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药物VS心理咨询哪个更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我国抑部症就医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症治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抑郁症治疗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
  0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
听起来挺吓人的哈!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
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
在传统医生眼里,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我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
那么好,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02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咨询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
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而很多人对“心理治疗无用论”的深刻印象。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的化学环境。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师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一句话,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
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这样我就会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有研究发现,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时间是5:1)。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患者开始心理治疗时问我“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我往往很难回答他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总以为这个过程可能得需要一年的漫长时间,但实际情况是好像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许半年甚至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而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了。
我常常对我的患者说“你不要指望药物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否则的话,现代社会的问题都太好解决了,管你是贪污腐败、或者犯罪分子,都直接吃两片药解决了。”
是的,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

#抑郁症# #趣哪儿心理学# #每天学点心理学# #科普# #趣哪儿科普# #涨知识#

【抑郁症治疗,药物和心理咨询哪个更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我国抑部症就医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症治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抑郁症治疗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

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

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

在传统医生眼里,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我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

那么好,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咨询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

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而很多人对“心理治疗无用论”的深刻印象。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的化学环境。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师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一句话,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

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这样我就会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有研究发现,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时间是5:1)。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患者开始心理治疗时问我“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我往往很难回答他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总以为这个过程可能得需要一年的漫长时间,但实际情况是好像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许半年甚至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而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了。

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

#成都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中心# #抑郁# #失眠# #压抑# #烦躁# #苦恼# #情感障碍# #焦虑#

绘画艺术的“形”与“势”

“形”即绘画中画面的构图、形式,也是对画面形式美感的一种研究与把握,后印象主义画家在构图中加入构成因素,强调色调的统一性、程序性。风景画的创作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对景写生,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模式。一种是把风景作为素材,通过速写、照相等手段加以记录,然后回画室进行加工组合,以后期创作为主,这种创作方式强调形式美感,其画面的组织经过深思熟虑,素材通过形式感的表现达到创作美感的目的。俄罗斯、欧洲甚至中国的画家也都采取这种模式,其中中国最著名的代表是吴冠中先生。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使人看了作品以后能在精神层面感受到创作者的主观动机,给人以功夫在画外的感受。在他们的绘画中,除了形式感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创作者本身的绘画修养水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对画面中的“形”与“势”进行进一步的探寻了。
画家通过写生能提高对形的敏感性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并且能丰富和深化画家对造型的认识。但写生的观点最初是来自西方,反映的是西方艺术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形” ,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在这里的“形”即是画面中的造型元素及构图元素,是艺术家在绘画上所要探寻的具体内容。从古典绘画,到印象派,再到立体派,都在画面“形”的探究上做了自己的努力。当下的风景绘画中,画家们也不单纯把注意力放在对景写生、一味反映客观景物上了,他们对画面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构成因素在画面的出现替代了以往的客观搬摹模式,使画面的形式感更为强烈。对“形”的追求成为构成画面元素的主体,强调那些自己画面需要的元素,弱化甚至删减自己认为构成画面不重要的元素,强调立意,进行艺术加工,对客观景物做集中、取舍、增减,不受客观景物的局限,更艺术性地表现从客观对象获得的美的感受。这些“形”的东西,除了造型及构图元素,甚至还包括画面的色彩元素。为了达到画面色调的协调统一,或者为了追求画面的某一色调感,也可以强化或弱化客观景物的色调变化。
说到“势” ,就是艺术家在绘画上所要探寻的精神面貌问题了。和前面谈到的“形”比较,一个是形而下的具体内容,一个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识形态。画面中精神的元素实际上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本身对画面所表达内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体现在画面中就是一种“势”的体现。“形”的表现,画家可能会在作画之初,会有一个设计,或者以草稿的形式体现在速写本上,抑或者以构思的形式体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在后面的创作或者写生过程中,画家会朝着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向前走,直到达到自己的预想或者满意的状况而止。“势”的表现,在画家设计之初,不能预想,而只能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对景物感受的一种激发式的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是不能用草稿的形式或大脑预想的形式所体现的,是画家潜意识和意识的一种结合。这里的潜意识是画家的绘画修养水平的体现,而意识则是建构在画面之上的画家的精神面貌的体现。
绘画中的“形”与“势”确实是画家所追寻的画面语言,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造就了形式与精神的合二为一,为我们的绘画提出了研究与探寻的目标。如何达到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这对画家作画时的心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画画犹如学拳,同一门下,套路相通,风格迥异,源于“随心”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画画也是如此,要用心而积极主动,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画随其心。以心待景,随心布上,画家的作品只有出自内心的感悟,才更具可读性。可读即窥心,通过作品,可窥画家的内心,说明画家作画之用心。中国画论中强调的“气韵生动” ,其审美原则也不是放在绘画的客体对象即具体内容上,而是完全放在主观意识方面即精神意识形态上,精神意识形态则源于“心” 。高居翰先生对于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的研究,得出“气势撼人”的结论,可窥心灵与自然的关系。除了古代画论中的对“心”的释义,现代绘画中新的形象语言也对用心提出了要求。现代绘画语言丰富且形式多样,同一绘画元素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出多重意义,能够从这些语言中感觉到“心”的可能。当视觉艺术形式语言与绘画作品所要体现的精神相统一时,就会产生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绘画艺术作品。“心境”是画家通过描绘客观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构建的艺术境界。画画的心境究其根源,则源于对自然的真实情感与切身感受,只有“随心” ,才有“心境” 。现代绘画语言逐渐丰富,对“随心”的追求也成为画家画画的目标,通过“随心画语”的表述,既能把画家的精神与思想表现出来,又达到了对“心境”的升华。“心境”体现在画中就是一定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画中只有形而无心,其表达就是空洞无力的。
总之,“形”与“势”的完美结合是画家对形式与精神意识的诠释,也是每一个画家所要追求的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的氛围和情感,也是我们当下画家所积极努力探寻的方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女大学生被面试官要求“交往”:不同意就不能进公司
  • 网络女主播街头直播被抢手机,嫌犯还想把人劫走!已被警方抓获!(视频)
  • 网传“凤凰古城又收门票”,这波操作只为打击低价团?
  • 又变脸!特朗普说6·12朝美会晤计划不变
  • 殷金宝割腕身亡!身份:天津农商银行董事长!
  • 城管电鱼引冲突!重庆城管回应:系临聘人员!
  • "中国人真丑" 误把韩裔当华人歧视:“种族歧视总是个问题
  • 江苏丰县幼儿园爆炸事件初步判定为刑事案件
  • 女主播街头直播被抢手机,嫌犯还想把人劫走
  • "熊孩子"给警察写信:她拿走我的手机,讨厌死了
  • 关于望城消防中队一战士意外死亡的情况通报
  • 三分钟速览《新闻联播》2018.02.13
  • 宋丹丹回应改剧本事件:谁愿意改啊,又不发我稿费
  • 张靓颖晒无戒指手照,疑证实离婚传言,网友:坐姿很张靓颖!
  • 浙江女子被外卖骑手撞毁容,对方不仅不道歉,竟说这种话
  • 热身赛-国足1-0缅甸近8战首胜 武磊制胜+黄紫昌屡失机
  • 皇马欧冠三连冠!萨拉赫流泪伤退!
  • 北京市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降温,夜间最低温将低至10度!
  • 爱尔兰 堕胎禁令废除!
  • 朝韩首脑板门店再次会晤;特朗普称仍希望美朝会晤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