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

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

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

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

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

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

这是佛法讲的

“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 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

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

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

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

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

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 “ 诸行无常 ”,

“ 诸行 ” 的 “ 行 ”

不是 “ 行深般若 ” 的 “ 行 ”

( 指心理活动 ),

这个 “ 行 ” 是指一切有为法,

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

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

“ 无常 ” 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

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

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

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 “ 空 ” 是 “ 照见 ”,

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 “ 照见 ” 的,

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 “ X ” 光那样透视人体,

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

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

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

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

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

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

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

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

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 “ 烧 ” 尽一切执著,

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

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

“ 金屑虽贵,著眼成翳 ”,

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

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

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

《心经》说 “ 无智亦无得 ”、

“ 得 ” 有具体的东西。

“ 得 ” 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

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

“ 得 ” 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

总之应了知 “ 得 ” 是缘起性空,

这就是无执著的 “ 得 ”、“ 智 ”。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

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

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

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

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

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

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

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

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

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

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 我 ”,

“ 我 ” 就是障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障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

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

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

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

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

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 远离颊倒梦想 ”:

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

颠倒有四种:
无常常倒,
无我我倒,
苦为乐倒,
不净净倒。
  
( 一 ) 无常常倒: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

如 “ 无常颂 ” 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 二 ) 无我我倒:

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

这就是无我我倒。
  

( 三 ) 苦为乐倒:

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 四 ) 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

这是四种颠倒。
  

“ 梦想 ”:
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

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

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

梦见欢喜的就高兴,

世间上没有一样是实在的。

想:
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

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

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

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

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

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

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

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 ( 云南省 ) 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

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

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後都要成佛,

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

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

《罗汉仪轨)中有颂文

“ 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
  
“ 究竟涅槃 ”: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语的音译,

意思是 “ 无上正等正觉 ” 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区别於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

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

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

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

遣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宵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

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

( 心里的病 )

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

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

禅宗门下常参 “ 念佛是谁 ”,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

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

那个在念佛的 “ 我 ” 究竟有没有?

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

後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

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来,

玄机答:从日照峰来。

师问: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

问: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 一天织多少布?”

“ 寸丝不挂 ”。

说完转身就走。

没几步,禅师突然说:“ 袈裟拖地也 ”!

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

“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

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

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

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

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

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

禅应是止观双运。

止,心不沉,散、掉举。

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

诵:
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

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

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

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

但能修的人很少。

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无人修就失传了,

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於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

( 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

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 ),

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於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

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剧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

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教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

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灾唱写的,

後来西藏盛传 “ 空行母成就法 ” 时,

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

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

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

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

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

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

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

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

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

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祗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

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

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

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

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麽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神:不可测。

明:般若、智慧。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级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

所谓 「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

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

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 能除一切苦 ”:

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

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

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

第一苦就是输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

佛是真语者,宵语者,他说此经後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

“ 能除一切苦 ”

是 “ 真实不虚的 ”。

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

後一部分是密法,

後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

“ 揭谛 ”:
去超出三界的轮回;

“ 波罗揭谛 ”:
走到彼岸去。

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

“ 波罗僧揭谛 ”:
僧,和合众。

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

“ 菩提莎婆诃 ”:

菩提是佛的果位。

“ 莎婆诃 ”:
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

最後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

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 全文终 )

#佛教[超话]#《思益经》录出

… 于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谁应受供养?”
  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牵者。”
  “世尊,谁能消供养?”
  佛言:“于法无所取者。”
  “世尊,谁为世间福田?”
  佛言:“不坏菩提性者。”
  “世尊,谁为众生善知识?”
  佛言:“于一切众生不舍慈心者。”
  “世尊,谁知报佛恩?”
  佛言:“不断佛种者。”
  “世尊,谁能供养佛?”
  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
  “世尊,谁能亲近于佛?”
  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世尊,谁能恭敬于佛?”
  佛言:“善覆六根者。”
  “世尊,谁名财富?”
  佛言:“成就七财者。”
  “世尊,谁名知足?”
  佛言:“得出世间智慧者。”
  “世尊,谁为远离?”
  佛言:“于三界中无所愿者。”
  “世尊,谁为具足?”
  佛言:“能断一切诸结使者。”
  “世尊,谁为乐人?”
  佛言:“无贪著者。”
  “世尊,谁无贪著?”
  佛言:“知见五阴者。”
  “世尊,谁度欲河?”
  佛言:“能舍六入者。”
  “世尊,谁住彼岸?”
  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
  佛言:“菩萨能教众生一切智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奉禁戒?”
  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忍辱?”
  佛言:“见心相念念灭。”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精进?”
  佛言:“求心不得。”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禅定?”
  佛言:“除身心粗相。”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智慧?”
  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慈心?”
  佛言:“不生众生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悲心?”
  佛言:“不生法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喜心?”
  佛言:“不生我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舍心?”
  佛言:“不生彼我想。”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信?”
  佛言:“信解心净无浊法。”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空?”
  佛言:“不著一切语言。”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惭?”
  佛言:“知见内法。”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愧?”
  佛言:“舍于外法。”
  “世尊,何谓名为菩萨遍行?”
  佛言:“能净身口意业。

注:*“世尊,谁名财富?”佛言:“成就七财者。”~集异门论十六卷十三页云:七财者:云何为七?一者、信财,二者、戒财,三者、惭财,四者、愧财,五者、闻财,六者、舍财,七者、慧财。云何信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财。云何戒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离断在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是名戒财。云何惭财?答:如世尊说:有具惭者,于可惭羞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起惭羞。是名惭财。云何愧财?答:如世尊说:有住愧者,于可愧耻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生愧耻。是名愧财。云何闻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谓佛所说无上法要,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彼于如是无上法要,具足多闻,能持语义,极善通利,心无散乱,见善通达。是名闻财。云何舍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为悭垢所缠众中,能离悭垢。虽住居家;而心无着。能行惠舍,能舒手施。常乐弃舍,好设祠祀。惠舍具足。于行施时,平等分布。是名舍财。云何慧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是名慧财。

*戏论~瑜伽十三卷十七页云:云何戏论?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瑜伽九十一卷五页云:当知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平等舍修法 (掌中解脱摘录)

修心七義共分七節:
☘1.開示加行基礎法  : 即思惟暇滿、利大、難得、死無常、惡趣苦、皈依、業果與輪回苦等。

☘2.修兩種菩提心 :
1. 修勝義菩提心
古代的引導文,都是先講勝義發心修心。此處按照彩林雍增的軌矩 ,不先講勝義發心修心,而留到后面與 “ 般若波羅蜜多 ” 合起來講。
2. 修世俗菩提心
關於本教授的出處,見之于《親友女因緣》等,以及大悲大師過去在有學道位,受生為地獄中牽車力土時發心等故事 。共分五節︰
(1)自他平等
(2)由眾多門思惟我愛執過患
(3)由眾多門思惟他愛執利益
(4)正修自他相換
(5)依此修取舍法

自他平等 :
先修前面所講的 “ 平等舍 ” 至 “ 悅意慈 ” 以下各節。次應根據 《供養上師儀軌》中所說的 “ 痛苦雖微終不歡 ” 等來思惟。
現下我們對所謂的 “ 我 ” 十分珍視、愛護,對別人則不然,這是自他不平等所致。然而,從道理上講,自他兩者並沒有這么大的差別,應該思惟︰自他雙方都想要快樂、不要痛苦,二者平等。

“ 平等舍 ” 修法 :
此處所講的 “ 平等舍 ” 是修心,擺脫親、疏與貪、嗔的控制,進而對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的 “ 平等舍 ”。這種平等舍又有兩種差別︰

“ 七因果 ” 中 “ 知母 ” 的前行 “ 平等舍 ”,僅是對仇敵、親友、中庸三者遮除親、疏與貪、嗔的 “ 平等舍 ”,是一種與聲聞乘共同的 “ 平等舍 ” 修法; “ 自他平等相換 ” 前行的 “ 自他平等 ”,就不單是上述的 “ 平等舍 ”,而是一種在思想與行為方面為一切有情拔苦、予樂不分遠近的平等心,是大乘不共的殊勝 “ 平等舍 ” 修法。

修 “ 自他平等相換 ” 修心前行之 “ 舍 ” 時,透過仔細思考其中的緣由,來產生出這種平等的態度與行動。這裡分 “ 觀待世俗之能立 ” 與 “ 觀待勝義之能立 ” 二部分來講。

⚘[1]觀待世俗之能立可分 “ 觀待他人” 與 “ 觀待自身 ”。
觀待他人又可細分為三因︰
{1}縱然在夢中,自己也不願有絲毫痛苦,對快樂又永不知足;同樣的,所有的有情,包括微小的虫蟻在內,也都想要快樂、不願受苦,所以對他們作取舍的分別並不合理。
{2}假設有十個乞丐前來乞食,由於他們都是來乞討的,所以對他們的施食就不會有親疏之分。同樣的,一切有情缺乏快樂,不要說是無漏樂,就連些微的有漏樂也是少如晨星。正因為他們求樂的心相同,所以應該不分親疏,而平等的為他們成辦利樂。
{3}假如有一群痛苦的病患需要照顧,由於他們身受的苦痛一樣,因此不應起貪嗔與取舍的分別,否則會有過失;同樣的,一切有情都受煩惱三毒控制,全受到輪回總別之苦,所以,對他們無法有取舍之別。

觀待自身之能立。在此也可細分成三因來思惟︰
{1}當知我們所求的解脫與一切智,都必須依靠一切有情才能獲得;不僅如此,無始以來昀許多生中,一切有情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朋友等親人,並饒益我,所以,不應有敵、友等親疏與取舍的分別。
{2}“ 雖然他們曾幫助過我,但也曾傷害過我啊? ” 有這種懷疑時,應當思惟︰
這些有情對我所作的傷害只是一時的,而直接與間接對我所作的利益卻非常多,以我們現下的情況為例便可了知,因此,不應有親疏與取舍的分別。
{3}不僅如此,由於我們已確定會死亡,而且死期不定,就像關在同一個牢獄的死囚,明日就要一起被處決,今晚還在作自他的分別和貪嗔的分別,實在是無聊之舉。當自己、他人和一切有情都將落入無常鬼之口,還要作貪嗔與取舍的分別,完全無道理可言。

⚘[2]觀待勝義之能立,在此也可細分成三因︰
{1}稱損害者為敵、稱饒益者為友,這些都是錯亂心安立與執著的結果。如果這個論點可以成立,那么,如來的一切種智也應作這樣的認可才是,為什麼佛並沒有將為他抹檀香的人視為親友,也沒有將用刀斧砍他的人視為仇敵,因此,所謂“敵友”的分類純屬自心錯亂之相。
{2}我們通常將所謂的仇敵與親友看成是永恆的、持久的。如果真是如此,怨敵與親友應該不會有變化。事實不然,中士道修心中有一節是修 “ 無定過患 ”,當依 “ 父轉為子母為妻 ” 等引文所說,思惟敵友轉變不定的情形。因此,過分執著敵友的理念作取舍的分別是沒有道理的。
{3}《集學論》中說︰ “ 自他惟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
我們看待問題往往有各自的角度。例如,對同一個人來講,有人將他視為親友,也有人將他視為仇敵,從而出現兩種迥異的態度;就像此山與彼山是相對的。從勝義的角度來看,這種看法不能成立。所以,執著于一方,作貪嗔與取舍的分別是不合理的。

圖解 :
至尊法賢大師 ( 歐曲達玛巴札)
Ngulchu Dharmabhadra
著有 《隨念三寶經釋.信钩》、内明類、密宗類、禮讚愿文、傳記咒文唸頌法及文法論著等 https://t.cn/RU1yrpm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路上梦想自己有一天一个人独自旅行一个人开着越野车独自去西藏最神圣的地方在路途中看到最美的风景在路途中遇到志同道合的行者在路途中写上一本属于自己的故事看看雪域高
  • 如果你也心虚来潮 开了家水果捞茶饮店水果捞饮品厚切店你慧选择自营还是加盟?为什么说 :加盟是唯一出路是"原因是? 市场已经没有给与自创品牌足够的市场容
  • #萌宠来了# #可爱动物##张淋琳健康频道[超话]# 【小心中招 溺爱孩子4种典型方式】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家简直就是“老板
  • 优惠中[污]【雷刺青主要经营项目】1⃣️专业量身设计纹身2⃣️旧纹身翻新修改3⃣️清洗失败纹身.旧纹身4⃣️疤痕遮盖.白癜风遮盖.5⃣️长期招收学员。本店官网微
  • 可是我这该死的勇气,你去哪儿了?或心里想着没有了牵挂,想去哪儿去哪儿,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程。
  • 他一贯都有自己鲜明的主见,但也有错必纠,这体现在他平日托钵时,乞富不乞贫,不依佛制比丘乞食应次第行乞,他对此解释说:“这不是因为自己贪嘴好吃,是不愿意增加穷人的
  • 团扇团扇的形状古代团扇的形状各种各样,完全根据自己的喜欢设计样式形状,但是还是有比较流行的主题样式的,样子收藏网介绍一下古代团扇的主要形状[2]1.圆形团扇白绢
  • #工位# #办公室出租 # #公司注册# #办公室租赁# #创业补贴##租房# #轻松一刻# #宁波[超话]#详细地址:宁波市鄞州区中山东路1083号世纪东方
  • PT非中介沙坪坝区成人用品店转让面积:10平米 租金:700/月 转让费:面议店铺位于沙坪坝区曾家中兴街4-3号,周边有成熟商圈,成熟小区,现经营成人用品店,消
  • 7、时干为癸,代表你所问的这件事情,癸落兑宫处衰病之地为衰相,癸下临丙为华盖悖师、逢之不利,水火相冲克,下临惊门为小凶之门,门凶事不吉,也说明你们是走不到一起的
  • 对于那些拿不定主意的人来说,任何所谓的“指导”与“观点”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幸福。说起离婚的话题,到最后往往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 矛盾的一个娃,小怪胎.当TA越是沉默就代表TA越是生气, 打死不愿承认自己的伤和痛。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活得自由点,但却很难不在意,再加上天秤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 只饮烈酒不谈过往 你走我再也不会追了 你的故事我什么位置 你是森林我却迷了路 你没回头我也没挽留 烟一旦抽尽 只剩决心 被戳到痛处才拼命反驳 你好好陪她我四海为
  • 晚上我坐在爷爷床边,陪着爷爷,爷爷状态好点的时候能跟我聊聊天,他说我已经八十几了,不是十八了,我知道自己,你不要难过。最后就变成了爷爷每天晚上就会等我的视频,每
  • 【管理好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一、管好自己的嘴巴:用心说话,再能说会道,也不如有一颗真诚的心;将灵魂注入语言 ;优秀的经营者,都是“表白”的高手二、管好双
  • 如今,步入大学这么多的日日夜夜,到底是将自己的本性露了出来~但我觉得,真实的自己也可以活的精彩!如今,步入大学这么多的日日夜夜,到底是将自己的本性露了出来~但我
  • 操作的时候最好用小一点的杠子在发根卷一圈,这样的效果自然,不影响发型的整体美感。过时了,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适合的人来说垫发根才是最好的让发根蓬松的方法了。
  •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 #黄仁俊[超话]# 最会wᵢₙₖ的帕恰狗仁俊星星眼挥挥可爱小手花丛中的唯一茉莉是我永不失联的爱☔帕恰从不怕跌倒每时每刻都抱有善意我的心之所动星星都在小朝眼睛里了
  • 通过你的音乐,让我知道你真的很有才,你写的歌都太好听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很爱。我喜欢了你四年,四年过去了,你还是一样的火(真的好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你,没有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