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嘚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于缘中,道言中黄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炼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炼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鼻子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自然透入,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几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而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摘自:劝学网——道家思想

追求宁静人生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静中触景,于“于无声处听惊雷”。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泰,沉默从容,笑对人生,洒脱生活,往往要比气怒攻心,心烦意乱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人生的一切。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炼静为入手。一个人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心绪不安,就会一事无成。

追求宁静的心境,清醒的人生,曾经是多少古人、现代人于世俗中,于滚滚红尘中,于芸芸众生中梦之以求的……

静能排除杂念,宁静以致远,则专心致志,将智能、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而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情感纠葛、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不适当调节心情、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着性子,小事生烟,大事冒火,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弄得自己坐卧不宁,别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所以,与其紧张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先凝神静下心来。

陶冶性情,需要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先哲说,“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静以修身”和书上所谓“闭门思过”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享受生活,需要宁静。生活需要鲜花掌声,灯红酒绿,歌舞喧腾的繁华热闹,但热闹之中,往往包含着捧场和虚假,热闹过后,留下的常常是无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宁静才是一方净土,不但能为你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修身养性,需要宁静。人之一生,为生计而忙碌,为感情而纠葛,为世俗而心烦……每每遇到这些,心底却无不渴求生活的平静。谁都希望能一身平安、顺心如意、朋邻和睦,日子过得安宁、祥和、宽松、愉快、洒脱。所有这些,处于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修身,更需要清静的心态去养性。

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情感世界,只要你保持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守住一片温馨的宁静,于宁静中明晰一切,于宁静中陶冶情操,就能修好身,养好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轨迹。生命将会变得更加纯净,生活将会更加绚丽,人生将会更加辉煌。

宁静难得。宁静源于内心,但是它的敌人也源于内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细细说来,宁静有五大敌人,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贪婪之心、骄傲之心和野心。

有野心的人,肯定得不到宁静,因为他总是树立一种高不可攀的目标,非得要不断拼搏才行。有野心,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而不满则永远得不到宁静。心灵的宁静,首先得有一种对人生的满足感,不企求更高生活目标,只图自己一日三餐,心灵保持自由自在。

贪婪之心则来自欲望,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有的人终日被欲望搅得心神不安,躁动不已。得之,则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不得之,则朝思暮想,劳心劳神进行策划;如此怎么能得心灵的平静呢?

嫉妒之心更是人心恶念丛生的根源之一。它会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人的心,然后再把毒液吐向别人,这种人心烦意燥,最不平静。

功利之心,更是人心疲惫的重要原因,老是不断计较自己的得失,为一分一毫费尽心思,忽喜忽忧,心理一点都无超脱,人生也就根本无平静而言。

骄傲之心得时时处处保护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看不起别人、指责他人的同时,必定也会招来许多不愉快的回报,人生必不平静。

这五大敌人都来自人之内心,所以克服它们很不容易,人只有摆正自己心态,你便会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生活、你感觉到每天都阳光灿烂,从而能完全地放松身心,享受那美好的人生。转载

夏大士念佛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乙未年的春节,正月十三,夏老师关于念佛的一次开示。

过去老师每个礼拜到我家一次,很多人都能参加,这样的道场现在很难遇到,解放了嘛。

今天是殊胜又殊胜,有人能讲,还有人能听,有道场,鲜花庄严,同修又能聚会,这里头有殊胜的因缘啊。

因为当时我那儿做道场,所以夏老师常去。

那儿的地都成了金刚地了,这种话夏老师不止一次说。

底下就讲到佛号了。

这一句佛号,能够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话。

他特别赞叹净土法门,他说了四句,夏老师这里引用了两句。

“ 净土法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

不要离开佛法,可以行世间一切法。

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要把世间法都扔掉,而能证佛法。

所以这个法对在家人非常契机。

《无量寿经》中,说完文殊、普贤、弥勒几位大菩萨后,

“ 德尊普贤品 ”,一开始就说到贤护等十六正士。

十六位正士是哪些人呢?

正士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萨,不止是十六位,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的上品。

贤护大菩萨,是位等觉菩萨,他降生在印度,一位大户商人,很多经典都提到他啊。

还有其他几位正士,都是从它方世界来的,替佛弘化,现居士身。

所以这个法门特别适合在家居士。

为什么呢?

不要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

不必离开世法而证佛法,画画啊,写字啊,设计电脑等等,

哪一件事能防碍你修行,世间的事都可以做。

所以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当今这个时代。

大家都能够去生产,都能够在社会上做工作,

不用关着门去修持,所以它特别契机。

不管将来社会发展成什么样,净土法门都能适应时代。

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法灭。

佛法住世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有四千年,
一种说还有九千年,
净土法门都能契机啊。

所以夏老师说 “ 这一句佛号,即是不离世法而证佛法 ”。

就这一句佛号就可以证佛法。

这一句佛号,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念。

古代有一位黄打铁,只会打铁,不识一字。

拉风箱时,南无阿弥陀佛……,

打铁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三年之后,站着说了四句偈:

“ 咛咛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至,我往西方 ”。

说完后站着立化了。

不废世间法呀,他还是照样打铁,而证了佛法嘛。

夏老师的话,“ 但能不忘,即是功夫 ”。

刚才有人说,念得时候还有些妄想,没关系。

只要这句佛号,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

妄想刚钻出来,不跟着它跑,这句佛号马上就接上,这个不碍事。

必须得有个地方才能修,即是将世法佛法打成两截了。

非得有个地方,有个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两截了。

不需另外找一个环境,什么地方都可以修,干什么工作都可以修。

佛太慈悲了,净土法门是佛不问自说的。

《阿弥陀佛经》不是谁问的,佛自说的。

佛告诉大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怎么做才能去。

为什么佛不问自说呢?

就是因为它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师的话,“ 一句佛号称为显亦可,密亦可 ”。

这一句佛号可以称为显教,说它是密教也可以。

佛号即是密咒。

净土法门是密宗显说。

把密宗公开了显说,就是净土法门。

夏老师的话,只要佛号不断,在烦恼、苦痛、欢喜中,不忘即是功夫。

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只要抢救,救一句是一句。

这话说得非常恳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已经成功一半了。

抢救,别管它是有妄想还是没妄想。

如果不抢一句是一句,以后还不一定有什么麻烦呢。

能抢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了,也许能念个一千句,一万句。

“ 抢救 ” 这两个字,大家要好好体会。

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

“ 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

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

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

这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不能证正觉 ”。

念佛念到成片,就是能有一片很清净。

再进一步,就是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这不大容易达到。

事一心,就是老有这一句。

无论在干什么,无论什么时候,这一句都不断啊,见惑、思惑都没了,就到了事一心。

这个很具体啊,所以佛法是最科学的东西。

有很多人乱来,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要说证到了事一心还有见惑、思惑,那就不是。

理一心要破无明,这句佛号是破无明最好的方法了。

理一心就是破无明了,就是证。

念佛成片就是证。

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老记得这句佛号,老把它当做主要的一件事。

我常常说,不要求你把佛法当做唯一的,

只要求把它当做第一件事,这个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要求你把它当做唯一的,别的都放下,那只能专心去修持了。

现在不做这样的要求,不符合时代,也不符合现在人的根器,而且这么做也不见得就好。

只要求你把它当做第一,把它照顾好,还有第二第三啊。

但在有矛盾的时候,你要保持第一啊。

两个要选择的时候,要保证第一,放弃第二。

就这个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证。

这个事咱们都能做得到啊。

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

大家老说证,这就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就不能证正觉啊。

“ 不忘 ” 也做不到,“ 成片 ” 也做不到,还想成佛就不可能了。

夏老师的话,“ 第一步证,就是要从这里证起。

不一心不乱,也能往生。

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 ”。

所以我们修持还是要专一点,不要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管什么还都有一点,其实一法就是万法。

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个字,生处熟,熟处生。

贪嗔痴咱们太熟了,我们修持让它生一点。

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太生了,就是让它变熟一点。

就是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老想不起来。

要熟处变生,生处变熟。

要想生处变熟,你就是老提这一件事很容易变熟。

一会这儿,一会那儿,那就不大容易熟了。

所以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

应当要老念,苦也念,乐也念。

不必要一名顶一句。

我过去就用追顶法,一句顶一句,不是必须的。

一句顶一句的好处呢,不给妄想留缝,就是紧了一点,不必老是这么念。

心中老有这一句,这一点不大好体会。

不是一句顶一句,那心中怎么会老有这一句呢,慢慢体会。

只要心中老有这一句,就是一向专念。

所以有的时候要体会,就是去把当时打掉的什么话,都体验起来。

只要心中老有这一句。

夏老师的话,“ 一向专念是因,一心不乱是果。

一向专念,人人能办 ”。

还有些人不能办的,那只是他不肯办。

还有人说身体上有缺陷,我 “ 抢救 ” 不了,没有这回事。

所以老有这一句,佛法时时现前啊,时时心里头都有佛法。

夏老师说,“ 佛法能够时时现前,尘劳就处处解脱 ”。

时时都有佛法,处处都可以解脱尘劳啊。

底下这几段话做证明了。

夏老师讲了念佛,这句佛号就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一句佛号当下即是常寂光。

这是很殊胜啊,为什么呢?

夏老师说,正念相续就是 “ 常 ”。

念头是正念,一念接着一念就是 “ 常 ” 啊。

湛然不动就是 “ 寂 ”。

就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清湛极了,

这里没有动摇就是 “ 寂 ” 啊。

光明遍照就是 “ 光 ”。

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华里啊。

有人说,你修得好有一尺多高的光,

其实这些都是诽谤,我听了很不高兴。

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

有人就喜欢找这的人看。

当然这一句佛号就是常寂光。

“ 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

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

“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 ”。

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是妄,不是精进。

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

真正的佛法,没有思量的地方。

这些话都不是夏老师自己说的,多少经典都是如此,这是个总结。

就看你肯不肯接受了,相信不相信了。

“ 常思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陷 ”。

常常想着净土就在眼前,老当眼前就是净土,你在日用上头头没有欠缺的。

这就是净土,香光庄严,这就是佛法。

最后夏老师说了一句偈子:
“ 坚持正念相继不断 ”。

贵在坚持要相继,关键在相继。

所以刹那的见法也不是难事,就是相继大难。

坚持正念相继不断,这样的话怎么样呢?

“ 常寂光中时时相见 ”。

彼此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

常寂光土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称为常寂光。

凡夫往生,只是在凡圣同居土。

断了见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余土。

破无明,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

四十二品无明,这里是很深啊,无明破了一层还一层。

破一层就可以分证常寂光土,全破净了就是佛了,究竟的常寂光土。

那么,只要正念相继不断,就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

“ 虽隔万里无异对面 ”。

虽然相隔万里,跟在对面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常寂光中时时相见,虽隔万里无异对面。

“ 如人饮水自己体验 ”,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冷是热的,自个知道。

因此,我们说佛法是真实不虚。

今天啊,有这么殊胜的机会,我有二十几年没到这儿来了。

当年,夏老师说这些开示的时候,就坐在那面,我就坐在这个位置,就在这个屋子里。

今天我很惭愧,主要讲了夏老师的两段偈,全拿出来讲时间不大够,把重要的拿出来供养大家。

那么,在目前这种形式下,这样的聚会还是很稀有的,应当珍重。

我搁耽大家不少时间,向大家道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家店搜集了全球各个领域顶级的‭‮食‬‬‭‮厨上加材‬‬师团队精湛‭‮的‬‬‭‮烹艺工‬‬‭‮出饪‬‬‭‮一‬‬道道美味极品溏‭‮鲍心‬‬鱼|选用南非6头干鲍,
  • 红配绿的眼线笔来啦~这两个色系的眼线笔真的是我在彩色眼妆中用的最多的色系今天分享手头上几支,BTW比起眼线液笔我还是个坚定的胶笔爱好者♠PIARA 05:笔芯细
  • #世界艾滋病日#,了解,预防,消除歧视↓ ​via@人民日报【远“艾”近“爱”--华州看守所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在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为
  • #天津疫情# 【天津本轮本土疫情第251-300例阳性感染者涉及主要区域和场所公布】记者从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截至3月17日24时,天津市本轮疫情累计报告
  •   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当你学会了专注,人生就会有更多可能。  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当你学会了专注,人生就会有更多可能。
  • 而买房给补贴,送工作,送学位,甚至让公务员亲自下沉到乡镇推销卖房,并设置考核绩效,这种全国独创的玩法,估计也会让一堆城市懵逼:原来救市还可以这样玩!#房地产#
  • 写给未来女朋友的第349天,今天是11月7日,今天是休息的一天,还好没加班,可以好好的耍一天,太舒服了,先说说昨晚吧,昨天晚上我真的像个nc一样,从花卉园冲到了
  • 我觉得动物有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只是对于喜欢动物的人来说)你觉得是你在养它可大部分是它在精神上治愈你它会在门口送你离开又会在门口一直等你回家伤心难过的时候它就
  • [1]淄博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2];作为地域名称,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1945
  • #排球少年[超话]#【出】黑尾铁朗 p1官谷盘出不拆红圈需捆 p2同人按色块可拆 凹可直拍 不包邮多退少补 抱猫挂件有划痕 其他的状态良好 p2左上的黑卡系列同
  • 只是一个一岁两个月的孩子,在他很渴望的事情上,愿意耐心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好像忽然间懂了很多,听得懂“道理”看得出我的“不开心”。所以不必过于苛责自己,努
  •   经多方流调,近期我市新增新冠阳性感染者被隔离管控前活动轨迹基本确定,现将涉及和平区的主要区域和场所公布如下:  天津保利广场(和平区福安大街与禄安大街交口)
  • 祝天下所有的乞丐改变命运!祝天下所有的乞丐改变命运!
  • #为什么人人都追求买车##汽场全开#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汽车属于消耗品,从入手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贬值,但饶是如此,身边总有人在买车,即便是国家出台限购政策,也
  • 3、云端享受书香——菏泽市图书馆第25个世界读书日活动纪实4月23日,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菏泽市图书馆围绕“云端享受书香”的活动主题,充分发挥数字
  • 我再也不会晚上看照片了[苦涩]每看一张都好像你们在叫我婉好大儿,超级温柔,狗蛋儿,还有刚认识叫我珊珊晨曦从手机抬起头,哎,蛋蛋章节从床下叫我,蛋子41贱嗖嗖,狗
  • ——马薇薇6、你的孤单与否并不是你的父母唯一在乎的东西,他们在乎你的成长,你的发展,在乎你在人生路上的重重阻碍,甚至比你自己还在乎——姜思达7、世界上有那么多可
  • “该项目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还实现了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各环节监管全覆盖、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从源头上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该项目依托中国移动5G网络,将养殖
  • 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个案,我觉得是对治现代人苦闷之病的很好药方,一个人在心理上不能得到解脱,往往是沉陷其中,不能自拔的结果,若愿意转一个弯,天地就自然清朗了。
  • 爸妈可以为宝贝Pick“低敏”亲和的高品质口粮[好喜欢]【Biostime合生元澳版“金水滴”幼儿配方羊奶粉】*[星星]100%羊乳蛋白**,小分子更亲和[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