺资产位置: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国润翠湖3号商住楼1-2层1-1号资产情况:建筑面积268.11平方米,面临渭阳中路,临街15米,侧临
  • 上午8时30分许,远望5号船在汉班托塔港1号泊位完成停靠,在码头等候的人群打出“中国驻斯里兰卡使馆、华人华侨、中资机构和斯各界友人热烈欢迎‘远望5号’科考船访问
  • 父亲他曾经说:人啊,哪怕能治疗其心理扭曲的医生就住在隔壁,也不会去看;而为了治疗一根小拇指,哪怕走上千里的路程也要去治。可是忍受这份痛苦,是为了老有所依,为了当
  • ✨生活の木日本商场里最常见的精油品牌之一。主打日本薄荷、柚子、柑橘、日本迷迭香等18款香味,还有适合所有场合的9款混合香。
  • 尽心尽力去做好,希望身体能恢复好,恢复的不行那我真的是没辙了[二哈]~春困秋乏夏打盹,一年四季都很困[困]。可是也依旧很忙,没有挑茶就不能总吃外卖啦,中午买了菜
  • 北方的影子,拖得很长23、他们说秋天容易伤感,还好阳光带来温暖,但在没有阳光的夜里,想念与你的乍见之欢,想念与你的相见恨晚,而如今,你我各自天涯,很想跟你道声晚
  • 双鱼座爱情有如潮汐,起起伏伏已是常态如果你的情人是双鱼座,有这样星座特征的人,个性和脾气是非常难捉摸的,当你跟双鱼座交朋友或是谈恋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
  • 据他表述,一些苹果零售员工已被告知「为 9 月 16 日的重大新品做好准备」。【彭博社:#苹果将在9月7日召开发布会#】彭博社 Mark Gurman 再爆猛料
  • 馆藏链接:#找鞋CP[超话]#推cp挑战Day25什么时候在坑底躺平昨天那个最喜欢的设定越写越多,导致没写完,现在放在草稿箱里,等我写完再发,先发后面的坑底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