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清凉】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上净下界法师

我们看正修。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菩萨的一个开示: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个三道智慧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

我们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

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所以,既然是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炼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们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就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因此,我们应对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得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呢?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

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

但是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这个业力。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https://t.cn/RJqeWuH

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

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

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

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

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

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

这是佛法讲的

“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 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

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

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

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

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

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 “ 诸行无常 ”,

“ 诸行 ” 的 “ 行 ”

不是 “ 行深般若 ” 的 “ 行 ”

( 指心理活动 ),

这个 “ 行 ” 是指一切有为法,

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

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

“ 无常 ” 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

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

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

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 “ 空 ” 是 “ 照见 ”,

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 “ 照见 ” 的,

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 “ X ” 光那样透视人体,

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

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

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

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

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

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

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

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

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 “ 烧 ” 尽一切执著,

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

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

“ 金屑虽贵,著眼成翳 ”,

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

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

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

《心经》说 “ 无智亦无得 ”、

“ 得 ” 有具体的东西。

“ 得 ” 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

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

“ 得 ” 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

总之应了知 “ 得 ” 是缘起性空,

这就是无执著的 “ 得 ”、“ 智 ”。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

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

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

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

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

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

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

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

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

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

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 我 ”,

“ 我 ” 就是障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障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

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

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

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

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

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 远离颊倒梦想 ”:

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

颠倒有四种:
无常常倒,
无我我倒,
苦为乐倒,
不净净倒。
  
( 一 ) 无常常倒: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

如 “ 无常颂 ” 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 二 ) 无我我倒:

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

这就是无我我倒。
  

( 三 ) 苦为乐倒:

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 四 ) 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

这是四种颠倒。
  

“ 梦想 ”:
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

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

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

梦见欢喜的就高兴,

世间上没有一样是实在的。

想:
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

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

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

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

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

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

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

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 ( 云南省 ) 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

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

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後都要成佛,

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

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

《罗汉仪轨)中有颂文

“ 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
  
“ 究竟涅槃 ”: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语的音译,

意思是 “ 无上正等正觉 ” 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区别於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

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

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

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

遣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宵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

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

( 心里的病 )

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

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

禅宗门下常参 “ 念佛是谁 ”,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

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

那个在念佛的 “ 我 ” 究竟有没有?

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

後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

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来,

玄机答:从日照峰来。

师问: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

问: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 一天织多少布?”

“ 寸丝不挂 ”。

说完转身就走。

没几步,禅师突然说:“ 袈裟拖地也 ”!

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

“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

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

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

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

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

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

禅应是止观双运。

止,心不沉,散、掉举。

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

诵:
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

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

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

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

但能修的人很少。

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无人修就失传了,

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於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

( 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

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 ),

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於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

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剧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

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教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

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灾唱写的,

後来西藏盛传 “ 空行母成就法 ” 时,

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

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

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

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

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

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

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

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

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

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祗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

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

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

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

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麽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神:不可测。

明:般若、智慧。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级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

所谓 「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

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

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 能除一切苦 ”:

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

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

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

第一苦就是输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

佛是真语者,宵语者,他说此经後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

“ 能除一切苦 ”

是 “ 真实不虚的 ”。

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

後一部分是密法,

後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

“ 揭谛 ”:
去超出三界的轮回;

“ 波罗揭谛 ”:
走到彼岸去。

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

“ 波罗僧揭谛 ”:
僧,和合众。

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

“ 菩提莎婆诃 ”:

菩提是佛的果位。

“ 莎婆诃 ”:
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

最後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

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 全文终 )

以下节自上人八○年代补述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这个洗心哪,不是洗心,就是你有邪见在里头,你落于邪见。“洗心”,就是你心里收拾得不干净,洗涤心性里还有邪见,是你心里邪见没有洗干净。“非正”,是没有洗干净,就是你想要不生不灭,可是你里头还要生灭。这个意思就是,譬如女的说:“啊,我不要男朋友了!”可是里边还要;男的说:“啊,我不要女朋友了!不要,不要。”可是还不是真的不要——以上就叫“洗心非正”。因为里头还存着邪念,所以就落于邪见。“非正”,不是“不正”,就是没有洗干净。

上人:果某!你在金山寺,那个人有病到那儿的样子,你看见没有?

果某:我看见了。好可怕!

上人:那是一条恐龙,那就是飞精附人,着魔了,着魔他还冒充他是什么菩萨、什么菩萨!

果某:这一次,我们在金山寺看见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她从台湾来的。后来爱茉丽告诉我们,她的丈夫不要她了。因为她晚上随时都听见声音,叫她做什么,做这做那,要去这个庙、那个庙,所以她就半夜十一点、十二点都冲出门去的;她的丈夫觉得她是神经病,就不要她了。

她到处找庙,星期六那天来金山寺,不知道她干什么,就是和师父对着坐,是用打坐的姿势来坐的。我看她表情好凶好凶的,那个瞋恨的样子,当时我想那个瞋心真的要不得,那从无量劫积下来的话,真是一颗原子弹。她目露凶光,双手合掌对着师父,在场每个人都看见的。她忽然间就“呜”的一声,声音好厉害,后来嘴巴好像吐什么出来,手就一直弄得好快好快,好奇怪。

上人:她那是在用法术和我斗法,你不知道,她在显她的神通呢!

果某:又念咒,等一下她就泪流满面。师父就问她:你到底干什么?

上人:她哭的时候,就跪下来。那个恐龙在那儿趴着跪下了,跪着叩头呢!她显得不行了,就投降了。

果某:她投降了,就请示师父,她到底要怎么样修行?师父就告诉她:“因为你乘急戒缓,以前你就是一直用功拼命的修行,可是不守戒律,现在堕落龙身。虽然有神通,可是很痛苦的,你为什么还不好好修行?”叫她皈依三宝,那个女人就说:“我不晓得怎么样去修行?”她说她每次打开《地藏经》就好像有一股力量不让她看。后来她又请示师父,她要先看那一部经,怎么样去修行?

上人:“洗心非正”可以翻译成“存心非正”,让人容易明白;因为存心不正,所以就落于邪见。对英文上,通顺就好的,不必按着一个字一个字来翻译。我相信当初梵文翻成中文的时候,也就是翻那个意思,不一定完全按着那个字,所以英文通顺了,人看得懂这是好的,不是一定要照着它那个字,要上下文通顺才可以。

这段经文上句“汝不能识”,就是种种魔境来了你不认识,所以“洗心非正”。你不认识,也是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你存心不太正当,有邪见,所以就落于邪见了。

什么叫存心非正呢?譬如这个人修行佛法,他不想开智慧,只想求神通,这就是洗心不正;他只想:“我学密宗去,来得快。”这就是洗心非正,也就是他存心的注意力不正当。这也就是他因地不正,果地就邪了。这个“洗心”是他在心里头的那个因,心里那种贪瞋痴,那种欲念没有洗干净。总而言之,这个“洗心”是说他的欲念没有干净,因为欲念不干净,无明障着你,魔的境界来了不认识,也不知道那个是魔,那个是佛了。

“汝不能识”,为什么不认识?因为没有智慧,这就洗心不正,也就是存心非正,你注意力不正当,落于邪见,落到邪见里去了。因为魔来了,你当他是佛了,根本他是个不正的,你拿他当正了,也就落于邪见了。魔的境界来了,你拿他当好的境界。经文上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要是以为你有什么不得了了:“哦,我现在本事可大了!”你一自满,那就是着魔了。你生出贪心,就不正了;你生出有所求的心,都叫不正了。存心非正,落于邪见了,你还自私自利、打妄语,都叫落于邪见了。

好像某某说他是虚云老和尚的徒弟,也来过万佛城,在金山寺被迁单,撵跑了。他自己睁着眼睛打妄语,说他又住山七天啊!又见着弥勒菩萨,又怎么样啊!他觉得才几天就是多少日子了!胡说八道的。这个就叫存心不正,洗心非正,未证言证,未得言得。他落了魔的境界,自己还不知道,还拿着这个到处去宣传,所以到金山寺被撵走了好几次。

#修行##佛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行走江湖有哪些说话处事的禁忌,读读看看。[心] 1.少卖萌,少装嫩,不要以为自己很可爱,别人只会觉得你傻x,特别是过了20岁。 2.凡事平和一点,尽量少发脾
  • #每日情话[超话]# 《道德经》里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克服内心的倦怠感,才是决定结果成功与否的关键。 善始善终,则无事不成;虎头蛇尾,则一事无成。每当
  • 行走江湖有哪些说话处事的禁忌,读读看看。[心] 1.少卖萌,少装嫩,不要以为自己很可爱,别人只会觉得你傻x,特别是过了20岁。 2.凡事平和一点,尽量少发脾
  • 【成群白鹭“做客”临安昌化溪】#遇见美好杭州# 深秋时节,行走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溪畔,波光粼粼、水草依依,百余只白鹭时而结伴高飞、冲入云霄;时而低空盘旋、嬉戏觅
  • 42个大中城市"医疗实力"排行榜 可以看得出来,省会城市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副省级城市里非省会城市排名最高的是青岛,但依然和郑州、太原等拥有巨大的差距!
  • 来昆明之后欲望总是很强 客观分析了一下 很久没骑车 禁欲养生太长 还有就是昆明 前女友在昆明 上学高三初恋异地 南亚找她 我牵手她主动 穿过拥挤人群 在楼道紧紧
  • 大卫·杜夫(DAVIDOFF)由季诺·大卫杜夫(Zino Davidoff)于1980年在瑞士创立,隶属于季诺大卫杜夫集团 (ZinoDavidoff Grou
  • 真的……我妈绝对会劝我不要太看中钱,门不当户不对女方会很吃亏。 而我:什么?你竟然不觉得他那张脸很下饭吗?! 我妈:这些都是外在的,都是会变的。 我:等他不好看
  • #当代文学# 记录平凡生活的一点浪漫《我们仨》|||《我们仨》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关于作者: 提到杨绛先生大家都有所耳闻,著名的现代
  • #孙颖莎[超话]# 莎莎,生日快乐! 我希望你不止生日快乐,而是天天快乐。从东京到现在,我才认识你短短几个月,遗憾我的晚到,却庆幸我到了。 喜欢你眼里那份纯粹的
  • 【转发抽奖[打call]】#邪王追妻#本集空间法师苏落借助赤血玄参的力量,重启时间,改写命局,回到了南宫还活着的时空中,更加懂得了爱之人在眼前的珍贵… …
  • 什么是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在临床上又可称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或者叫做膝关节渗出性关节炎,膝关节损伤、手术刺激等积累性损伤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均可刺激
  • [太阳]#早安廊坊# ,今天是11月4日,星期四,农历九月三十。廊坊天气:晴转多云,温度 6 ~ 18℃,东南风2级转东北风2级,日出时间 06:45,日落时间
  • 一个比较爱你的老公。 其命局组合形式大致有三种,“财星杂但正财得位”、“命局印旺而食伤受制”、“命局中伤官过旺而正财得位”。 八字命理中,财星杂者,即命局正
  • 【无锡检察:“三突出三提升” 全面推行检察听证】 10月15日上午 第三届新时代检察工作论坛 在甘肃兰州召开 无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良平 现场发言 金句
  • 很多人在认识很久或是受伤后才发现对方是渣男,再后悔也莫及了,今天带大家,一眼识穿渣男,远离渣男! 1、男人若是天生卷发极具魅力,惹女生喜爱,不过性格上对感情不
  • 当一个国家GDP突破一万美元后,股市的主要机会集中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以美国股市为例子:市值前二十的上市公司主要以科技龙头,医药,消费龙头为主。 新股现在面
  • 1.挂钩巧变手机支架 2.豆芽炒粉皮 3.煎饼卷豆芽皮蛋 太太太美味啦 我爱皮蛋 4.剧本杀抽到坏蛋 心直接提到嗓子眼了[泪] 5.有些人的存在是提醒你不要成为
  • 盖娅“大地”2022春夏高级女装品牌发布会。 将国风元素融入大胆而前卫的艺术创作当中,让衣有魂,美有灵。 将中国文化与当代时尚相结合,呈现出具有国风特色,且
  • 之前双休日的午觉 经常醒醒睡睡起来发现已经黄昏时分了,天空将黑不黑,整个世界都寂静在橙红色里,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小箭密密麻麻又慢慢地穿透我的身体,我被隔绝在世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