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宿世道缘#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https://t.cn/Evk4evd

布施可不是
“ 给 ”
这么简单的事!
一定不要理解差了

六度即是六波罗蜜,
“ 度 ”
的梵语是
“ 波罗蜜多 ”,

字义是
“ 到彼岸 ”,
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
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

《增一阿含经》序说:
“ 菩萨发意趣大乘,
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
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无极观诸法。”,

即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和智慧。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
即是六度波罗蜜,
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六度中的
“ 布施 ”。

布施的三种分类

① 财施
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
或资助慈善团体。

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
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 无畏施
我们令众生不害怕,
无恐怖,
无灾害,
称无畏施。

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

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

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③ 法施
以世间的善法,

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
劝导人们修善断恶,

离苦得乐,
乃至涅槃,
称为法施。

生活中我们可以时时
“ 布施 ”

我们在平时
“ 布施 ”
并不是简单的捐钱这么简单,

一定不要理解差了,
对学佛修行很重要。

除上述三种布施外,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可以做到
“ 眼施 ”
“ 颜施 ”
“ 言施 ”。

① 眼施
—— 多看别人的长处

寂静法师开示:
看人优点是聚灵,
看人缺点是收赃。

眼布施,
就是用善意的眼光,
给人温暖。

当你眼中皆是他人的长处时,
就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欢喜,
每个人都会给你善意。

懂得与人相处,
便会结识更多的善缘。
② 颜施
—— 多以笑脸示人

《华严经》
中有这样一句话:
“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

心中的善意,
体现在脸上。

有时仅仅只是一个微笑,
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很多时候,
往往只是一个微笑,
就能将善意的种子根植于他人的心田,
在不知不觉间,
结下意想不到的善缘。

③ 言施
—— 多说随喜赞叹的话

《菩提行经》曰:
“ 与世亲非亲,
悦颜先慰喻,
如是常自制,
心念恒不舍 ”。

意思是说,
世人不论亲近与否,
都应该鼓励宽慰人心,
才能修菩提,
得吉祥。

佛家有个词叫:
爱语,
指的是慈爱的语言、
态度与表情。

一句好话,
可以使人心生欢喜,
充满信心和希望。

爱语由心而生,
是一种不需要花费金钱的布施行为。

爱语,
是以善意为种子,
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 布施 ”
要有智慧

《菩萨本行经》说:
“ 若有众生,
不能至心施,
不能以恭敬心施,
不能以欢喜心施,

或贡高自大而施,
或受施者,
信邪倒见,

譬如耕于薄地,
下种虽多,
所收甚少。”

说明布施的发心和方式很重要,
布施的心态不对,
布施的对象有邪见,
对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处。

① 布施要有恭敬心

有一个成语叫
“ 嗟来之食 ”,

原指悯人饥饿,
呼其来食。

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
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

对一个饥饿的人说
“ 嗟,来食 ”。

饥饿的人说,
我就是不吃
“ 嗟来之食 ”。

终于不食而死
(见于《礼记·檀弓》)。

这就贡高自大而布施,
认为自己了不起,

“ 你们这些快饿死的人,
我有很大的优越感 ”。

这就是没有恭敬心。

所以我们做义工也好,
对任何人提供帮助也好,
不要有无谓的优越感。

因为我们必须要仰仗众生的相状,
才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

我们要心生感恩、
恭敬。

② 布施要有平等心
“ 平等 ”
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是人间社会的宗要,
也是佛法的根本。

在佛教经典里,
有关
“ 平等 ”的义理非常多,

《华严经》举出十种平等:
一切众生平等、
一切法平等、
一切刹平等、
一切深心平等、
一切善根平等、

一切菩萨平等、
一切愿平等、
一切波罗蜜平等、
一切行平等、
一切佛平等,

菩萨若安住此法,
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布施时,
不但有恭敬心,
要有平等心,

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持有平等的态度。

面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
不起怨恨报复心;

面对与自己关系好的人,
也不生贪爱心;

面对动物,
我们也要用平等心去对待,
不生任何分别心。

③ 布施要有慧眼
假如你的被布施者是一个邪知邪见的人,

那么这样就等于你在一个很贫瘠的土地上耕种。

下的种虽然多,
但所收获的却是很少。

这叫
“ 施多福少 ”。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佛教所说的
“ 同体大悲 ”,

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

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伸出自己的双手,

或给予救济,
或给予鼓励,
或给予依止。

要感谢被帮助的人,
正是因为他们,
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

因为这样的机会,
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

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
“ 境由心转 ”。

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
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

那么,
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
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本文参考书目:
《增一阿含经》
《菩萨本行经》
《华严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晚20:00,方太携手董宇辉打造的“与辉同行”直播间,将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主题,引领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独特风味。在直播间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董
  • 今晚给我讲了技能简介 改快捷键 任务栏 还给我找了两个宏已经会飞起来赶路啦 (蓬莱真的太好玩了 一脚飞上天空)目前在太原准备明天搓搓桩子(苍蝇搓手) 图片是老师
  • 在天镇县,亲子鉴定的费用因实验室、服务类型和检测的复杂度而异。在采集样本时,建议与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沟通,以确保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采样,避免因采样不当导致鉴定失
  • 5.真正有用的东西,一般规律只是给你启发,你得根据你的“位置”具体的运用。#我和理想l6的日常##男人各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为了防止你上头,偷偷告诉你20个人性
  • 对于受持《法华经》的人,你不知道也就算了;如果知道,那么『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他不管在哪里,你都应该向他顶礼。要正确理解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良苦用心,不可以断章取
  • 他们与生俱来就怀有一股不受桎梏的自由情操和傲骨,谁也无法驯服他们,只有靠自己才能与生存。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天蝎人永远只依靠自我的力量,不受任何外力的驯服
  • 水幕下的猫咪在夜晚会显得格外醒目,水幕和夏季,再合适不过啦~-这个夏天,在关前街,吃喝玩乐都可以给你解决和小澳一起来澳门过夏天吧⛱️#澳门美食##关前街##夏日
  • 小孩子说,妈妈说过,如果有大人找你帮忙,千万不要理他,因为如果大人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会寻求成人帮忙,而不是比他还弱小的孩子帮忙。老师就问这个小孩,你怎么知
  • 从歌手到演员再到综艺,杨超越正在用属于她的方式传递着突破边界、勇往直前的无限可能,给自己也给每一位想要超越自我的梦想人。同时,篮球世界杯官方助力大使的身份也让杨
  • 从系列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系列是全线为现代女性所打造的系列,也足以说明,当今女人在腕表领域的份量了。[某某 系列梳理]在之前为大家归纳了格拉苏蒂的20世纪复
  • .:*・° ✰.。.:*・° ✰.。
  • 也慢慢找回了记忆和力量记忆复苏过程中江狸经常想起捉妖师,还让陆慎言大大吃醋无数次(感觉吃醋得有点多了……)最后发现是自己啊,笑死说说神仙们的灵兽吧,神仙们饲养的
  • 316材质更放心,吸管直饮都可,广口设计,适合多种冲泡方式【退货运费险】#锋菲[超话]# 书接上文 又见Audi活动 一晃而过已经接受复合祝福十年啦~一起来回顾
  • 御寒 一个人对食物的战斗能力真的有点弱 想吃的很多 但是很快就饱了 (其实单餐吃的也不能算少对吧..)牛肉汤还没喝 但是决定先不喝了 早餐一碗胡辣汤其实已经超级
  •    发展历程1988年:注册成立了求精电子元件厂2000年:注册成立了朗诗德电气有限公司2001年:朗诗德第一台壁挂式管线机诞生2007年:朗诗德被中国质量评
  • 为什么现在又这样啊?啊?
  • 反观披哥中经常有哥哥可以自己编创,像上一季徐老板生哥老舅等,在改编上能给人很多惊喜。浪姐四公舞美妆造有进步哈《华夏》首发还是有惊艳到的,舞美真不错,起码可以说在
  • 生活,不再是浮在纸上的华丽,而是经历了日月绵长,人间冷暖后的珍惜和懂得,过尽千帆,愿用一颗平和温润的心,陪着你与山水,光阴,草木,烟火相安,共享尘世的暖,我知道
  • !!
  • 周凯告诉记者,他是龙苑小区建成后的第一批业主,一家人在这里住了20多年。不久后,周凯的母亲也离开家,到附近的垃圾场做些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