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第六十七段)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篇讲的是“地大”:地大就是人们生活的这片山河大地,由“土壤”和各种“岩石、矿物、金属”等所构成,地大的形成是来自于如来藏所生之幻有。
佛说:阿难!你再观察这地性,粗的土是大地、细的土是微尘。什么是微尘呢?微尘比空气中漂浮的粉尘还要细,佛教认为: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称为“微尘”。
“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说:“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这说明“微尘”近乎于空相,是肉眼看不见的,既然近孚于空相,当然就截不断、坏不了、贯而不穿、不可取、不可舍、不可乘坐、不可当鞋穿、不可搏击、不可掣制;不是长、不是短、不是方、不是圆、不是正、不是不正、不是高、不是下;没有细的分别、不可以常理分析、不可目睹看见、不可听闻得到、不可以嗅闻、不可以品尝、不可以触摸。等等如上所说,这讲的是微尘的相状,近孚于空相。
极细的土就是邻虚尘,邻虚尘是微尘又通过分解而成的,已分解成极微,没有物质象了,近似于虚空,称为极微色,但与虚空仍有个界别,此名“色”“空”边际相,边际相就是虚空与邻虚尘的界别相。
这极微色的邻虚尘,再进行七次分解,七次分解后再做最后一次的分解,分解成极微色也没有了,就是实际的虚空性了。由此可见,大地乃至日月星辰都是由无数的微尘积聚而成,是物质世界形成的基本元素;微尘分解到最终就是“空”,形成了实际上的虚空。
“微尘”的意义给我们讲明了空有二法的道理,说明了若执着于“空”或“有”所表法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空和有,追根溯源,都是如来藏因无明而起的幻有,我们只有通过空有二法的道理去认识空有不二的实相真谛,这样才能对微尘的实际意义有个正确的理解。
佛说:阿难!如果将邻虚尘分解成虚空,就应当知道,虚空就是产生种种物质色相的根源,因为种种的物质色相分解到最后就是虚空。就如本来空的如来藏一样,能生种种法,种种法分析到最后,就是如来藏。
佛说:阿难!你今天问,由四大和合产生世间诸多的变化现象,一切现象都是和合而有,那么你再仔细观察这邻虚尘,一个邻虚尘是用几分虚空,和合而有的呢?按你阿难这和合而有的理论,那么邻虚尘也应该是和合而有的,到底是怎么和合而有的呢?总不应该是邻虚尘合成的邻虚尘吧?
又如邻虚尘最后已分解成虚空了,而虚空是因有星球等色相才显示出来的,那么又是用几种色相来合成的虚空呢?若是色尘与色尘相合,如月亮与月亮合、太阳与太阳合,这个合相,不是月亮、就是太阳,就一定不是虚空了;若是虚空与虚空相合,必然就是,除了虚空、还是虚空,就一定没有色相了;色质的东西,还可以分析区别;分析即分解之意。虚空怎么分解?怎么合成?合成指的是用相同或不相同的多个物相合为一个物相。
佛对阿难说:你提的这些问题,是因为你原本就不知道,如来藏中,一切色尘的本质是真如空性,即“性色真空”;一切色相都是真如空性的显现,即“性空真色”。“真空”“性空”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色”“真色”都是从“真空”“性空”的如来藏中所显现。这个“性空”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随着众生的认识和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显现其“所知量”,“所知量”意为所知道的“知识量”有多少:比如所知道的知识限于世间法,显现的就是凡夫所知量;如限于四谛法,显现的就是小乘法的所知量;如果是四摄六度法知见,显现的就是大乘法的所知量。这些所知量都来自于如来藏,所知量有高低多少,而如来藏是没有高低多少的,是遍满一切处的。
这遍满一切处的如来藏,怎么才能找到呢?其实要找到如来藏并不难,众生只需依循“身、口、意”造作三业时就可以发现,也就是说,“善”里面可以发现如来藏、“恶”里面可以发现如来藏、“非善非恶”里面也可以发现如来藏。这些所造之业,和所生的业缘(善恶诸法)、业境(一切现象)都出自于如来藏。
佛说:世人无知,迷惑颠倒,将“真如性空”显现的地大,认为是因缘和合或自然而有,这都是六识心产生的妄想分别,胡乱计度(胡乱推测),但有“因缘”“自然”的言说而已,这些言说,犹如戏论,无一真实,在自性本体上,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楞严经》第三卷【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十八段)#眼入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相,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瞻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是集“教、理、行、证”于一体的一部大经,其理严密、其法精要,堪称大乘佛法最杰出的代表。学懂了《楞严经》,不须再从教下学起,可直接进入实证。《楞严经》犹如一盏法海明灯,为正法修行人,指明方向,是一部外道学不进、邪魔最害怕的佛学宝典。能修学《楞严经》,即是修学如来正法,在修证上一定会是一天一个样、天天有进步。以上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皆幻,说明五阴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的道理,很重要,认识清楚了,才能灭幻证真,树立起如来正知正见。
世尊接着为我们开示构成身心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六根如同五阴一样,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相,不可执以为实,但可借幻修真。这篇讲的是眼根,眼根产生视觉。具有视觉的“眼”能见虚空日月、山河大地等一切物象,以能对一切物象而生眼识,故称为眼根。
佛接着说:阿难!什么叫“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六入”:指的是六种体相、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有吸入尘境,即吸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和作用,故名六入、又名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构成身心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构成身世界、“意”构成心世界。
“如来藏”:又称为藏识、真如等。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如来藏又称为佛性、佛性即“如来藏”,众生皆有,法法平等,因此,正如世尊成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未能证得。”如果我们能够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放下一切妄想执着,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
如来藏一词在释迦牟尼佛讲说大乘经典中就有开示,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多著作中都已广泛提及。后唯实宗将原始佛教一心六个识增至八个识,以第八识为生命的主体,通常称被无明所染的如来藏为阿赖耶识,此识为一切众生之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第八识的一体两面,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所以,如来藏又称为大圆镜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等诸多“种子”,种子就是业因,有了因、就必有果;有了果、就必有因。因果形成的种子,寄存于如来藏中,如来藏犹如一个大仓库,具有“能藏”等诸多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转变为“法身”,并因此而成就“大圆镜智”。
如来藏实为众生生命之本源,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意为不可言说,“虚妄有”指万物虽然非实,但却有形有相。这虚妄有依空性而生,空生有、有显空,如此形成空有不二之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认定是“自然”所生,与妙真如性不同。
如来藏体无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我们见到的一切尘相都不是真“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如幻”而灭。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而“妙真如性”能生万法,其性能生一切妙有,故名“妙真如性”。
佛说:阿难!若人用眼睛看一样东西,时间看久了就会出现眼疲劳而发生眼花,名“瞪发劳者”。“瞪”是不眨眼的直视、“发”是发生、“劳”是疲劳。这种状况,称为“瞪发劳者”。这眼睛所产生的疲劳,会看到一些幻相,但都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即如来藏。“瞪发”同前义、意为无明;“劳相”指的是因无明所生的一切妄相,这眼根和劳相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


佛说:由于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妄相尘境,能识别光明和黑暗的“能见”,却不在光明这一边、也不在黑暗那一边,由此而发现这个“见”是居于中间,正因为它居于中间,所以能吸入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相反的尘相,也就是即能看见光明、也能看见黑暗,这种状态称名“见性”,就是有见不同物象的能见性质,但不是明心见性的见性,这里一定要分清楚。
如果这个“见”离开了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就失去了觉知性,就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因它毕竟无体,只是自性的一个功能,一旦离开自性,就没有自己单独的自性,没有单独自性的眼根就如同于没有。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即不是从光明中来、也不是从黑暗中来、也不是从眼根出、也不是从虚空中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见”如果是从光明中来,黑暗随即就消失了,就应该看不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中来,光明即当消失,就应该看不见光明,而事实是这个“见”既能见光明、也能见黑暗,那么说“见”是因光明或因黑暗而生就是不对的。
如果是从眼根生出,眼根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一定不会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现象,因“见精”的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这里说的“见精”指的是依附五蕴身的能见功能,没有自性的“见精”就会失去能见的功能,就看不见有明暗二种现象的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生,那么眼前所看见的尘境现象,就应是虚空看见的,眼根也应归于虚空,眼根归于虚空后,也就没有眼根了。又如这虚空能自己观见的话,就不关眼根和能见的事了。
所以应当知道,这眼根和能所二见,是自性所生的一个幻有功能,那么眼根和能见的本身及所见的一切现象,一旦离开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这种虚幻本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Street Style 丨 #Aiden Curtiss# outside the memorial for Bill Cunningham at Carne
  • 奇瑞第一大股东将换人 ?市值3100亿巨头立讯精密入局造车! 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产业链企业介入造车,最终如何要看电车续航和充电方便性了。 新京报报道全文:苹
  • 欲望扰人心 《清静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这段话的意思
  • #大情种之冒险日记[超话]# 3.1 澪崽骨折价出掉了 还是分期 不过也无所谓了 我是养不动了 虽然有点舍不得 但出掉总比放在我这压箱底好[泪] 还有王者最近真
  • #打卡白云机场# 嗨~当你乘坐地面交通工具来到白云机场时,有没有注意到位于机场地界入口处、机场大道旁的这个巨型雕塑? 它的名字叫做《五云九如》,是享誉世界的艺
  • 如何看脚型是不是富贵命? 如何看脚型是不是富贵命?脚掌小但是厚,长而软,脚纹多,或者是脚面长有毛。脚掌小但是厚,双脚饱满厚实,尤其是女性。在相学中称之为“贵人
  • #一笑如初#保持乐观,迎接更多挑战;深耕专业,跨越时间考验。 高露洁全新升级氨基酸精华牙膏,强韧牙龈屏障,抵御口腔初老。无惧时光挑战,让你笑出口腔年轻力!#龚俊
  • #癌症吃什么#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疗癌症的? 中医治疗癌症第一步就是要扶阳。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肿瘤癌症都是阴气慢慢凝聚的结果,这种阴寒凝聚成的肿瘤必须要靠阳
  • 阿甲喜创意韩国料理·冷三肉专门店 红谷滩万达金街F1 作为一个从来不看韩剧但是周围同学都疯狂爱追的人 终于我在大家的耳濡目染下对冷三肉产生了兴趣 还真被我在
  • #Lolita[超话]# #中古# #Angelic Pretty# AP背带款大合集 ♡Ice Cream Parlorサロペット ♡MELODY
  • 今日推荐✿杭州✿肤白貌美、气质绝佳的小仙女姐姐哦~ 基本资料 出生年份:1994 身高体重:165cm 47kg 宗教信仰:无 对对方无要求 文化程度:硕士(
  • ᵂʰᵉⁿ ʸᵒᵘ ʷᵃˡᵏ ᵃʳᵒᵘⁿᵈ ᵗʰᵉ ᵐᵒᵘⁿᵗᵃⁱⁿˢ ᵃⁿᵈ ʳⁱᵛᵉʳˢ, ʸᵒᵘ ʷⁱˡˡ ᶠⁱⁿᵈ ᵗʰᵃᵗ ʸᵒᵘ ᵃʳᵉ ʰᵘᵐᵃⁿ
  • 与小棉袄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如帮我修眉毛20元,帮我掏耳朵20元,这她都有专用工具,技术服务我也满意,哦还有点评我唱歌每首5元[偷笑],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执行
  • #姜涩琪[超话]##姜涩琪0210生日快乐# 涩酱,好久不见了,今天也有开心吗? 昨天失眠去看了幸福宝的直拍,从七年前一直到最近的一场直拍,我
  • 马季的徒弟姜昆举起了针对郭德纲的“反三俗”大旗,有人问马季:“你为什么不抵制郭德纲?结果,马季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打了许多人的脸! 有一次,郭德纲和赵忠祥在节目
  • 【晨读】《杂歌谣辞.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 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 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 笑杀山公醉似泥。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很多人都听过这首小诗,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木心的诗《从前慢》,发表时正值经济浪潮席卷而
  • 大美女一个,朋友拜托我预测过的,易友的看看命主目前是和老公离异,还是在婚,实战都是高手[鲜花] [八字算命,八字预测,考试,婚姻,正偏缘,桃花运,剖腹产,起名,
  • 完善高速公路、乡镇充电网络刻不容缓[加油] 去年十一期间,高速公路充电难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也显示,高速
  • #打打预告# 极盏 高品质高端即食花胶团明天约 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即食花胶品牌了! 姐妹们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吃点花胶补一补! 即食花胶盒燕窝我家里囤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