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世间的正见来说,主要的是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内在觉醒以后,我们还是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心改身如故”,不过不会再受到特定的这个身体的局限,已经破了萨迦耶见。在小乘来说,初果先破萨迦耶见,破身见了,这个是解脱的捷径。小乘的“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的觉证是非常明晰简捷的,让我们能够破掉对身体的执著。然后,也能够打破我们思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局限,了解到自己不是一个寻找灵体的肉身,而是一个存在于肉身之中的灵性生命。

  实际上来说,四念住是最直接地来断除烦恼的方法,来证得四圣谛的捷径。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四念住法。
是为了消除众生的四种颠倒。众生总是以不净为净,不想出离,所以如来就告诉我们说:这个身体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厕所而已,所以要能够修身念住;总是会以苦为乐,所以就传授受念住;总是以无常为常,所以会传授心念住;以无我为我,有这种颠倒,所以如来要传授法念住。

祖师禅——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五大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这五句是对自性的赞叹,就是我们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修禅首先就一定要有一个绝对的自信,要完整地接纳自己。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自己不够好,自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那个时候你就活在大脑思惟里面。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建立这个世间的秩序,他人一定会告诉你“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而你一旦接受教育以后,你一定会展现你好的一面,隐藏你不好的一面,而一旦你一直隐藏你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的能量一直在流失,去维持那个二元分裂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不能觉悟的根源。因为我们的能量水平一直很低,一直在流失。所以,首先一定要有绝对的自信,深信自己本自完美。从灵性生命来说,一切都是灵性生命的游戏,从这个角度来呈现。身体的这个我,是不完美的,但是是假我。灵性的真我,是完美的。

  所以一定要有顶天立地的心胸,这个是我们禅修的基础。

  第二句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八不中道”,科学进步了,我们更容易理解了,实质上也就是指物质和能量互相转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我们都知道了。微小微小的物质如果把它彻底转化为能量的时候,核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无形的能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物质生起来了,实际上它并没有新生;当有形的物质转变成无形的能量的时候,我们认为灭了,其实不曾灭。

  这个“本不生灭”,我们其实可以借助一些简易的禅法来修,我们这个身体也只是一个影像,只是我们的灵性生命所幻现出来的、自显现出来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时候可以契入到“身如幻”,一切外境皆如幻。

  打个比方,像我们在看电视,电视里面种种人物,我们看到他是幻,是虚幻的,对不对?种种人物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融入到,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镜中的人物的时候,我们会起实执心,会有种种的忧悲喜乐。我们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些都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电视机外面的自己也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实际上内外都是没有差异的,都是如幻显现的。

  第三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中本自具足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德。我们这个法界和宇宙是本自具足的,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当我们切断跟灵性生命的联系的时候,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的联系被切断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足,我们会觉得匮乏。所以,大脑思惟就会使我们跟本自具足的灵性能量切断了。因此我们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因此成为掠夺者。

  其实宇宙之中从来不缺乏能量,缺乏的只是有效的关注和运用。我们如果开启灵性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知道整个法界的能量不可以被灭,也不可以被创造,本自具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其实本质上都是能量。能量是不灭的,不过是形式在转化而已,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个我们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就已经是经过印证的事实了。但是同时,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我们的修行从法相上来说,就是从振动频率低的,密度大的能量,能够升华到振动频率高的,密度小的能量,这样就能够超越凡夫身和心的束缚,一直到彻见本来面目,亲见本来面目。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跟灵性智慧、跟灵性生命重新连接以后,我们就知道,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只是大脑思惟所产生的幻相。由于这种幻相我们信以为真,就产生了恐惧,因此成为一个掠夺者,成为一个永不满足者,就不能够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觉醒的标志之一,就是心彻底满足了,不再去追寻了,不再去向外追寻,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解脱。

  第四句就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八不中道”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我们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自性的“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这一些。我们且说一个“不常不断”好了,现在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领悟了,不代表我们证得了。我们领悟了,我们听明白了,这个只是一种知识而已,是大脑的识性运作。那么,什么是“不常不断”呢?比方说,我们过去做了一件事,无论是善事还是恶事,这个事情的现象都消失了,对不对?为什么到后面,我们还会招感恶果呢?为什么?因为虽然现象消失了,但是它的作用力还在,它的作用力还会留下来。现行熏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面,熏在含藏识里面。所以的话,从现象消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是“不常”;从它的作用力留下来这个角度,我们说它“不断”。所以其实觉醒的人就是洞见了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心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能够深刻地洞见到:灵性生命是永恒的,没有出生没有死亡,不经创造而存在,不受小我的身体的束缚,也不受小我的人格结构的束缚。

  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我们修行是要怎么样?是要证得我们佛性的“体、相、用”。实际上“体”是空,“相”是明,“用”就是觉,空、觉、明。所以不要错误地认为,听到空性智慧就总是偏到“空”的这一边,那么你在禅修实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障碍的,“空、觉、明”都应该要去修持。从“觉”这个角度来说,在佛就称之为大悲德、悲德,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的生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大脑思惟模式的局限、行为模式的局限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开始契入到心性自解脱的阶段。

所以说,如何去展现我们的勃勃生机,展现像万事万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个实际上就是开启我们内在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那当然就是灵性的智慧。所以说,心性自解脱契入法性,法性自解脱契入平等性,平等性自解脱成佛。这样的修持,她的次第先是从心性的解脱开始,不被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人格的局限性、大脑思惟方式的局限性所限制,能够契入万事万物的法性。

  像禅宗里面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的时候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前面的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是被他的思惟方式所局限,只看到万事万物的相,看不到法性;后来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看万事万物都是看到法性,但是还有一个法性在,所以会被这个法性束缚住,所以要超越这个;更进一步是契入到平等性,契入平等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清净,不是那个清净和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圆融的清净,这个时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在教理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清净地菩萨,八、九、十地菩萨,但是仍然还是要修持平等性自解脱。

---节选自大愿法师《亲见本来面目》

 【星云大师全集3六祖坛经讲话】机缘品第七 问题讲解6
作者:星云大师
2019/3/23

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是六祖大师的两大得意弟子,如同大师的左右手,所以他们在六祖大师座下得法的经过,自然为世人所关心、注意。

行思禅师,江西人,俗姓刘。谥号「弘济」。二十岁时到广东跟随六祖大师学禅,一住就是十年。当他初见六祖大师时,问道:「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意思是说,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有住持、当家、知客等各级的职事,应当如何作务,才能不落阶级?才能没有分别?

六祖大师反问道:「汝曾作什么来?」

行思禅师回答:「圣谛亦不为。」意思是说,成佛我都不想了,还有什么所作?

六祖大师再问:「落何阶级?」

行思禅师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意思是说,圣谛尚且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分别呢?

行思禅师因为这一番契合心法的对答,深受六祖大师器重,成为一寺的首座。有一天,六祖大师告诉行思禅师:「自古以来,衣法相传,师资递授,衣为信,法为心。如今我惠能已得到了衣、法,我何患不信?我又何必还要再去传心呢?自我接受黄梅五祖的衣钵以来,我的遭遇真是多灾多难。现在如果我把衣钵继续传给后人,一定也有很多的争执。因此,今后袈裟就留着永镇山门,不再以它作为传法的信物。现在,你行思可以去行化一方,使我们的法脉不断,慧灯常明。」

这一番话的意思,也等于是传法授记了,由此可知,行思禅师在六祖大师座下是如何的受器重了。

六祖大师在示寂前三年,行思禅师回到江西,住在青原山静居寺,因为他是得到六祖传法的高僧,学徒们不分远近,纷至沓来。有一位学僧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回答:「卢陵的米是什么价钱?」卢陵就是江西,江西的米一斤多少钱?意思就是说,佛法平等,法法皆是,你现在问我:如何是佛法大意?好像是买米的在这里秤斤论两。道不要虚弄,道不要分别,道要直下承担。

从这一位学僧与行思禅师的谈论,我们可以知道,行思禅师当初回答六祖大师:「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就是说明,道不是油盐柴米,没有贵贱之分!

当六祖大师快要圆寂的时候,有一位沙弥希迁,眼看着六祖大师即将涅盘,就上前问:「师父!你在世时,我依止你学道,你圆寂以后,我怎么办?」

六祖大师回答说:「寻思去!」

希迁没有听懂六祖大师的意思,就每天打坐参禅,心想六祖大概要叫我自己思索。后来,经一位老首座指示:「你怎么老是在这里打坐呢?」

希迁说:「六祖大师叫我要寻思去。」

「唉呀!寻思是叫你要到青原山,去访问你的师兄行思禅师。」

希迁于是到了江西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

希迁很有自信的回答说:「曹溪来。」意思是说,我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再问:「你得什么来?」既然从师父那里来,你得到什么东西来呢?

希迁回答:「未到曹溪亦未失。」你问我在那里得到什么,佛法也讲得、失吗?我没有到曹溪,我就具有真如自性,我还要到那里得什么呢?我没有到的时候,也没有失去啊!

行思禅师再问:「既然你没有失去什么,你又何必要到曹溪去呢?」

希迁回答:「假如不到曹溪,我怎知道我本来就没有失去呢?」

因此,行思禅师也很器重这一位小师弟,他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石头希迁禅师,人称石头和尚;「石头路滑」是禅宗很有名的公案。

行思禅师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时年三十七的神会禅师,也曾经参访过他。当神会禅师初见行思禅师的时候,行思禅师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禅师把身体摇动一下,「哪里都可以来。」

行思禅师说:「你犹滞瓦砾。」意思是说,你还不能完全明白。

神会禅师说:「和尚!世间有一位真的金人,你有没有什么东西给这个真的金人呢?」也就是说,我是一个相当的人物,你有什么法给我?

行思禅师说:「我就是有东西给真的金人,请问你把它放在哪里呢?」

真如、法身、道,自己当下就有,何必要别人给呢?所以,行思禅师曾经说过:「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无有一法不从心生灭,迷悟总在一心,道无所修。草木皆有佛性,皆是一心,吃饭、睡觉都是佛事,穿衣、走路都是佛事。」正是所谓:「生死百年花上露,迷悟一旦镜中头。」我们在人生的生死海中,等于是花上的露水一样无常。迷和悟就好像镜中的头,迷惑了自己,以为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其实,假相不是人,我们的真心自性,在我们的真如本性里,你能悟吗?你还迷吗?迷和悟,就只是那么一点分别而已。

怀让禅师,是金州人士,俗姓杜,二十三岁的时候,到河南的嵩山拜见慧安禅师。不久,又再到广东拜见六祖。六祖一见到怀让禅师即问:「什么处来?」

怀让老实地说:「我从嵩山慧安老师处来。」

六祖再问:「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禅师无言。直到三十一岁,开悟以后,他对于这个问题终于会意了,就去向六祖大师报告说:

「我怀让已找到了入门,有了一个会处。」

六祖大师问:「如何会意呢?」

怀让禅师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上一次你问我是什么东西,怎么会来?「比拟作一物,也就不对了」。

六祖再问:「还可以修证否?」要不要修行呢?要不要证悟呢?

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如果说到有修有证,就不能说无;如果说到有污染,就不是真如、法身、涅盘。

六祖大师说:「这个不污染,是诸佛所护念,你已经如是,我也如是。」因此,当下传授密意,也传法给怀让禅师。

得了法的怀让禅师,继续随侍在六祖大师左右,一直到六祖示寂前二年,才离开曹溪。

悟道的禅师,他们的心境有时候把生死看得很淡;但是,心心相印,心心相通,那是他们很在乎、很介意的事。所以,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就是我们的道之源、悟之本,就是参禅流不尽的活水;你悟道了,正如水源永远流之不尽。

怀让和尚曾经住过南岳二十四年,跟青原行思禅师比起来,应该算是晚几年的后辈,但是后来有人尊称他们同是第七祖,甚至在禅宗的宗谱里,怀让禅师又胜过青原。他的法嗣马祖道一禅师,可以说最为杰出,他继承了怀让禅师「平常心是道」的道统。怀让禅师初谒六祖大师时,六祖说,西天竺的般若多罗曾经预记「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指的就是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初参怀让禅师,也曾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公案。当时怀让禅师住在江西般若寺,有一个青年天天到般若寺的大雄宝殿打坐参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很关心地问道:「大德!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青年不喜欢有人打扰,勉强答道:「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

「为了成佛。」

「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青年不再回答,似乎嫌这位老和尚过分啰唆。

怀让禅师不得已,就拿一块砖头,在青年座旁每天推磨,经过多日,青年终于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每天在这里做什么?」

怀让禅师回答:「我在磨砖头啊!」

青年又问:「你磨砖头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为了做镜子啊!」

青年疑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禅师反问道:「磨砖既然无法做镜子,你在这里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

青年大惊,终于息下傲慢的心,立刻恭敬的起身顶礼问道:「那要怎么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非常和善地说道:「譬如赶一辆牛车,假如牛车不进,是应该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

青年听后,问道:「要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

怀让禅师答道:「学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露,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

青年终于言下大悟。他,就是禅门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禅师。

慈悲甘露,细品生命;
一杯净茶,片刻宁静;
体悟茶之自然,生活之禅境;
感受生命当下的自在与欢喜;
穿越纷扰尘世,回到本初的清净。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生活妙谛,尽在杯中之茶。
茶境如一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琴、茶、画、香、为主题;提倡传统生活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清净。
一壶,一杯;一茶,一香;一o书,一坐;一斟一饮,一闻一静;生命的的人行道!
一杯茶,从没停止前行的步伐
悲露净禅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始终相信善良的人会有好报,而恶人会有恶报,不要着急为什么报应还不来,我们需要做的是韬光养晦,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身心都健康的发展,然后用最好的姿态去围观恶
  • #张艺兴[超话]# 我感觉我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 好多好多的感受想说出来 但是又好像写不出来 憋在心里好多好多的情绪#张艺兴出道十周年# 十年啊 我真的 头一次觉
  •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达,市面上陆续有人推出背水面施工的防水材料以及高低压注入合成树脂产生膨胀 结晶体,亦可防水,但是并非所有的场合都可成功的施工,所以非不得已,应该
  •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小伙伴们有帮助Top 1⃣:GG MarmontGG Marmont系列的链条包一直是不少人的心头好,简约大气的造型让人不想捂紧钱包只想
  •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
  • 边建欣:第一个感动的瞬间是运动员上场,我特别激动,仿佛又回到了自己曾经做运动员的激动时刻;第二个是国际残奥委会主席上台致辞时表示:占全世界总人口15%的残疾人,
  • 感觉和daddy真的是很不一样的人大概是因为从前那只兔子的原因,他面对感情或许会是他自己说的那种——为了避免结束所以避免开始而我不同,我总是明知结局也要拼尽全力
  • 但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近,虽然这和印尼没啥关系,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印度往东南方向延伸地太多了[笑cry] 省察误判可能有达7级地震的原因。沙璜做为印尼的西北角,
  • 我不愿意在2022年这些春风沉醉的晚上,自己在为吃得担忧,更不愿意限制自己的灵魂对自由的渴望。        ★我什么都没有变,还是你们的小仙女……
  • 客观来说从14年开始听陈奕迅就早已不是林黄创造的那些所谓高雅艺术的年代了,成为粉丝后他出的第一张完整专辑应该是rice&shine,初中每个午休都回家听
  •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欧拉是可以被列入现代数学之父之列的数学家:他系统地总结了古典数学各分支的理论,也是第一位同时从事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的大师,在某种程度上
  • 关于我与卡夫卡相识之始我已无从回忆。我相信是在1912年冬天认识他的。那时我们青年作家在希伯纳街与普夫拉斯特街交汇的路口一家咖啡馆里占有一个固定桌席。卡夫卡时而
  • 一次,冯小刚开着100w的豪车,戴着12w的名表回家探望瘫痪在床10年的母亲,大姐让他帮忙安排份工作,冯小刚却说:“你什么都不会,你能干吗?”见冯小刚拒绝,大姐
  • @摩登兄弟刘宇宁 摩登兄弟刘宇宁 [兔子]刘宇宁 [心]lyn [抱一抱]宁哥 [鲜花]棚主[打call]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年了呢 世界很暗,然后你来了
  • ​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
  • 挺喜欢秦昊演的戏的,可这剧里的爱和温暖太少,实在看不下去。挺喜欢秦昊演的戏的,可这剧里的爱和温暖太少,实在看不下去。
  • 》带你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云南智慧”和“云南经验”↓↓↓(云南发布)#云南生物多样性# #地球日#【世界地球日|为地球留住TA们的美!》带你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
  • (《剧院之王》)#就这一刻#说实话,偶然逛了她的微博,发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洒脱,离经叛道,超级女流氓,最优秀的情妇,这几个标签贴在任何一个女性身上大抵的结局都
  • 亚洲金属网:2021年经济过热的背景下,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至近10年来高点,业内人士对于政策下镁市心有余悸,您认为2022年影响镁价
  • 第一次整容的成功让她很开心和兴奋,心心念念已久的缺点被补齐了,让她感觉整个人如获新生一般。很快韩慧景开始陷入了每日照着镜子,查看不完美的部位,幻想着只要解决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