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人眼”视觉的“分辨率”——光学家、生理学家
津津乐道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的折(屈)光作用

我们已明确指出,上两节所讨论的是“人眼视域”中一些“点光源”向角膜发出的“投射光轴”。这个“投射光轴”也是一条“光线”(与投射光轴重合的“光线”),只不过它又是“点光源”向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的中心轴。这是一条特殊的“光线”。

实际上,“人眼视域”中的每一个“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光线”都不是一条,而是一个“投射光(线)锥体”。那么,“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中那些“点光源”向“人眼”角膜所投射的一般“光线”在“人眼”中结果又如何呢?这里便用得着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复合折(屈)光系统”的概念了。不过,这个系统不是四重,而是三重,若以折光过程而论,仅一重。

示意图四十六、

如上图所示,相对于“人眼”角膜,“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不管是否在眼轴上,都会有向“人眼”角膜的“投射光(线)锥体”。只不过相对方位不同,“投射光轴”不同,在“人眼”角膜上的投射范围会渐渐错位。
很显然,如果要把“人眼”角膜、前房、晶状体看作“复合折光系统”,以一个凸透镜视之,便只能相对于“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而言。在这里,不能含混地相对于“物光源”而言,因为“物光源”都会自我分析为无限多的“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也已经以“点光源”为单位划分了单元。尤须明白的是,只要说“复合折光系统”,便是要以凸透镜对“物光源”总的“投射光(线)锥体”做分析了。这是凸透镜的基本功能。
“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不管是否在眼轴上,它们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在角膜上的折射过程确实与凸透镜上的折射过程相同。正是为此,便大部留于前房中了。我们说过,房水便是防止这种过程使前房温度升高的。
只要“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进入瞳孔,“点光源”便总会有一些高斯式的“近轴光线”进入瞳孔,随投射光轴入晶状体,出晶状体,到达“玻璃体空间”。然到此后,它们散射得会更加厉害,从而剥离“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这种情况与“点光源”在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锥体”中的情况相同,故“人眼视域”中那些“点光源”们的“投射光轴”到达视网膜时,便都变成了“李耳王”,如同“光杆”(光束已极细小)。这时候设屏承之,所获得的“光斑像”当是“点光源”在凸透镜后屏上的像——“艾里斑”。落于视细胞上的“光线”是一个“艾里斑”。

这便是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人眼”内“复合折光系统”的折光效果。它是实现“人眼”分辨率的,因为它对“点光源”的高斯式的“近轴光线”还会做分析。光学家、生理学家一见他们的“复合折光系统”,便不做深思,立即以凸透镜上的光学过程况之。其实,关于凸透镜上的光折射过程,他们也并未真正理解。他们以为,他们的“复合折光系统”可以聚焦成像,落于视网膜上。看晶状体的体形,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聚焦成像”不可能实现,而且,即使有了那样的“像”,视细胞各获一“像”,正如瞎子摸象,它们也难以获取“像”的整体。“光斑像”落于视网膜,一个视细胞只能感受一个“点”。

我们必须明白,“物”之所以为“物”,客观存在的宇宙的一些部位表现为“物”,全在于“人眼”的分辨。我们说过,宇宙本身是统一体,它具有无限多的部位、部分,然它的各部位、部分并不是机械割裂的,故可以说是“混沌”。这种“混沌”便是不做恩格斯所说的“分化”,即各部位、部分不做划分,不能表现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具体”。是“人眼”感觉能力的局限使宇宙的一些部位、部分做了“分化”、“划分”,因为感觉到者为有,感觉不到者为无,使得反映到“人眼”中的宇宙的一些部位、部分间出现了空隙——人类,尤其实希腊哲学家,原本便是以此为宇宙“空间”。所以,客观存在的宇宙——“混沌”划分为“物”,表现为“物”的系列,是因为视觉。人类正是通过“人眼”中做了“分化”、“划分”的宇宙,也就是通过“人眼”中的“物”的系列,认识、把握客观存在的一片“混沌”的宇宙的。

从“感觉到者为有,感觉不到者为无”对客观存在的宇宙做划分,以其各部位、部分间的空隙令其相对独立,表现为“物”——具体,即一般所说的“个体”、“个别”,这便是“人眼”的“分辨能力”。“人眼”对客观事物的“分辨”就是对宇宙整体的不断划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眼”是以宇宙整体为“一尺之棰”的。

“人眼”的视觉以“光觉”实现,“人眼”对宇宙的“分辨”也便以“光觉”实现。故“人眼”的“分辨率”可分如下三重。

第一重,“人眼”在“一片光明”中选取“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所谓“物”于其中因遮光(线)、阻光(线)而显形。

第二重,“人眼”所谓的“复合折光(线)系统”如同凸透镜,它会使得投射入“人眼”的光(线)做分析,这便造成了“物光源”的自我分析。其结果便是所谓的“点光源”。

第三重,我们说过,理论上的、绝对的“点光源”不会实现,所谓“点光源”的光(线)都是极细小的光(线)束。它们当类似于高斯的“近轴光线”。而“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在“人眼”那“复合折光(线)系统”中做折射,恰恰会造成“投射光(线)锥体”的一重重的将军大脱袍,最后只留下“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这个“点光源”的投射光轴到达视网膜,成像是“艾里斑”。视细胞感光,便是感受这个“艾里斑”。

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人眼分辨率”,当是“人眼”中“点光源”的那些“艾里斑”的划分、“分化”程度。

80、视细胞——视锥、视杆

眼底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正眼底处有黄斑。黄斑处略显凹陷,中心凹陷显然,称中心凹。中心凹内视锥细胞密集,面积向四周扩展,出黄斑渐至视网膜前部。视杆细胞多分佈于视网膜前部,以眼底黄斑中心凹论之,便是视网膜的边沿区域了。不过,看来两种细胞的分部在视网膜上是各有重心部位,视锥细胞多聚眼底,视杆细胞多在视网膜前部边沿,只不过在视网膜腰部有大面积的杂处区域。

两种细胞后(深)部都为杆,其中也都有联结视神经的环节,然视锥细胞前部(顶端)尖细为锥形,而视杆细胞前部(顶端)较粗,为杆形。两种细胞即因此而获称焉。

对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在光学家、生理学家那里,前者称“视锥系统”,后者称“视杆系统”。他们以为,两者含有不同的感光物质,故感光能力不同。前者“光的敏感度差”,然“分辨率”高,且能分辨颜色,其视觉为“明视觉”。后者的“光敏感度高”,然“分辨率”低,不能分辨颜色,其视觉为“暗视觉”。据说“明视觉”动物为白昼活动的动物,如鸡,其眼中只有视锥细胞。而“暗视觉”动物只在晚间活动,如猫头鹰,其眼中只有视杆细胞。

吾以为,对两种细胞做分析,当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人眼”内两种细胞的结构、形状都是在感光、受光过程中进化的结果,考察其结构最须注意的是其顶部。我们以为,一个视细胞只接收正面来的一条“光线”,也就是说,它只能接收到正面来的极细小的一个光束。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它们的顶部便须要特定的形状,这种形状只能是一种凹陷。凹陷边沿一定阻挡斜向来的光(线),只有这样,深陷于凹陷底部的部位的部位才能只接收正面来的一条光(线),亦即极细光束。现在,解剖学证明,两种细胞顶部为碗形,我们以为不如说“杯形”。生理学家们说,两种细胞的“碗形”或“杯形”是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碗底”或“杯底”有细胞膜的“折叠片层”。

注意,这样的“折叠片层”当与低级藻类植物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有相似之处。当然,形成过程不同,化学组分不同(这里不会有叶绿素),其中的生化过程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不同。视细胞顶部“碗底”或“杯底”细胞膜“折叠片层”受光后,只是把自身内原始状态的神经信号导入身后的神经系统。

这一点十分要紧,假设视细胞在前方很大面上受光,便与角膜上的受光情况相同,便不能对“玻璃体空间”内的“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做分析了。其结果会是一片茫然。

其次,如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是在感光、受光过程中进化出来的,那么所谓“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的差别便不是含有不同的化学组分、辨色不辨色、“明视觉”和“暗视觉”。它们的差别在于感光能力、“分辨率”。

这一点,从两种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佈情况即可看出。在这里,“人眼”与“鸡眼”、“猫头鹰眼”不可类比,因为人类的进化史与鸟类动物的进化史并不相干,当代鸟类动物的发生与当代人类的发生不在同一地史时期,当代鸟类动物发生的时间迟得多,其进化史也短得多。对此,可参看前发博文《论生命》。所以,一种动物眼睛的进化,会突出某一种功能,并以某种结构保持,这种情况不能做为对“人眼”内两种细胞功能做判断的依据。

第三,以动物界在不同地史时期发生的、进化程度不等的各动物种系的眼睛为参照,回溯推想人类的进化史,从而推断“人眼”的进化历程,那么,可以说人体上的眼睛也是从无到有的。而且还可以推想,它还或许经历过“眼点”、“多眼”、“小眼”、“复眼”等阶段,在人体上“人眼”或许有集中起来最后余二的过程。在这里,“人眼”的起点如果是最低级的动物体上的“眼点”的话,那么,“人眼”便是人体上那些“眼点”最中实现的集合体,其中的视细胞才是最初的“眼点”的进化结果。“人眼”是人体进化的结果,“人眼”是人体部位,视细胞是人体部位中的部位,在人体上的眼睛进化出来之前,视细胞有着自己的进化历程。

#诗言志歌永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省嵊县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
信难求:实在难以寻访。据《史记.封禅书》,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后来的秦始皇都派人入海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没有达到目的。
越人:越地的人,在今浙江省一带。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四万八千丈:极言其高。四一作“一”。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越人关于天姥山的传说。
梦:梦游。
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县境内,即曹娥江的上游。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性喜游山。曾游天姥山。其《登临海峤》诗有云:“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渌(lù):清澈。
清猿啼: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凄清的猿啼声。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山径石级,直上云霄的山路,形容山高路陡。语本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神话传说中的神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震响于岩石与泉水之间。殷,震动声。
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样子。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霹雳:指雷声。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巨大的声响。
青冥浩荡:青冥,指青色的天空。浩荡,茫无边际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云之君:云神。这里泛指神仙。
鼓:弹奏。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张衡《西京赋》:“白虎鼓瑟苍龙吹箎。”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车:驾车。
怳:同“恍“。猛然惊醒而心神不定的样子。
长嗟(jie):长叹。
觉: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刚才,指梦游的时候。烟霞,指梦游时所见的奇幻的境像。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事:侍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情感深沉又昂,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相依心生。心依何生?
跳出来,跳出出离ing,旁观一撇。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回向。回向的本质。
不释,以后补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空生万物,万物归空。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戒律,善行,六度。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功德。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实无有法。法不是悟。
例如:
7-7=0
0+0=0
0+1-1=0
……

那如果,只给你一个
?=0
那前面应该填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一体同观。同时用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情。
前提是要具有这几个眼,也可以说要具备这几颗心。
肉心,天心,慧心,法心,佛心。
每个人的心不一样,也就不牵强附会了。后期也可以把我个人的观点拿出来,做个反例。

每一个个体都是无尽的,有了参照物才静止了。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空,法,相。
布施,让空随性的变与不变。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名相非相,非相非非相,出离ing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对法的认知。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是名。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平等。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福智无比。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译:思想,空观,出离。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三十二相,我也不知道什么。
译:五心的境界是有为法,再把有为法变为无为法。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跳出出离ing。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还说他们每年都要在趁法国人放假之前的六月在法国乡村呆两周 开车去 但是一旦到了那就不再开车了 方圆30公里到处随便逛 享受自然的惬意 非常遗憾没拍下来画的法国乡
  • 早上起床告诉自己不要emo不要生气,一进班上课就完了,我想快进,⏩,把应用题快进掉,学生啥也不会,说了不生气有耐心教,结果教一遍不会,两遍不会,手把手教还不会,
  • #祺鑫翔霖文轩[超话]##翔霖# "严浩翔贺峻霖重逢的那一天所有的偶像剧都弱爆了"兔子不用踮脚小熊会为他弯腰小熊会护着宠着贺儿贺儿会默默的照
  • 鼓手帅哦[哈哈]对赵雷,是一种情怀,听到一些歌曲的时候会回忆起某个过去的时光。和朱先生谈恋爱的时候,就一直想去棱镜的现场,感受浪漫。
  • 树叶遇到风会随之舞动,我遇到你会忍不住心动为你摘星星,给你挂月亮,上天给我的任务,就是待你温柔我喜欢清晨钻进我房间的第一缕阳光,却都不及你的笑容灿烂你的世界是一
  • (两个卧室正对着一大片绿绿的小树林)(2)整屋装修保养非常好,当时是以儿童入住标准装修的,绝对环保!(两个卧室正对着一大片绿绿的小树林)(2)整屋装修保养非常好
  • 3、软装布置家具从大到小进场在网上多参考软装搭配,慢慢把家填满(大件家具进场注意保护地面和墙面)以上就是我列的大概的装修流程,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参考!3、软装布
  • 很好笑的是,一点半开始,这两个恋爱脑开始策划未来婚礼现场和生娃带娃问题了[打脸]zyh:以后婚纱照 咱俩得骑机车来两张我:别人都美美地去拍照,就咱俩风尘仆仆赶现
  • 19:屈指可数的日子里,希望你还能坚持一下。21:这个冬天,要和更好的自己碰面。
  • 好在哪怕完全不知道围棋的规则,甚至都没见过围棋,仅从所给材料,也还能理解作文的主旨,写出合意之作。而我以为,期待语言的历险和诗的张力,改卷时应予以重视。
  • 本周一,我们热爱的祖国就要正式出战卡塔尔世界杯了,我坚信非洲雄狮会把每一场比赛都当成决赛去踢。我也坚信每一个塞内加尔人都会在屏幕前,为国家队的勇士们送出支持和鼓
  • 但同时,正因为我是她的好友,才会想着为了她,为了不让她更加绝望,应该让她先关起来,让她不会再伤害人,保持理智之后再思考该如何(说起来关于晏华和安托我还是很疑惑,
  • 从过去,到后来,他的遭遇都是不爽快的,快意自在从来不是他生活的面貌,只是他钝然坚强的内心。逍遥不是神仙才能有的状态,是无论生活怎么糟糕,依然不迷失自己,不随波追
  • 9⃣没饭吃:电哥因为不清楚生物作业就在黑板上画了个表情包(见图1)老董看了:呦,这不是没饭吃的周润家吗(家神)一句话把我给整次笑了,同样的还有:那天一大早上物理
  • 想去看一看那片古老土地的前世今生,想去探一探月沼、南湖的奥秘,想亲手抚摸那粉墙黛瓦,想用双脚在那片峰峦叠嶂中徒步,想知道婺源人如何庆祝他们的丰收,一场轰轰烈烈的
  •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 #心情日记##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晚安#减肥日记#2902022年11月14日 实验课居然有早签到 改邪归正 休克实验好难 白月光️ 意外发生 困晕了 最
  • 启年从男性角度看恺威哥,其实他也挺爷们的,幂姐粉丝对他都那样了,他还是选择以和为贵,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也从不拿幂姐炒作。大家对恺威哥的风评也变了,祝福他的居
  • 顾长卿蓦地离开,他开车去了一处半新不旧的小区。 前往!公 众 号! 【小小文楼】回: 2730 阅读全文#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 #情感[超话]# 相亲中,如何识别那些不怀好意的话题? 第一种:对你的事刨根问底。 比如你说了是在ZHENG法大学上的学,他会问你:哪一届,什么专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