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首先一定问自己靠不靠谱,行不行:

异地恋是不少年轻人

情感恋爱的一种状态

其中的酸甜苦辣

身处其中感受自不相同

有人认为异地恋很美好只要真心相爱时间和距离都不是问题

也有人不看好异地恋

认为聚少离多

容易产生矛盾

最终也注定结局是分手



那么

异地恋到底靠不靠谱?
一起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吧



异地恋也可以很靠谱

谈恋爱不一定要每天腻在一起

蒋慧慧在四川成都上大学,她曾有过一段恋爱经历。两人家在同一城市,上学也在同城,但不在同校,和异地恋没什么两样。受疫情影响,去年两人几个月没见面,加上双方性格不合,对未来的规划也不相同,最终选择分手。

虽然那段“异地恋”时间并不长,但蒋慧慧还是觉得异地恋是靠谱的。她认为,异地恋和非异地的区别就是人不在身边而已。她觉得谈恋爱不一定要每天腻在一起,双方坚定,怀着为了和彼此共同未来的憧憬各自努力就好。
“也许不见面,维系感情变得相对不容易。”蒋慧慧说,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联络感情,特别是现在通讯和交通工具都很方便,比如每天视频互相分享生活,设置见面日,或是到对方的城市感受一下对方的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
她认为,维持异地恋最重要的是耐心。倾听也好,回应对方的情绪也罢,都需要耐心。如果异地恋中能感受到对方的耐心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对彼此的信任,还会给对方带来安全感。
蒋慧慧很期待下次爱情的到来,她甚至不介意是异地恋。“如果是异地恋,我们会每天视频互相分享生活,多沟通,对对方多一点耐心。”



异地恋维持感情太难了

看不到未来

“我觉得异地恋不靠谱。”江西大学生郭玲玲曾经历过一段异地恋,大二开始确定恋爱关系,大三面临毕业选择时,她选择跨专业考研,男友则找到了工作,两人因此开始了异地生活。前半年还会开视频交流,后来慢慢发现没话说。“我考了研,他这边工作,有时候想聊聊天,他又工作很忙,一天说不了几句。”

郭玲玲认为,异地恋带来的远距离恋爱会让自己有不安全感,特别是两人吵架时,她会有无力感,自己难过伤心时对方却不在身边。最终,两人选择分手。

说起原因,郭玲玲认为自己没有勇气坚持异地恋,看不到未来,“我们的人生已经交错开了,离得太远没有爱情能存活下来。”

如果再开始一段恋爱,她坚决不再谈异地恋,“异地恋维持感情真的太难了。”



异地恋是否靠谱

看主要看恋人的情感是否是“真爱”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利萍表示,谈起异地恋靠不靠谱,得先分清异地恋的原由。她认为,有些年轻人是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相恋,因为爱情建立的基础便是异地,因此在这份感情里可能会多了一些想象,少了一些真实,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两人的沟通和交流有时也会受限,这无形之中为异地恋的坚守增加了困难。

而有些情侣,则是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由同地相处转变为异地。如果感情基础较好,异地可能会成为一种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会增进感情;相反,如果感情基础不牢,异地则可能成为某一方的逃避借口,从而更可能导致感情结束。“由此可见,异地恋是否能够修得正果,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你们之间的情感是否是‘真爱’。”



面对异地恋存在的困难,该怎么做?张利萍认为,首先要提高爱的能力,提高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冲突在情感中很常见。可以说,恋爱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张利萍举例说,在生活中,以下几种可能是导致冲突升级的“雷区”:

一是坚持自己是对的,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还想说服别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二是托付心态,把照顾自己的责任托付给别人。

三是不愿意讨论自己内心感觉,吵架以后两人冷战、沉默,过几天又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和好。双方的冲突和矛盾很多,但是既不讨论又不解决,假装问题不存在,极力维护关系的美好。

张利萍认为,保持爱情长久幸福并非易事,想要促进关系的稳定长久发展,需要双方都作出努力。

一是做到彼此尊重、接纳,它可以使两个人在关系里都拥有自我,也使两个自我都具有发展的空间。

二是要破除理想化期待,要明白,我们在跟真实的人谈恋爱,而不是跟脑海里想象出来的一个画像谈恋爱。减少不合理的期待,增加对对方的理解,有利于减少冲突。

三是要学会表达爱。“有些人表达爱的方式是内敛的、含蓄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爱不需要表达,只需要在心中‘有’就可以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只有将爱表达出来,爱才能被看见、被听见,我们的内心也更加的笃定!”

新作 | 风雨环屋:三江县洲北村文化综合体设计方案 / 外行建筑
https://t.cn/A6a7Na9G

项目位于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洲北村,古宜镇洲北村地处浔江两岸,为河谷丘陵地带,洲北村中心独特的湖泊如玉石一般静静伏卧村中。该项目将当地特色的风雨桥文化符号与空间意象作为设计基点,从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的角度展开设计,我们希望通过对风雨桥建筑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在满足游客和村民活动需求的同时,承载当地侗族居民的精神寄托。

#建筑# #室内设计[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男人,永远不要说自己不行!
  • 你要轻一些,这可是朕的第一次……
  • 念念不忘的,唯有故人和酒。
  • 终有一人,免你四下流离,免你无枝可依
  • 提问!合宿的时候都能干些什么?
  • 你们的夜生活,真刺激!
  • 你看我美吗?
  • 等我长大了,我偏偏非你不娶!
  • 凶手就是我!!
  • 怎么办,他会死吗??
  • 操蛋君为了红,竟然准备了7000多的大礼送给你们!!!!!
  • 最毒不是妇人心,是直男审美!
  • 你们要的榜单来了!欧缇丽最值得购买的好物TOP9!
  • 秀发千丝万缕,看完这篇让你一顺到底!
  • 清爽又好看,最适合夏天的发型看这篇就够啦!
  • 互动 | 除了变色唇膏,DIOR还有什么值得买?
  • YSL最新款蕾丝气垫、Dior断货王999······这些明星产品让你一次带回家!
  • 为什么你就是分不清自己的肤质啊啊啊啊啊啊!!!!
  • 安全感是什么东西?!现在我只想要少女感!
  • 琼琼问答丨又干又油的脸应该怎么保湿?怎么上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