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威音王劫初第一佛
(第一百九十二段)
【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威音王如来是一位劫初时期的古佛,所示年代极其久远。《祖庭事苑》五中指出:“威音王佛以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藏教之不审。”
从上可见:在威音王佛之前的时期,为“实际理地”时期。那么什么是实际理地呢?实际理地就是“真空、真如、实相无相、涅槃等”的代名词,是一念不生、万法空寂的圆融境界,这种圆融境界就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实际理地。
就事而言,实际理地中,全是佛,没有凡夫、也没有菩萨,是纯乐土的时期,这个纯乐土时期就是威音王之前的时期,以此表明,威音王佛出世之前,人人都是佛,是无须修证的时期;而威音王佛之后,无明来了,心念开始动摇了、世界开始形成了、众生开始形成了、由此而有了四圣六凡及生死涅槃之区分。愚者入生死、智者取涅槃,这种六道轮回、有修有证的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还将延续到将来的时期,称为威音王佛之后的时期。
威音王佛出世时面对的是无明最初生起的时期,面对的是物质世界、众生世界,一切善恶邪正,俱时并生,智者愚者,共居三界,这个时期,众生需要得到教化,于是威音王佛应世而生,是劫初担任教化众生的第一位佛。
佛说:威音王如来时期的劫名叫“离衰”、国名叫“大成”。威音王如来住世时,于当时之世,为天界人、世间人和阿修罗等众生讲经说法。为求人天果报的说五戒十善法;为求声闻解脱的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使其度脱生老病死,得无生无灭之涅槃;为求辟支佛的说十二因缘法,证永断生死的辟支佛果;为求大乘的说无上正等正觉,六度万行法,入佛究竟智慧,得大涅槃。
佛说:得大势!威音王佛住世寿命为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的时间更长,到底有多长呢?打个比喻,比喻我们这整个阎浮提(地球)世界全部碾为微尘,再将每一粒微尘加起来的总和,这个总和有多少,这个劫数就是多少。
以上说的“阎浮提”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名胜金洲、好金土。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说: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从象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
《俱舍论》说: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凡上所述,可知阎浮提原本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地球因此而名南阎浮提。
佛说:威音王如来像法住世的时间比正法住世的时间还要长,这个长度还是打个比喻才容易明白,比喻将四大部洲全部碾为微尘,这所有微尘数的总和有多少,劫数就有多少。
威音王佛于无量劫多的时间里以三乘菩提,一乘了义饶益众生,然后才灭度。待佛的正法和像法时期都结束后,在佛的大成国土里,又有一位佛出世,名号与威音王佛是一样的,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后陆续有二万亿佛出世,都用一个名号,名威音王如来。最初那位威音王如来入灭后,正法也灭了,在像法时期,开始出现有大势力的“增上慢”比丘。
“增上慢”指对佛法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未有所悟,而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此外,将他人与自己比较而产生自负高傲之心,也称为增上慢,即通常所说的贡高我慢。就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比丘菩萨,名“常不轻”。
佛说:得大势!你知道这位菩萨以何因缘名常不轻吗?是因为这位常不轻菩萨作比丘时,对见到的所有人、如: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礼拜赞叹,并对所礼拜的人说:“我是从内心深处礼敬你们,不敢有一点轻慢,你们也许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作?我告诉你们,因为你们行的是菩萨道,你们当得成佛,所以我要礼拜你们。”
此常不轻比丘,不怎么专心读诵经典,他的修行就是礼拜,隔老远如看见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他都会前去礼拜赞叹,并重复说那几句话:“我不敢轻慢你们,因为你们皆当作佛。”
在四众里面,有生嗔恚心不清净者,以非常恶劣的语言相骂,骂常不轻是没有智慧的比丘,讥讽他从什么地方而来,敢说我不轻视你,还与我们授记,说我们皆当作佛,我们是不需要你这种虚妄授记的。像这样经过了很多年,常不轻比丘常被毁骂,但他一点嗔恚心也没有,见到人还是说:“你应当成佛。”说这些话时,常被众人用木棍打,用瓦砾石块抛掷,常不轻菩萨只好避开他们远一点,在远一点的地方仍旧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皆当作佛!”

一、原文

齐己禅师(864—937)

《片云》
水底分明天上云,
可怜形影似吾身。
何妨舒作从龙势,
一雨吹销万里尘。

二、注释

1、形影(xíng yǐng):即物体和身影。指人之形体与影子。喻影踪,迹象。
2、何妨: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妨。
3、雨:即下雨,这里将佛法的传播比喻为能洗涤尘劳烦恼的甘露法雨。
4、尘:即尘土,或尘埃,此喻凡夫心中的尘劳烦恼。

三、赏析

这是一首豪情万丈的述怀诗,借以表达他普度众生的信心。
水中的云影分明是天上的行云的倒影,那轻盈之态正如衲子的身心。它自由舒展,如佛性一般空幻虚渺。可是没有什么能妨碍它化成奔腾的蛟龙,洒下智慧的雨露,荡涤万里红尘,洗去愚者的无明与烦恼。一场甘露法雨,把大地的尘埃烦恼都冲洗地干干净净。
怪不得时人徐仲雅在《赠齐己》一诗开首即赞:“我唐有僧号齐己,未出家时宰相器。”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赏评道,“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

四、作者简介

齐己禅师(863—937):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长沙(今湖南)人。少年颖悟,7岁为寺院放牛,便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剃度出家之后,喜欢游历,曾经游湘江一带,又遍览终南山、华山等名胜。难怪年老多情,诗诫“不肯吟诗不听经,禅宗异岳懒游行”的小和尚。曾携诗谒郑谷,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禅师不觉悦服:“我一字师也。”后与郑谷多有酬唱。《全唐诗》收录了齐己禅师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位居第五。齐己禅师的诗歌创作不仅整体质量较高,且越老诗也写得越好,并对自己的五、七言诗较为自信或者满意,所谓“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后清”。在唐代“三高僧”中,同样作为纯禅直观的诗人,皎然的诗歌世界“抽象的抒情”较为明显,贯休的诗歌世界在抽象思考方面与皎然比较靠近,而齐己应处在不离不弃的“中间地带”。且进而用类似于现代自动写作的手法,糅合了抽象与形象:“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余生消息外,只合听诗魔”。值得注意的是,“有象”与“无形”这种富于审美辩证法的直观表述,具有创造性的辩证张力,而“听诗魔”便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也就是纯粹的声音。想象中,齐己禅师持诗穿越了时空,笑眯眯来到我们读者的面前:“还防朗月清风夜,有个诗人相访来”。

何入了知能辨别,智者愚者之差别,

并能承办诸事业,此乃一切圆满根。

无论何人若能了知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并且能够承办许多事情,这些即是一切圆满的根本,其人也必定是一位智者。

有智有才有德的人,外表看来不异于众人,而在平凡之中却蕴藏着不同于众人的思想境界和胸怀,他们谦虚圆融……

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智者常把聪明才智隐藏于笨拙之中,言行谦虚而不露锋芒,宁可随俗而不自命清高,并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处事。

他们心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磊落。

另一类具有崇高修养的人看起来不可侵犯,接近之时却又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尽管谈笑风生,但其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违犯。

反之,愚笨的人容易受人影响,狂妄自大,若稍作迎合乃至欺骗,他也高兴。另有一类愚者既骄傲又自卑,逞强好胜却又常常败事毁己。

——持明妙乐 https://t.cn/RXnNTi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