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与病毒共存和动态清零言论不矛盾# 【张文宏称“与病毒共存”是投降主义?与“动态清零”并不矛盾】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撰文,痛批英美等国将政府防疫失策“甩锅”给病毒变异,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此观点一出,立刻在互联网引发热议,网友们在有关防疫的讨论中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主张清零派”和“支持共存派”。

“主张清零派”将矛头直指近期针对南京疫情在微博发声的张文宏医生,声称他所说的“世界要学会与这个(新冠)病毒共存”是宣布向病毒投降,甚至有人直接给张文宏扣上了“投降主义”的大帽子。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并报道新冠疫情的媒体工作者,看到这些网上评论我无比震惊,想借此机会说句公道话。

高强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与病毒共存”是指英、美等国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经历了一年半的疫情,大家有些疲惫,甚至麻痹,在国内散发疫情不断之际,高强提出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在接种疫苗之后消极抗疫,还是及时的。

而张文宏所表达的“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一现状存在,他一直呼吁大家在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修补被病毒突破的防线薄弱点。

张文宏(左)高强(右)

今年(2021年)6月6日张文宏明确指出,今天,中国可以说是彻底消灭了新冠病毒,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中国发生的疫情都是从境外传入的。但是,中国可以做到清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能做到。只要其他地方清不了零,那么这个病毒就会在世界上一直传播,流转。从原则上讲,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可以做到消灭新冠病毒。其他地方的社区管理、城市管理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么就不能做到清零,因此这个病毒就会一直在地球上存在。

张文宏说,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解释道:“首先全世界每个人都去打疫苗。第二,天花疫苗打过一针之后可以永久保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新冠病毒,实现人人打疫苗现在还做不到。另外,它给大家提示的特点就是,打了疫苗可能也无法实现永久保护。生过天花的人不会再生天花,但是今天我们发现,生过新冠的人会再生新冠,这就意味着疫苗提供的免疫不是永久的。”

“所以,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全人类都打一遍新冠疫苗,把R0值控到很低的水平,那么新冠病毒就不能被剿灭。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这是个常驻病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全球性的疫情一直会存在。”张文宏补充道。

所以,只有中国做到“清零”是远远不够的,只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清零,只要这个病毒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通过世界各国人与物的交流,病毒就有传播的机会,客观上人类就是在和病毒“共存”的。

但是相对于放松疫情管控、主要靠接种疫苗抗疫的西方国家,这一年多来,中国多个城市的散发疫情都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清零的最终结果,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动态清零”策略。

张文宏医生在号召大家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这一策略。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一直采取坚决清零的策略,在实现和全世界互动之前,一般来说会一直维持这个策略。”

而张文宏所说的“动态清零”策略与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文章中所说的“必须坚持严格防控”的措施非常相似。高强在文中写到,“通过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把病毒封锁在最小的范围内‘自消自灭’。”

所以,“与病毒共存”的现状和“动态清零”的策略并不矛盾。“与病毒共存”是病毒尚在地球存在,且很可能很长时间会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动态清零”是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积极的抗疫战略。

当然,也无须讳言,在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张文宏和高强的观点是相左的。高强在文章中说:“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而张文宏的观点如同上述:“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

还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自媒体动辄给张文宏这样的专家扣上“投降主义”的大帽子,是极不妥当的。张文宏医生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爱国者。在一年多防疫抗疫期间,他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疫情初期,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鼓励大家,“再闷2周,把病毒‘闷死’”;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党支部书记,他让党员医生先上一线,没有讨价还价;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始终在提出自己的科学预判;最近上海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一些人对他的话有些误解,尽管如此,讲科学仍然是科学家的使命。7月30日,张文宏在微博中写道,“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的确,除了他之外,不少专家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2020年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王辰院士说,新冠肺炎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202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2021年5月19日,钟南山院士说,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

2021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石正丽研究员指出,“德尔塔”变体进一步变异衍生出“德尔塔+”或“AY.1”变体。德尔塔变异株已在至少9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且还在继续变异和进化。“我们要放下恐慌心理,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一段时间的准备。”

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的当下,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广开言路,包括专家和官员等在内的理性探讨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认清疫情的当下形势和未来走向,未雨绸缪,形成科学的共识,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决策层形成正确的决策。

对任何人讲的话进行脱离语境的简化、情绪化转述和讨论,作泛政治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甚至乱扣帽子,这是要不得的,是对眼下抗疫大局有害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是因无度的疫情争论,泛政治化的揣测,造成了社会撕裂而吃了大亏。

与新冠疫情的争斗,是一场持久战。张文宏的观点,高强的意见,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今后,随着疫情的变化,类似的不同见解和争论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彼此都是一家之言,都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机构,更不代表组织,民众、社会和政府亦“兼听则明”,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应有的正常现象,也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必然途径。(观察者网)#高强#

【“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不矛盾——#为张文宏说句公道话#】
#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不矛盾#
张文宏所表达的“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一现状存在,他一直呼吁大家在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修补被病毒突破的防线薄弱点。
@王慧opinion :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撰文,痛批英美等国将政府防疫失策“甩锅”给病毒变异,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此观点一出,立刻在互联网引发热议,网友们在有关防疫的讨论中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主张清零派”和“支持共存派”。

“主张清零派”将矛头直指近期针对南京疫情在微博发声的张文宏医生,声称他所说的“世界要学会与这个(新冠)病毒共存”是宣布向病毒投降,甚至有人直接给张文宏扣上了“投降主义”的大帽子。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并报道新冠疫情的媒体工作者,看到这些网上评论我无比震惊,想借此机会说句公道话。

高强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与病毒共存”是指英、美等国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经历了一年半的疫情,大家有些疲惫,甚至麻痹,在国内散发疫情不断之际,高强提出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在接种疫苗之后消极抗疫,还是及时的。

而张文宏所表达的“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一现状存在,他一直呼吁大家在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修补被病毒突破的防线薄弱点。

今年(2021年)6月6日张文宏在观察者网的专访中明确指出,今天,中国可以说是彻底消灭了新冠病毒,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中国发生的疫情都是从境外传入的。但是,中国可以做到清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能做到。只要其他地方清不了零,那么这个病毒就会在世界上一直传播,流转。从原则上讲,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可以做到消灭新冠病毒。其他地方的社区管理、城市管理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么就不能做到清零,因此这个病毒就会一直在地球上存在。

张文宏在上述采访中说,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解释道:“首先全世界每个人都去打疫苗。第二,天花疫苗打过一针之后可以永久保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新冠病毒,实现人人打疫苗现在还做不到。另外,它给大家提示的特点就是,打了疫苗可能也无法实现永久保护。生过天花的人不会再生天花,但是今天我们发现,生过新冠的人会再生新冠,这就意味着疫苗提供的免疫不是永久的。”

“所以,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全人类都打一遍新冠疫苗,把R0值控到很低的水平,那么新冠病毒就不能被剿灭。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这是个常驻病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全球性的疫情一直会存在。”张文宏补充道。

所以,只有中国做到“清零”是远远不够的,只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清零,只要这个病毒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通过世界各国人与物的交流,病毒就有传播的机会,客观上人类就是在和病毒“共存”的。

但是相对于放松疫情管控、主要靠接种疫苗抗疫的西方国家,这一年多来,中国多个城市的散发疫情都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清零的最终结果,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动态清零”策略。

张文宏医生在号召大家尽快接种疫苗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这一策略。他曾在观察者网的专访中说:“中国一直采取坚决清零的策略,在实现和全世界互动之前,一般来说会一直维持这个策略。”

而张文宏所说的“动态清零”策略与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文章中所说的“必须坚持严格防控”的措施非常相似。高强在文中写到,“通过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把病毒封锁在最小的范围内‘自消自灭’。”

所以,“与病毒共存”的现状和“动态清零”的策略并不矛盾。“与病毒共存”是病毒尚在地球存在,且很可能很长时间会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动态清零”是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积极的抗疫战略。

当然,也无须讳言,在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张文宏和高强的观点是相左的。高强在文章中说:“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而张文宏的观点如同上述:“全世界真正达到清零的只有一个病毒——天花病毒。”

还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自媒体动辄给张文宏这样的专家扣上“投降主义”的大帽子,是极不妥当的。张文宏医生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爱国者。在一年多防疫抗疫期间,他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疫情初期,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鼓励大家,“再闷2周,把病毒‘闷死’”;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党支部书记,他让党员医生先上一线,没有讨价还价;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始终在提出自己的科学预判;最近上海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一些人对他的话有些误解,尽管如此,讲科学仍然是科学家的使命。7月30日,张文宏在微博中写道,“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的确,除了他之外,不少专家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2020年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王辰院士说,新冠肺炎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2021年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2021年5月19日,钟南山院士说,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

2021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石正丽研究员指出,“德尔塔”变体进一步变异衍生出“德尔塔+”或“AY.1”变体。德尔塔变异株已在至少9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且还在继续变异和进化。“我们要放下恐慌心理,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一段时间的准备。”

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的当下,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广开言路,包括专家和官员等在内的理性探讨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认清疫情的当下形势和未来走向,未雨绸缪,形成科学的共识,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决策层形成正确的决策。

对任何人讲的话进行脱离语境的简化、情绪化转述和讨论,作泛政治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甚至乱扣帽子,这是要不得的,是对眼下抗疫大局有害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是因无度的疫情争论,泛政治化的揣测,造成了社会撕裂而吃了大亏。

与新冠疫情的争斗,是一场持久战。张文宏的观点,高强的意见,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今后,随着疫情的变化,类似的不同见解和争论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彼此都是一家之言,都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机构,更不代表组织,民众、社会和政府亦“兼听则明”,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应有的正常现象,也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必然途径。

作者:邢初 来源:南风窗 转自: 德林社

从金额到路径,从与自身的纵向对比,到与同行的横向对比,在公众的“伏击”中,明星被陷于虚荣、伪善、炒作等诸多揣测黑洞里。

“鸿星尔克,5000万。”

这是过去几天内关于水灾捐款最为火热的话题了。

7月21日,鸿星尔克官方微博宣布捐赠5000万元物资驰援助河南灾区。一鸣惊人。

当晚,鸿星尔克喜提“网红三件套”,一夜之间冲上热搜,直播间被踏破门槛,而淘宝货架更是全线断货。在网友眼中“自身难保却心系天下”的鸿星尔克,一夜之间成为了质朴大爱的象征,被推上神坛。

随之,在“不能让好人吃亏”的朴素愿望中,网友发起了一场疯狂购买鸿星尔克产品的“野性消费”。网友在这场狂欢中各种玩梗,把各种“合理想象”塞到了鸿星尔克手里。

我们在飞瓜数据平台查证到,自7月20日至26日,鸿星尔克品牌官方旗舰店光只是抖音直播间,销售额已逾1亿元人民币。

即使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多次公开说:“公司没有濒临破产”“不要神化鸿星尔克”,许多人还是自顾自地沉浸在这种英雄主义的想象里,不能自拔。

然而,一夜成名后,争议紧随而至。

7月23日,有自媒体提出质疑,称通过公开可查的数据,发现鸿星尔克当前疑似仅捐赠了20万瓶冰露矿泉水,价值约20万,距引爆全网的5000万相去甚远。随后,该自媒体又指出,在2020年疫情肆虐时,鸿星尔克就曾宣布通过壹基金向灾区捐赠1000万元物资。然而,在壹基金发出的2020年度审计报告中,并没有鸿星尔克的1000万捐赠记录。

“疑似诈捐”的怀疑,在舆论场掀起反扑。前日还被奉为全民宠儿的鸿星尔克,迎来了网友的批评与质疑。

直到7月25日,郑州慈善总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先后发布了说明,证明了鸿星尔克的确分别协议捐赠了3000万物资和2000万物资。

……

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也再次出面澄清,并表示“将根据两个慈善机构的需求,陆续履行捐款承诺。”

但2020年的1000万捐赠“消失”,暂时未能得到回应。

当然,灾区交通困难、情况复杂,巨额捐款物资没办法立刻到达是常识。但速度并不是核心问题,物资能否到位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此刻的鸿星尔克,已经被架上了高台,左手边是鲜花与掌声,右手边是利刃与绳索,只要5000万稍有失实,这位20多年历史的国货品牌,命难保矣。

谈不上反转,但毋庸置疑的是,“5000万”已经与鸿星尔克牢牢挂钩。

而鸿星尔克也已经被打造成了短期网红,被监督和质疑,被卷上了风口浪尖。

而网友们,已经沉浸到了这场自顾的英雄主义狂欢里,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里,有一些改变正在悄悄改变。

1、强烈反差出来的“网红”

人们对鸿星尔克的追捧,来源于强烈的反差,就像最初出圈的一句评论“感觉你都要倒闭了还捐这么多”,也像网传的一个比喻:“老一辈人省吃俭用一分一毛攒起来的存款,小心翼翼放在铁盒子里,一听说祖国需要,立马拿出铁盒子,哗~全倒给你。”

基于此,网友们完成了“良心企业”的构建,造神运动愈发激烈,并衍生出一种新型“野性消费”:

……

随着鸿星尔克被捧得越来越高,也出现了一些网友的极端化情绪宣泄,有狂热网友涌进多个其他品牌的直播间,辱骂主播,“只因为你不是鸿星尔克”。

……

准确来说,鸿星尔克本身不是那个道德制高点,“5000万”才是。

以这个数字为标尺,那些捐赠数额在鸿星尔克之下的不少同类型企业,在这几天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网暴,不少直播间里的导购被骂哭。 

不少营收好过鸿星尔克,捐款数却不及它的企业,也挨了骂。

比如,有网友“眼尖心细”地发现,大企业华为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捐款名单里,于是又纷纷掷以讨伐谩骂。

……

2、好人好事“成绩单”

对大多数普通个体而言,捐款发自心中最朴素的善意与正义感,只要有了给予的主观动能,捐多捐少,至少从道义和感情上不该区别对待。

但人们总是会期待,那些财力与社会地位都高于普通人的名人、名企,能“达则兼济天下”。

因此,对公众人物而言,捐款,从很多方面来看都难以绝对纯粹。

……

3、看向捐款,更要看向灾区

……

郭德纲和于谦有的相声《你得学好》里有一段讽刺畸形捐款舆论生态的对话:

“捐款,那是他作秀。”

“没捐呢?”

“没人性。”

“捐得多?”

“张扬。”

“捐得少?”

“吝啬!”

捐款,怎么就变得那么难? 

捐款的舆论场,怎么就那么混乱?

人类互助的需求是无穷尽的,真正的慈善,绝不是一个定点、定时的范式。过度的解读与窥探,无意义的对比、吹捧,也只会加重为捐而捐、无效捐赠等情况,对真正的赈灾,毫无帮助。

而让捐款回归慈善的本质,才是我们应该致力的目标。

……

全文:https://t.cn/A6Ih2uef

【思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转发的目的为传递信息,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并已明确注明作者和文章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转发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day 6:本来说,想再看看英语的。但是运动之后太累了,就开始休息……——————数学我还没看完极限[泪][泪]做到后面的洛必达法则的时候,感觉配着用等价代换变
  • 这种富有浪漫色彩的新奇设定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开播后,“乌云遇皎月循环模式”备受讨论,前期“吻住即循环”甚至成为了戏里戏外的趣味乌龙,引发大众好奇心。这种富有
  • 我拉黑一个人,唯一的表达是,就是我跟这个人,再也没有任何交集,最浅层最低级的,比如,我得不到任何好处了,她再也不会给我打钱了。比如一个网友酸我,骂我,都骂不到点
  • 女人很少有这样开放的,她们绝大多数还是会有羞耻心的,她们或许会在婚前做出一些八嘎呀路的事儿,一旦决定为人妇,就会立刻改邪归正。从这件事也可以反映出,空客公司的A
  • #情感##超红治愈现场#我终于理解了一句话:该来的都在路上 别着急. 对于又菜又爱玩的我来说 篮球只能算是热爱 自己什么水平那真的再清楚不过了 大一的时候满怀信
  • 我做杜润之前我也是百人团队的老大了,为什么我还要选择杜润呢!在整个微商界我觉得真的没谁了!
  • “他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要关心自己的传奇过往,并说,‘我需要留下来,因为我是这里的传奇’。突发奇想,让他看着配套的化学元素周期表,随机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元素,
  • 在11月4日的披荆斩棘总决赛上,李宇春作为《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组发布人,一上台就暖心地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并总结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的曲折。在11月4日的披荆
  • (重要事情说三遍)3、不抽瓜人、过激人4、不过50转发量就当无事发生吧,会sj中奖首页,不符合要求的会重新抽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 #王楚钦[超话]#单纯的想抽个奖
  • 我希望我们会有自己的音乐节我希望我们会有自己的动漫节我希望我们会有就让学生去做些奇形怪状的艺术节我希望我们会有一天学校让我们聚在一起,爱做什么做什么,领导们微笑
  • 金新政完全不懂得理论信息学,也没有参加《导论》提纲的讨论,更加没有写出一个字来;但是金新政的“零证据”却赢得了官司。一审法官先当“运动员”再当“裁判员”;他先否
  • 时间不等人,趁阳光正好,想做的事去做,想见的人去见,珍惜亲情友情,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请珍惜爱情亲情和友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才不会留下遗憾……#每日
  • 异地恋第1天不只是不是人在无聊的时候肚子容易饿九点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明天宿舍就剩自己一个了要是还这么容易肚子饿就翻水水了买了转接器拉了网线借了账号顺利弄好WiF
  • 酒店拥有4间餐厅和酒吧,将本地特色与国际风情相结合,以创意料理和周到服务为宾客奉上别具一格的太湖寻味之旅。三层设有VIP会议室及360度观光甲板,享受江边怡人的
  • #指尖上的技艺# 夏日特调,来一杯浪漫的Mojito吗?简约而别致的表盘,以日本设计大师渡边力先生的著名作品「Riki Steel Clock」电波钟为设计灵感
  • 很多人都知道上半年拍戏被困上海的陈妍希和陈晓,夫妻两个近两个月都在一起居家隔离,而且,他们还一起拍摄了一组恩爱大片,有八卦媒体也拍到了陈晓探班陈妍希的画面,
  • 1961 年,说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不服,保经济要下马,最后谁成。(陈郁 编辑/视频)转发一位博主的1927 年,说一定要有自己的武装,不听,一味服从国际,后来
  • 期间,郭某等人未按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健康申报、未向酒店或社区报备,未落实3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第1、3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等个人防疫责任。请全区广大企业
  • (就在2022年7月4日,钟艳弘副局长跟我说她和院长都很重视我的案子,已经派人去哈市劳动局调查取证了,再过几天就给我个结果。2016年到2021年,香坊区法院执
  • #汕头调整社会面防控措施# 【[话筒]潮阳区调整风险区,贵屿镇部分区域降为低风险区】从今天(8日)起,潮阳区风险区有调整。为全力配合疫情防控需要,连日来,被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