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经历苦难,不过苦多苦少罢了,依个人因缘福德而定。其实,当人看破了生死,也就无所谓生死;看破了无常,一切皆为平常;看破了名利,其实不过是虚幻假相。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放下执念,自会自在于心间。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谁又能帮你解脱呢?佛家言:若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佛菩萨纵有千般慈悲、万般神通,也改变不了每个人的因果业力,也无法顶替你去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佛菩萨只是引领大家走向彼岸的道路,告诉你走向解脱的方法,但路要靠自己走,智慧要靠自己去体悟。没有谁能真正渡你,唯有你自己是自己的摆渡人。有人说,我很烦恼,总是和过去的事耿耿于怀、不肯放下,自己很痛苦,但是又放不下,时常想起,严重影响了当下的生活,不知怎么办?
这就是自讨苦吃了,要知道,别人千万个开解,不如自己去体悟。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记住:不要和自己较劲,因为最终伤害的、折磨的是自己;不要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改变不了就放下,多修忏悔。世上虽没有后悔药,但可以通过“忏悔”来帮助自己消业增福,减轻业障痛苦。
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过去造的业会影响当下,那这本身就是业力的显现。一个人总是活在过去,是没有未来的,走不出自己的观念,到哪里都是穷途。不论是感情还是其它,万事要随缘,“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攀缘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强求,万事因缘了,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任何事,有求就必有苦。人这一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会轻松容易地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拼命得到了,带来的也不是福气,而是祸秧。求不得就放下,没有福气就去修,不要苦恼,不要执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果有人伤害你,不要怨恨,不要计较,更不要生报复心。怨恨折磨的是自己,怨念太深,自身的福报就被耗掉了。要知道,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因缘,善缘恶缘、贵人小人,都是自己造就的,自己感召来的,永远不要去抱怨外境,一切问题之根源在于自己的心。要学会成长和历练自己的心量,把一切伤害视为来渡自己的“佛菩萨”,转逆缘为增上缘,苦就转为福了。境随心转,内心不去计较,不去拧巴,诸事也就顺了。
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没有谁可以一直依赖谁,缘深缘浅、缘聚缘散,稀松平常。这一生,我们与谁的缘分深一些,自然陪伴的时间久一些。缘分一旦尽了,自然不再相见。因此,要惜缘,放下过往是非,活在当下的知足里、感恩里。心中有多少恩,人生就有多少福。
有时候,不是佛不渡你,而是你非不听佛陀的教诲,非要去自找苦吃,那又能怨得了谁呢?求佛不如求己,哪有什么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唯有自己。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各有渡口、各有归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愿诸众生心存欢喜、六时吉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无阿弥陀佛。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文:宽昌法师
佛教平常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更将常人记忆定格在僧俗弟子互相见面时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的这个动作上。很多时候,这个动作、这个圣号似乎代表了整个佛教似的。不管自己信不信,见了僧俗弟子,自然不自然或正式不正式地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
问讯和礼拜是佛教界僧俗弟子对佛陀、大德高僧、长者居士发自内心,表达在外形的恭敬方式和见贤思齐的礼遇方式。问讯者双手合十、低首弯腰,表现出问讯者对对方的尊敬。礼拜在佛教礼仪中要求五体投地,五体就是双膝、双手、头部五个部位。五个部位全部落在地上,表示出礼拜者的虔诚和被礼拜者德行,同时也能让礼拜者放下对自我的执著。
“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两个字在佛教里面发音“那摩”。“那摩”是归依的意思。归是归投,依是依靠。譬如如子依母,如出得归。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在身心方面得到依住。在身心得到依住后能够勇猛精进,闻思修证依次圆满,最终得到解脱成就。

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让众生和他一样解脱成佛。我们比较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他的左右胁侍,帮助他教化众生,佛教里面把三位圣人合称为“西方三圣”。“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说明了“西方三圣”和我们婆娑世界众生和他们的缘分。
佛陀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众生缘分很深,只要行者具备信愿行三种资粮,一心称念阿弥陀经的名号,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经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大圣众前来接应,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殊胜因缘,佛陀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无问自说,为弟子们演说了这部《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翻译为无量寿、无量光。说明了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在佛教里面也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寿在佛教代表福德,光在佛教代表智慧。佛陀告诉我们,凡要成佛,必得福德智慧圆满,才能无漏解脱,进入无余涅槃。
佛陀告诉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用佛号统摄万念,达到净念相续,彰现我们本来具足、清净圆满的佛性。在生活中,由于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的障蔽,我们本来清净圆满的佛性无法显现。因此佛在初成佛道时就发出这样的警语:“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所以,要我们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在修学佛道的路上,勤修戒定慧“三学”,断除贪嗔痴“三毒”,在福德智慧圆满中解脱成佛。鉴于此,作为佛弟子,要常随佛学,法随法行。在菩提觉路上勇猛精进,警钟常鸣,用八正道作为修行的指南,用佛法指导生活,在生活中验证佛法。
过去曾有修证的大德祖师们也一再告诉我们:“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在人间成就,佛陀将他走过的觉悟之路告诉我们,让我们要将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佛法和生活分离,就会“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了。

另外,福德和智慧就像“车的双轮,鸟的双翅”,缺一不可。缺了就不能圆满,不圆满怎能成佛?佛之所以福智圆满,才被称为“两足尊”。有些人将“两足尊”解释为佛陀是两脚动物中最尊贵的人,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没有说出根本;“两足尊”是指佛陀烦恼断尽,福智圆满具足,无漏解脱,故名“两足尊”。
从中看出,佛陀让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我们光寿无量,福智圆满具足,这才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根本归趣;并不是象现在有些学佛者那样,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是等着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被人们误认为学佛就是为了等死-死后往生西方。导致了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学佛只是为了等死,或者是因这世的修行,得到来世的幸福。
佛法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善恶前因的感召下,必得相同果报,这就是“因果相续”的法则了。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我们把握当下,换句话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用直面相对的态度面对现实,修因证果,解脱生死。往生西方是佛陀为现世当中没有解脱众生开示的一个方便法门,以免在“六道”生死中轮回不休。

往生西方是让我们在现世当中解脱成就,在解脱成就的当下显露出我们内心的净土世界。不是叫我们死后才去往生,要知没有现实当中的往生,就没有死后的往生!
再者,如果一个人信念真切,加上生前净念相续,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还能心念不失,蒙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果一个人平常就抱着侥幸心态,信念不切,杂念纷飞,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难保心念不失,不是惦念儿孙就是挂念其它,这时佛来接引也会犹豫不决,在杂念的牵引中堕落六道。“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心与佛相应,才能成佛,心与生死相应,结果大家不言自明!
佛法是解决烦恼的办法,佛法更是指导生活的方法,在佛法的指导下才能稳步向前、不断向菩提大道迈进。进而断除人法两个方面的执著,保持平常心,才能在生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把握自己。
念佛往生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称念佛号旨在叫我们净念相续中彰显本有的清净佛性;称念弥陀名号提醒我们修学路上必须要福慧具足;称念弥陀名号是告诉我们不要舍本逐末;称念弥陀名号是让我们在现实解脱中脱离六道生死。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文:宽昌法师

佛教平常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更将常人记忆定格在僧俗弟子互相见面时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的这个动作上。很多时候,这个动作、这个圣号似乎代表了整个佛教似的。不管自己信不信,见了僧俗弟子,自然不自然或正式不正式地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
问讯和礼拜是佛教界僧俗弟子对佛陀、大德高僧、长者居士发自内心,表达在外形的恭敬方式和见贤思齐的礼遇方式。问讯者双手合十、低首弯腰,表现出问讯者对对方的尊敬。礼拜在佛教礼仪中要求五体投地,五体就是双膝、双手、头部五个部位。五个部位全部落在地上,表示出礼拜者的虔诚和被礼拜者德行,同时也能让礼拜者放下对自我的执著。
“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两个字在佛教里面发音“那摩”。“那摩”是归依的意思。归是归投,依是依靠。譬如如子依母,如出得归。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在身心方面得到依住。在身心得到依住后能够勇猛精进,闻思修证依次圆满,最终得到解脱成就。

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让众生和他一样解脱成佛。我们比较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他的左右胁侍,帮助他教化众生,佛教里面把三位圣人合称为“西方三圣”。“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说明了“西方三圣”和我们婆娑世界众生和他们的缘分。
佛陀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众生缘分很深,只要行者具备信愿行三种资粮,一心称念阿弥陀经的名号,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经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大圣众前来接应,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殊胜因缘,佛陀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无问自说,为弟子们演说了这部《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翻译为无量寿、无量光。说明了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在佛教里面也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寿在佛教代表福德,光在佛教代表智慧。佛陀告诉我们,凡要成佛,必得福德智慧圆满,才能无漏解脱,进入无余涅槃。

佛陀告诉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用佛号统摄万念,达到净念相续,彰现我们本来具足、清净圆满的佛性。在生活中,由于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的障蔽,我们本来清净圆满的佛性无法显现。因此佛在初成佛道时就发出这样的警语:“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所以,要我们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在修学佛道的路上,勤修戒定慧“三学”,断除贪嗔痴“三毒”,在福德智慧圆满中解脱成佛。鉴于此,作为佛弟子,要常随佛学,法随法行。在菩提觉路上勇猛精进,警钟常鸣,用八正道作为修行的指南,用佛法指导生活,在生活中验证佛法。
过去曾有修证的大德祖师们也一再告诉我们:“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在人间成就,佛陀将他走过的觉悟之路告诉我们,让我们要将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佛法和生活分离,就会“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了。

另外,福德和智慧就像“车的双轮,鸟的双翅”,缺一不可。缺了就不能圆满,不圆满怎能成佛?佛之所以福智圆满,才被称为“两足尊”。有些人将“两足尊”解释为佛陀是两脚动物中最尊贵的人,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没有说出根本;“两足尊”是指佛陀烦恼断尽,福智圆满具足,无漏解脱,故名“两足尊”。
从中看出,佛陀让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我们光寿无量,福智圆满具足,这才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根本归趣;并不是象现在有些学佛者那样,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是等着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被人们误认为学佛就是为了等死-死后往生西方。导致了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学佛只是为了等死,或者是因这世的修行,得到来世的幸福。
佛法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善恶前因的感召下,必得相同果报,这就是“因果相续”的法则了。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我们把握当下,换句话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用直面相对的态度面对现实,修因证果,解脱生死。往生西方是佛陀为现世当中没有解脱众生开示的一个方便法门,以免在“六道”生死中轮回不休。

往生西方是让我们在现世当中解脱成就,在解脱成就的当下显露出我们内心的净土世界。不是叫我们死后才去往生,要知没有现实当中的往生,就没有死后的往生!
再者,如果一个人信念真切,加上生前净念相续,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还能心念不失,蒙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果一个人平常就抱着侥幸心态,信念不切,杂念纷飞,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难保心念不失,不是惦念儿孙就是挂念其它,这时佛来接引也会犹豫不决,在杂念的牵引中堕落六道。“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心与佛相应,才能成佛,心与生死相应,结果大家不言自明!
佛法是解决烦恼的办法,佛法更是指导生活的方法,在佛法的指导下才能稳步向前、不断向菩提大道迈进。进而断除人法两个方面的执著,保持平常心,才能在生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把握自己。
念佛往生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称念佛号旨在叫我们净念相续中彰显本有的清净佛性;称念弥陀名号提醒我们修学路上必须要福慧具足;称念弥陀名号是告诉我们不要舍本逐末;称念弥陀名号是让我们在现实解脱中脱离六道生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没有库里的勇士,依旧痛宰鹈鹕
  • 滴滴优步合并案遭反垄断调查
  • 幼儿园 煤气泄露 5名幼儿教师死亡
  • 羽生结弦再破世界纪录丨贵阳希尔顿向花总道歉丨洗个头结账17000
  • 请收好,2018广州车展最强观展指南!
  • 火箭官宣:92天和平分手,安东尼体面离开!
  • 马蓉再怼王宝强,但是看她的脸,就知道她过得不好了!
  • 咋回事儿?美媒曝杜兰特比赛中疑似肘击卡佩拉
  • 樱桃小丸子作者告别仪式
  • 泰国男星push结婚,婚纱照曝光甜蜜满分!
  • 张檬回应整容却被扒出“小三”旧事,还和刘雨欣微博互撕?
  • 羽生结弦再破纪录
  •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新规出台 明确4种重大违法退市情形!
  • 腾讯收紧微信公众号注册数量上限:个人最多1个 企业最多2个
  • 华为手机的目标是2020年成全球第一
  • 安琥工作室发声明拒绝炒作:身正不怕影子斜!
  • 莫文蔚晒与李安合影 秒变害羞可爱小粉丝
  • 科比造访洛杉矶闪电队 建议球员们时刻保持专注
  • 成都通报殴打事件,事情具体经过是什么?
  • 80后白发干部本人解释显老,原因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