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著述

四广显持名所被。
  此则理之一心。全归上智。亦复通乎事相。曲为钝根。
  理事一心。详见后文。今谓自性唯心。正指经中理一心不乱言耳。上智乃克承当。钝根未能领荷。故此一心。不专主理而亦通事。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谓夫妇之愚不肖。而与知与能者也。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大造之中。无弃物故。
  三感时(三)。
  初总叹二别叹二结叹。
  初总叹。
  奈何守愚之辈。着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着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倦。
  上言佛慈双被智愚。今言众生不体佛意。有善教。无善学。故可叹也。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不慧。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着此执彼。厥弊等耳。蒙童喻全愚。昏稚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贫士喻小慧。昔有窘人。路获遗券。见其所载田园宫室。金帛米粟。种种数目。大喜过望。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二别叹。
  然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上文双揭二病。今于二病。别举其尤。谓着事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问。何故不咎钝人。反抑利者。答。利者恃才高举。常谓远胜钝人。今为此说。使知画虎弗就。反落一筹。冀彼知非。回心念佛。非曰抑之。实惜之耳。
  三结叹。
  遂使垂手徒勤。倚门空望。上孤佛化。下负己灵。今生以及多生。一误而成百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无救无归。可悲可痛。
  垂手者。古云。嫂溺援之以手。倚门者。王孙贾母云。汝朝出而不还。则吾倚门而望。今谓众生没于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渊。众生背觉合尘。佛念之如倚门望子。援之虽殷。念之虽切。深沉不起。远逝无还。是孤佛化也。下负者。凡厥有心。定当作佛。故佛教持名。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而漠然不信。宁不负己灵乎。今生多生者。生生堕落。无有穷已也。一误百误者。此生蹉过。多劫难逢也。入苦趣。似蝇蛆饫于厕中。赴死门。类牛羊就乎屠肆。莫为救拔。无可归凭。岂不哀哉。
  四述意(三)。
  初愧己不德二明己所尚三原已释经。
  初愧己不德。
  袾宏。末法下凡。穷陬晚学。罔通玄理。素鄙空谈。画饼何益饥肠。燕石难诬贾目。
  上明念佛获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损。故述己意。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末法。则生之不时。下凡。则报之不胜。穷陬。则见之不广。晚学。则智之不深。事且未能。况复知理。明所言不足取信于人也。素鄙者。自知浅劣。愧鄙空谈。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也。画饼可知。喻空谈也。燕石者。似玉而非玉者也。贾胡者。西域贾人善别宝者也。昔有得燕石者。自谓瑜瑾。骄眩俗目。冀得重售。以示贾胡。曰。石也。大惭而返。喻依稀见道。仿佛不真。明眼人前。堪作一笑。
  二明己所尚。
  祇承先敕。笃奉斯经。望乐国为家乡。仰慈尊如怙恃。
  既揣钝根。事必师古。祇者。敬也。世主玉音。法王金口。均名曰敕。笃奉者。奉之至也。乐国言家乡者。寂灭净土。乃当人安身立命处。而舍离故里。飘泊他乡。游子伶仃。唯有思归一念而已。慈尊言怙恃者。父曰吾怙。母曰吾恃。佛以大慈大悲。接引众生。是怀我以圣胎。饲我以法乳。即今内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劬劳之德。昊天罔极。而乃叛弃本生。螟蛉异姓。惟应怀慕终身。左右无方。定省不违而已。
  三原已释经。
  仍以心怀兼利。道贵弘通。慨古疏鲜见其全。惟数解仅行于世。辞虽切而太简。理微露而不彰。不极论其宏功。俦发起乎真信。顿忘肤见。既竭心思。总收部类五经。直据文殊一行。而复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无一不消归自己。有愿皆回向菩提。展此精诚。乞求加被。
  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而此经注疏。今多泯没。稽古无繇。虽一二仅存。略举大端。未畅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则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钞之作。不容己也。肤见者。肌肤在表。所入不深。喻浅见也。浅见奚能测佛深义。而以救世心殷。顿忘其陋也。心思者。心之官则思。尧舜之圣。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杂华者。以华严性海为宗。明教非权浅也。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门。及后经文中辩。消归自己者。明不专事相。究其归着。悉皆消化融会。归于我之本性。良繇世出世间。无一法出于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溪涧江河。流流入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回向菩提者。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末二句。摄前起后。欲兴善事。必仗佛加。菩萨且然。况复凡品。精者无二。诚者不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众生。犹如赤子。但有利于众生。精诚求之。宁不加被。

《法华经》化城非久居之地
(第一百一十一段)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尊说:修行犹如长途跋涉,所行之道,有宽有窄、有难有易,甚至还有风险,非常艰辛。譬如有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就属于有风险的一段路。
“由旬”是古印度的计算单位、有大中小之分。一般经论认为:大由旬为六十里、中由旬为五十里、小由旬为四十里。这里说的“五百由旬”应按大由旬计算,因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在善道的时间短、在恶道的时间长,所以,应以大由旬计算,如此算来就有三万里的“险难恶道”。这三万里的险难恶道比喻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三恶道是人生最大的风险,故以险难恶道比喻。
佛为我们形容这三万里的“险难恶道”,空旷荒绝,没有人烟,其中只有令人生恐怖和畏惧的险要路段,行人至此,进退两难,很是犹豫,退回去、将前功尽弃;往前走、路太险。虽然如此,但只要闯过这段险道,就能到达有珍宝的地方、才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珍宝”。
这里说的“险难恶道”比喻二乘人要经过的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可得欲界解脱、色界解脱而至无色界,尽管如此,虽得天福,但未出三界,一旦天福享尽,仍将堕入轮回,甚至直接堕入三恶道,所以这种修行仍在险难恶道中。而“珍宝”则比喻一佛乘之无上菩提。意为不要贪享天福禅悦,要出得了三界,再转修菩萨道,才能得到一佛乘之无上菩提。
这时人们在险道面前不知所措时,有一个“导师”,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他明理达事,善知险道的“通”畅或阻“塞”的情况,将引导众人,过此难关。这里说的“导师”比喻佛、“塞”比喻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即禅宗形容的“黑漆桶”;“通”比喻破了“黑漆桶”、入了灭尽定。
二乘人走了一段路后,在关口前生畏缩心,对导师说:我们为了行路,走得很苦很累,没有精力再往前走了,前面的路太遥远了,想退回到没有险道的地方。这里指他们不愿意修大乘,因为修大乘很辛苦,还是想退守于小法。
但导师有很多的方便法,心想这些人才走到到半途就不想走了,太可惜、太可怜愍了,他们为什么要舍去珍宝而生退心呢?不就是智慧不够吗!想到这里,于是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在过了“三百由旬”的地方,再鼓励他们去获取珍宝。“三百由旬”比喻三恶道,过三百由旬是指出离三恶道。出离三恶道须修四禅四定、四空四定、第九次第定,这三种定修成后,可证声闻极果,得享涅槃乐,小乘人也因此而容易在这里生满足感,从而止步不前。
于是导师在这里用神通变化出来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名“化城”。“化城”比喻小乘涅槃,并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有恐怖心理,也不要退回到以前的地方去,大家看眼前的这座城市,里面吃喝玩乐什么都有,可以到城里去住,能让你们随心所欲,很快就能得到“安隐”,“安隐”意为安住于三昧禅定中。如果你们要想到达最好的“宝所”,“宝所”喻为究竟涅槃,只须走出这个城,就可以到达。
这时行脚疲劳倦极的众人,听说有这么好的事,心生大欢喜,说从没见过如此漂亮的“城市”,使人感到非常舒服。此“城市”比喻佛化现的小乘和二乘这两种涅槃。这些二乘人听说有此涅槃,可以永不再堕恶道,还能很快得到安隐(禅定),于是众人纷纷前入化城,心里生起了已得度的想法,同时生起了已得安隐(禅定)的想法。
过了些时候,导师已知众人得到了安住修养,没有疲倦了,心也不再退转了,于是就灭去了化城,告诉众人说:你们应当再往前去,有珍宝的地方就在近处,以前你们住的大城市,是我用神通变化的,是虚幻不实的,只是让你们休息一下,不是目的地,目的地还在前面。
佛说:诸位比丘众们!如来用方便法度众生和(化城)的比喻是一样的,如来现在当你们的大导师,知道众生的生死烦恼和三恶道之险,也知道众生在轮回的险途中,走了很久很久的路,如果要想走出这险难恶道,就应该走一条能使自己得度的路。如果有众生听了一佛乘后,不想见到佛、不想亲近佛,心里面想:佛的大乘道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太久远了,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还要经受很多的勤苦修行,才能得到佛道,于是就不想学大乘了。
佛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生性怯弱下劣,于是就以方便力,为让这些人的心在半途中得到止息,故说小乘和二乘这两种涅槃法。当这些人在此二涅槃地安住下来后,如来才说:你们所做的事业还没有办成,修行还不是最后的成功,但你们现在住的声闻涅槃地和缘觉涅槃地,离佛的大智慧究竟涅槃地已经很近了,你们应当观察思量自己所得的涅槃,是不真实的。
佛说:这不真实的涅槃,是如来用方便力,于一佛乘中,分别而说三乘,其实只有一佛乘,没有二和三。如上面做的比喻,为让疲倦的人歇个脚,而变出的化城,化城非久居之地,休息好了还得往前走,所以如来就告诉大家说:珍宝(究竟涅槃)就在近处,这个化城不是真实的,是我用神通变化出来的。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法华经》弥勒问话说求道
(第十六段)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嘻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果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佛的白毫相光中又看见东方世界里的一些菩萨,他们于寂静处结跏趺坐,默默禅修,受到天神、龙众等善神的恭敬,但他们心里非常清净,不因别人的赞叹恭敬而心生欢喜,已进入毁誉不动的如来境界。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入甚深禅定,于觉性中放大光明,悲心悯众,亲自到地狱中去,救济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进入佛道,终至解脱。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佛子”就狭义而言,是阿罗汉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时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中而生,从诸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大业,所以名为佛子。
就广义而言,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众生与佛子同源、同根同体,所以称众生为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这里说的佛子,指的是行菩萨道的真子。
弥勒菩萨说:这些佛子非常精进,为了断昏沉睡眠,修行如“般舟三昧”类的法门。“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断睡眠最好的法门之一。具体修法是:
以九十日为期,不坐不卧,忆佛念佛,一心谛观佛陀圣像,累了倦了,就绕屋或绕树行走,经行不断,这样就能快速破除睡盖,九十天日期满后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修成后,不论睁眼闭眼,十方诸佛皆立在行者面前。菩萨于森林中,勤苦倍加,修此般舟三昧,以求无上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严持“具足戒”,“具足戒”又称大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菩萨不仅严持具足戒,还做到了“威仪无缺”。
“威仪无缺”是具足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具体算法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又各别与“贪、嗔、痴、慢”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简称八万细行,是取其大数。菩萨持此具足戒,威仪不缺,并因此而得身心清净,因清净而如获宝珠,并以此清净行而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住“忍辱力”,忍辱力由六种智力所成就,即:一、如响平等智力;二、镜像平等智力;三、如幻平等智力;四、内清净平等智力;五、世法清净平等智力;六、集因缘平等智力。依据《佛说法集经》记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1、能忍于他人辱骂:诋毁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如响意为如空谷之呼应众响,因修慈心的缘故,而忍于众生之屈辱。
2、能忍于他人刀杖:棍棒捶打而不加报复,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镜像意为如明镜之印现众像,知有情众生被五阴炽盛所逼恼,而忍于众生之横行加诸于身。
3、能忍于他人恼怒:烦扰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如幻意为诸烦恼杂染皆是变幻而不实,与烦恼心所相应,不执为实有。
4、能忍于他人嗔恨:怨怒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内清净意为内心平静于众无嗔恚想。
5、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不为所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世法清净意为于世间诸染污等法不为所动,知其虚幻不实,而心得自在。
6、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集因缘意为修忍辱行已大功告成,因此而积聚了种种殊胜善因缘,令道业得到了增长。菩萨修此忍辱波罗蜜,对于一切世间烦恼,不受染着,能起欢喜心,而心得自在。具此六种智力、名“住忍辱力”。
弥勒菩萨说:佛子住此忍辱力,有“增上慢人”,骄横狂慢,对佛子打骂羞辱,佛子都能忍受,不生一丝嗔恚心,对一切逆境,也能逆来顺受,坦然应对,他们修此忍辱行,为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增上慢”是以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所谓卓越法门等而起的慢心:认为自己胜过他人。是七慢中“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里的第五位。这种人,常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如未得圣道、自称已得;未证佛果、自称已证。为增上慢人。此菩萨能忍增上慢人的狂傲和一切逆缘,以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为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戏言,不与任何人开玩笑,对不信佛法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从心里疏远他们,只亲近有出离三界智慧的人,自己善于修心除妄,于山林中修摄念法,将亿万岁之时空,摄于一念,以此清净一念,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还看见一些菩萨,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百种汤药、价值贵重的名衣,用上等栴檀木及宝物造的房屋,各种精致的卧具,清净园林,花果茂盛的庄园,还有自己拥有的流泉浴池,都用来布施给佛、法、僧。
作这些布施,得到的果报,是非常殊胜微妙的,但他们如此欢喜无厌地布施,不是为了求有漏的福报,而是为了求无漏的“无上道。”那么什么是无上道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之上,无有再上之道了,称名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一乘佛道,凡是修六度波罗蜜法者,求的就是无上道,就一定能够成就无上道。
以上是弥勒菩萨问话文殊菩萨时,将自己在释迦佛白毫相光中看见东方世界里诸多的菩萨修行各种法门以求最上佛道的情景,他们有修布施求佛道的、有修持戒求佛道的、有修忍辱求佛道的、有修精进力求佛道的、有修禅定求佛道的、有修般若智求佛道的。这些法门都在六度波罗蜜法里,按次第修,首先是修布施,布施不只是身外之物的施舍,更重要的是心内妄念的施舍,将心内的妄念施舍得干干净净的才是真布施。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其余五波罗蜜法的修证,如此上求佛道,必成无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我一直都是个孩子,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但我只有一个想法,让杀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给我家人一个公道。吖顗diy手工定制: 爱你的人,生怕给你
  • ​​​#隐入尘烟 真实#这是我很喜欢的几幕,明明所有事情都有着新的希望,他们珍重生命,善待他人,信守承诺,吃苦能干,好像集结了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为什么讲这个电
  • [抓狂][抓狂][抓狂][赢牛奶]#bts[超话]#【挂人】“不好意思啊姐妹我最近对金泰亨和珍妮一事有点不喜欢金泰亨了我不要了不好意思啊”事情的经过:我在xy上
  • 陆源在河南开封杞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那时候就有很多小伙伴对她提起“你是捡来的”但她那时并未相信,只当是玩伴的恶作剧。尽管如此,寻亲的想法已然在陆源脑海里
  • 20.你渡水而过不代表你具有这条河。17.人世间,苦辣酸甜,若长良川。
  • 从第四洞口返回,跨过拦路的石子堆和倒下的树枝,来到平坦的路上,想到人们怎么不登顶呢,离目标这么近?#闲言碎语# 世界哪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没有金刚钻你揽不了瓷器
  • 所以我有点慌,我怕辜负了老板的期待,我如今已经变得不太想负责任,经历过某人我觉得认真和负责比较儿戏,游戏人生才是自由和自在的,但是我会认真做这个视频,仅此一次。
  • ……今守道者取虚无自然,正真之一;服气者知两半之前,胎息之妙,绵绵若存尔。此段中的“至精感激”、“真一运神”是作为说明元气产生的原动力,至精即道,元气由道而生,
  • 没有什么趁着年轻要出去走走等等一些口号,回国后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别人五六年年甚至十年才可能会经历,22岁的身体,却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个年纪该有的快乐,
  • 当地调委会及时召开分析研判会议,邀请法律顾问参与,法治把舵、举旗定向,集思广益、敲定方案,最终以二人确定恋爱关系为时间分割点,将该纠纷划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民
  • 故事的开始……幸福无比,故事的中途……却消失不见!亲爱的,迎着风雨,慢慢接受,要知道……有些时候,放手才是祝福!
  •   而悟道往往是深明人世間生老病死苦,明白人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這個世間沒什麼可戀幕,才會痛徹生死,死心塌地的修行,才能易於證悟聖果。身弱食多,财源多
  • #希斯曼如瘦[超话]# 希斯曼|沙巴游记|Follow me 带着我宝宝们打卡丹绒亚路海滩 一起走遍世界最美落日之地 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 所有的不期而
  • 今天跟人聊了一下 真的挺难受的为什么这么久以来对于女性一直都是受害者有罪论呢?他们用所谓的道德绑架就像古代时候的女戒一样限制我们的行动,腐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成为
  • 弹幕里说的挺有道理的一句大概是,黑暗的生活里有了光之后再也不想回到黑暗了[悲伤]每次看警校五人组的故事都会哭的稀里哗啦 最后留下来的那个人才是最痛苦的吧……其
  • 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少正义,缺少的是主持正义的人,法律法规从来都是给坏人和有钱人设定的,哪怕你有理都说不清,没用,找谁都没有,有钱够坏才管用,就连佛门也只渡有钱人,
  •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8月31日报道,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飙升,加上西班牙政府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采取的节能措施,导致对木柴、壁炉等一些家庭供暖替代方案的需求呈现不
  • !!
  • 其实并非如此,佛法中魔有两重含义,第一就是天魔,比如著名的欲界六重天的魔王波旬,曾经还屡次阻挠过释迦佛成佛,他的目的也不是说要把人吃掉,而是希望众生都成为他的信
  • (原作者 NGA | 牵获)体系,一般出现在比赛及高段位五排之中,通过与众不同的对战思路来达到超乎寻常的效果,对团队的协作性有很大的要求,一般有以某位英雄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