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绕二乌泥窟:曾驻有闽浙赣省金融首脑机构——省苏维埃银行#德兴# 绕二镇的乌泥窟村坐落在一个山凹里,这里群山环绕,进出村庄只有一条道路。80多年前,这个村里曾驻有闽浙赣省金融首脑机构——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该银行在我市相关党史资料里介绍有限,经市委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深入采访,陆续发掘出一些相关信息。

1930年,为了繁荣赣东北苏区金融事业,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赣东北苏区第一家金融机构——赣东北贫民银行于当年10月在弋阳县芳家墩成立。经过近一年的运作,苏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次年9月,赣东北贫民银行更名为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并将银行从芳家墩迁至横峰县的葛源枫树坞。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下设上饶、贵溪、德兴三个分行,随着根据地的扩大,1933年再次更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并增设闽北分行。

为什么要在德兴设立分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德兴与浙江开化县接壤,境内乐安河为重要通航河道,在铜埠设有船舶检查局,同时在绕二塘湾等地设有贸易处,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加之当地群众基础好等原因,所以在德兴设立了分行。分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兑换金银、大票换小票、红票换花边。兑换来的金银就往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送解,解去多少金银就担回多少红票(当时常用钞)。

当时德兴分行设在绕二重溪。据德兴工行退休干部刘光华老人介绍,他的父亲刘招信曾是德兴分行的会计和股长。刘招信原在重溪村苏维埃工作,由于读过书有文化,被组织看中调到分行工作,工作期间他还负责印钱,过程中有不少故事。据刘招信回忆,当时他手中有块5角的印模,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程序后,就将钱币(毛币)交到财政部,然后由财政部安排下一道程序,直到印好,再由时任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行长张其德签名发行。1934年底,在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解散后,刘招信一直小心地保管着5角印模,生怕落入国民党手中,直到解放后才交给了省人民银行。

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苏区的面积不断缩小。为了防止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被国民党破坏,给苏区经济带来重创,方志敏未雨绸缪,决定在国民党攻占葛源之前转移银行地址。

在选址上,考虑到乌泥窟村是个位置较偏僻的易守难攻之地,并设有洋源兵工厂地雷部、劳动部,驻有红军部队把守,而且乌泥窟村群众基础好,方志敏决定将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从葛源枫树坞搬迁至乌泥窟村。1934年11月份左右,由武装护送将银行转移到乌泥窟村。与此同时,将上饶分行和德兴分行合并到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张其德仍任银行行长。

为了确保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在乌泥窟村的安全,在原有的保卫力量基础上,张其德派重兵把守银行,并在进出村道及山上布有明暗哨,防止国民党侦探和偷袭。在乌泥窟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银行安全运行。当地村民积极配合,从不泄露银行的机密,哪怕是走亲访友,也从不谈银行一事。

村民李勤九家的房子就是当年省苏银行和省苏劳动部的办公场所,李勤九告诉我们,这栋房子是他爷爷李坤良手上盖的,后进行过翻修。

据村民李牛庭介绍,当年随着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部队坚守的压力也加大了。有一天,国民党派兵从绕二塘湾村的闵家坞翻山到乌泥窟村的白麻店山上准备偷袭,被驻守在乌泥窟的红军发现进而发生战斗,国民党偷袭未成。

乌泥窟已被暴露!为了确保银行安全,闽浙赣省苏政府决定抓紧转移银行,之后搬迁到了绕二横港村。迁移到横港村不久,敌人围剿搜山,张其德领导的财政部工作人员及红军战士在桐子坞一战失利后,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烧毁了未发行的红票,掩藏好印钱模具,解散工作人员。从此,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在我市画上了句号。

闽浙赣省苏银行,经历了赣东北特区、赣东北省和闽浙赣省三个历史时期,它自1930年10月成立到1935年春,前后五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恢复发展闽浙赣根据地经济建设和支援中央根据地财政都作出过重大贡献。

#回老家工作的生活是怎样的# 2015年,我34岁,带着丈夫和4岁的女儿,回到老家广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

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傍晚,日暮将至,我们雇了一辆快散架的三轮摩托车,从汽车站往村子里赶。车里凡是可以落脚的地方,都塞满了从北京带回来的家当。女儿不得不把脚搭在宠物箱上,——箱子里是我养的两只猫。她紧搂着我,小声问什么时候回家。她理解的家,是她出生的地方,北京。小时候她常随我们四处旅行,以为旅行结束后,自然会回到家里。

在乡下住了很久,她才意识到,北京那个家,回不去了。我们将在此地,建设一个新家。住在村子的第一天,女儿在公鸡的打鸣声中惊醒,啼哭不已,她以为那个声音来自怪物。一个缺乏生活常识的城市小孩,闹出笑话,这立刻在村民中变成谈资。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总有目光投射过来,所有人充满好奇:这一家人看起来怪怪的,为什么回到农村?他们又能住多久?

在别人眼中,我和丈夫都读过大学,工作不错,又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了房,生了小孩,没有非走不可的理由。

真正做出决定,是有一年冬天,丈夫患上感冒,夜里咳嗽得厉害,去了几所医院,吃完药也无济于事,到夏季后逐渐好转。我们意识到这可能跟雾霾有关。恰好,他当时因为长期加班出差,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疑惑起来。我们都开始期待一种全新的生活,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直到此时,已经开始为离开北京做准备后,我们才把决定告诉各自父母。父母们全都大吃一惊,表示不理解。丈夫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农村生活经验,他的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儿子要奔向农村,变成农村人。他们托人给丈夫来老家省城找了新工作,工资也不错,并说,如果不喜欢北京,就回到他们身边,犯不着一家人去吃苦。丈夫拒绝了。

我妈听到这个消息,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当时她住上海我姐那儿,我姐给她看报纸、读新闻,安慰她说,你看国家现在对农村有很多政策,回去没那么差的。我妈说,既然主意已定,那就好好干,去体验一次也不错。

她和我爸以前也想过退休后回农村住,趁这个机会一起回去。

打卡似的带孩子逛遍北京各大景点后,我们回到广西老家。这样,我们一家五口在广西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重新团聚。这是我父母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我大部分亲戚住在这里,我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的许多时光。我们在亲戚家闲置的房子住了一段时间,随后找了一间旧房子,正式住下来。

那是一栋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黄泥巴瓦房,有两间卧室,门窗仍是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缺少维护,原来房顶的檩条已开始腐朽,漏雨也相当严重。我们花了一周清理垃圾,然后开始挖排水沟、建化粪池。

女儿比我们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环境里。幼儿园觉得她还小,没收,于是有一整年她和我们混在一起。我们去劳作,她就在旁边玩耍,玩虫子,玩泥巴,喂小鸡,乐此不疲。夏天,她泡在河里,自己学会了游泳;冬天,她和我们去徒步,去爬山。我想起以前在北京,周末要开车到郊外花一百元钱才能带她享受自然之乐,这里是免费的,而且什么都有。

房子没改造时,全家五个人只能临时住在前院两间小小的泥巴房里,窗户没有玻璃,漏风,夜晚还常常担心有什么小生命闯进来。即便房子日渐完善,自然环境依然没那么称心如意,蜈蚣从枕边爬过,蜘蛛悬挂于头顶,蚂蚁穿行于窗沿,如果是雨季,还得担心洪水进入家里。

但应付这些,有时候也是一种乐趣。我和丈夫都希望,在农村也能过上美好舒服的日子。

我们也做了各种尝试,寻找在乡下生存下去的方法。最早我们想建一个有机农场,抱着笔记本电脑和村里领导谈话,试图用简陋的PPT解释我们的梦想,结果并没能打动他们,计划就这么泡汤了。不过幸亏如此,让我们把钱省了下来。

我们转而寄希望于做民宿,从中获得一点收入,结果去办证时,立刻遭到了拒绝,对方认为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屋,有消防隐患。我本来还想努力争取一番,说家就在河边,取水方便,又举例说凤凰、乌镇这样的地方,很多做民宿的老建筑都是木结构的。结果被反驳,“他们是违法的。”

当然,因为政策变化,两年后我们还是取得了合法经营的资格,但地处偏远,又不是旅游景点,民宿生意并不好,房间只有节假日才能住满客人。总之,钱没赚到多少,有关部门管理费的收缴通知倒是如期而至。我们决定,还是把房间下架。

另外,我还尝试过卖农村土货,把父母养的鸡鸭、蛋、大米,还有一些土特产放到网上兜售,客人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和同学。父母听从我们的建议,尽量使用有机的耕种和养殖方式。后来,听到大米我们卖出30元一斤后,村里有人来找我们,希望也把他的大米卖出去。我只得跟对方解释,因为采用了无农药、无化肥的耕作方式,人力和时间的投入巨大,而收成则少得可怜,这并不是一门想象中那样合算的生意。

总之,回到农村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种种尝试,大都如此折戟沉沙了。若要问我这几年有什么收获,只能说,我特认真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不过,这还不够吗?虽然新的收入来源仍然在寻找,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

很多人可能会感兴趣,我们如今的生活开支从何而来。其实原来的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现在收入主要靠出租北京的房子,一个月收入五千元。北京的房子是2008年跟父母借了一点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在北五环外买的,当时房价还不到一万一平米,每个月还五千左右的贷款,丈夫一个月两万的工资,压力并不大。

为了不增加负担,离开北京前,我们想办法还清了贷款。其实在北京生活时,我们一家的开销也不多,最大的是交通费,和每年固定的几次出门旅行费用,所以有余钱攒下来还房贷。
回到乡下生活后,生活开支就更低了,我丈夫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我不化妆,孩子大部分是穿亲戚给的旧衣服,全家基本开销都花在食物和日常用品上,一个月三千元左右。我们很少下馆子,去超市也常买打折产品,吃的食物有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种植,如果有特别想吃的菜,就自己学着做;孩子喜欢吃面包,我就经常自己烤面包。

在乡下的这几年,种种失败虽然打击不小,却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奇异信心,总觉得只要有一双手,人不懒,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以前有八成的时间,觉得自己“不得不”活着,而现在,有八成的时间,想的是,“我想要”活得更好,我也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好。“好”的定义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乐意,又高兴吧。

不把“活下去”看作唯一目标,而是追求令自己愉快的生活,全家都得到了解脱,找到了各自的乐趣。如果说有遗憾,那大概是女儿的教育。过去我的学法,怎么也能读完大学,但现在的情况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了,孩子不得不提早进入一个被作业和考试包围的世界。

作为父母,暂时还想不到别的办法,也许有一天还会因此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目前唯一能弥补的,是投入更多的陪伴,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她身体健康,能快乐地长大;想让她学会,能独自面对生活活下去的勇气和本领。

节选自《从北京回到老家“躺平”的七年》文 | Metro

【马斯克再次创造历史!三位太空游客坐五手火箭成功升空,今晚达到空间站,票价3.5亿】

现在,人类朝着真正的太空旅行,再向前了迈进一大步!

当地时间4月8日早上11点17分,随着“五手”火箭猎鹰9号发射成功,3位游客为期8天的空间站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飞行没有任何一位是现役职业航天员,所有游客均是付了5500万美元(约3.5亿元)的门票(其中一位是执行公司员工不付钱)。乘坐的火箭、飞船也都来自商业公司。

也就意味着,历史上首次!国际空间站迎来了全私人、全商业之旅。

马斯克也再次书写自己历史,猎鹰9号完成第一个全私人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网友激动表示,“送我去太空”、“去月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还有更大的野心浮出水面。

那就是其幕后组织者Axiom Space,迈出了建设商业空间站的第一步。

人类的太空探索,真正进入了商业化、民用化时代。

国际空间迎来首个游客机组

当地时间4月8日早上,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天,在发射架上矗立多天的五手猎鹰9号火箭和三手龙飞船,开始有所动静。

发射前3小时,四名宇航员正式亮相,乘坐特斯拉前往39A发射台。

11点17分,期待已久的一幕到来。点火,发射!

猎鹰9号火箭带着4位乘客向国际空间站行进,控制中心现场掌声雷动。

2分40秒后,第一级推进器与上一级分离。

8分钟左右,第一阶段进入燃烧完成。9分30秒后,火箭一级成功着陆在海上回收船上,瞬间变成“六手”。

飞船里的几位乘客,也挥手庆祝~

12分07秒后,龙飞船与火箭第二级分离。

自此之后,龙飞船将朝着国际空间站全速前进。

预计北京时间今晚7:45,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

NASA退休航天员跟三国商界大佬

按照原有计划,本次轨道飞行共计10天,其中在国际空间站呆8天,届时将跟里面的专业航天员一起生活。

历史上,这也不是第一次有太空游客到访国际空间站。最近一次,要属去年12月(2021年)日本企业家前泽友作乘坐联盟号前往国际空间站。

但跟此前去观光旅游不同的是,这一次倒是完全没有闲着。

在这8天里,他们将跟宇航员一起参加科教工作,完成大约25个不同的实验,包括100多小时的研究,涵盖人类研究、生命和物理科学、技术演示和地球观测等内容。

再来看看本次任务的全平民班底,其中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1岁。

首先,领队、任务指挥官是NASA的退休宇航员Mike Lopez-Alegria。

他曾在太空中度过258天,共执行过3次航天飞行任务和1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还是NASA太空行走次数最多的纪录保持者——10次太空漫步,持续时间累计67小时。

现在,他是本次执行公司Axiom Space的员工。

而其他三位同行者则是Axiom Space公司的客户,需要支付前往空间站的费用5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亿。

据说,原计划汤姆·克鲁斯和道格·李曼将为电影拍摄参加飞行,但后来宣布他们将在之后的飞行任务中飞行。

最终前往空间站的三位游客,妥妥都是商界大佬啊~

其中有美国房地产大亨Larry Connor。

已经71岁高龄的他,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喜欢越野赛车。此次担任龙飞船飞行的副驾驶。

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子似乎非常有个性。

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时,曾把自己在股市上赚的160万美元,全部分给了员工,并表示:

这是他们应得的。

第二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游客,是加拿大投资人Mark Pathy。

他出生于1969年,同样也不年轻了。除了搞投资外,Mark还是一位慈善家,曾为一些医疗机构筹集捐款550万美元。

现在,他是加拿大第二个登上太空的平民,并将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参与完成加拿大大学和蒙特利尔儿童医疗研究所的研究项目。

最后要介绍的是以色列商人Eytan Stibbe。他生于1958年,除了企业家这一身份外,还是以色列空军前F-16战斗机飞行员。

从2013年到2019年,他一直在以色列空军飞行学院担任讲师。

本次太空中进行的实验包括来自以色列初创公司“大脑耳机”,研究大脑对太空飞行和太空生活的反应,还有非营利拉蒙基金会的一些科学设备。

Eytan Stibbe除了完成这些实验外,还将纪念以色列首位宇航员Ilan Ramon,他曾在航天飞机事故中遇难。在这次飞行后,Eytan Stibbe将成为第二个进入太空的以色列人。

迈出空间站走向商业化第一步
此次飞行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商业太空旅行的意义。

还是一家企业Axiom Space,借助马斯克的SpaceX,完成自己商业野心和星辰大海。

要知道,从去年开始,NASA就开始计划用商业空间站代替国际空间站。

组织了这次国际空间站商业之旅的Axiom Space,便是商业合作伙伴之一。

Axiom Space这家公司,来头不小。

2016年,Michael T. Suffredini和Kam Ghaffarian创立该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商业的载人航天旅行、太空探索研究等。

Michael T. Suffredini作为公司总裁兼CEO,是国际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人物,曾在NASA工作了30年。

从2005年到2015年,他担任国际空间站建设项目主管,完成了国际轨道实验室的开发和运行工作。

实际上,Axiom中有许多员工都曾在NASA工作过。Axiom和NASA的关系也一直比较密切。

2020年,NASA与Axiom Space签署了一份1.4亿美元的合同,允许它在国际空间站上增建商业舱段。

关于第一个增建的居住舱(AxH1),现在也已经开始动工,预计在2024年发射升空,最终将在2028年整体建成。

而这次飞行任务,便是Axiom迈出建设商业空间站的实质性一步。

从官方给出的效果图中可以看到,这个商业空间站将会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让人站在这里看太空风景。

嗯,想法确实很符合旅游业的思路。

实际上除了Axiom外,NASA还在去年与另外几家商业公司签订了4亿美元的合同,目标同样是建设商业空间站。

这里就要说到商业航天飞行的老朋友蓝色起源了。

他们与波音、Redwire和Sierra Space计划联合开发轨道礁空间站 (Orbital Reef)。设计空间大小为830立方米,可容纳10人活动。预计在2023年投入运营。

Nanoracks、Voyager Space和洛克希德·马丁则打算联合研发一个小型空间站Starlab,目标2027年进入轨道运行。

……

显而易见,在2030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前,NASA会为商业航天公司敞开大门,支持他们建设一个又一个商业空间站。

预计这样会为NASA每年节省至少10亿美元的开支。

内容来源于:量子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贝嫂晒家人团聚照
  • 李艺彤为直播道歉
  • 美国发生火车脱轨
  • 央视调查旧手机
  • 科比球衣退役仪式,李易峰录视频致敬:不说再见,感谢有你!
  • 宜家涉嫌巨额逃税 遭欧盟调查涉嫌金额10亿欧元
  • 莎普爱思股票跌停
  • 日磁悬浮丑闻升级
  • 太阳明年将完婚
  • 贝克汉姆晒假期照 小七贝嫂对望融化粉丝
  • 帅炸!美国机场驱鸟犬走红,网友称这狗太帅看一眼就爱上了!
  • 居民楼现2亿钞票,用坏3台点钞机!
  • 卡卡宣布退役,感谢青春有你相陪
  • 赫子铭发声明:我不是渣男不要钱!何洁:你就是想弄死我!
  • 莎普爱思股票跌停 滴眼液生产销售已受到影响
  • 11月房价出炉!济南房价连降四个月,青岛小幅上升...
  • SHINee成员金钟铉疑烧炭自杀身亡,生前简讯曾透露:好辛苦。
  • 贝嫂维多利亚晒一家人团聚照 小七被哥哥们包围
  • 李艺彤为直播道歉,十八线女团戏真多
  • 机场驱鸟犬走红,网友直呼帅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