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媒:入籍已变得不再纯粹,中国足球只能且行且珍惜】虎扑7月18日讯 针对近期中国足坛的“归化”潮,《北京青年报》发文指出,如果个别优质归化球员能够帮助中国足球圆梦世界杯,那么这样的试水不乏积极意义,但部分俱乐部在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已经令外界品出些许“跟风”甚至“投机”。尚难预料,未来等这股巨浪退去,一直被名与利包裹着的中国足球是光彩照人,还是一地鸡毛?
《北京青年报》写道:
2019年2月23日,中国足协超级杯下半时,已经改名为侯永永的约翰·侯·塞特以中国足坛首位“入籍球员”的身份替补登场。此时,同样擅长弹钢琴的他才强烈感知到只有中国足球才能带给自己家族如此的“荣光”。
已经被失败打击得有些无所适从的中国足球从那一刻起,终于发现了一条迅速提升水平的捷径——归化。
几个月后,当早被中国球迷们熟悉的埃尔克森可能改名艾克森,阿洛伊西奥可能更名洛国富并极有可能于近期完成入籍手续时,“归化潮”已经在中国足坛掀起巨浪滔天。现在,中超的顶级球队依然在寻找他们的“洛国富”。但是,尚难预料,未来等这股巨浪退去,一直被名与利包裹着的中国足球是光彩照人,还是一地鸡毛?
试吃螃蟹,中赫国安成功推开归化大门
提到归化或者“入籍球员”,时针可以拨回到去年12月20日。当天在上海绿地万豪酒店举行的2018赛季中超、中甲联赛总结会的收官阶段,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表示,“未来中国足协将出台关于归化球员的实施政策,协助俱乐部试点归化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外籍球员参加中超联赛。”
去年12月20日前大约半个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北京中赫国安俱乐部总经理李明刚刚对媒体公开表示,国安的确正在试图归化两名外籍华裔球员,但一切还要等中国足协的具体政策落地。
其实,早在一年前,李明和同事们就已经踏上了华裔归化球员的寻找之旅。但因为我国法律对于国籍的严格规定,包括李明在内的所有人同样做好了无功而返的准备。这种忐忑和小心,甚至一直维系到了侯永永在今年2月中旬拿到自己中国身份证的那一刻,在他的身份证件被网络曝光后,中赫国安俱乐部对媒体选择了低调,甚至是不回应。因为归化这件事实在有点微妙。
国安对于归化的小心翼翼,直到今年5月底,另一位归化球员李可成为首位入选国足的入籍国脚才变成了一份值得宣传的“骄傲”。李可在国足的表现可圈可点,连主教练里皮都一再表示,拥有中国血统的华裔遍布世界,像李可这样的国脚归化是可以多进行一些尝试。
李可打开了一扇门,中国球迷则看到了孱弱国足振兴的一丝曙光,多些归化国脚的呼声在球迷当中一浪高过一浪。
为国效力,中超球队瞄准可归化国脚
中国足球归化的想法始于国足,舆论同样希望国足因此振兴,于是足球名利场中的资源率先倾斜给了国足。
在国内职业足坛,最善于把握各类政策风向的也非中赫国安。从以往俱乐部应对规则变化的实际情况看,中超七连冠得主恒大更长于“闻风、把脉”。他们在引进入籍球员方面自然也不甘落后,所以即便在本赛季中超开始前,布朗宁入籍手续未能办理完毕,恒大也毫不犹豫地将他作为外援注册到本俱乐部一线队。
在讲求“唯快不破”的今天,如果在竞争中没能抢了先,那么也许把事儿做大、做厚重也能赚足眼球。眼瞅着李可由中超新人一天天成长,逼近国足大门,恒大在“造福中国足球”方面也开始快马加鞭。
想想3年多前,恒大以超过1800万欧元的价格将埃尔克森售出,再想想今夏他们不惜重金签回已至而立之年且状态不及当年的“小熊”,就不能怪有球迷往“歪”处想——旨在抢回中超王冠的恒大理应升级“外援”,而不是降格。这样一笔非同寻常的转会自然而然地和有关国足有望征调埃尔克森的传闻合上了拍。
不得不说,在事实不充分的前提下,一切怀疑甚至阴谋论都是立不住脚的。无论埃尔克森是不是已经像坊间传说的那样,已办理了“入籍证明”,他愿意为国足踢球的强烈愿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他已经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愿意帮助中国足球。”
对于引进入籍球员,可能有些人出于民族情感难以接受,但如果个别优质归化球员能够帮助中国足球圆梦世界杯,那么这样的试水不乏积极意义。
争先恐后,场外竞争掀起归化外援潮
中超场外的竞争同样不乏精彩。
3月28日,中国足协推出《中国足球协会入籍球员管理暂行规定》。通过研读规定细则不难发现,这份规定适用于正在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入籍手续或已经完成入籍手续的球员。换言之,这项规定适用的对象是那些已经完成申请入籍程序的球员。但对于那些被中超、中甲俱乐部相中,却还没有启动申请程序的入籍球员候选者而言,规定当中并没有具体的限定。
于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足球引进入籍球员的工作似乎突然变得不那么纯粹。确切地说,部分俱乐部在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已经令外界品出些许“跟风”甚至“投机”。
近日,有媒体人列出一份球员清单,除埃尔克森、高拉特、布朗宁、萧初、阿洛伊西奥、费尔南多6名潜在入籍球员候选者(或已入籍球员)外,保利尼奥、塔利斯卡、朴志洙也在列。再加上外租的J马、阿兰、古德利,恒大如果坐拥这样一套阵容,在亚洲赛场恐怕都所向披靡。
在6名潜在候选球员当中,确认符合“变更国际足联会籍”,也就是能立刻代表国足出战的,只有埃尔克森、阿洛伊西奥两人。
由于2022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40强赛明年6月就结束,国足能否晋级12强赛前途未卜,因此高拉特、费尔南多等是否能够入籍,至少对国足来说短期内没有现实意义。
剑走偏锋,德尔加多引来舆论讨伐声
比起恒大在归化方面的低调或者说小心翼翼,作为中超传统豪门之一的鲁能俱乐部的风格则是直来直去。在今年夏季转会窗口开启前,俱乐部就公开宣布,22岁的原葡萄牙籍球员德尔加多正式作为入籍球员加盟本俱乐部。和李可、埃尔克森不同,没有任何华裔血统的德尔加多曾经代表葡萄牙代表队参加过世青赛,意味着他的新身份仅限于“中国大陆籍、U23本土球员”,对国家队来说毫无意义。
如果说李可作为具有华裔血统的球员入籍并因为入选国足而受到欢迎的话,那么德尔加多的到来,显然只是满足鲁能基于中超俱乐部层面的竞争考虑。从职业足球属性来说此举无可厚非,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德尔加多不啻为一名外援。引进这样的入籍球员花费甚至可能高于引进优质外援,那么这样的转会性价比高低,不言自明。
德尔加多的入籍符合法律,也不存在违规。这意味着俱乐部只要有需求、不差钱儿,就可以“砸”下优质入籍球员,甚至批量引进那些不具备华裔血统、“形式土将、内容外援”的归化球员。对于由此可能引发的“入籍球员引进泛滥”及由此造成的联赛竞争不公、对足球人才培养的打击,球迷担忧,而作为专业人士的联赛参与者们当然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德尔加多这样的非华裔血统球员入籍,并出现在中超赛场,令舆论一片哗然。如果说,归化的初衷是振兴国足,那么此时归化的轨道已经出现偏差。
亡羊补牢,中国足协纠偏只求“加速度”
6月10日,当国足在广州备战与塔吉克斯坦队的热身赛时,中国足协在香河基地举行中超、中甲联赛阶段总结会。关于入籍球员的管理,特别是事关入籍球员资格的话题成为当天下午分组谈论过程中,总经理讨论组的重要议题。会后不久,就有部分媒体人从相识的俱乐部负责人那里品出些许“端倪”——与会者透出口风称,未来中国足协将对中超、中甲俱乐部引进、报名入籍球员的工作加以名额限制,以打击由此产生的“入籍球员蜂拥而至破坏联赛秩序”行为。
不过会后,最新的“调控政策”没有立即出台。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足协有关入籍球员管理办法3月下旬刚刚出台,其中并没有具体限额规定,如果时隔不足3个月就出台新规,那么当初规则的制定自然会显得不细致、不严谨,朝令夕改亦会将舆论风口引向足协自身。加之作为协会新任主席候选人的换届筹备组组长陈戌源,身份刚刚转变,因此从现实条件与逻辑来看,中国足协也不宜草率出台新规。
但随着40强赛抽签日益临近,国足也需要在8月5日之前提交40强赛初选大名单,而由于每队参加40强赛每场比赛的23名球员都出自大名单之列,因此国足教练组要不要招入或者能不能招入埃尔克森甚至布朗宁?这需要注册部门快马加鞭“凿实”,足协同时还要尽可能排除各种杂音,为国足营造相对安静的备战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外界各类有关“入籍球员问题”的疑问甚至非议,闻听广大俱乐部、球迷有关维护公平竞争、拒绝破坏青训的呼声,中国足协客观上需要对规则加以补充、细化。
于是,一份新的入籍球员管理实施意见便“箭在弦上”。据了解,旨在制约“归化乱象”的该实施意见已经处于“待批复”状态。
在参与讨论规则各方看来,引导、协助俱乐部做好入籍球员工作,首先要在规范入籍球员申请条件上做足功课。于是在规则出台前,中国足协确认与第三方携手成立优秀外籍球员推荐审核小组。而从准备在新规则中加入“不具备华裔血统球员申请入籍必须小于26岁、必须连续在中超、中甲效力4个赛季或在中国大陆长期居住5年、没有代表现国际足联会籍代表队参加各级国际正式比赛”等内容来看,类似德尔加多式的引进案例不会复现。中超、中甲俱乐部引进入籍球员必须满足“为中国足球谋福祉”“维护职业联赛公平竞争与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的原则。
功过是非,中国足球只能且行且珍惜
从恒大官宣埃尔克森时未明确其国籍身份、英足总通过技术总监李德向中国足协和恒大反馈有关布朗宁此前代表英格兰4级U系列代表队出战全记录来看,两人的入籍手续很可能正在办理中或者已经办理完毕。恒大在此问题上保持低调,或许也是意识到,在信息渠道通达的今天,工作稍不留神就可能为质疑者所指摘。而同样谨慎的还有中国足协,毕竟“入籍球员”对中国足球来说仍属“新鲜事物”,在具体摸索过程中,规则不尽完善不足为奇,只是任何破坏规矩、挑战公众智商的行为都不会逃过球迷的眼睛。
既然绕不开“名与利”,有关“入籍球员”话题的争论就不会因“实施意见”的出台戛然而止。从各方反映的情况看,明年中超、中甲联赛对于入籍球员引进工作的调控会加码。比如,已有业内相关人士提议,将明年中超各队单场比赛外援+入籍球员总上场人数控制在不超过5人,其中入籍球员最多2人,仅含1名非华裔血统球员。尽管具体提议还未审议通过,但不难判断中国足协对此问题坚决治理的态度,这也意味着那些旨在通过投机牟取私利的举动很可能是徒劳的。
“归化”一旦被打上了“投机”的标签,那么便会因对公平竞争和青训可能造成破坏而遭各方质疑甚至声讨。中国足协即将推出的“关于协助办理优秀外籍球员入籍申请工作的暂行实施意见”正是在类似问题引发争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规则能否堵住“漏洞”有待核验,但“以国足之名”这个基本原则再度被强化。俱乐部无论是顺应时势,还是存有私心,实际上也都绕不开“名与利”,由此产生的头脑风暴和博弈或许也都在所难免。有关入籍球员话题的讨论及行业部门的调控也不会一成不变。
29年前,日本男足完成了对首位归化国脚、当时33岁的拉莫斯·琉伟的“归化”,并让这支球队从亚洲二流球队蜕变为世界二流球队。中国足球一直期待着类似于日本足球那样的成功,这次来势汹涌的“归化潮”会是一个起点吗?

#古建中国# 【匠人匠心 | 古建筑修复传承人葛招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烙有几代缑城人记忆的老城区、老建筑,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而同时,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逐渐觉醒,一批批承载了几百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古建筑群,在土生土长的古建筑修复匠人手中得以延续和重生。葛招龙,便是这批秉承传统理念、沿袭传统技艺、延续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修复匠人中的一员。

宁海,这个偏居东南沿海的小县城,自古以来就盛产能工巧匠,素有五匠之乡美誉。而在宁海上路角,也就是岔路、前童、桑洲一带,村村都出能工巧匠,尤以木匠居多。

上世纪60年代,葛招龙就出生在岔路的湖头村,那是一个葛洪后裔聚居的古村落。在岔路乃至整个西乡一带,地薄人多,很多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刻苦读书考大学,跳出农门,做城里人。另一条便是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找个师父,学一门手艺,吃百家饭。

80年代后期,葛招龙高中读了一半就放弃了,成为了一个做木匠的手艺人。他跟的师父也是本地的一个大老师。拜了师父,招龙自然也就成了师父家的一份子。除了学木匠生活,平时还要帮师父带小孩,干家务活。一到农忙季节,就跟着一起去做一些如种田、割稻等农活。

葛招龙学的传统木匠手艺是几百年来以师父带徒弟的古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从山上采下来的木料,经活水浸泡、风干、剖开、再风干后才能落料定材。因材施法,砍、削、刨,小的圆料,会打上墨线,用斧头细细劈成方料,大的圆料,会用大锯锯成一块块的板材,再开成小料。从原材料再变成眠床、羹橱、八仙桌,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嫁妆,则需要动用鼻尖刨、碗底线刨、铲刨等几十种刨、锯子、凿子。用传统手艺打造的家具,不用一根铁钉,榫卯严丝合缝,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开裂或者散架。熟知各类木材特性,精通擅用一整套木工工具是成为一个大师傅的基本功。而要成为这样一个大师傅,至少要花上三年的时间。

经过三年时间的历练,学成出师后的葛招龙就跻身为宁海木匠大军中的一员,开始单飞,走南闯北,先后辗转于兰州、湖北、山东一带做活,就跟他的师父一样,用祖辈相传了几百年的木作技艺吃起了百家饭。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诸多原因,葛招龙转了行当,放下了陪伴多年的刨子、锯子。曾经卖过饲料,一度带动了岔路那边的养鸭业发展。后来,又进入宁海利丰牧业有限公司,帮自己的姐夫打理起管理方面的事。从木头家具到卖饲料再到奶牛养殖,这个行业跨度确实有点大。

2003年左右,宁海的收藏业刚刚开始起步。那时的葛招龙已经零零星星收藏了一些旧家具。由于风化、虫蛀和外力破坏等多种因素,旧家具往往会出现残缺松动等常见现象。修复旧家具,对于他这个曾经过传统木作技艺浸润的木匠来说不过是一件熟门熟路的事。于是,他又把那套尘封多年的木匠工具整掇出来,这一次他不是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而是纯粹作为业余时间的个人爱好。

对于修复旧家具,他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他说,所谓的修旧如旧,就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原来的风格和美感的前提下,采取传统制作工艺,做一些适当合理必要的修复,使其能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展现。对于一些已经不具备修复可能性的旧家具,它的一些木料也可以用来修复其他家具,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但要完全做到修旧如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在修复过程中用到的木材在年代、材质、花纹、颜色等方面尽可能地接近被修复器物的原有材料。修复工艺对他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合适老木料的供应。这就要求修复者必须收集大量残旧家具的构件,以供修复之用。有时因为没有找到条件符合的材质构件,一件旧家具的修复可能会被拖上大半年甚至好几年。为此,他常利用空余时间跟着藏友们去踩地皮、收旧货,到偏僻的小山村四处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收到一些弃置已久的旧家具和构件。

在他看来,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上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所以,每一次的修复,他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最传统的工艺来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当一件尘封已久的残旧器物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而又无与伦比。他觉得,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恰到好处地重现彼时古人的手笔,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古物修复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葛招龙的家是很多藏友聊天喝茶的地方,佳朋满座,人气爆棚。环顾室内,目之所及都是些颇有年头的老物件,门窗是老门窗,起码上百年,地是老砖铺就,异常干燥,绝无潮气。茶桌就是一大块门板,还缀着锈迹斑斑的门环,桌脚就是两只大石墩,墙上挂的是图案精美的木雕、字画或一把古琴。

匠人匠心。对于传统文化,除了敬畏,他还有发自骨子深处的热爱。

宁海历史悠久,古村落聚集,目前仅中国传统村落就有7个,大量的古建筑群养在深闺。古建筑虽多,但也面临着在时间的风化中颓败、崩塌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各地古村保护开发意识日渐觉醒,修复古建筑悄然成了一项重焕生机的老手艺。修复古建筑,其实是一项工艺复杂而要求苛刻的系统工程。宁海的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已变得脆弱不堪,任何不当的修复都有可能对它造成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或许是出于对古建筑真正的爱护吧,每当看到县内一些古建筑由于修复者科学修复理念的缺位以及传统材料、技术的缺失,最后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格外刺眼,他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惜。

由于多年来从事旧器具的修复,葛招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其让别人这么瞎折腾,不如自己挺身而为。于是,信心满满的他毅然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团队的成员全都来自老家上路角,是一批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老木匠、雕刻匠、水泥匠等。

修旧必须如旧是葛招龙执着不变的理念。要做到修旧如旧,关键还是材料的把握。他说,修复尽可能要用老木料,最好是用同一年代的、同一木质的老材料,因为老材料最稳定,又能确保建筑风格的延续统一。去年8月,他和他的团队对梅林长寿村的一个四合院进行了修复。那个四合院共有9间房,状况不太理想,门板、窗格等有近一半已经缺损,需要大量老材料才能进行修复。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整日泡在各大拆迁工地淘宝,花了十几万元钱,一口气买回来十几车的各种老木料。

按他的做法,单单原材料就占到了一半开支,摊算下来,人工费还要倒贴。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非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贴工钿自吃饭。但他有他的想法:只要有可能,就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好老木料、老构建的原貌,绝不能破坏它承载的历史痕迹。其实,他更像是一个古建筑的保健医生,每一次的修复,旨在为那些饱经风雨侵蚀的老建筑续筋接骨、祛除病症,使其得以新生、留存更久。

在宁海灿若繁星的古建筑群中,不能不提古戏台。

宁海至今保存着120多处古戏台,并有10多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戏台之乡。

古戏台的兴盛其实是宗祠文化的延伸。宁海的宗祠,是应各地村落的建村和发展而生。而戏台则是宗祠建筑的标配,一般由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构成,其工艺技术是一方匠师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藻井是整个古戏台的精华所在。藻井,也叫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分三藻井、双藻井和单藻井,有扩音与拢音的作用,采用最精湛的工艺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是评价一个戏台奢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由于古戏台建筑工艺的复杂,要对其进行修复则需深厚的技艺实力。去年,葛招龙和他的团队接下了一市镇里岙村南一台的修复工程。这是一座有2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四周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代表着宁海古戏台的经典样式。尤其是戏台顶部的藻井,极其华丽,让人叹为观止。因历经200余年的风雨侵蚀,南一台出现了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他们要对古戏台墙体进行校正维修、藻井木结构维修及屋面瓦重盖,同时对地面、轩顶及部分花窗进行修复。但真正要做到修旧如旧绝非易事。单戏台地面就不简单。戏台的平地,也要用几百年前的三合土配方配比铺设。红泥土、牡蛎壳、麻筋按比例混合,全都是老底子传下来的配方。这种泥土配设的地面,比水泥还要硬。他说。

这次修复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工程,就是对戏台藻井的修复。对此,他不敢丝毫怠慢,团队阵容强大,都是来自上路角宁海大咖级的老匠人:71岁的王世春,跟戏台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是宁海古戏台建造的传承人和榫卯结构的专家。66岁的葛为林,干了近50年木匠,会修戏台藻井。68岁的陈盛,是为数不多的、能雕刻藻井透雕板的木雕师傅。一个藻井的部件有近三千个,从藻井拆卸、编号、造榫卯、磨刨木条、雕刻再到安装,整个古戏台修复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历时3个多月。

期间,央视《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摄制组专门来到里岙村,以这座古戏台的修复过程为背景,拍摄了纪录片《戏台藻井》,展现了葛招龙这支团队的高超手艺和宁海古戏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观众、网友们也纷纷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点赞。

随着古村落开发保护意识的增强,如珍珠般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群必会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古建筑修复事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为此,近来葛招龙又陆续组建了四五个团队,队员都是上路人,既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匠人,也有刚加入的新生代,以老带新,把老手艺传下去。这是一个老手艺枯木逢春的时代,但只有传承才能发展。而驱动传承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向市场。

修旧如旧,我心依旧。这或许是葛招龙从事古建筑修复事业永远不变的初衷。https://t.cn/AiN0BAt0

【这本央视推介的“熊猫书”讲了些啥?】  人物档案
  蒋林,生于1978年,四川南充人,现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出版有《熊猫明历险记》《最好的告别》《巢》《绝望收藏室》《隐蔽的脸》《不一样的烟火: 张国荣音乐传奇》《守望麦田》等多部作品。

●本报记者 罗虹
  曾经她是英国伦敦动物园里一等一的大明星,英国女王抱过她;她去世的时候,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讣告悼念她;在硝烟滚滚的二战中,乐观积极的她成为英国人不折不扣的精神偶像……她就是一只叫做明的大熊猫。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推出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熊猫明历险记》,连续三期节目讲述了熊猫明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南充的青年作家蒋林。

缘起感人故事 4万多字讲述明的一生
  围绕大熊猫写小说?这个想法两年前就在蒋林的心中埋下了种子。2017年,单位办了本杂志———《看熊猫》,从那时起,蒋林便开始关注大熊猫。对大熊猫的了解越深,蒋林就越想为她写点什么。直到一次无意间阅读了一篇名为《英国老人的最后心愿》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英国老人大卫·特纳到成都看大熊猫的故事。特纳之所以不远万里到成都,是因为身患重病可能不久于人世的他想起了童年留下的深刻记忆,帮他渡过难关的大熊猫———明。1938年至1944年期间,在战争阴霾笼罩的伦敦,来自中国的大熊猫明,成了英国人的精神偶像,支撑着他们勇敢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特纳想到明的故乡看看,再与大熊猫来一次亲密接触。
  英国老人与大熊猫明的故事感动了蒋林,他一头扎进明的故事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她的素材。熊猫明的资料并不难找,因为熊猫明传奇的一生一直被媒体、被热爱她的人关注着、记录着。“那些文字,那些照片,跨越70年时空扑面而来,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内心。”蒋林说,对明的了解越深入,兴奋就越难以抑制,感动就越是绵长。
  “我被明的故事震撼和感动,她的经历会带给我们诸多启迪。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否则我会感到非常遗憾。”蒋林说,明的故事太传奇,她的经历太励志;她值得书写,值得永远铭记。
  动笔写《熊猫明历险记》的时候,是2017年9月下旬,蒋林正在北京。白天有正常的工作,他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写。“《熊猫明历险记》的创作非常顺利,我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每一个字的写作。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有一种抵达梦想的幸福和满足。”11月,4万多字的《熊猫明历险记》终于完成。

涉足儿童文学 央视节目推介
  蒋林是写中短篇小说起家的,这几年也写了不少长篇。儿童文学,他是初次涉足。涉足儿童文学,蒋林是有“私心”的———他希望能写一本适合自己孩子当下阅读的书。以成年人的视角看世界,以成年人的思维写故事,作品会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却常常不适合孩子阅读。蒋林希望自己能有一部作品,当下就被自己的孩子喜欢。
  “儿童文学主要是在表达方式上,要便于孩子理解阅读。在主题上,《熊猫明历险记》向读者传递的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勇敢面向未来的坚强信念。”蒋林说,定稿后,还邀请了青年画家付杰精心绘制插画。为了让插画更能反映熊猫明的故事,付杰每画出一张草图,他们就进行讨论修改,20幅插画用时3个月才最终定稿。
  蒋林女儿上小学六年级,她是《熊猫明历险记》的第一个读者。读完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里,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是,大熊猫明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什么艰难困苦,我们始终要坚强、勇敢,积极迎接挑战。最终,我们都会渡过难关、迎来曙光。
  “这也正是我想通过这部作品传达的思想。”蒋林如是说。
  今年初,样书刚出来,就被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组选中。经过前期的沟通研究,3月22日至24日,《读书》栏目连续三期推出《熊猫明历险记》。
  “明的去世,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可爱的动画、精致的布景,让熊猫明再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众视野。

继续创作 传播熊猫文化
  2015年,明的雕像在伦敦动物园落成,她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人们常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70多年后,明以这样的方式重回伦敦,再次与伦敦市民相遇。这是人类情感的感召,这是对明最深情的缅怀。
  “这是我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第一部关于熊猫的作品。大熊猫文化已经成为四川重要的文化资源,传播熊猫文化,文艺作品的作用不容忽视。”蒋林说,他将继续创作熊猫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将焦点对准孩子。
  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1869年,法国人爱尔芒德·戴维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从那以后,全世界都对大熊猫充满热情。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也曾经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随着“旅居”海外的大熊猫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有着浓郁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已经演变成全球独有的熊猫文化。蒋林创作大熊猫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旨在讲述好中国故事,弘扬好熊猫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是大熊猫被爱尔芒德·戴维发现150周年,蒋林也希望用这部作品致敬。

■作品简介
  《熊猫明历险记》讲述了一只大熊猫的传奇故事。熊猫明1937年出生于四川,后被捕获并倒卖。历经坎坷,在1938年12月, 明终于抵达伦敦,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在二战期间, 明像是黑暗中的一束暖阳, 温暖着战争中的英国人民的心, 这对于惊魂未定的英国儿童尤为宝贵,在这些兴奋的小朋友中有两位有着显赫的皇家血统,一位便是伊丽莎白公主, 即当今的英国女王。不幸的是,明没有见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1944年她病因不明地离去了。 明的去世引发了全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 发讣文纪念。2015年10月20日,伦敦动物园收到了来自中国人民的一份特殊礼物———一尊象征着中英友谊的雕塑,这个雕像就是本书 的 主 人公———熊猫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夏威夷误报导弹预警,美国土安全部长要求纠正系统
  • 做推拿被推成骨折 理疗店:碰巧了
  • 凌潇肃发文致歉:演砸了!对不起大家
  • 刚刚,贵州茅台市值突破万亿!1850元一瓶仍“难求”?
  • 突发!南京一工地基坑塌陷,周边居民被紧急疏散
  • 法式长棍|全球人人羡羡 法总统马克龙支持法式长棍面包申遗
  • 王杰报警抓网友,生这么大气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
  • 情侣婚前聊天曝光:爱情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
  • 王杰报警抓网友,清空微博不做任何人的奴隶!
  • 鉴闻丨炫富女律师道歉:已付出沉重的代价 恳请大家帮我渡过难关
  • 中国政府全力接运滞留尼泊尔中国公民
  • 上海街头现“共享图书舱”,是分时租赁还是共享经济?
  • 李小璐风波后现身,接甜馨放学全程玩手机
  • 无端被网友辱骂“过气老狗” 王杰报警抓网友
  • 体育产业早餐1.13 |科比将主持篮球分析节目 2020年马拉松产业规模将达1200亿
  • 现实版“扫地僧”!美院保洁员水枪写书法
  • 炫富女律师道歉:我年轻不懂事
  • 尼泊尔:马上使用中国带宽连接互联网
  • 女子饿晕被救助,感谢信火了~~~
  • 火星发现深埋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