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禅师的悟道机缘:我知道了“我知道”

圆悟克勤禅师是宋朝临济宗的大德,他自幼天赋聪慧,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以妙寂寺游玩机缘得览佛经,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出家后开始云游四方,遍访各地禅门高僧,最后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克勤数年间精进不懈,但有所得便将诗偈呈法演禅师印证,勘验结果屡屡令其灰头土脸。

克勤失望之余埋怨法演禅师:“师傅太不慈悲,不知道提携后学。”法演禅师却笑着说:“等你得了一场大病就会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
克勤后来又开始施展脚力,走访至金山寺期间染上了风寒,大病中的克勤这时想起了法演禅师的话,若有所悟,好了后就回到了法演禅师处继续当他的侍者。

克勤这若有所悟是感觉到什么了呢?

王阳明有首偈: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法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若是一病就容易思落叶归根,这个时候克勤念及法演禅师本身这件事就会跟落叶归根对上,所以等他病好后大概不自觉就回去了,定然也想要弄明白法演禅师的良苦用心到底是什么。
良苦用心就在王阳明的这首偈里,寻访云游长见识是必须的,但法演禅师看在眼里的是克勤的游历已经不再是通往真途之“法”,却成了为了云游而云游,本质已经变了,克勤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就是被他的“颠倒见”驱使的,要想反过来,病一场收收脚还是很必要的。
要说法演禅师为何不一开始就挑明了讲,在尝到滋味前什么道理都是白搭,更何况有的人尝到滋味也不见得会回头,更别忘了克勤可是神童,在道理上对那些“俗”的更不可能会服气。
但他见性后却俗得要命,一天晚间,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着法演禅师在山上亭间说话,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尽,法演禅师要三人就当前情境下转语,另两位不是彩凤就是暗中之光明,俗人圆悟克勤禅师答道:“注意脚下。”听起来颇具庄子的“道在屎溺”感。
而他的见性机缘却尤为奇特,来自一首艳诗,之所以介绍这则公案,我也只为描述,像“艳诗”这种程度的机锋常人是不可能hold住的,一个不慎流于轻浮是必然,而人所有的轻浮都是在轻浮自己,就像拿着高明的章句互相倾轧,难道理的终极不是为了做人?一切扛着“老板”出来的就是在表明理于自身并未融入,却拿着自己的“不行”招摇过市。

某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

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从外面回来,恰巧听到这段对话,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在引颈啼鸣便笑道:“这不就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嘛!”于是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那么,法演禅师到底做了什么?

克勤跟提举听到的是同样的话,只不过提举没有问克勤后面的那个问题,即“他识得声音”,却没有“为什么不能见道”这个问题。而法演禅师那一声吼正是要把这个问题给打回去,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的,法眼禅师更给出了答案——什么是庭前柏树子!那正是庭前柏树子,没有为什么,就是一棵树杵在那。

那这和那首艳诗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频呼小玉”这是“法”,但“法”并不是目的,所以是“元无事”,而“只要檀郎认得声”才是目的,只不过能让“檀郎认得声”的“法”却不止“频呼小玉”一法,还可以唱歌、呼小鸟、呼小猫,总之能让檀郎听到就行,这是“万法归一”,而克勤的这一问等于是说“既然提举已然万法归一,却为何没有见性”,要害正在此处。

那圆悟克勤禅师回应的又是什么呢?

偈云: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首先,克勤说“檀郎声”就是“鸡叫声”,虽然入处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处,这是“法门看相应”,哪种适合自己就依哪种;
其次,克勤偈中“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所谓“独自知”,只能是“谁做谁知”,不做自不会风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归何处”,谁扔了克勤见性前问的那个“为什么”就归谁处;

再次,以“艳诗”答“艳诗”,这自然是“外不住”,所答内涵之“万法归一”,这“万法”就是“内随顺”,已然“外不住,内随顺”哪里还有“为什么”?

没了这个“为什么”,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从哪里入?

圆悟克勤禅师的悟道机缘:我知道了“我知道”

圆悟克勤禅师是宋朝临济宗的大德,他自幼天赋聪慧,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以妙寂寺游玩机缘得览佛经,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出家后开始云游四方,遍访各地禅门高僧,最后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克勤数年间精进不懈,但有所得便将诗偈呈法演禅师印证,勘验结果屡屡令其灰头土脸。

克勤失望之余埋怨法演禅师:“师傅太不慈悲,不知道提携后学。”法演禅师却笑着说:“等你得了一场大病就会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
克勤后来又开始施展脚力,走访至金山寺期间染上了风寒,大病中的克勤这时想起了法演禅师的话,若有所悟,好了后就回到了法演禅师处继续当他的侍者。

克勤这若有所悟是感觉到什么了呢?

王阳明有首偈: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法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若是一病就容易思落叶归根,这个时候克勤念及法演禅师本身这件事就会跟落叶归根对上,所以等他病好后大概不自觉就回去了,定然也想要弄明白法演禅师的良苦用心到底是什么。
良苦用心就在王阳明的这首偈里,寻访云游长见识是必须的,但法演禅师看在眼里的是克勤的游历已经不再是通往真途之“法”,却成了为了云游而云游,本质已经变了,克勤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就是被他的“颠倒见”驱使的,要想反过来,病一场收收脚还是很必要的。
要说法演禅师为何不一开始就挑明了讲,在尝到滋味前什么道理都是白搭,更何况有的人尝到滋味也不见得会回头,更别忘了克勤可是神童,在道理上对那些“俗”的更不可能会服气。
但他见性后却俗得要命,一天晚间,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着法演禅师在山上亭间说话,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尽,法演禅师要三人就当前情境下转语,另两位不是彩凤就是暗中之光明,俗人圆悟克勤禅师答道:“注意脚下。”听起来颇具庄子的“道在屎溺”感。
而他的见性机缘却尤为奇特,来自一首艳诗,之所以介绍这则公案,我也只为描述,像“艳诗”这种程度的机锋常人是不可能hold住的,一个不慎流于轻浮是必然,而人所有的轻浮都是在轻浮自己,就像拿着高明的章句互相倾轧,难道理的终极不是为了做人?一切扛着“老板”出来的就是在表明理于自身并未融入,却拿着自己的“不行”招摇过市。

某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

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从外面回来,恰巧听到这段对话,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在引颈啼鸣便笑道:“这不就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嘛!”于是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那么,法演禅师到底做了什么?

克勤跟提举听到的是同样的话,只不过提举没有问克勤后面的那个问题,即“他识得声音”,却没有“为什么不能见道”这个问题。而法演禅师那一声吼正是要把这个问题给打回去,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的,法眼禅师更给出了答案——什么是庭前柏树子!那正是庭前柏树子,没有为什么,就是一棵树杵在那。

那这和那首艳诗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频呼小玉”这是“法”,但“法”并不是目的,所以是“元无事”,而“只要檀郎认得声”才是目的,只不过能让“檀郎认得声”的“法”却不止“频呼小玉”一法,还可以唱歌、呼小鸟、呼小猫,总之能让檀郎听到就行,这是“万法归一”,而克勤的这一问等于是说“既然提举已然万法归一,却为何没有见性”,要害正在此处。

那圆悟克勤禅师回应的又是什么呢?

偈云: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首先,克勤说“檀郎声”就是“鸡叫声”,虽然入处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处,这是“法门看相应”,哪种适合自己就依哪种;
其次,克勤偈中“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所谓“独自知”,只能是“谁做谁知”,不做自不会风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归何处”,谁扔了克勤见性前问的那个“为什么”就归谁处;

再次,以“艳诗”答“艳诗”,这自然是“外不住”,所答内涵之“万法归一”,这“万法”就是“内随顺”,已然“外不住,内随顺”哪里还有“为什么”?

没了这个“为什么”,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从哪里入?

【听书—— 心学. 王德峰】

孟子:心,即生命情感的本真(人性本心)

苏格拉底:心,即人的理性(知善知恶的理性)去审视生活。“美德即知识.”

荀子:遵守道德的原则终于利己。(产生了道德表演,德之贼,伪善)。

禅宗:心学。

【时代背景】此前:精选儒家经典。魏晋:乱世之中,道家兴起(周易、道德经、庄子)玄学,乱世中全身避害。礼术规范,被看作人为造作,回归自由生命,返璞归真,道法自然。隋唐:文化生命的衰落,佛学启发,民族思想的缺口,给予弥补。佛学中国化。

佛学8大宗派,不同修行的方法。禅宗,中国化层度最高。让佛经说汉语,深入每个百姓的内心深处。(六祖惠能言说佛经)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汉语中多了很多新词:觉悟、真理、境界、缘分、思维、意识、渡、心心相印……新词,深入进入佛学思想。

尘劳(带着烦恼做事)概括为:贪 嗔 痴
法门(针对于 尘劳)概括为:戒 定 慧
修行:转 贪嗔痴——为 戒定慧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传心法,是禅宗的起源。一种传佛法的方式:传心法,心心相印(心印)

禅宗是“修心”的法门。( 其他修行方式:净念、神通、戒律……)

禅宗:修心,修智慧。(因罪业由心而生)

八大教义:“教外别传,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真理不在文字概念里,修行不是锻炼头脑提高认识,问题出在生命情感,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心病是心出了问题——贪嗔痴。修行修的是有毛病的心。

心学在佛教(禅宗)中展开。

《金刚经》终身受用。主题思想:无相(住相:固化的认定,停留在区别差别偏见,分别相)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应当、应事。

心总向外驰求。将放在外面的心找回来。

回归本心。(得到即乐,失去即苦,并非真的快乐)

无妄念,不住相(偏见),与相离相(承认客观事物的区别,但不停留于区分)

心,转识成智。

(业识,如意即快乐,不如意即烦恼。如意之心,小我的愿望求如意。如何转化成智慧,求如如之心,任何事物都如其本来去理解真实的意义。转变如意为如如。)

心 起念,正念or妄念。

佛性,见性即看见本心。

透过众相(眼睛),常观金体(心领会),不为相所惑(心起)。

金体比作佛性,突破相的千差万别,心见心成佛,诸事诸物上本有的佛性。观者见者是本心,领会所有的事物本有的佛性。

孟子说的心,非在经验世界里,但因心的存在,才不活在动物界里。

不列文字(不要固化地认知文字,不形成偏见),传话目的是达到那不可说。

当人面临失去,当依赖的相不见了,人得靠本心活着。没有立足之地,方为立足之境(境界)。本心顿悟,见性成佛。

【如何读佛经?】

透过众相(眼睛),常观金体(心领会),不为相所惑(心起)。

金体比作佛性,突破相的千差万别,心见心成佛,诸事诸物上本有的佛性。观者见者是本心,领会所有的事物本有的佛性。

孟子说的心,非在经验世界里,但因心的存在,才不活在动物界里。

不列文字(不要固化地认知文字,不形成偏见),传话目的是达到那不可说。

当人面临失去,当依赖的相不见了,人得靠本心活着。没有立足之地,方为立足之境(境界)。本心顿悟,见性成佛。

心病。说话达到不可说,语言文字是攀登的阶梯。

不列文字还有一层意思,你别把文字本身当真理,文字只是手段。告诫提醒人们如何读佛经?佛教的真理不在文字概念(名相)里,因此不能用头脑的理解能力去读。而是用你的心去读。

“学佛”而非佛学,学佛就有真实的受用,就是我们生命情感的升华,我们心的改变。

怎么用心读?我们的生活经历,积累的生命感受,读佛经就是借助佛经的经文,回过来读自己的生命感受……

你如何读懂经文?在这段经文当中,你把你的某些生命感受放进去了,这才叫读懂了。这叫用心去读。即“法喜充满”。用生命感受来与之呼应(共情、共鸣),你会不会读得泪流满面?感动了。我们跟文学、艺术作品是这样的关系,我们跟佛经的关系也是如此。取决于能否将自己的生命感受放进去?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的心和愿望是随着时间等不断变化,“时间心”不是本心,本心不朽。借助佛经的经文,反观审视我们的生命情感,佛经所展开的生命情感的境界。原本我们累积的生命情感是散漫的,不成境界。在阅读佛经的过程中,我们将生命情感放入经文中,然后再把它拎出来,上升为生命情感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解脱”的境界。

禅宗是修心的法门,佛经的意义是帮助我们,将生命的感受提升为生命的境界。

例如:真正获得修行的法门。慧能虽然是文盲,但也可领会佛法。他发动了一场“佛学革命”,把禅宗修行的那种“参禅”的精神活动,从少数文人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它住入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去。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只要人的“本心起来都能见到佛性,每一个人的人心都可以领会佛法妙理。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佛教的真理并不在文字概念里,在文字中讨真理,真理是悟不到的。)

禅宗大纲:
“教外别传,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每个人都有佛性,自见本性即看见自己本有的佛性,即心即佛,修心。(传心法,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先要对话,是为达到那不可说。)

《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隔绝尘世,心与尘二元对立,隔绝)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的许多的欲求、期待,实现是如意,不实现是不如意。烦恼是不如意,人心自生烦恼。

人心,是无限心。人心超出现实,去筹划未来。如何安顿这“无限心”?成了问题。

心生烦恼,得心自己去解决。不要将心作为现实存在,心若不认识自己它则不存在。禅宗:“本心自悟。”(主体性)

本心一直存在,未悟则未发现,人此时并非主体。本心的存在,即本心的自我领悟,这就叫精神,而精神就是主体性。什么是精神的存在?黑格尔说:精神的存在和它的自我意识是同一件事。而中国的禅宗讲:本心自悟。境界是一样的。

心生烦恼,也用我们的心将烦恼去掉。这是同一个心。

烦恼就是不如意,这是我们的心向外驰求,有一个趋高避低,趋贵避贱,趋富避贫的追求。若我们回归呢?回归本心,本心是我们本有的,一旦回归,就叫“悟了”,它就存在了。

慧能:“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会有过人的真实智慧,地位显赫的人也会有智慧被埋没的时候。如若轻视他人,则会导致无边际的重罪业障。}

下下人不容易“住相”,上上人“不住相”更难。

Jobs:“Stay foolish,stay hungry.”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说:“保持愚笨和饥饿。”摒弃精英主义的傲慢,才能持续进步,才能造福人群。

住相:被相给住了,被相给罩住了,自己反而不自由,个人受相左右。看重感官所知觉的一切。

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

众生平等,佛心无差别。

“何为功德?”
见性是功(见到自己的本性),平等是德(普遍敬重,不轻视,平等对待每个人)。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修行”为达于涅槃,解脱生死的苦恼。

每个人都有希望,人皆有佛性,众生平等。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学汉化:佛学汉语、思想深入大众人心。

学佛要向内心去求,本心起即见佛性。

做好事是布施,会得福报,但罪孽未消,要脱离生死轮回,需修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不要有偏见,坏事需纠正,不要固化评价个人,论是不论人,事情有是非,人无是非。)

执戒,戒轻视他人。(警惕:精英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不能离开生活,脱离生活就无法觉悟。)

即心即佛,心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王德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待在让我舒服自在的关系里,不跟差点意思的人周旋,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一定是因为我喜欢和你待在一起超过我喜欢我一个人。我昨天清楚的意识到,我还是那个我,我永远都会是这
  • 生日快乐 一个不知名的网络妈咪[哈哈] 2022年11月16日#林韩中[超话]##林韩中[超话]##新人lin官宣##高岭之光林韩中# 太突然了[泪][泪][
  • 有人说,这条路是北京跑道“天花板”‍♀️ 让每次跑步都有特殊的仪式感?头发随着扇叶的迅速转动渐干连续两天未果的五点四十的闹钟始终敲不醒我晨跑的决心离开了高中的
  • #白门五甲[超话]##《白门五甲》中你最喜爱的角色#最喜欢芒田,喜欢的是他那贯彻始终的意志,是个只为同高手较量的武痴,特别是与白云师傅的最后一战,为求至强的实力
  • 我不是个擅长家务的人,妈妈随便一做就是人间美味。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善良是灵魂的微笑,是对生命的感恩,以一颗善良的心看世界,人间,就不会有伤害和薄凉
  • 先打住,看到这里,我以为这部片子的主题是讽刺批判现代主义,后来随着“剧情”(如果你愿意这么称呼的话)发展,天黑、灯起,那些白日里原本如同木偶一般冷漠、机械的人们
  • [举手]剩下的丽驻兰,不光是缩毛孔牛的一批,我说它能防衰你别不信!防衰终点站,让你倒回起点~这次我们起了个倍儿形象的名字,有里有面儿,从外面肤色肤质的表皮抗衰,
  • ​在屋子里,外面是大雨,我们在等雨停的时候,在等病毒毒株减弱后遗症不那么严重的时候。闲暇时,经常的去户外运动,爬山玩水,逛一些古老的风情小镇,到旧时的小村庄走一
  • 如果说和奈言恋爱时,会因为觉得不敢交付全部的自己,让对方成为更重要的人而无法完全敞开心扉(我认为略有一些回避型依恋)或怕自己给对方造成痛苦而选择逃避分手的贤圭,
  • 长大了,锤炼的翅膀早已跃跃越试,放开手,默默地观看,偶尔的鼓励,若即若离的陪伴也许是最好的享受。欲擒故纵也许是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招式,可是,这种智慧不是人人都有的
  • #每日宜善[超话]#[心][心][心]#我爱记歌词# 懂得让我微笑的人再没有谁比你有天份轻易闯进我的心门明天的美梦你完成整个宇宙浩瀚无边的尽头每颗渺小星球全都绕
  • ”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读懂庄子的三重人生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 东宫的时候还好,因为他演绎的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五皇子为了复仇逐步黑化到无情帝王的李承鄞,脸上需要足够的软组织来保持皇家子弟生活富裕的贵气,从第一集到最后,肉眼可见
  • 向华强和向太依然是最抢眼的C位,怀里抱着的竟然不是“主角”孙子,而是孙女小奶皇,看老两口开心的样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爷爷真是超喜欢小奶黄,全程笑得嘴都合不
  • “刷单”“点赞”埋炸弹,你一点开就完蛋足不出户日赚千元动动手指财源滚滚都是骗你的所有刷单都是诈骗案例一去年11月份,王女士浏览网页看到一个“零投入、无风险、高收
  • 最近重新看了天地争霸美猴王第一部和第二部,港版名字直接是西游记1和2,这次重温先看的2再看的1,真的就感觉第2部孙悟空明显冲动了好多,而且2里陈浩m眼神就感觉带
  • ;我市加快培育建设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数字报纸#2022两会进行时·清华#【罗永章:博士生学制及毕业考核标准不能“一刀切”】博士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
  • 想多了 尽管第五代的 Prius 在设计、车体、内饰以及动力总成有多方面的亮点,不过经我们了解,新车并不会进入国内市场,或许只有等到在海外自驾游时,才可以一尝新
  • 清图[喵喵]1.MG3升六级了,这个赛季能满级[掌宝加油]2-3.难得的好战绩[掌宝荧光棒]4-6.好吃的双椒鱼头&小龙虾,回家打包才是目的[掌宝爱心]
  • 而必须消费品的行业,如食品饮料、家电行业,毛利率就很低,因为大家都需要,市场竞争充分,我不需要高毛利率,靠走量,我就能活下去。再来看需求端,老龄化严重,人们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