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这个章节的内容论述了持经的功德非常广大,有无量无边之多的功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呢?那就要看持经是什么意思。持,以前说过是受持的意思,主要还有依止、行持的意思。行者通过读诵金刚经,依金刚经当中的法义而证悟金刚般若实相心,从而能够真正地领受、观察、体悟实相心如来藏的有为和无为的清静体性。之后才能依止于如来藏的清静体性,发心随学过去,并且能够依止于如来藏的清静体性,来熏修和改变自己的身口意行,以断染还净,去除无明。在此基础之上,再为广大有缘众生广为宣说,度诸有缘,同入菩提大道,同入毗卢性海。从此走上自利利他的菩提大道,当福德和智慧资粮二者圆满具足以后,就会圆满成就无上大菩提,成为人天瞩目的两足尊。

因此,持经的功德确实是无量无边的广大,那么所持的经是什么,也就很清楚了。经,表面上指金刚经,实际上是金刚经所指的甚深义趣——实相心如来藏,以此如来藏来贯穿整部经,成为整部经的经纬线和主轴,贯穿修行的始终。因为此经如来藏是成佛的真体,因此读诵和证悟此经,就是今后修学佛道的基础和入门,而入门以后,依此经而熏修,才是入门以后的实修。逐渐转依如来藏成功以后,七识妄心与如来藏真体,同具无量功德,功德圆满,大乘修学以及所有佛道的修学即毕,无上菩提已成,自利利他行就圆满。可见,持经的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的广大,不可思议。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释:世尊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一天当中,太阳刚出生时的上午时间,以自己恒河沙数之多的色身,来布施给众生;在日到中天的中午时间,以自己恒河沙数之多的色身,来布施给众生;在太阳即将落下的午后时间,以自己恒河沙数之多的色身,来布施给众生。像这样,在自己百千万亿劫的生命时光里,每天都是以这样多的色身,来布施给众生。

这里佛是假设众生能有这么多的色身,其实能有恒河沙数之多色身的人,只能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和诸佛了。普通众生,没有证悟如来藏,没有修出四禅八定,就不会有意生身,不会有分身。那要布施自己的色身是非常艰难的,即使布施色身之外的所属物,也是舍不得。布施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布施除色身之外,属于色身所有的钱财物等等;内财布施,是专门布施色身,供众生饱饥果腹,免去众生饥饿之苦。

外财属于依报,依色身内财而有,本是无常变幻的。但是一般众生,就连布施身外之物,都不肯,很是悭吝,更何况要布施内财,更是宁死不舍。因为没有色身,就没有了一切,色身就比身外的一切更宝贵。即使能够做外财布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其福德也是很广大,无量无边不可说。如果能够做内财布施,布施色身,意味着舍生忘死,身心不吝,四大皆空,其福德更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须菩提,如果又有人,听闻到这部金刚经,心生清静的信解,深信无四相的金刚般若心,其心不与经义相违背。佛说无四相,破四相,此人就不会说,四相实有,真实不虚,也不会执取四相不放,而内心愿意空却自我,空掉自心。佛说,此人的福德要殊胜、超越于那个在无量百千万亿劫当中,日日布施恒河沙数之多色身的人。更何况此人,不仅信心清静,能够读诵金刚经,证悟金刚心,依止金刚实相心来修持自己,并且又能够广为人解说金刚经,教导众生证悟金刚实相心,护持金刚经的广泛流传,那么此人的福德,就会远远超胜于布施色身内财的人。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量无边之多的功德。如来世尊都是为发大乘菩提心之人而说,为发最上佛乘菩提心之人而说。因为只有发大乘菩提心之人,具有大乘根基之人,心量广大,慈悲众生,智慧深广,才能愿意读诵金刚经,解其义理,证悟实相,之后才有能力受持如来藏法,传播如来藏法,将来才能进入初地,荷担如来家业,广度无量众生。

原文: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释: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广泛为众生开演如来藏实相义理,这个人所有的善根和福德,所有智慧和功德,他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事业,如来都悉知悉见,不会错漏,不会隐藏。因为如来都悉知悉见,所以此人所做一切,都功不唐捐,一点也不会被埋没。他将来要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数、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

为什么此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为众生所做的一切功德,如来悉知悉见呢?这个如来一是指色身如来,一是指法身如来。色身如来,因为有无量神通德能,以佛眼观故,悉知悉见此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所有功德,悉知悉见此人度化无量众生的所有功德和福德,无一遗漏。因为佛有无量智,有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无一法不知,无一法不见,圆满光照大千,无一遗漏。

而法身如来,因为随时随地跟随此人,此人所做一切,必有法身如来的照应和护持。法身如来就是此人的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了知此人的心行,又会配合此人完成一切事业,又会记录收存众生的业种。因此此人所做的一切,如来藏悉知悉见,业种又会全部收存,将来就会实现此人的所有功德果报,使得此人功不唐捐,最后能圆满成佛。

世尊说:像这样能够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且能够为众生广泛宣说的人,他们都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将来也能够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此经是为发大乘菩提心者说,为发最上乘的人而说呢?须菩提,如果一个人喜乐于人天小法,那肯定是执取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他就会为着虚妄的五阴而修行人天小善法,目的是让五阴升天享乐,享受富贵荣华的果报。他会见有我可享乐,有人会接受布施,有福可获得。

那么他就不会信受如来所说,不会信受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真实法,不会信受有离四相的金刚实相心是真实的我。他就不会读诵金刚经,更不会证悟实相如来藏,更不会去为其他众生演说大乘实相法。而乐着自我解脱的小乘人,因为内心也是着于四相,错见有自我五阴,因而害怕自己的五阴自我再会受苦和轮回,就急急忙忙进入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不肯回心于大乘菩萨法的修学。因此他们也不会来听受读诵此经,当然就更不能去为人解说这部经典了。

世尊说:须菩提,不管在任何之处所,只要有这部金刚经,有金刚不坏心如来藏,一切世间天人以及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这部经典,供养大乘如来佛。你们应该知道,有这部经之处,就是一座佛塔,就是一个庄严道场。所有众生都应该恭敬供养,整个身心都要围绕着佛塔而作礼,并且用种种的花香散播此处,以香花来供养佛的塔庙。

为什么若有此经之处,都应该供养呢?因为此经就是法身佛,就是如来,只有供养这尊佛,才能最终成佛;而且主要以受持读诵来供养,依止修行来供养,才能最终成佛。为什么有此经处,就是道场呢?因为一切修行都是围绕此经而修;一切修行都是在此道场中而修;一切法都从此道场来;一切度众事业,在此道场而实行;最终成佛,也在此道场而成;一切种智,在此道场而圆;一切佛国土,也在此道场而成就。为什么要对此经作礼围绕呢?因为任何众生、任何法,根本也离不开此经,不围绕也是围绕,不得不如此,认谁有无穷的力量,也脱离不开此经此塔。



第九章 无得无说分第七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佛言:须菩提,你如何认为呢,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如来说了什么法吗?须菩提言:如我对于佛所説的法义的理解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法,可以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固定的、决定不变的法,如来可以去宣说。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可以执著取着为实有的法,所以不可说。如来所说的法,非本来的那个无为法,也并非不是本来的无为法。为什么呢?一切的贤人圣人,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到无上的正真的觉受觉悟,破尽无明,不含一丝杂染无明,心中都是明都是觉,也就证得了究竟菩提,成就了佛道,圆满了佛果。既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没有真正固定不变的成佛者,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成。佛所说的法也是因缘所成,随顺众生的缘,有众生想成佛的因,就讲出能让众生成佛的法;缘不同,世尊所讲的法就不同。因此佛陀所讲的法,到最后也不要再执取了,因为不是固定永远不灭不转换的法,能说出来的法,都不是本有的固定不变的真如之法,但也离不开真如自性而能生成这些法。

那么是谁成就了佛道,得了佛果?妙觉菩萨是成佛前的最后身菩萨,为了成佛,来到人间八相成道。在入母胎时,菩萨的色身灭了,意根与异熟识即第八识入胎,出胎时六根具足,六识具足(人类七天之内没有眼识),五蕴具足,外相上与众生无异。这个新的五蕴已经不是妙觉菩萨的五蕴了,色身和六识都换了,只有意根和异熟识还是原来那个,是连续下来的。然后出家修道,在夜睹明星大悟见性时,七个识的无明断尽,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意根转成平等性智,然后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七个识都转完了,第八识异熟识中所含藏的七个识的染污种子灭尽,就变为大圆镜智,也叫无垢识。八个识都转完了,圆满佛道,得佛果,称作佛。

那我们就分析这个佛是谁作,佛果是谁得。首先佛的无垢识是个无所得的心,本身不想得什么,即使得,也没有地方放,什么也得不到。祂没有思想,没有心行,从不自认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就是佛,自己如何如何。所有的名称都是人加给祂的,是什么不是什么,祂没有这些概念。祂又不执取任何一个法,包括善的恶的,染污的不染污的。因为不执取,祂从来不受熏染,没有无明;因为不执取,祂也就不做什么,不成为什么。所以祂不取佛的果位,不做佛,如果说祂就是佛,那也是人为加封给祂的,不是祂自己自认的自封的。

其次看佛的五蕴,众生的五蕴称作五阴,阴是遮盖遮挡的意思,遮挡众生认识真实正理,从而产生邪见。而佛的五蕴,不能遮挡佛,佛已经是究竟觉悟了,就称作五蕴。成了佛的五蕴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殊胜,但是涅槃时也要灭去,生灭之法不是佛,不能取佛果,不能做佛。佛的受藴想藴行藴识藴虽然能取,也是生灭法,涅槃时都要灭去,四个蕴不是佛,不能做佛。意根虽然能永远到未来世,永远保留不灭去,但也是生灭性的,是能够灭的,只是故意不灭掉,为了能永远生起佛的色身五蕴,而且单独一个意根平等性智也不能做佛。那么菩提就是无所得的,所以也没有定法可以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如来没有定法可说呢?佛到世间说法,都是根据因缘而说的,佛观察众生的缘,是什么缘,就要对机讲相应的法。佛成道的最初,先在各层天上讲华严经,度历劫跟随自己修行的大菩萨弟子。而娑婆世界的声闻弟子却如聋如哑,佛就回到人间为求解脱的声闻弟子讲小乘阿含经,让他们修行有了成果,再回转到大乘法来修学。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根基浅,都想求解脱,想离苦得乐,所以佛在娑婆世界讲了三乘法。

而在其它的佛国土,佛只讲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度菩萨根性众生成就佛道。佛讲法时总是依据一个缘,出现一个事相,于是佛就讲一个法,有时是弟子请问,都是有一个前提,一个缘,才讲一个法,无缘由而讲的法极少,那是特别重要的法,但也是对众生的机。所以佛说法是没有一定的,法是由因缘所形成的,不是固定的。所有的法,不管在哪个佛国土讲的,都是用来对治众生的无明病愚痴病的,有那种无明佛就讲那种法,无明灭尽了,法也没有用,不用法了。

所以佛法就如过河用的船筏,到岸就弃,用过就抛掉。这就说明法是依据因缘而有的,就是虚妄的空的,修到一定时候是不可以执著的。因为众生无明不同,佛讲的法也就不同,那就没有一个定法来让如来宣说。所以如来所宣说的法是不可以执取的,因为也是空的,因缘形成的,只是用一段时间修行,用完就弃,不可总执取,还有无明存在的时候就得抓着它,把它当作工具来用它。

比如四圣諦法,证了果得解脱以后,这个法对阿罗汉就没有用了,再修缘觉是十二因缘法,证得了辟支佛果以后,因缘法也没有用了,需要再修菩萨六度,明心见性以后,外门的六度法就没有用了,再修内门的六度,入初地。入地以后,内门的六度没有用了,再修十度波罗蜜,成为十地菩萨后,十度波罗蜜舍弃。修等觉妙觉的法,圆满佛道以后,一切法都用不着了,全部舍弃,心中空空无法。

因为所有的法都圆满修持过,成佛后才能为众生宣说。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不是本来而有的固定不变的法,都是空的,不是真实的法。但是也并非不是真实的法,因为众生依据这些法能够证得真实法无为法,而且佛在宣说这些法时也没有离开过真实的真如法,正是真如法在这里起了作用,佛才能宣说。这些法都来自佛的自心真如,从真如当中流露出来的,是真如的一部分,与真如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为什么一切的贤圣人都证得了真实法,证得了无为法,还有差别呢?贤圣人包括初果到四果的声闻罗汉、证得因缘法各个品位的缘觉人、从明心的第七住位到妙觉的菩萨。声闻初果二果是贤人,三四果以及缘觉是圣人,菩萨初地以前是贤人,初地开始以后都是圣人。他们所证的都是无为法,然而这些无为法的内容和层次大不相同。初果人证得五阴空、无我,断三缚结,从此不入三恶道,对于三恶道行无所为,这是初步五阴无为。

二果人因为证了人我空,心行减少,烦恼淡薄,心清净了一些,无为了一些;三果人进一步证得五阴虚妄,色界禅定境界现前,证初禅灭掉贪欲,断嗔恚,断烦恼心清净,恶业不再造作,七识开始真正的无为;四果进一步无为,灭我慢,断除对色界无色界的贪爱,烦恼断尽,得慧解脱,对三界无为,能够以解脱的智慧出离三界;而定解脱的阿罗汉能入四禅定,息脉俱断,证不动无为,入无想定,证识阴灭,心得无为;俱解脱阿罗汉能随时随地入灭尽定,灭掉意根的受和想两个心所法,证想受灭无为,随时可以取证涅槃,出三界。声闻人因为证五阴无我,心行越来越无为,越来越清净,他们之间的无为有很大的差别。

辟支佛人包括独觉和缘觉,独觉人因为生生世世所修的善根,在没有佛也没有法住世的时候,看见世间一个生灭的现象,就引起了深深的思索,一个人到寂静处修道,探讨这些生灭现象的根源,推究十二因缘法和十因缘法,找到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是无明,源头是第八识心,证得辟支佛果。而缘觉人是随着佛修行,闻佛说法而悟十二因缘和十因缘法证果。他们无为法的智慧比声闻罗汉要高深,而辟支佛果的果位、智慧、神通也有浅深不同层次的差别,就是说他们心行的无为程度有差别。

菩萨们是明心证第八识,证真如无为,同时证人我空,知道第八识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生灭过,在三界世俗法中也不起心行,无为无我,五阴是第八识所生,本质是空。在随后的修行中,心渐转清净,修到第十住位,证得五阴如幻、一切法如幻观;十行位证得阳焰观,一切法都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实。到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生生世世的五阴身活动就像在梦中一样,生生世世的修行、行菩萨道也像在梦中一样;初地菩萨证得万法如镜中的像一样不真实,直至十地等觉妙觉对无为法的证量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深,神通道行也越来越广大。那么佛地的究竟无为更不用说了,殊胜于一切声闻缘觉菩萨。

从以上内容来说,修行人因为修行的内容不同,所证的无为法就不同,无为的程度本质就不同,那么他们的心行心量就不同,福德不同,道行也不同,神通三昧境界也不同,智慧更有差别。如果不停止修行,追求佛道,修到佛地,到达终点时,一切都圆满,所有人的神通智慧福德都没有差别,可以称作佛佛道同了。


【经文连载】杂宝藏经卷第一 · 王子以肉济父母缘 第二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在舍卫国,那时阿难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城里化缘乞食。看见一个小孩子,有双眼失明的父母,(这个孩子)把乞讨得到的好的食物供养父母,粗糙的食物就自己吃。阿难对佛说:“世尊,这个小孩子非常少有,乞讨到好的食物,用来献给父母,选择粗劣、不好的自己吃。”

佛说:“这不算难,我过去生中,供养父母,才是极其困难。”阿难对佛说:“世尊,过去生中,您供养父母,那些事是怎样的呢?”

佛说:“在过去,有大国的国王,统领国土。国王有六个孩子,各自统领一个国家。当时有一大臣名字叫罗睺求,谋划起兵,杀掉了那大王和他的五个孩子。大王的第六个小儿子,事先有鬼神来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其他五位兄弟,都被大臣罗睺求杀害,接下来要到你(这里)了。’王子听说后,立即回到家里。妻子看见王子脸色忧虑憔悴,与平常不一样,于是问丈夫说道:‘你为什么这样呢?’丈夫回答妻子说:‘男人的事情不能告诉你。’妻子说:‘王子,我现在和你生死与共,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不能告诉我?’丈夫回答妻子说:‘刚才有鬼神,来告诉我说:你的父亲及五个哥哥,都被他人所杀,接着轮到你了。因为这件事忧虑害怕,不知道该去哪里。’

夫妇(一起)想办法,立即一起带着孩子,逃奔去其他国家,携带七天的粮食,预计可以到达。(但由于心里)惶恐害怕导致错误地走上了曲折的小路,走了十天,还没有到达。

粮食用尽,困顿饥饿临近死亡,王子想着:‘三人同死,痛苦太大了,宁可杀掉一人,保存两人的性命。’于是便拔出佩剑,想杀掉妻子。他的儿子回头看见父亲,合掌说道:‘希望父亲现在不要杀我的母亲,宁可杀掉我自己,来替代母亲的性命。’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想杀掉自己儿子,儿子再次说道:‘不要断绝我的性命,如果断绝我的性命,肉就会腐臭发烂,不能保留多长时间,(这样)我的母亲可能(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不(要)断绝我的性命,需要时就割取,每天慢慢吃。’(即使这样)还没有到有人的村子,剩在身上的肉,只有三块了,儿子对父母说:‘这两块肉,请父母吃掉它,还剩下的一块肉,就拿来给我。把我放到地上,父母继续前进。’

当时释提桓因的宫殿震动,于是立即观察是什么因缘。看见这个小孩做稀有的事情,就化作(一只)饥饿的狼,来索取肉,小孩思考着:‘我吃这些肉,也是性命将尽,不吃也是死。’就舍下这块肉,给了饿狼。释提桓因就变成人,对小孩说:‘你现在割肉,给你的父母,心中后悔吗?’回答说:‘不后悔。’又说:‘你现在为痛苦恼乱,谁能相信你没有生起后悔心呢?’小孩这样就说出真实(不虚的)话语道:‘我若不悔,身体的肌肉还长出来恢复像以前一样,如果有后悔的想法,就马上死去。’说完这句话,身体恢复,和原来的样子没有差别。释提桓因就将这个孩子和他的父母归聚一处,拜见了当地的国王。(国王)心里充满巨大的悲喜,怜悯他至孝,感叹从来没有过,就给他军队,回去恢复本国。释提桓因即护佑他渐渐做了阎浮提王。那时的小孩,是我的前身,那时的父母,就是(我)现在的父母。”佛说:“不但现在赞叹慈爱孝顺,在无数劫以来也常赞叹。”

众比丘对佛陀说:“世尊,过去生中,供养父母,那些事都是怎样的呢?”佛说:“过去迦尸国王的领土中,有一座大山,山中有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他的)父母年纪很大,并且眼睛都看不见。睒摩迦常常取美味的果子、鲜花和甘甜的水,用来赡养父母,把他们安置在悠闲安静没有恐惧的地方。凡是做(什么)事情,一举一动,(睒摩迦)先禀告父母。(这天他)禀告父母后,就取水去了。那时梵摩达王出游打猎,看见有鹿饮水,拉弓射鹿,涂有毒药的箭误中睒摩迦的身体,遭到毒箭射中以后,睒摩迦高声呼喊道:‘一箭杀死三个人,这痛苦何等厉害严重啊!’

国王听见他的声音,马上把弓箭抛在地上,就立即上前观看:‘谁说的这话?我的这座山中有位仙人,名字叫睒摩迦,仁慈孝顺,赡养盲眼的父母,举世称颂赞叹。你现在莫非是睒摩迦?’回答说:‘我就是。’进而对国王说:‘现在我的这个身体,不计较痛苦,只是担忧父母年老眼盲,父母如果饥饿困顿,没有人供养啊。’国王再次问道:‘你的盲眼父母,现在在哪里呢?’睒摩迦指示给王说:‘在那个草屋中。’王随即到盲父母的住所,睒摩迦的父亲那时对他的母亲说:‘我的眼皮跳动,难道是我孝顺的儿子睒摩迦有灾祸吗?’他的母亲又对父亲说:‘我的乳房惶恐不安地跳动,不会是我的儿子有(很)不祥的事情吧?’那时盲眼父母,听见国王走路的悉悉索索的声音,心里生起恐惧:‘不是我的儿子在走动,那是谁呢?’

国王走到他们前面,高声说:‘行礼了。’盲眼父母说道:‘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东西,是谁在行礼?’回答说:‘我是迦尸国王。’这时盲眼父母对国王说:‘大王啊!我的孩子如果在,应该给大王奉上好的花果。我的孩子早上去取水,这么晚了久等不回来。’国王于是悲伤哭泣,接着说偈言:

  ‘我是这个国的国王,在这座山游猎,

  只想射禽兽,无意之间伤害了好人,

  我现在舍弃王位,来侍奉盲眼父母,

  和你们的孩子没有差别,千万不要产生忧愁苦闷。’

盲眼父母用偈言回答国王的话:‘我的儿子慈善孝顺,天上人间都没有,国王虽然怜悯我,哪里能像我自己的儿子?国王要怜悯我,希望您指示儿子所在的地方,能在儿子左右,(我们)同死心意也满足了。’

这样,国王带着盲眼父母前往睒摩迦身边。(盲父母)到了儿子所在的地方后,捶胸顿足,懊恼不已,嚎啕大哭说道:‘我的孩子慈善仁爱,孝顺无比,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河池众神啊!’(盲父母)说偈言道:

  ‘帝释、梵天、护世四天王,为什么不帮助他呢?

  我孝顺的儿子,让他遇到如此痛苦,

  深深感怀我的孝子,请速挽救他的性命。’

这时释提桓因的宫殿震动,用天耳听见盲父母悲痛的话语声,就从天而下,来到他们所在之处,对睒摩迦说:‘你对于国王,产生恶心了吗?’回答说:‘确实没有恶心。’ 释提桓因说:‘谁能相信你没有恶心呢?’ 睒摩迦回答说:‘我对国王有恶心的话,就让毒箭的毒传遍全身,马上死去。如果我对国王的做法没有恶心,毒箭应该离开身体,疮疤就会痊愈。’马上就像他说的那样,毒箭自然(从他的身体)出来,(伤处)恢复得像以前一样。

国王非常欢喜,高兴无限,便发出教令,普遍告示国内的人们,应该修行慈善、仁爱,孝顺侍奉父母。睒摩迦从过去以来,慈仁孝顺,供养父母。想知道谁是那时的盲父吗?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盲母,摩耶夫人就是。睒摩迦,就是现在的我,迦尸国王,就是舍利弗,那时的释提桓因,就是摩诃迦叶。”

经典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一小儿,有盲父母,乞索得好食者供养父母,粗者便自食之。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小儿者,甚为希有。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择粗恶①者,而自食之。”佛言:“此未为难,我过去世中,供养父母,乃极为难。”阿难白佛言:“世尊,过去之世,供养父母,其事云何?”

①恶:1.粗劣。如:恶食[粗劣的食物];2.不好。

佛言:“乃往过去,有大国王,统领国土。王有六子,各领一国。时有一大臣名罗睺求,计谋兴军,杀彼大王及其五子。其第六小子,先有鬼神来语之言:‘汝父大王及诸五兄,悉为大臣罗睺求之所杀害,次欲到汝。’王子闻已,即还家中。妇见王子颜色忧悴,不与常同,而问夫言:‘汝何以尔?’夫答妇言:‘男子之事不得语汝。’妇言:‘王子,我今与汝生死共同,有何急缓①而不见语?’夫答妇言:‘适有鬼神,来语我言:“汝父大王及与五兄,悉为他杀,次来到汝。”以是忧惧,莫知所适。’

“夫妇作计,即共将儿,逃奔他国,将七日粮,计应达到。惶怖②所致,错从曲道③,行经十日,犹不达到。粮食乏尽④,困饿垂死。王子思惟:‘三人并命⑤,苦痛特剧,宁杀一人,存二人命。’即便拔剑,欲得杀妇。儿顾见父,合掌白言:‘愿父今者,莫杀我母,宁杀我身,以代母命。’父用儿语,欲杀其子。子复白言:‘莫断我命,若断我命,肉则臭烂,不得久停,或恐⑥其母不得前达。不断我命,须臾则割,日日稍食。’未到人村,余在身肉,唯有三脔。子白父母:‘此肉二脔,父母食之,余有一脔,还用与我。’掷儿放地,父母前进。

①急缓:危急,紧急。

②惶怖:恐怖。

③曲道:曲折的小路

④乏尽:竭尽。

⑤并命:共命运;同死。

⑥或恐:或许;可能。

“时释提桓因宫殿震动,便即观之,是何因缘?见此小儿作希有事,即化作饿狼,来从索肉。小儿思惟:‘我食此肉,亦当命尽,不食亦死。’便舍此肉,而与饿狼。释提桓因,即化作人,语小儿言:‘汝今割肉,与汝父母,生悔心不?’答言:‘不悔。’又言:‘汝今苦恼,谁当信汝不生悔心?’小儿于是,即出实言:‘我若不悔,身肉还生,平复如故;若有悔者,于是即死。’作此言已,身体平复,与本无异。释提桓因,即将其子并其父母,使得一处,见彼国王,心大悲喜,愍其至孝,叹未曾有,即给军众,还复本国。释提桓因,即渐拥护,作阎浮提王。尔时小儿,我身是也。尔时父母,今日父母是也。”

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常亦赞叹。”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过去世中,供养父母,其事云何?”

佛言:“昔迦尸国王土界之中,有一大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父母年老,而眼俱盲,常取好果鲜华美水,以养父母,安置闲静无怖畏处。凡有所作,举动行止,先白父母。白父母已,便取水去。时梵摩达王,游猎而行,见鹿饮水,挽弓射之,药箭误中睒摩迦身。被毒箭已,高声唱言①:‘一箭杀三人,斯痛何酷甚!’

“王闻其声,寻以弓箭,投之于地,便即往看,谁作此言。‘我此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慈仁孝顺,养盲父母,举世称叹。汝今非睒摩迦耶?’答言:‘我即是也。’而白王言,‘今我此身,不计苦痛,但忧父母年老目冥,父今②饥困,无人供养耳。’王复问言:‘汝盲父母,今在何许?’睒摩迦指示王言:‘在彼草屋中。’王即至盲父母所。睒摩迦父,时语妇言:‘我眼瞤动,将非我孝子睒摩迦有衰患不?’妇复语夫言:‘我乳亦惕惕而动,将非我子有不祥事不?’时盲父母,闻王行声索索,心生恐怖:“非我子行,为是谁也?”

“王到其前,唱言作礼。盲父母言:‘我眼无所见,为是谁礼?’答言:‘迦尸国王。’时盲父母,命王言③:‘王,我子若在,当以好华果奉上于王。我子朝往取水,迟晚久待不来。’王便悲泣,而说偈言:

   ‘我为斯国王,游猎于此山,

  

但欲射禽兽,不觉中害人。

  

我今舍王位,来事盲父母,

  

与汝子无异,慎莫生忧苦。’

“盲父母,以偈答王言:

    ‘我子慈孝顺,天上人中无,

  

王虽见怜愍,何得如我子?

  

王当见怜愍,愿将示子处,

  

得在儿左右,并命意分足。’

“于是,王将盲父母,往至睒摩迦边。既至儿所,捶胸懊恼,号咷而言:‘我子慈仁,孝顺无比。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河池诸神!’说偈而言:

  

‘释梵天世王④,云何不佐助,

  

我之孝顺子,使见如此苦?

  

深感我孝子,而速救济命。’

“时释提桓因,宫殿震动,以天耳闻盲父母悲恻⑤语声,即从天下,往到其所,而语睒摩迦言:‘汝于王所,生恶心也?’答言:‘实无恶心。’释提桓因言:‘谁当信汝无恶心也?’睒摩迦答言:‘我于王所有恶心者,毒遍身中,即尔命终;若我于王无恶心者,毒箭当出,身疮便愈。’即如其言,毒箭自出,平复如故。

“王大欢喜,踊跃无量,便出教令,普告国内:当修慈仁,孝事父母。睒摩迦从昔以来,慈仁孝顺,供养父母。欲知尔时盲父者,今净饭王是。尔时盲母者,摩耶夫人是。睒摩迦者,今我身是。迦尸国王,舍利弗是。时释提桓因,摩诃迦叶是。”

①唱言:高呼

②今:假使,如果。

③命王言:命这里有“给”的意思。给国王说➡对国王说。

④世王:护世四天王,又云护国四王。四天王居须弥山半腹,各护其一天下,故云护世。《维摩经·方便品》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

⑤悲恻:悲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中又以京阿尼最多,京阿尼真的好会画女孩子啊…(突然又循环到「鸟之诗」时的思い出)(特别喜欢古早番里女孩子的大眼睛,并不是说现在的作画里女孩子的眼睛不喜欢的意思
  • 如果他人的恶是造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你劝另外一个人忍受,不要去回报,你也修到了福。那万一那个人劝不住,他的恶事造出来了,别人造了恶,你不要去欢喜,你要忧愁,不快
  • 看完,一如既往的喜欢大表哥,美女也很美,有点词不达意,迪士尼的电影里永恒的正能量,心里暖暖的,幸福的。两个人,品味的是爱情,爱上咖啡的味道,爱上品味它的感觉,爱
  • #怀旧#从70年代走过,没想到即将迎来5字头的时代,万般感慨,很多事就像在昨天一样清晰。在电视里看到湖南大学梁妙园教授讲授Basic语言,用的是苹果II,演示了
  • ”男孩笑容突然凝固,后来尴尬的说“好吧”。白衣女孩也没多想就回到桥那头,就这样桥头桥尾两双美目向对。
  • #大连美食##吃遍大连# 香格里拉公寓旁边新开的兰巴赫的概念店[太开心]店里老外特别的多,相信他家啤酒和Taps应该不会差[笑而不语]鸡尾酒种类不多,每款都点了
  • #许杨玉琢[超话]#xyyz#在粉丝眼中的许杨玉琢# 变化嘛 就是觉得更加热爱生活了一些 对于一些原定的目标更有了动力 因为觉得喜欢一个这么优秀的xox本身自己
  • 如来就是用这个意思,让一切众生结念佛的缘,因此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而念佛法门,自力和佛力两者都具足了,所以能够使已经断除惑
  • #SVT中转周边[超话]# 崔胜澈、尹净汉、洪知秀、文俊辉、权顺荣、李知勋、徐明浩、金珉奎、李硕珉夫胜宽、崔韩率、李灿、率灿、奎宽 hmv、团综卡、its、
  • 在触手可得的快感、铺天盖地的信息、短浅直接的爱情中,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逐渐变得模糊。在触手可得的快感、铺天盖地的信息、短浅直接的爱情中,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逐渐变
  • 《sweat》里宝宝们说:“我淋漓的汗水,更闪烁再更闪烁一些,我一定会成为一颗闪耀的星星”hi hi,已经是啦(^^)最聪明的三个出生时辰 戌时(19点~21点
  • ”为了表达友情,小青蛙也跳上电子秤称了一下他对小老鼠的爱,刚刚好,也是91.5千克呢。”为了表达友情,小青蛙也跳上电子秤称了一下他对小老鼠的爱,刚刚好,也是91
  • 朋友看萌探先导片嘴角直接与太阳肩并肩了[允悲]我看的时候她还吐槽我笑的太严重了…说明不是我笑点低是真的很好笑[doge][doge]她看完之后我们俩个就一起讨论
  •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 6月10日起#西咸公交8条线路试行招呼站模式#】打出租车只要招个手司机就能停车,坐公交则需要走到站点,公交可以随叫随停吗?6月10日起#西咸公交8条线路试行招呼
  • 【#广西血液中心A型血库存偏少#,急需市民献爱心】上周,广西血液中心A型全血紧缺,经过爱心人士捐献后,情况有所好转。(来源:南国今报)【#广西血液中心A型血库存
  • 世纪疫情百年变局,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和平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搭载人类驶向和平彼岸的“诺亚方舟”。我们珍爱自己身边的和平环境,同时也祈盼#俄乌局势# 尽快好转,并愿为
  • 在跟老师拍拖后,小莉的小恶魔性格逐渐浮现,同时,小莉开始发现她的老师男友竟然有一颗少女心! 在跟老师拍拖后,小莉的小恶魔性格逐渐浮现,同时,小莉开始发现她的老
  • 因为疫情,你开了一个小型的演唱会,场地不大,人也不多,我带着我闺蜜去看你的演唱会,我们选的位置不是很好,在后面,为了离你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俩努力的往前挤,终于坐
  • ”其实何止是在梦里,即便是清醒时分,相遇之时,也总执着地以为自己是对方的归人,不是过客,于是总想着来日方长。相别时,即使不舍,也要怀着感恩之心,惦念着相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