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事情。要将娑婆转变为净土,这不是小的因缘。你只看这城里,一天一夜,死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就是生天道,千百人中,还没有一个。
有些自命为修行的人,只是不失人身罢了。所以,我们世尊大慈大悲,开示这个法门,功德之大盖过天地,恩情之深超过父母。我们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

童年时还不知道念佛,看见邻居一个老太婆,每天念佛几千声。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我丈夫生前念佛,死的时候很好,所以我这样念。他死时没有病,和人一拱手而去。”

珍惜念佛法门。珍惜今生。珍惜…

第三十章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这一品,世尊通过讲述菩萨布施七宝所得的福德,来深细描述实相心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对于五阴修布施度所得的福德,根本就是舍受,祂并不享受一点点一丝毫,也不在意福不福,祸不祸,也不知道有福与祸。又因为如来藏没有贪心所,不会贪着福德以及其他一切法,祂对一切法都是无欲无求,不喜不厌。菩萨悟后依止于如来藏这种体性,对于福德以及一切法,也都不会生起贪求心行,不喜也不厌,保持中道的舍受,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行。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释:世尊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一个菩萨,用遍满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如果又有一个菩萨,了知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都没有一个我,因此修成了无生忍和无生法忍,那么得忍智的菩萨所得的功德,要远远地殊胜于布施七宝的菩萨所得的功德。

菩萨布施七宝所得的福德, 世尊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其福德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菩萨布施,不仅有福德,其中也能生出功德。因为福德增长了,心地就能得以清净,心性得以调柔,禅定就能得到增进,智慧就能得以增长,道业就会得到增进,自身就会得到真实的功德受用,这是菩萨财布施所得的果报。而另一位菩萨,已经修到了得忍的程度,内心深深地觉知到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因此证成了无生法忍智。

忍一切法当中都是无我,这是哪种程度的忍呢?忍,有小乘断我见所证得的五阴无我的无生忍,有大乘法的无生忍和无生法忍。小乘的无生忍,分为四向四果。其中初果向的忍,虽然不是真正断我见的忍,但是在意识上,也忍可了五阴的虚妄不实,也在努力精进地观行,趣向于真正的断除我见。此时就差意根对于五阴无我之理的认可,这就需要意识不断地思惟观行,把五阴无我的道理传递给意根,让意根明了。意根一旦明了,就是真正的断我见,这时就成为初果人。

成为初果人以后,对于五阴无我之理,还要进行深细的观行,这个过程是意识获得更深的无生忍智的过程,是逐渐获得定力断除烦恼的过程,更是意根慢慢断除对于自我五阴执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和意根都需要不断地忍,更深层次的忍,直到意根彻底断除人我执为止,这是小乘人获得的无生忍。

大乘的无生忍,是菩萨们证得第八识以后所获得的,菩萨不仅要忍于五阴无我之理,更要忍于第八识如来藏的不生不灭之理,要深忍于第八识的无生;忍于第八识的空和有两种体性;忍于第八识的不垢不净体性;忍于第八识的所有中道体性;忍于第八识的所有方方面面的体性。然后菩萨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定力越来越增强,烦恼越来越轻微,智慧就会越来越深细。其自心的功德受用就会越来越广大,菩萨的果位就会由七住位,逐渐增进到十行位、十回向位,由破初关,到重关,再到牢关,定慧都会更加深细。

然而,这也只是五阴人无我范围内的忍,范围还不够广大,忍度还不够深邃。必须达到初地菩萨以上的无生法忍,其忍的范围才是更广大,其忍智才是更深广。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是忍一切法当中都无我,这不仅是证得了人无我,同时也证得了法无我,其法无我慧、无生法忍智地地增上,越来越深妙。

因为地上菩萨能够现观如来藏在五蕴中的运作,能够现观如来藏在十八界万法上的运作,因而深知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蕴,如何出生十八界万法的。菩萨会在一切法上,观察如来藏的运作行相,知道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运用心所法输出种子而生成的。没有一个法能够离开如来藏,而能有自身的生住异灭,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生出一切法相,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暂留一段时间,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渐渐地变异,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散坏消失。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一个法相能出生,能停留,能变异,能灭去,因而一切法相本身就是虚妄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如空中花,了不可得,其本质都是如来藏。一切法既然都不真实,没有自体性,都是如来藏性,当然就是无我的。

其中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只要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后天出生的,三界世间当中存在的,包括过去世的一切法、未来世的一切法以及现在世的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法,这些都是无我的。具体来说,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包括宇宙器世间,包括众生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了众生的五阴色身,也就是五根、五尘和法处所摄色。

心法包括七识心和七识的心所法。总括起来说,就是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些十八界法、十二处法、五阴法。这些法,都在一真法界如来藏里存在、生灭、变化、起用,都是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变现、所执持。因为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变现的,那就是有生有灭的法,就是不自在、不自主的法,就是不能自己做主宰的法,就是无我性的法。而有我性的法,是不会生灭变异的,是能够自我做主宰的,是能够自我独立存在的,是不需要他缘,就能永远长存的,是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利用的。

无我的法,就不具备这些性质,无我法不能自己独立存在,需要依赖一些外缘才能存在和起用,也需要如来藏不断地输送种子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行,否则就会灭去。所以三界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都是无我的。而出世间的如来藏法,虽然有一部分的我性,能够自己独立存在,不需要外缘,不用出生和灭亡,能够自在,能够自主。但是里面还含藏着七识的染污业种,这些业种是要生灭变异的,会拖累如来藏也发生转变,使得如来藏的功德利用也受到一些影响。

因为这时的如来藏里的种子是要受七识的熏染的,既然里面的种子能受熏染,如来藏整体就不是不变异的,那就不是完全有我性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来藏本身也有自身的识种子流注,这些识种子刹那生灭变异,才能维持如来藏的存在和运转,因此如来藏也不是完全有我性的,还是无我性的。

只有佛地的法身无垢识,才是完全有我性的,那时七识的业种生灭变异就结束了,无垢识不再受熏染,不再变异,没有生灭的种子了;自心的识种子流注也停止,没有刹那生灭的现象存在。因此佛地的无垢识就是完全彻底的我性,完全是我,其功德利用能够完全得到发挥,不再受到七识染污业种的局碍和限制,心所法由原来的五个变为二十一个,因此是完全彻底究竟的我性。

菩萨因为证得了一切法无我,能够忍于一切法当中都无我,获得了甚深的无生法忍智慧,其功德受用是极多极大极深的,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菩萨会以此甚深的唯识种智,渐渐进入佛地,福慧都圆满具足,成为三界世间所尊,人天大众之师,具足十个名号的功德利益。能够在十方世界建立诸国土,示现成佛,广度无量众生。因此菩萨证得一切法无我,其无生法忍智的功德受用,要远远超胜于菩萨布施七宝的功德和福德,其中的差异不可比拟,无以言说。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世尊又开示说:为什么是这样呢?须菩提,是因为诸菩萨们都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世尊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们都不受福德呢?世尊回答说:菩萨们所做的一切福德,都不应该贪著,因此才说菩萨不受福德。

这里的菩萨,世尊暗指实际理地的真正的菩萨,那个真正的菩萨,不受一切受,对于一切法,都是舍受。这位真正的菩萨圆满具足一切法,对于一切法都不贪求,因为没有贪求,所以才无所得。菩萨的五蕴布施世界七宝的时候,其感得的福德果报是菩萨的五蕴七识得,七识来受用,真正的菩萨——如来藏并不得一分一毫,也不受用一分一毫。而菩萨的五蕴在行布施度的时候,七识也要依止于如来藏,不贪求于福德。

菩萨在布施时,其心观行布施度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没有真正布施的人——我,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他,中间没有布施的物——七宝。为什么没有布施的人呢?因为布施的人——五蕴,是如来藏所变生的,色身是如来藏四大种子刹那输出形成的,就相当于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戒指色身;七识是如来藏刹那输出的识种子形成的,那就相当于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项链七识,色身和七识合一起组成了五蕴,五蕴整体金制品就是黄金如来藏。

那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到底有没有五蕴呢?五蕴是个什么东西呢?五蕴全体当然就是如来藏,无有其余。所以菩萨布施时,没有布施的菩萨五蕴——我,同理,也没有被布施的五蕴——他。那么中间所布施的七宝呢?七宝也是四大构成的物质色法,是如来藏刹那输出四大种子形成,是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耳环等等这些七宝物,那么七宝物到底是什么呢?七宝物就是黄金如来藏,那就没有真实的七宝,都是如来藏。而如来藏之体,也是性空,无有一个实质的相存在,空无一相。所以整个布施度,就是三轮体空,了不可得,菩萨根本就不必执著。

同理,菩萨所得的福德,也是空。首先菩萨的布施行,会作为业种存在如来藏里,缘熟时,如来藏再输出业种,实现菩萨的福德。其福德实现的形式,会以物质色法和七识心所法的形式来实现。物质色法无非是以金钱、财产、权势、地位、家眷等等形式体现出来;而这些色法,都是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形成的,本质都是如来藏,没有真实的物质色法,物质色法与如来藏不一不异。那就没有真实的福报可得,都是如来藏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在享受这些物质色法的福报时,是七识的觉知心来受用,是七识的受心所来领受、感受、享受,受心所会觉得舒适、快乐、自豪、自傲、自喜。而受心所法是随顺七识而有,是七识的助伴,七识一出现,与六尘对境,就有受心所的运作。七识是如来藏输出识种子形成的,本是如来藏,与如来藏不一不异。七识心体了不可得,那么七识的觉受,也了不可得。所以菩萨的福德实现时,福德以及对福德的享受,都没有实质,本质都是如来藏。

菩萨们证得此种智慧境界,也就会对福德不再贪求,不会再有心去享受福德。并且把修得的福德都回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的修行就是为了早日成就佛道,不会为了世俗法的福德享受,而行布施度。这样菩萨的修行,才能达到内心空净,一法不着,心空及第归,就会证得无上的佛果,圆满菩提大道。



禅中有境界
诗中有人生
1.以退为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生活中,碰到不如意时,低一低头,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即使外界认为我们是退步的,不必动摇,坚持心中的信念,退步原来是向前。
2.山不转水转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从差别中来认识同一,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平安。
3.回归自我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4.淡定从容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身在红尘,心在净土,滚滚红尘,只是浮生一梦。
5.聚散随缘
朝看花开满树红,
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
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成败兴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谓“缘来则聚,缘尽则散”,还是一切随缘!
6.无是无非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7.笑口常开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
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应费尽心机,舍本逐末,把时间花在争名夺利之上。
8.闲云野鹤
万事无如退步人,
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
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9.庸人多厚福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东坡
聪明多被聪明误,傻人往往有傻福。
10.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凡事以平常心看待,无事小神仙。
11.尘尽光生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宋·茶陵郁
我们的自性本是清净光明,只是被世俗、尘劳、烦恼所掩盖,只要把心灵上的尘垢除去,内心的光明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12.学会等待
岭上白云舒复卷,
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
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人类的幸福就包含在两个词里,那就是“希望”与“等待”。
13.自在洒脱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净
云在青天水在瓶,无牵无挂,活着,便是潇洒的。
14.水连天碧
六十年来狼藉,
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
依然水连天碧。

——宋·道济(济公)
这是济公圆寂前所说。济公最终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的大自在。
15.量人先量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
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
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照人先照己,责人先责己;量人先量己,称人先称己。
16.活在当下
过去事已过去了,
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
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人生,就是一个钟。我们在预先定好的圈里轮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轨迹。过去,不属于我们;未来,我们不知道。真正属于我们的,我们最终能掌控的,也只有当下。
17.以善为本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明·刘基
做人要以善为本,以诚为信,就算帮不了别人,也千万不要伤害别人。善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坦然,而恶将永远挣扎在自我阴影之中。
18.去留人生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
凡事都是虚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但是人生这一来一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安分随时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
世间有世间的道理,红尘总有人情世故,顺应时势,安于本分,可得人生平安。
20.修行在红尘
门庭清妙即禅关,
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
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大隐隐于市,修行当在红尘中,不必离群索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到后面有机会被邀请去线下,为了把这个做好,我一直关注着很多信息,我觉得既然有了这个机会能做这方面,那我也要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做好(虽然并没有硬性要求哈哈哈哈
  • 这一款面霜质地有些偏厚但不会出现油腻的不良感受很清爽,同时很利于肌肤吸收,有极好的保湿效果,对于干性皮肤全年都可使用,同时敏感肌肤和孕妇护肤也可放心使用。这一款
  • 淫证:雪案芸窗,功隳舞榭同样在太仓县,有位何举人,因仗恃着他的才学,放荡荒诞,行为丝毫不检,更且诽谤孔孟圣人为迂儒,虽读圣贤书,却口诵心违,不知何者为圣贤事?因
  • 生活就是这样,别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面对生活,我们除了坚强,就是继续,别无选择路可以回头看,但不可以回头走!信任是一缕春风,它会让枯藤绽出新绿;信任是一条
  • 2023总结大家元旦快乐[爱你](哪个好人啊2024开年做总结)回顾2023年3月初木木给我安排了第一顶临时假毛拖拉了一年之久的小敬六分bjd终于组起来了尽管现
  • 正所谓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 时时勿忘、久久践行,方能收获“而今而后,意几无愧”的快乐。正所谓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
  • 《尹蔓月林宥》尹蔓月林宥(最新小说&大结局)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ms93kw 书名/主角名:《尹蔓月林宥》尹蔓月林宥 以下部分非原文 赵青将火雉鼎放出,
  • [鼓掌][鼓掌]4.希望新的一年里第五人格上了巅峰以后再也不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加油[心] 听我朋友说,喜欢一个人,不管他在哪里,你总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看到他。
  • #2024添福如意#[全力以赴] #tfboys三人同行# 曾经遥不可及的2023也要说再见了就像那逝去的20.21.22.那三年离开的很快可又一直记得那些事可
  • 论没有J跨的跨年怎么过(三)⬇️岛师不会让任何人饿着离开[干饭人]本来以为粽没活动,今晚见不到他了,结果又是ins story又是0点解禁新歌,然后整点更了日记
  • 20231231 人艺 张居正 repo其实比我想的好点,但两个多小时嘴炮攻击以及大段独白让我想要是我小时候写作文老师能允许我在一个人身上写出这么多语言描写该多
  •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不堪”的作家,还了一辈子债,年仅51岁病逝》巴尔扎克,法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却也是一个“不堪”作家,一个被视为“累死的作家”。12月30日
  • 一个真正的大师没有“神“的意识,但他首次以神活着;神和人并非是对立的,当他成神时他消融在人之中,因为他是神,你找不到他了,若你找他只能到自己的内在里去。大师是重
  • 你总是会给我希望,让我不觉得生活中的可怕和遗憾有什么了不起,都可以像旁观者一样看过去,走过生命的河流,看看这糟糕的世界总有开心的你陪伴我!没有人能永远爱你,但是
  • 太快了 一年又要结束了 嗯会越来越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懂得了当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应该闭嘴 不想失去一方努力是没有用的 算了算 三年到了 明年也该走了
  • 父母的故事,不自由但尽力保全女儿和领民,珂拉的选择,那位金律铁卫的遗憾。薇薇安娜这条线写得也很完美,骑士最后在虚无中握住了属于自己的光。
  • 我:不想玩结束总结:算了,自暴自弃了,胖就胖嘛[彩虹屁]最后,我让小董写年终总结,具体是这一年他惹我生气的原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要怎么改正这类的,他最好能
  • 但是我做自媒体五年,没在视频里提过原生家庭小号么随便聊一下,但逼急了我啥都说[挤眼]#一梦江湖[超话]#声十,给华子找个爹/妈。在我赚钱了之后回外婆家那次,一个
  • #允在[超话]# ins更新:‎김재중 20주년 라이브 ‎[ ' ]❤️ 이따 만나✨️ ‎‎ ⁦‪hellolive.tv/ko/detail/180
  • #每日一善[超话]#[打call]#每日一善# [打call]#阳光信用# 日行一善,我们不但会收获一份感激,也将收获一份好心情;日行一善 ,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