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在前 #救援队员河南抗洪缺席妻子化疗# 】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河南险情不断,全国200多支民间救援队、3000多名队员自发来豫集结。我们今天要特别讲述的,是不远千里、星夜驰援郑州的“曙光救援”的故事。

20日晚上10点,他们连夜向郑州出发

7月20日,郑州暴雨肆虐、险情不断,城区一片汪洋,大面积断电断网,巩义、荥阳、新密等地山洪倾泻而下,沿路树倒屋塌,郑州市及周边县市进入紧急状态……

“丁零零……”21日凌晨0时38分,记者正在郑州报业集团融媒大厅紧张忙碌工作,电话突然响起,“你好,我是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我们正在连夜出发前往郑州的路上,希望你们能帮忙联系一下应急部门,我们的第一支救援队预计早上6点到郑州……”

对方言简意赅。情况紧急,记者立即与在郑州市防汛指挥中心的前方记者联系。很快,由曙光救援队主要负责同志和记者组建的“曙光救援郑州前线对接群”成立了。

就在此时,分散在福建厦门、河北邯郸、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全国各地的19支曙光救援队紧急“云端”集结,迅速向中部郑州进发。

​“如果我们出不来,请向曙光指挥长求援!”

21日凌晨4时50分,河北邯郸曙光救援队星夜疾驰,首先抵达郑州。根据途中收集的求救信息,他们直接投入救援一线。

“有孕妇羊水破裂,需紧急送往医院!”,队长张坤接到信息后,迅速调转车头,直奔求助点,车辆在积水的路面上破浪前行,直至把孕妇安全送到医院。

天色微明,雨还在下。

大雨中,河北永清、山东菏泽……一支支曙光救援队争分夺秒地到达。截至上午10时20分,已有11支曙光救援队在郑州完成集结。

“巩义米河告急,已到郑州和还未赶到的,立即向巩义进发!”作为此次救援的发起人,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担当了此次郑州暴雨救援的“曙光救援同盟团队总指挥”,紧急集结令通过指挥系统传至各个曙光救援队。

米河镇,郑州巩义的东大门,处在两河交汇之处,中间低洼。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肆虐的洪水,围困了村镇,冲垮了道路、桥梁,大量房屋倒塌,断水、断网、断电,亟需救援。

首批抵达的曙光救援队兵分三路,分别向受灾最为严重的赵岭村、支石村和两河口村出发。

车辆缓慢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在大雨的冲击下,塌方随时可能发生,“你留在大路上,一旦我们没有出来,你想办法通知指挥长我们所处的位置!”面对不可预测的险情,安徽池州曙光救援队队长章鸿鹏留下一名队员值守,带领其他队员冲入支石村。

而此时,支石村的村民正在焦急地向外界求援!

“老人、孩子、孕妇先走!”章鸿鹏向村民简单了解情况后,迅速在村里展开救援。他们根据村民指引,将地处危险区域的人员一个个救出,并现场与村干部一起,将人员紧急分组,一组由部分村干部带队,轮班值守,一组负责转移老幼妇孺。

“担架,快打开担架!”冷沟村一名90多岁的老人行动不便,救援队立即用担架平稳地将老人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转移,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与时间展开的竞赛中,曙光救援队员的铿锵话语格外令人安慰:

“村民转移完毕!”

“敬老院老人转移完毕!”

…………

21日上午,所有转战至巩义的曙光救援队挺进受灾严重的7个乡镇;当晚,全国已有19支曙光救援队集聚河南,当天完成灾区受伤人员转移17次、转移群众393名。

“等救援一结束,我就回来看爷爷!”

“新乡告急!”

22日中午,章鸿鹏接到新任务,顾不上休息,迅速集结小分队,立即奔赴新乡。

为了保证救援时间,救援队员每天早上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救援中不吃午饭,避免因如厕问题造成“麻烦”……

夜色深沉,在新乡卫辉救援转战途中,经过一处有通讯信号区域时,章鸿鹏看到手机上20多个未接电话提示。想到病危的爷爷,他心里咯噔一下,“但愿不是!”他默默地祈祷,但还是得到了爷爷去世的消息。

这个在风雨中铁一样刚毅的男子,蜷缩在车后座上,痛哭流涕。

虽然,参加郑州救援前,家人曾多次电话告知他爷爷病危,希望他能回来见最后一面;虽然,队友们都劝他不要参加这次救援,但看到新闻中郑州灾情严重、郑州救援刻不容缓,他还是带着内疚奔赴郑州:“等救援一结束,我就回去看爷爷。”

没想到,出发前与爷爷最后的通话,成了最后诀别。

“下一站,新乡市牧野区!”任眼泪横流,这名90后的救援队长继续指挥队员,开往新的救援现场。

“出发前妻子刚做了化疗”

“抚州曙光华队,请报告你们的搜索进展情况,是否需要增援?”

“成武曙光赵队,有一名老人需要转运出村,请你尽快找到!”

7月21日上午,巩义米河镇镇政府大院,曙光救援队调度指挥车上,一条条求助信息在此汇集,一条条救援指令在此发出。

指挥长王刚声音沙哑,一边紧张地收集反馈信息,一边迅速发出救援指令。

速度!速度!速度!

“得知郑州暴雨信息,我们不到十分钟研判,随后紧急集结、分头出发。”王刚告诉记者。自20日晚11时从厦门出发,到22日早上9时,王刚除了在车上眯了一会儿,已经30个小时没有睡觉。记者在巩义救援现场见到他时,王刚疲惫得令人心疼。但电话还在不停地响着,他根本没时间休息。

随后几天,本报记者数次跟随王刚和他的救援队“出征”,对王刚及其的团队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入。

今年45岁的王刚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应急救援志愿者。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四川地震灾区一线。

2014年6月,王刚发起成立厦门曙光救援队,依靠社会捐赠,维持着捉襟见肘的运转。短短几年,执行救援救灾任务3000余起,除了国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一线有王刚的身影;缅甸果敢战争难民救助、尼泊尔地震救援、厄瓜多尔地震救援、柬埔寨排雷等国际救援行动现场也有王刚洒下的汗水。专业、坚毅、拼命是王刚的救援准则,更使他成为圈内的“传奇”。

2016年,救灾任务频繁,经费严重不足,王刚与妻子红豆卖掉了家里两套房子,帮助队伍渡过难关。

“长期奔赴救援一线,你计算帮助过多少人脱离险境?”记者问。王刚摇摇头:“数不清楚!”

看到王刚全身心奔走在救援一线,几乎没有人知道,妻子正在家里期盼着王刚的陪伴——去年,结婚13年的妻子被确诊卵巢癌晚期。王刚妻子患病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向王刚转账捐款,加起来有数十万。王刚全部原路退回,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家里还有一套房!”

“你妻子现在情况怎么样?”

“还好。我出发前她刚做了化疗……”

“是什么支撑你们一直从事救援工作?”记者问。

王刚没有正面回答,讲了两个在巩义救援中的小故事——

7月23日,在米河镇发放救灾物资。吃饭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爷拿着4个鸡蛋硬塞到队员手中,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多吃点!”

7月24日,曙光救援队队员孝玉去巩义市区采购物资。看到孝玉一身曙光救援队服,便利店店主大哥怎么也不肯收钱,也只有一句话:“不能收钱、不能收钱,真心不能收!你们大老远赶来我们河南救援,天天那么辛苦、那么累,我咋能收你们钱呢!”

讲完这两个小故事,王刚微微动容:“我们看到河南老乡都很善良、乐观、坚强,自己受灾了仍继续帮助他人,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教育!”

7月25日,曙光救援队在巩义的救援进入收尾,救援队募捐的发电机已经送到了各镇各村。当晚,断电5天的米河镇各村村委会和安置点亮了起来,灯火如同繁星,点亮了漫长的暗夜。

没有工资、费用自理、聚餐AA制……救援队的“收入”只有百姓的认可

7月23日,记者跟随曙光救援队员一同前往巩义市河洛镇发放救灾物资。

此次运送物资包括2000箱方便面、2000箱矿泉水、1000个家庭保障箱以及1000箱妇女用品,分别发放到河洛镇的源村村、石关村等4个村。

在运送难度最大的源村村,穿越泥泞的道路,救援物资车辆抵达村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村庄已经没有积水,但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车辆无法进入村庄内部。救灾物资只能暂存在村口一村干部家中,然后人力转运至村委。

队员们扛起物资,深一脚浅一脚走向村内。记者也和江西抚顺曙光救援队的周志军攀谈了起来。

“你们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参与救援,一天的工资是多少?”

“没有一分钱工资,都是志愿服务!”周志军说着指了指身上的救援服装:“别看我们身上的衣服都是统一的,那也是自己出钱买的!”

“大家聚餐都是AA制!”另一位队友接过话头。

周志军告诉记者,救援队是在民政局注册的非盈利机构,有着严苛的财务规定,除救援设备和救援经费外,其他任何物资都不能接受捐赠,更不能用来发工资。

“义务救援?不会心里不平衡?”记者追问道。

“不会,加入第一天大家都知道,除了老百姓的认可,什么都没有!”

“那你们靠什么生活?”记者继续追问。

“我们都是兼职的。比如我,在抚州开有酒店。”周志军指着另外几个队员解释:“杨红兵和李文进都是自己做企业的,华俊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王华平在烟草局工作……”

如给人带来希望的“曙光”其名,这就是曙光救援队的故事,也是每一支奋战在一线救援队的故事。他们在灾情爆发时、在群众需要时,放下家庭、工作和安稳的生活,奔向灾情最严重的一线……

在这次郑州特大暴雨中,厦门、邯郸、永清、常州、马鞍山、金乡、成武、抚州、萍乡、龙岩、颖上、南京、池州、嵊州、山西(筹)、淮南等19支队伍共380余人组成的曙光救援同盟在河南开展救援。他们共携带51辆救援车、34艘救援艇,以及众多水域装备、救援装备、医疗装备千里驰援,救援范围涉及郑州,巩义,米河,新乡,卫辉,辉县等六个市级乡镇,52个村庄。10天夜以继日的紧急救援行动,转移被困人员、危重伤员,开展生命搜索营救,发放矿泉水、消毒水、面包、速食产品等救灾物资共数万件……截至7月29日,曙光同盟救援小组共转移受灾群众1327人,紧急采购100台发电机点亮32个受灾村庄。

7月30日凌晨2点16分,接到求助信息的曙光救援队,连夜集结5台车辆、4艘船艇,出动24名队员紧急驰援鹤壁浚县……10天来的不眠不休被他们抛之脑后,在救援的路上继续前行!

后记

正如登上微博热搜的合肥理发师余涛这般,“拿起剪刀是理发师,放下剪刀是英雄”;

正如“兼职”的曙光救援队员这般,“平时是老师、老板、公务员,集结号响就是冲锋在前的勇士”;

据统计,河南这次水灾,共有全国200多支民间救援队、3000多名救援队员紧急驰援,他们的动人故事,这一篇报道实在说不完……

谨以此文,向这些在中原大地上书写抗洪救灾动人故事的各方救援英雄致敬!(正观新闻记者 张子明 谢庆 王战龙)#洞见计划#

【多个实锤证明新冠病毒来源自然 驳斥“实验室泄露”阴谋论】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阶段病毒溯源计划,该计划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一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对此表示,这种提法,既违反常识也违背科学规律,中国政府是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溯源计划的。
曾益新指出,新冠病毒溯源一定是个科学问题,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科学地开展病毒溯源,“但是我们反对将溯源工作政治化,我们认为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应该在第一阶段病毒溯源的基础上来延伸,以世界卫生大会(WHA)73.1号决议作为指引,经过成员国充分讨论磋商后开展。对第一阶段病毒溯源时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了明确结论的,不应该重复开展。”
7月4日,中国专家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并与世卫组织专家交流。曾益新说:“在这个建议稿里体现了我们的考虑和核心观点,我们希望世卫组织能够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议,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要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

【实锤一: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溯源(中国部分)结果:实验室引入“极不可能”】
3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外公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联合研究报告。参与此次溯源研究的中外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通过冷链食品传人、直接从自然宿主传人、经中间宿主传人、实验室传人4个引入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估,评估的结论分成五级:极不可能、不可能、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
这份报告指出,新冠病毒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Extremely Unlikely),这是中外专家组达成的一致共识。3月31日,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表示,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被视为一种“可能”到“比较可能”的途径;通过中间宿主引入,被视为一种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途径,“这是有一个区间的,尤其是中间宿主,是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过冷链、食品链产品引入,被视为一种可能的途径”。
梁万年介绍,实验室引入“极不可能”是通过两个维度得出的结论。实验室引入只有两个最有可能的渠道:一个是人工合成,对此,科学家已经有明确的态度,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泄漏,泄漏的最关键点是实验室有没有,“中外专家组专门到武汉病毒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相关研究人员包括相关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尤其我们对它规范流程、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的执行,包括武汉病毒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过去做的和正在做的一些项目的了解,最终得出结论——‘极不可能’”。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在7月22日的发布会上强调: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二、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三、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袁志明补充说:“有媒体曾经报道,‘武汉病毒研究所有3名研究人员曾于2019年的11月到医院就诊,其症状和新冠病毒是一致的’,这完全是无中生有。如果要搞清这个事实真相,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这些媒体记者告诉我们这三人的姓名,真相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其实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这个建议,但直到现在我们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袁志明指出,面对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病毒蔓延,才能让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荣和谐的生活。武汉病毒研究所将秉承开放透明的态度,愿意和各位科学家一道继续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实锤二:《柳叶刀》发文: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
7月5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要确定SARS-CoV-2是如何传染给人类的,关键是科学,而不是猜测》(“Science, not speculatio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how SARS-CoV-2 reached humans”)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的理论。这篇文章由24名知名专家联合撰写。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必须使用科学方法获得的证据来帮助加深理解和作为解释现有问题的基础。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错误,但它是可被自我纠正的,因为优秀的科学家努力不断提出新问题,应用新方法,并通过公开和透明的数据共享和持续对话来修正其结论。
这篇文章还指出:指控和猜测毫无帮助,因为它无助于获取更多信息,也不能帮助客观评估病毒到人类病原体的途径,而这些都可能有助于防止未来的大流行。相互指责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国际合作有任何推动作用。新病毒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因此保持透明度和各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早期预警系统。
2020年2月19日,《柳叶刀》发表文章《支持中国科学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抗击COVID-19的声明》(“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scientists,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of China combatting COVID-19”),上述24位科学家参与其中。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科学家、公共卫生人员和医疗人员努力、有效地迅速识别此次疫情背后的病原体,采取重大措施减少其影响,并与全球卫生界公开分享成果,这一努力是显著的,“我们签署这份声明,是为了声援所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拯救生命、保护全球健康的中国科学家和卫生专业人员。我们大家都在一起,与中国同行站在最前线,共同应对这一新的病毒威胁。”
时隔一年多,这些科学家表示:“近期,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单独收到了询问,问我们是否仍然支持去年年初说的话,答案很明确:我们重申,我们对当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人民,以及此后在与病毒的无情和持续斗争中冒着个人风险竭尽全力工作的许多世界各地的卫生专业人员表示声援,我们的尊重和感激与日俱增。”
此外,7月7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欧洲科学数据共享平台Zenodo上发表预印本文章,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来自于武汉实验室”;“没有证据表明任何早期的病例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存在联系”;“没有证据表明在大流行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或研究过新冠病毒的祖先”。
实锤三:“盲眼钟表匠”理论:新冠病毒无法被人工合成
7月16日,21位中国科学家和1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学者联名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题为《论SARS-CoV-2的起源——盲人钟表匠的争论》(“On the origin of SARS-CoV-2—The blind watchmaker argument”)的观点文章,运用经典进化理论——“盲眼钟表匠”,有力论证了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来源于自然,而不可能由人为制造。
这篇文章指出,与2003年SARS病毒相比,新冠病毒对人类的适应性非常好,从动物宿主到人类的适应性转移已经更为广泛。根据“盲眼钟表匠”理论,这种适应性转变只能发生在当前大流行暴发之前,并且需要依靠逐步选择的帮助。在这种观点下,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从大城市的动物市场进化而来的,在实验室里进化而来就更不可能了。
1794年,一个英国牧师威廉·佩利提出,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完美地适应着各自的生存环境,就像一块精巧的钟表。你无法想象它来自自然,在这背后一定有一个钟表匠(造物主)设计并制造了它。
英国的理查德·道金斯反驳了该观点,他曾在《盲眼钟表匠》中指出,达尔文发现了一个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所有生物的存在与看似有目的的构造,都可以用一个过程解释,这就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自然选择没有目的,也没有“心眼(mind’s eye)”。它不为未来打算,也没有先见之明。如果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界的钟表匠,那它一定是个盲眼的钟表匠。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吴仲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人在宣扬“人为论”“阴谋论”“实验室泄漏论”时,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像新冠病毒这么完美适应人体的病毒,怎么可能来自于“盲目”的、漫无目的的大自然?这是科学思想上的可怕倒退——一下子退回了200多年前一个牧师的思维。
吴仲义表示,正因为新冠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见证的最“完美”的病毒,它才必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因为哪怕是最顶尖的人类科学家,当他想要“制造”一个完美适应人群的病毒时,他其实不知道要造什么样的东西。就好比哪怕最富有技术和经验的电子产品公司,想要一次性设计出一款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也是不可能的——最“完美”的产品一定脱胎于市场的检验和反复的打磨。
吴仲义说:“我们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相关病毒已经在野生动物和人群中经历了反复的互相感染,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了适应人体的突变。在入侵人间的过程中,病毒屡败屡战,直到演化成今天这种极其适应人群传播的状态。与普通感冒相关的人类冠状病毒(OC43、229E和NL63)的进化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这些冠状病毒在全球传播之前,已经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感染与传播了数百年。”
曾经有印度学者发现新冠病毒里有部分序列和艾滋病毒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推测新冠病毒可能是人造的并写成论文,“但是这篇论文在预印版阶段就遭到国际同行的批驳,后来这个作者主动撤稿了”。
曾益新在7月22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也举例解释了新冠病毒无法被人类合成,因为在很多其他的病毒里都有类似的序列,所以不能凭这一点来推断新冠病毒是人造的。
曾益新补充说,还有更多专家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新冠病毒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
“我们希望世卫组织能够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议,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要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曾益新说,“溯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病毒的源头搞清楚,然后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原则,按科学规则推动这项工作,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来源: 中国青年报)

【吉林市春节假日经济红红火火】

春节假期,“雾凇之都·滑雪天堂”——北国江城吉林市接待游客262.59万人次,旅游收入21.5亿元;全市41家零售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59%;一月,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实现12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透过这一系列可喜的数据可以看到:吉林市克服疫情影响,借助春节黄金周时机,经济运行走出了扎实稳健的步伐。

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区经济活跃程度。江城假日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复苏,其背后依托的正是较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在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础上,辛丑牛年春节黄金周完美收官。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省内游客和本地游客为假日旅游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当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为促进消费市场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假日经济已伴随黄金周一起走过了20多个年头,成为广大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去年受疫情冲击,岀现了短暂的停滞,但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之后,假日经济又是一马当先,率先复苏,充分体现了江城经济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做大“假日经济蛋糕”,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活力,既是扩大內需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吉林市将继续充分利用假日经济涉及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进一步盘活旅游、餐饮、影视等相关消费领域,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无尽活力和不竭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

送走不平凡的鼠年,在这个牛年春节,吉林市旅游市场攒足了牛劲,牛气冲天。

2021年春节黄金周,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吉林市相关单位共同努力,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井然有序,推动假日经济持续向好,全市旅游市场迅速复苏。

旅游账单数据喜人,黄金周揽金21.5亿元。据抽样调查和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吉林市文旅市场交出一份喜人成绩单:文化旅游行业主要指标恢复势头明显,全市共接待游客262.5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5亿元,实现了预期目标。

春节期间,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游客如潮,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来自省内外的滑雪爱好者沿雪道飞驰而下,尽情领略着冰天雪地的景色,迸发运动的激情。

据统计,春节期间,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吉雪等7座滑雪场逆势创新高,并有效促进了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二次消费。鸣山绿洲、五家山、莲花山等滑雪场接待游客量也基本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

“就地过年”大背景下,本地游、周边游火爆。今年春节,大多数江城市民缩小了出游半径。在“留吉过年”的倡议下,本地游、周边游火爆,成为牛年春节黄金周旅游消费新热点。

当地文旅部门提前研判,推出系列惠民政策,并积极协调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活动信息。他们对市民、游客关注的重点旅游产品进行精细包装和宣传,指导文旅企业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开展推介,引导群众广泛转发相关信息,形成政府与企业、市民联动,全民为全市冰雪旅游造势的新格局,宣传效果十分显著。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吉林市本地游客占游客总量的20.5%,省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52.5%,这两个群体游客比例较2019年增长37%,本地游市场回暖明显。

“贺年盛宴”,主打安全、丰盛和优惠。春节期间,全市各职能部门深入一线,督促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以及宾馆酒店等健全应急机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市各级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人员全部在岗在位,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各级督导检查组深入雪场、商超、医院、村屯和社区等重点企业、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开展督查检查和指导,压实各级责任,保障全市人民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

同时,为有效缓解疫情冲击和影响,积极盘活本地旅游市场,吉林市不断丰富“留吉过年”产品,推出“贺年盛宴”。他们在2月2日至26日举办2021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线上文艺展演活动,并陆续推出精品舞台剧目、美术展览、国乐、歌舞、非遗项目展示等共10项活动。

春节前夕,吉林市还大力开展“迎冬奥、上冰雪,惠民生、促发展”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各单位职工进入雪场体验冰雪运动,同时发放了600万元文旅消费券、450万元体育消费券,进一步释放文旅、体育消费市场潜力。春节期间,江城又推出“惠聚江城”滑雪专题消费立减优惠活动,共投放滑雪专题消费券252万元,带动消费近千万元。

牛年春节,这个“牛”转乾坤的黄金周,宛如一束“报春花”,报告着旅游消费市场的春天正在复苏的消息。

冰雪消费拉动假日经济

春节期间,全民上冰雪蔚然成风,去雪场体验滑雪已成为当地大多数家庭春节出游的首选。

其中,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吉雪等7座滑雪场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8.57万人次,实现滑雪收入1634.28万元,并有效促进了二次消费。其中,万科松花湖日均接待3200人次,最高接待4500人次。北大湖日均接待3000人次,最高接待4200人次。

之所以取得这样可喜成绩,得益于吉林市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优势,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冰雪消费,促进冰雪经济发展,把冰雪产业打造成为最具特色、最有潜力、最富优势的产业。

在抓好雪场疫情防控基础上,当地进一步推出系列惠民惠企举措,鼓励和带动全民参与冰雪运动,进一步释放冰雪市场消费潜力。

他们开展“迎冬奥、上冰雪,惠民生、促发展”活动,市级层面统筹拨付1000万元资金,向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职工、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春节不返乡人员等,发放10万张冰雪套票,有组织地安排各单位职工进入雪场体验冰雪运动。

当地还向广大市民推出“滑雪一日游”系列产品,配套开通从市区到雪场的市民滑雪直通车,引导江城市民参与滑雪体验活动。实施“筑梦冰雪、相约冬奥”中小学生冰雪运动普及工程,推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今年雪季,全市中小学生上冰雪将达到100万人次。他们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研究推出系列吸引游客体验、刺激市场消费的措施。在这些措施基础上,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扶持冰雪企业发展。

针对吉林市市民,进一步推出优惠力度更大的体验产品,吸引本地游客。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持续推出雾凇观赏、滑雪度假、温泉康养等11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雾凇岛—二合雪乡”等10余条“全域旅游自驾线路”,开展了雪地电音节等50余项冰雪体验活动。通过举办承办各类专业赛事,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持续增强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消费市场春节强势复苏

认准消费对假日经济发展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吉林市委、市政府积极促消费、扩内需,在突出冰雪消费拉动的基础上,坚持综合施策,持续扩大消费,稳定增长。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地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稳外贸稳外资20项措施》和《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18项措施》,实施了《吉林市促消费专项行动计划》,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拉动消费增长。持续开展综合促销活动。开展“消费促进月”“千企促销”专项行动,支持消费企业实现产品促销。精准开展“成品油专项整治行动”和吉林名特优地产品及扶贫产品进商超,促进地产品消费。积极研究出台刺激消费举措。吉林市正积极谋划,通过对非刚需类大宗商品等物资采取消费直补等方式,进一步刺激居民“改善型”消费。同时,全力保障节日市场供应需求,更好服务于“就地过节”群众,充分拉动节日市场。严格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营造安全、干净、舒适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安心消费。

春节黄金周期间,吉林市采取发放电子产品消费券、鼓励企业举办年货节等促销举措,有效促进了消费市场快速升温。据统计,全市41家零售企业2月11日至16日总销售额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59%。

春节前,吉林市商务局就组织各大商超、百货商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商品促销活动。特别是市政府从2月14日开始,面向城区消费者发放1000万元“牛气冲天”购惠型消费券,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家用电器和通讯器材,4天时间销量就达5183笔,累计销售额4122.1万元。

在保障节日生活必需品供应方面,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企业加强了与外地蔬菜主产区的沟通衔接,使外进蔬菜等货品实现了品种丰富、供应充足,春节期间,平均每日外进蔬菜900余吨,每天动态储备白菜、土豆、圆葱、萝卜等蔬菜3148吨;大润发、新玛特等7家大型商超提前增加库存量,有效保证了各种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每天供应鲜猪肉38吨、鲜牛肉30吨、鸡蛋30吨、牛奶147吨;此外,吉林市粮油批发市场每天动态储备面粉3450吨、豆油1100吨、大米650余吨。

春节期间,吉林市周边游、滑雪度假等休闲消费的人群不断增多,观赏电影等休闲娱乐消费增长迅速,《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春节档大片票房火爆。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吉林市消费市场呈现强势复苏的可喜局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无论是做一本zine还是锁线精装书,在这里都能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支小电筒当然不是只作摆设,它其实是次书籍设计的一部份,大家又能不能猜到它的用途呢?
  • 烤五花肉是老赵的最爱,芝士焗是我的必点,这次是芝士焗香蕉,因为我已经提前买了榴莲千层了,所以这次换个口味[哈哈]香辣烤牛板筋是我每次外卖必点的,感觉串串要比烤盘
  • 【王思聪称应严查以岭药业遭回怼 股价今年涨超100%:公司称有完整证据】以岭药业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关于微博上所传的消息,请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源头,我们将对具体
  • >> 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 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第9章 记忆与印象1&g
  • 183天,三位航天员与全国人民一起度过虎年新春、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时刻,还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圆满完成了两次天宫授课,创造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科普新高度”在广大青少年心
  • 心,心里头最好的心,就是念佛的心,没有比这更好的,没有任何意念能够跟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头相比。心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改变命运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厚德载物。
  • くみち太太不管画啥都好看到没话说……就是太省纸了[允悲][允悲][允悲]⭐种草点:兼具观赏价值与科普意义又这么可爱的极速车不可多得,具有极高的便携性,旅行出差必
  • 《环球时报》调查发现,虽然外部挑战严峻,但由于进行了周密且长远的部署,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口不但能到点吃饭,而且越吃越好。不是
  • 认识你是在偶练,可惜注意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出厂了,一直对你都有印象,初印象的中二少年,在单杠上自我安利带着滑稽上来真的有惊到我(◦˙▽˙◦)然后去B站搜了你的名字
  • 有的人真的太完美了,脆弱且坚强,生生不息,有多喜欢这个男生,就多佩服这个男生,他会是所有想要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人的榜样,包括我自己,他真的太好了,有时候会想他
  • 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只需要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去着急未来是什么样子。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只需要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去着急未来是什么样子。
  • 信/任,是冬日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和芳香;信任,使沙漠/的一口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信任,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
  • (王坚 肖惠津 图片:@广州日报 )【#广州白云区封控管控区街坊可免费托管爱宠#】4月14日,白云区农业农村局正式启用宠物临时安置点,主要为白云区群众在封(
  • #上帝之鹰#有没有7⃣️妈让我️️听说有人还在吹天朝限定全球top❓【田柾国】带你睁眼看世界手握kpop【最多】支百万直拍️TikTok单人tag浏览量世界第一
  • 我丈夫71岁,生前没有基础疾病,一直注意锻炼身体,13号晚上到底他生了什么病,是什么样的剧痛,什么样的绝望,让他走上了这条路。丈夫常年卧病在床,自己有3个子女,
  • 终有一日他撕开荆棘,不顾周身伤痛拽着楚姒的手乞求,“阿姒,跟我回家。” 楚姒一点点掰开他的手,眼皮抬也没抬,语气冷淡,“你我毫无关系,回的哪门子家?
  • #有保险,更踏实# 2022年就买【增额终身寿】最近给很多朋友安利了这一类产品简单理解就是拥有一个终身增值的“储蓄罐”。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
  • 不敢评论感谢非常抱歉(互联网社交垃圾选手摇了摇头走了)其实辉夜那张是我今年第一张摸鱼(突然开始自爆)因为看到妈咪说我高产,我狠狠的沉默了(这个人去年一整年算上摸
  • 再来说峡,“峡”指的奉节,也就是著名的夔门,有了夔门才有了宋朝设立的所谓峡路。 作为响沙湾的奇迹“沙鸣”虽然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团,但千百年来,因为不明原因
  • #厦门约拍# 我想今生最幸运的事,就是在在时光的长河中,与你有一场美妙的邂逅,假如时间定格,我希望他是在我的相机里,把美好定格在照片里,这样无论以后身处何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