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
不可不慎。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
即使萬無解救,而誌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至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身。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
以仁養天下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
偶一失謀而事幸行,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
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
蓋合者始業,散者終也。
至於好散,則善其終也。
凡處一事 交一人無不皆然。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
懷,傾倒浸入肝脾。
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
處難處之人愈宜厚。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便宜者,天下
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
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凡勸人不可據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
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
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
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處須住。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
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 忌全盛。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
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
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方好。
纔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
歷試歷驗。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
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
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勿以小嫌疏至戚,
勿以新怨忘舊恩。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修心古训》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失;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

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中)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时有罪,觉醒时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本空。迷惑时无罪见到罪,觉醒时虽然近罪而实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书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惑时,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道时,六识五阴都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好像用锐器修剪让树重生。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是要随着念念无常而修行;不厌生死,也不爱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眼睛见色时不被色所染,耳朵听声音时不被声音所染,这些都是解脱。眼睛不染着色相,眼睛是禅门;耳朵不染着声音,耳朵是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响内心,内心不生色相,则色相和内心都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心的本体非有非无,在凡人为有,在圣人为无。圣人无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得涅盘时,就不见有涅盘。为什么呢?心就是涅盘。如果在心外还可以见到涅盘,这个是不正确的观念。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因为烦恼而得到智慧。只能说「烦恼生如来」,不可说「烦恼是如来」。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树外无香,心外无佛。如果树外有香,就是其它树的香;如果心外还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心中有贪嗔痴,称为国土秽恶;心中没有贪嗔痴,称为国土清净。经书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没有这样的事情。」不净秽恶,就是即无明贪嗔痴;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一切的言语都是佛法。如果能够心无所思而言,则整日说话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所以佛陀教导时言语不胜于静默,静默也不胜于言语,言语也不离开静默。领悟了言语和静默的人,都处于正定的状态。悟道的人说话,言语都是解脱的;未悟道的人虽然保持沉默,静默都是系缚。所以言语如果离相,言语就是解脱;沉默如果着相,沉默就是系缚。文字的本质是帮助人解脱的。文字不能系缚人,系缚是由自心而来,不是文字的问题。万法没有高下优劣,如果见到高下优劣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把不正确的方法当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过船筏得渡彼岸解脱,则非法就是正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就世俗来说,有男女,贵贱等等分别;以道来说,没有男女,贵贱等等差异。所以天女悟道后,还是不变化女性的外形;车匿证道后,也不需要改变贫贱的出身。开悟无关于男女贵贱,这些分别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脱离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内六根外六尘)。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离开自心没有佛,离开自佛没有心;也像是离开水没有冰,离开冰没有水。所谓的「离心」,不是远离于心,而是指不着于心相。经书说:「不见相,名为见佛。」就是离心相。离佛无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鱼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鱼而生。要观赏鱼,还没见到鱼,就先见到水。想要看到佛,还没见佛,就先见到心。既然见到了鱼,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经见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众生与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被贪嗔痴系缚,就称为众生;被空无相无愿所净化,就称为菩提。被冬天冷冻,就称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如果舍弃冰,就没有水;如果舍弃众生,就没有菩提。众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众生性,就是菩提性。众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乌头和附子是同根,差别是不同的时节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现差异,才有众生、菩提二个名称。所以蛇变化成龙不改变鳞片,凡人变为圣者不改变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内由智慧观照本心,外由戒律约束报身。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真实的理解了众生度佛,佛度众生,称为平等。众生度佛指的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指的是,悟解灭烦恼。所以知道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悟解;所以知道没有烦恼不能生悟解,没有悟解不能灭烦恼。如果迷惑时佛度众生,如果开悟时众生度佛。为什么呢?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众生度化出来的。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都是众生的别名。众生和无明,好像左掌与右掌,没有其他的差别。迷惑时在此岸,开悟时在彼岸。如果心空不见相,就离开迷悟的分别;既然离开迷悟分别,也就没有彼岸。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中间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脱。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又叫做应化身。如果众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时是报身,觉悟无为是法身。常常飞腾各地随机救济度化,是化身佛。断尽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若依最上乘理论是一个佛都没有的,怎么会有三个佛身呢?所谓的三身,是根据人的智慧程度来说的。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报,妄见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想断除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的人妄想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的之人内照圆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和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大道。经书说: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没有解脱的时刻。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书说: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是空言呢!人能造业,业不造人;人若造业,业力便随人俱生;人不造业,业力随着人俱灭。所以知道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日的众生凡夫,往往造业,妄言说没有报应,这个受报不是更痛苦吗。如果以为业少而心中起心动念,造作后续的业报,何时才能解脱呢?如果前心不造作,则后心无业报,哪里会妄见业报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三是没有投资属性,进来就亏,加之报团炒作,转融通等问题没解决,步步陷阱。三是没有投资属性,进来就亏,加之报团炒作,转融通等问题没解决,步步陷阱。
  • 在书店遇到了仁科奇葩的厕所卷纸书,还有落日不可描述,莫名其妙又浪漫致死,心满意足[awsl][awsl][awsl]有被catine的brunch menu惊艳
  • 同期,落实国家战略效果明显,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071.8亿元,增长40.4%;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4043.5亿元,增长43.2%。同期,落实
  • 2022 China ballroom scene The Best of the Year Awards Congratulations to: Doll
  • 也就是说目前的证据可以证明胖猫姐姐之前公布的事件跟真相应该基本符合4、谭某确实对胖猫说出一些关心的话,也说过不让他转账,但那些找胖猫开口要钱的聊天记录也是真的。
  • 司马迁承认儒道两家不对付,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境地——老子在道德经的上篇(即德篇)开首即怼儒学,“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让
  • ”被低能舍友发小作文挂空间了听说还放了我只穿内裤吹头发的视频真的给我逗笑了我还以为我待人算友善了前几天其他舍友建议我去找辅导员我都嫌屁大点事没去但有一说一,我居
  • 庐山道场 东晋孝武帝年间,远公大师在庐山创立西林寺。刺史桓伊创寺东林。慧远大师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慧永法师也参加了莲社。他住在西林寺,在
  • 油基选择了霍霍巴籽油、角鲨烷及白池花籽油,质地相对清爽,并且致粉刺性低,也进一步降低了闭口出现的概率,还保证了皮肤的正常润泽状态。并配合福瑞达的拿手微生态通路,
  • ”梁玥魂都快碎了《《《夏知许顾昭临》3好久没更今天和小蝴蝶聊到这个了 打算晚上奋笔疾书一下 最近就是淡淡的幸福 五一回来之后就去了雪滩公园和三江之眼其实没什么好
  • 这款是阿玛尼正品手表2011新品AR0292款式,细节图可在奥特莱斯商城阿玛尼手表专区找到,从中可见正品阿玛尼手表背后的LOGO刻画,以及环绕文字都相清晰有力,
  • 南宋淳熙年间(1179),西关净化院重建;嘉泰年间(1201),有水乐洞园,为杨家将后代杨存中的别圃,垒石筑亭,结构精雅,都人岁时游观集焉,但因岁久淤塞,水乐绝
  • 《幸福人生猫相伴》是动物保护倡行者张丹女士记录的自己收养的十几只猫咪们的各种瞬间,那一只只可爱的猫咪,在她的镜头下如此舒展:挤在篮子里的张大宝张二宝、有点缺心眼
  • _苏清欢安林 “小欢,那天你为什么会在安林家里……”_苏清欢安林 沈执故本想与她说清楚,可对苏清欢那双淡漠的眼,却个字也说不出。MAN1K,《苏清欢安林一》(全
  • ”哪怕公交车上空无一人司机也会把车开到终点所以任何人的离开都不要停止原来的生活人生在世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开花落夕阳西斜的美丽再遇上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你该看
  • 对跑步纪录感兴趣的朋友们,最知名的两项纪录,一是飞人刘翔在2006年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110米栏决赛跑出的12.88,另一项则是苏炳添在2022年的东京
  • 今天上午cp给我发的节日红包晚上他用另一个微信号和我说才看见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两个人没有结婚金钱方面的往来还是算的清楚一点比较好现在赚钱特别的不容易不能因为自己
  •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阿勒泰地区第六届“千里画廊·百车自驾”活动将开启旅游场景够不够反差、美食够不够吸引、旅游产品够不够有趣等,都构成了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
  • 个人隐私亲子鉴定流程:1.如果只想了解亲子关系,可以直接办理个人隐私亲子鉴定,支持线上线下匿名,无需证件预约;2.样本采集。个人隐私亲子鉴定一般为5-7天,支持
  • 所以仅这一条,内贾德、穆萨维等这类穿西装的,就不可能成为最高领袖,这里强调一下,不能成为最高领袖,不代表不可以成为总统,这一点后面具体谈。比如认为伊朗内部势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