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典:《论语.泰伯》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卿大夫之下一层。后世引申为学者、读书人。白虎通爵篇:“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言士虽先未仕,后或有爵位,当任事也。祭义郑注:“任,所担持也。”《论语稽》:“士之义,推十而任事者也(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礼·表记》篇: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在常人视天下事无与于己,而士则任天下事如己,倘非弘毅,何以胜之?”
弘:宽广、弘大。
毅:刚毅、强而能断也。毅,胜也。说文:“毅,有决也。”
重、远:弘则所存者大,故能任重;毅则所守者固,故能致远(郑汝谐)。《集说》:“所谓任重者,以仁为己任也。所谓道远者,当用力以终吾身焉耳。”
仁:人道。钱穆:“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张栻:“仁者,人之道。为士者,求所以尽人之道,其任重矣。”朱子:“仁者,人心之全德。”《后汉书》:“仁者,性之德,己所自有,故当为己任。”后汉书荀爽传论:“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是德被群生为仁。又:仁者,天德。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德即仁也。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贰者,诚也。天地之道,皆是至诚,故有不已之德。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当则天而行,故于仁亦当无一息之闲,故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已:停止。朱子:“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现代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包曰: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孔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士通谓丈夫也。弘大也。毅謂能强果断也。言丈夫居世,必使
德行弘大而能果断也。土既以仁为平生之任,此任岂得不谓为重乎?知行仁不可少时而止,必至死乃后而止耳。至死乃止,此道岂不远乎?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明士行也。曾子言士能弘毅,然後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人鲜克举之,是他物之重,莫重於此焉。他人行仁,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则死而後已,是远莫远焉。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士不可以不尚志,不可以不弘毅。弘则张大而有容,毅则致果而有济。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盖人生莫不有刚大之气,患乎不能尚志以帅之。尚志以帅之,则弘可以致至大,毅可以致至刚,故能任重而道远。《坤》言“厚德载物”,《乾》言“自强不息”,则任重者地道,远者天道。充弘毅至此,则大人之事备。礼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至此,所以不可不弘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书人知识分子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要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非常重,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

李零《丧家狗》:士不可以不坚强,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追求仁,这个任务很重;道远是因为要一辈子追求,到死方止,路很长。“弘毅”,“弘”,也可能是强字之误,“强毅”即“刚毅”。“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前文连记曾子数章,合而观之,曾子一生力行夫子之道,日三省其身,但可以仁来修明。以孝道为仁的根本,终身皆主戒惧,行孝悌,恪守“不敢毁伤”为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以显父母”为孝之终,其根本则在战战兢兢以存心,以临深履薄为基,守之至于临殁;以仁为己任,孟敬子问疾,不及病势云何,径告以君子修身为政之道,而用力于“容貌颜色辞气”之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又扬颜子由克己以至于无我之德,咨问寻求于不能者,每问于寡识者,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见贤思齐;又托寄而不可夺于大节,敦厚刚毅,气象宏大。盖心弥小则德弥宏,乃仁者,弘人道也;行弥谨则守弥固,乃贤者,诚天道也!所以能于颜子殁后,传夫子之道者也。

关于《知觉的世界》的读书笔记
一本可以细读的书~梅洛.庞蒂从人的知觉出发,论述了关于我们对于事物、生活、艺术等各方面的看法。上一次有如此看书体验的是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再一次被这种论述的方式所打动。自从前段时间开始接触哲学,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所改变,这大概就是哲学的魅力吧。看到最后,真心希望哲学能成为每个国家义务教育里的必修课程,就像法国所做的那样,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摘抄:

在检视了空间之后,让我们着手检视那些填充了空间的物本身。就此,若去查考经典心理学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里面是这么界定物的:先是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呈现给了不同的感官,然后再由理智的一个综合行为将这些性质统合为一个体系一这就形成了物。例如,柠檬就是这个两头鼓起的椭圆的形状,再加上这个黄黄的颜色,再加上这个凉凉的触感,再加上这个酸酸的味道……然而,这一分析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这里有什么是能够把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和所有其他的性质统一起来的;而实际上,我们是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的:柠檬是个统一的存在,它所有的性质都不过是这统一的存在的不同表现。只要我们还把物体的各种性质看作属于视觉、味觉、触觉等截然分疏的世界的,物体的统一性就一直会是神秘难解的。然而,在这一点上,遵从歌德的指引,现代心理学已经注意到:物体的任何一个性质都远非严格地独立的,而是都拥有一种情感意谓(une signification affective),这情感意谓会将此性质与所有其他感官的情感意谓连结起来。举例说来,正如给房间挑选过壁毯的人都知道的,每种颜色都会氤氲出一种情绪氛围,都会使这壁毯或忧郁或明快,或阴沉或昂扬。既然不仅颜色是如此,既然对于声音和触觉来说亦是如此,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某一种声音和温度。正是因此,当向盲人描述一种颜色时,盲人可能会通过把此颜色类比为某种声音来想见此颜色。因为人的经验赋予了性质某种情感意谓,所以一旦我们把一个性质放回到人的经验之中,那么这个性质何以能够和其他那些它原本与之毫无关系的性质发生关联也就变得开始能够被理解了。

在我们试图找回我们在生活的经验中所领会到的那个世界的努力中,所有那些古典的艺术法则都被打破了。关于绘画的古典教条是建立在视角主义之上的。所谓视角主义就是说,比如当画家在面对一片风景时决定只按照最传统的画法把他所看见的在画布上再现出来:画家先是看见了他身边的树,然后他把目光放远,投放到前方的路上,再然后将目光投向更远方的地平线;如此一来,根据目光每次所投注的焦点之不同,其他物体的外观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在画布上,画家所试图完成的不过是所有这些各异的视图所折中调和而成的产品,画家不过是在试图给所有这些各异的知觉找到一个公约数,也就是说画家并不是在给出物体呈现给画家的尺寸、颜色和外观,而只是在试图给出物体为传统绘画规则所规定下的尺寸和外观,也就是说,当把目光投注于地平线上某一个固定的点时,当风景画中的一切线条都因而从画家出发奔向这个点时,物体所呈现出的尺寸和外观。如此这般画出来的风景就会显得平静、端严而可敬,因为这些风景是被一个投注于无限远处的目光所固定住的。这些风景是与我有一段距离的,观看者是没有被卷入其中去的,这些风景是彬彬有礼的。观看者的目光从这些画中风景上从容地掠过,这些风景画中不会有任何令人不悦的东西来扰乱观看者那无上的从容安闲。然而,上述方式并非世界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方式。世界实际上是在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中呈现给我们的,而这与世界的接触正是知觉给予我们的。每时每刻,在我们的目光流转于现实场景中的时候,我们都必然只能从某一个确定的观点出发,而这些前后相继的瞬间之所见,无论是关于哪一个风景区域的,都是不能够简单地相互叠加起来的。画家如果想成功地彻底控制住这一系列的所见并从中提取出一个永恒的、唯一的风景,就不得不破坏掉自然而然的看的方式。比如画家就必须得时不时地眯起一只眼睛,借着铅笔去目测清楚一个细节处看起来到底有多大--然而这种做法难免就会改变这一细节本身--然后把这些都置于一个分析性的看之注视下,并进而在画布上构建对风景的再现。如此这般再现出来的风景完全不符合任何自然而自由的看,这般再现出的风景宰制住了自然的看之动态的开展,并且,这般再现出的风景还取消了这自然的看之律动和生命本身。自塞尚以来,很多画家都开始拒绝再遵从几何视角这一规则,因为他们想要重新抓住并再现出风景在我们眼底下的诞生本身;因为他们不再满足于去做一个分析性的报告,而是想要重新融进并采用知觉经验的“作画法”(“style”)本身。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时被看到的;若要在这些画里的不同空间部分之间游动目光,永远都是要耗费时间的;在这些画中,存在不是现成地被给予了的,而是通过时间显现或浮现出来的。

塞尚就曾说我们当能够绘画出树木的气味。在相同的意义上,萨特曾于《存在与虚无》中写道:每一个性质“都在揭示出物的存在”,他接着说道:“柠檬(的黄)贯彻于柠檬的所有性质中,且其每一个性质都是贯穿于所有其他的性质中的。那黄黄的正是柠檬的酸,那酸酸的正是柠檬的黄;我们吃糕点的颜色;而且糕点的味道也在向我们所说的饮食直观揭示着糕点的形状和颜色……泳池中水的流动性、温热感、泛蓝色以及涌
动态,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都一下子就在所有其他性质中被呈现出来了。”

每一个物都向我们象征着某种特定的行为,都向我们提示着这一行为,都激发着我们或正面或负面的反应。正因此,从一个人装点布置其居所的方式,从他所喜爱的颜色,从他所爱去散步的地点就可看出此人的品位、性格及面对世界和外部存在的态度。克洛岱尔就曾提到,中国人会用石头建筑园林,其中的一切都干枯而惨淡①。如此这般对环境的石化所透露出的是对生之茵润的否定,也就是说是对死的向往。那些郁结纠缠在我们的梦里的物同样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与物的关联并非一种遥远的关联。每一个物都向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诉说着什么,每一个物都穿着人的品格(顺从、温柔、恶意、抗拒),并且,物反过来也活在我们之中,作为我们所爱或所恨的生活行为的标记。人驻于物,物也驻于人--借用心理分析师的说法就是:物都是情结(complexe)。塞尚亦持此观点,他曾说绘画所力图传达的正是物的“光环”(“halo”)。这也是现代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的看法。我们现在就以他为例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萨特曾在一项关于蓬热的研究中写道:“物居住在他那里已经年历岁,物居有着他,物似地衣般覆盖住了他记忆的基底,物就在他那里……他现在努力所要做的就是从自身之深底钓出这些丛生的巨物以使它们出现,而不是对它们作严密细致的观察以确定它们的性质。”比如说水--当然,不仅仅是水,所有的元素都是如此--其本质并不在于它可被观察出的性质,而在于,关于我们它到底向我们说了些什么。
蓬热就是这么评论水的:
“水白、亮、无形、清凉、被动,执拗于它唯一的堕落--重力,用各种绝招完成这种堕落:包抄,穿透,腐蚀,渗透。

堕落同样作用于水的内部:不断地坍塌,每时每刻都在放弃各种形状,一味地卑躬屈膝,四脚八叉地趴伏于地,如尸首,像某些教派的僧侣……

我们几乎可以说水发了疯了,它歇斯底里般地唯重力是从。这个需求控制着它,如同一个根深蒂固的执念……

液体从定义上讲执着于服从重力而不是执着于维持自己的形状。为了服从重力它拒绝一切形状。这一根深蒂固的执念及病态的顾虑使它完全失态……

水的不安定:能感觉出最细微的倾斜变化。连滚带爬地跳下楼梯。活泼快乐,幼稚地顺从。当降低这边的高度以召唤它时,它立马就跟过来了。”
(引于《采取事物的立场》)

① Paul Claudel,Connaissance de IEst(1895-1900),Paris,Mercur
de France,190è; rééd1960p.63:“正如景物之美实非草木和枝叶的颜色所构成,而是由线条与地势之起伏掩映所致,中国人真的会只用石头建园子。如此造园就好比是在雕塑,相形之下,寻常造园法则类于绘画。堆叠山石,以创造人工景观。从确定轮廓和形态来看,用石头似乎要比用植物装点更服帖更适宜它们的层次和外貌的变化令人感觉到高度和深度曲折和突兀”一-编者注。(中译文请参见《认识东方》徐知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页。-中译注)

加斯东·巴什拉将这种分析拓展到了所有的元素中。听众诸君会在他一系列关于气、水、火和土的著作中发现这种分析。在这些著作中,巴什拉把每一种元素都看成了某一类人的心灵家园,看成了此类人魂之所牵梦之所萦者,看成了主导此类人生活的那一为其所最钟爱的境域,看成了那赋予此类人以力量和幸福的自然圣礼(sacre-ment naturel)。所有这些研究都有赖于超现实主义。长达三十年,超现实主义力图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体中--尤其是在那些我们失而复得的、弥足珍贵的物件中--寻找那“欲望的催化剂”或者,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所说,寻找人的欲望于其中显现自身或曰“结晶”的地方。所以说,这是个相当普遍的趋势:不再把物和人之间的关联设想为一个享有着至高权威的精神和一个例如笛卡尔的著名分析中所呈现的蜡之间的那种距离和主宰;而是终于意识到了:这关联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白,这关联是一个令人目眩的接近,这接近使我们不能把自己视作与物完全撇清关系的纯粹精神,使我们不能把物界定为与人的性质没有任何瓜葛的纯粹对象。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我们学到了: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的时候--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然而,这样我就不是在知觉了,而是在下定义。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所有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因为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然而,一旦我们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正是这些符号和细节向我显现了意义,以至于正如被知觉到的物那样,艺术品也是要去看的、要去听的,任何的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和分析--无论这分析作为对知觉经验所进行的事后盘点做得有多么完备--都不能取代我对此艺术品所进行的直接感知经验。这一点乍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明白无疑。

曾国藩写下的5句话,句句经典[鲜花]

不妨认真读一下曾国藩的这五句话,它会让你醍醐灌顶。

01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认为,立志高远,方能把自己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梁启超曾经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育孩子们,希望儿女们不要在意将来成就如何,不要急于抵达目的地,尽管用心做好当下的一切。

只要你奋斗了,成功应该自然而然地到来,退一步说即便没有得到成功,只要你奋斗了,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遗憾。

付出的过程是愉快的,不仅仅是因为目的地,而是因为全身心的那种充盈感。

人生所求不必太多,但去耕耘便是一种财富。

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做人、做事,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持久的发展力。

02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

过去的不再留恋,现在的不胡思乱想,未来的不去迎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

有人提着一个精美的罐子赶路,结果在路上不小心被碰碎了。

同行的人看了唏嘘不已,为他感到无比惋惜。

可罐子的主人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转过身就开始继续赶路。

问及原因,他豁达一笑:“已经摔破的罐子,何必再留恋它呢?”

事情发生了,不必纠结,既然无法改变,何不坦然面对。

只有正视现实,才能为了当下的每一天而全力以赴。

林清玄曾说:当我们活在当下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花开有期,燕过有时,所有的事情都是急不得的。你要学会耐心等候,静心生活。

把握好每一个当下,你自会在水到渠成中,收获最好的答案。

0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普通人,不能懒。有才能的人,不能傲。

一个惰,一个傲,古今天下多少人都栽在这两个字上。

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10岁就辍学在父亲的店铺里当学徒工。因为勤奋,开了自己的印刷厂。

他的朋友说:富兰克林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我从俱乐部回家的路上,看见他还在工作,而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又开始工作了。

一个人虽然普通,若是勤勉从事,他将站在君王的面前。

一个有才的人总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就会自负自大、故步自封,陷入自我膨胀里不可自拔,最后无药可救,导致失败。

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了很大功劳,所以在军中很傲慢,后来甚至经常唤曹操的小名,导致曹操手下的许褚看不下去,找机会把他给杀了。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

庸人惰,废;才人傲,亡。

04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屑做小事,大事又做不好,其实把小事做好,大事自然水到渠成。

佛法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物”。

狮子是百兽之王,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即使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使出全部力量,绝不放松。

这就是狮子精神,要猎取食物,它都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细心谨慎的动作。

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当其决心动作时,无论对象是人,或是一头小老鼠,它都要施尽全力来博取。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古语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又能在小处精明的打磨,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05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天底下没有绝对的易境、顺境,如果得意忘形,坐吃山空,都会让顺境消失殆尽。

所以,在顺境的时候,想着去善待他人。

华为总裁任正非面对一次次的逆境,表现出的沉着和乐观,让我们看到了他非凡的胸襟和气度,令人钦佩。

己顺,示人以平和;己达,示人以谦恭;己喜,示人以沉静。

即使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至少可以做到不张狂、不招摇、不炫耀。

古语:“顺境能节制,逆境方坚韧;智者不以境役心,要以心制境”。

不因顺境故步自封,不因逆境一蹶不振。

把握好这两点,便可无惧命运的跌宕和风浪,安享任何精彩与荣光。

(图文均来自:职场管理学 作者佚名 版权属于原作者)#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晶晶生活日记# 昨天回上海的飞机上想到今天可以见到老多老王 嘴角上扬了呢 今天终于在厦门汇合啦 嘤嘤大海真的很有力量诶!【策划老王每日咨询日记】 日记:今天老
  • 经审讯,违法嫌疑人交代了在疫情期间,利用群众对口罩需求量增大的情况,在多个微信群内发布销售口罩的虚假信息,致使新宾县五个乡镇6名群众上当受骗的违法事实。金博又带
  • !!
  • 我高兴地说那我带你的车他说,坐下。 莫原本是说他本周要回到父母家,我只是打电话说我不能回去。
  • 分享一波宝藏店铺✨SKENIKOS这家是我很喜欢的博主的同款店铺(据说好像是他们家的店,不太清楚)总之就是很好看,不过对于学生党可能有点小贵~✨废柴又来了这家店
  • “你们两个走到他们前面,再回来,最后正面确认体貌特征,一定不能抓错人,你们三个去东侧,一会对他们包围抓捕……”不出意外,数名作案人员终被抓获并移交辖区派出所,让
  • 六、院党组再部署、再强调、再要求1.各部门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召开部门会议,将院党组会议精神传达至本部门每一位干警,要切实增强部门干警的安全意识,对有可能出现安全问
  • 杨幂说她很多年不吃碳水了 而普通人还在叫嚣着所谓的营养均衡 所谓的不吃碳水不健康[捂脸] 明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品质都没你高吗?让现在心慌的我因为她话内心有了些许
  • 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
  • 360元就可以开【脉宝云店】适合任何职业、年龄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奢侈品都有,全球直采,假一罚千;马上还将开通宾馆、餐饮、旅游、水电费缴费、航空等;无论是自购
  •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 全市国有收藏单位馆库藏文物近2万件,深厚底蕴浸润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提出,博物馆已逐渐融入到了城市的发展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朴
  • 好想到处旅游,要是我咋样都不会感染就好了→我可以穿太空服旅游(当然不行会热死)→要是有个隐形隔空罩啥的就好了→要是有一颗药丸吃了不感染就好了→现实点,要是打一针
  • 5 4 3 2 1 阿源 二十一岁生日快乐[蛋糕]我的宝贝 时间匆匆 那个曾经用小奶声在地下通道唱歌的你就长大了 又陪你又过了一年 现在的王源是一位很棒很棒原创
  • ”原来纣王和妲己两人是真心相爱,就简单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不介意你是谁,但这份爱存在的可悲又可恨……“不得不骗的爱情,心知肚明的昏庸”也好似告诉我们,“爱会平等
  • #仙道贵生# 【太上老君十四字养生诀释义】这幅联语刻在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的《道德经》碑石之侧。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其中有七个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
  • 孤零一人只有一只15岁猫咪陪伴的女主,和一心只为工作的公务员男主先婚后爱的结婚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孤零一人只有一只15岁猫咪陪伴的女主,和一心只为工作的公
  • [小红花][小红花]DAY 3 今日,采访团成员李长洲采访了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医学生,了解到面对沈阳的突发性疫情,群众积极配合采样工作,减少外出,整体重视
  • 中海首开拾光里 售楼处热线☎️010-5332 6969 以夏日的热忱 ✍️书写奋进新章✍️ —— 中海物业 —— 让您和家人买的放心 住的舒心 热销不停
  • 最近被这段话治愈到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无法理解的恶意,会感到失望,但是只要过去了,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是在提醒你不要成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