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未穷尽一切手段和与周边国家协商的情况下,悍然决定排污入海,让全世界为福岛核事故买单,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国务卿居然发文“感谢”,西方国家集体噤声“默许”,这实在是令人震惊的“大国风范”。

且不论核污染究竟会对全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只分析美日两国的战略选择,就能略见资本主义的自私与短视。稍微明眼的人都会知道,在“地层注入、排污入海、水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地下掩埋,混合泥浆”等处理方法中,“排污入海”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对日本而言,却是当下成本最低的选择,所以日本政府不顾民众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也要一意孤行。说日本这个国家“存小礼而失大义”,"畏威而不怀德"还真是一点都不冤枉它,谦恭客气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无比狭隘的心胸和无比自私的灵魂,这样的国家并不值得世界尊重。

但是,核废水一旦入海,早晚也会把污染带到美国,为什么美国国务卿还要表态支持并“感谢?这里面也有美国政府的战略考量,那就是“不顾一切扼制中国”。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未来的威胁(核污染)远没有眼下的威胁(中国崛起)更另其寝食难安,支持日本排污一则可以对中国形成淡水资源的制约,迟滞中国的发展;二则还可以拉拢日本在钓鱼岛、台湾、南海等问题上成为美国的马前卒,事实上在一个月前的美日2+2会谈上,两国很可能已经就此达成了交易。这实在是一石二鸟的妙计,美国轻松一招呼,就可以隔岸观火坐看中国利益受损,至于污染大家的太平洋,伤害自家的老百姓,美国政府才不在乎,你看一场疫情死了50多万人,它在乎了吗?

此时此刻,我真想用瑞典环保女孩的口吻质问这些道貌岸然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句:“How dare you?”。 https://t.cn/RMzaoSw

【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上篇)

重返原点——韩少功的“知青”情结

韩少功是一个不那么会虚构的作家,即使像《爸爸爸》这样貌似荒诞、架空的作品,里头的主人公丙崽也仍是有着现实原型的。翻看韩少功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随笔,都会发现一个特点,韩少功几乎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青春写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绕不过一个词——知青。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知青生涯,犹如一个没法剔除的烙印,频繁在韩少功的作品当中出现。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太特殊、太刻骨铭心,以至于从下乡的地方返城,后来又到了海南生活,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可后来的生活极难挤进韩少功的心灵,没法成为他的写作素材。知青生涯的重要,让他对后来的生活产生某种免疫和拒绝。无论是讨论到什么话题,韩少功都往往把疑惑置放回知青岁月,让那个当年被历史裹挟的年轻的自己,进行选择和思考。和韩少功同代的“五零后”作家里,几乎很少有人会持续性地不断书写自己的青春的经历,他们的目光往往向前追溯,很多人经常会书写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或者,不断把当下生活纳入视野。而韩少功几乎是恒定的,一个固定的点——上山下乡、知青——一直在他的作品当作倔强地存在。即使他有某些作品确实涉及了当下的生活,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返知青岁月,从那里生发出所有的思考。“韩少功在知青经验和知青视角的反复推进书写中,把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衰老印刻进当代历史中去。”

——“知青”可以说是韩少功大部分写作的原点。无论是早期的《西望茅草地》,还是其发表于2018年的长篇《修改过程》,“知青”在韩少功这里,永动机一般,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思考,都要从这里出发;绕了一大道弯之后,还得回到这里。也很奇怪,即使韩少功书写了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文字,可他仍然没有被视为所谓的“知青写作”,更不会被看作“青春写作”,这是因为韩少功从来不是那种题材论的作家。孔见就认为韩少功的知青写作“关乎知青一代,也关乎八0后、九0后、00后。将其命名为知青文学,会局限对作品原意和作者初衷的深入理解”。知青背景,只是韩少功思考的生发点,他关注的问题,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马桥词典》当中,由下乡到马桥的“我”作为穿针引线,勾连起马桥的人物和历史;《暗示》中,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物,也都是从知青年代走来,走向当下、走出国门,在一种世界性的遭遇下,对被具象笼罩下的知识性危机展开思考。即使是在书写其每年从城市回到乡村“隐居”半年的生活经历的《山南水北》,“知青”的视角也一直都在——他在书写二十一世纪初期乡村现实的同时,下乡时的经历,一直作为回忆、作为参证的文本存在,让他的思考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可即便是有了那么多的回探,《日夜书》重返知青的经历,也不是重复,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日夜书》发表于《收获》2013年第2期,单行本也在2013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进入2013年,恰好六十岁,恰好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在人生刚满六十之际,捧出《日夜书》,对于他个人,显得尤其有意义。可以说,《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和他早期的中短篇以及一系列思想随笔,其实都是一种公共写作,他要思考的,是一些大的、艰深的、有广泛意义的话题,可一个人总是面对这样的“沉重”,是会有倦怠感的,于是,他决定放下这些,面对自己,我们便看到了《日夜书》。他就在《日夜书》的修改版中自言:“这种文字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差不多弃权于成功与卓越,只是作者本人必要的释放和解脱。”在自己身满六十的时候,想到了一代人也大多是这个年龄,正在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现实当中的退场,也正是历史记忆的返场——他重新回溯自己文学的原点,书写那代人在当年与当下的遭遇。“在这一刻,在南方山区的僻静一角,向他们表示一份敬意,算是了结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在此时,历史和现实到底是黑白分明的日与夜,还是没法割裂连成一体的日与夜?

关于知青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有独特思考的,又是那么少见。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自哀自怜满纸怨气的“知青故事”——好像历史把本来与他们无关的事强加到了他们身上,他们是受害者,永远那张哭哭啼啼的脸,“知青虐待了历史,因为他们总以为他们被历史所虐待”。韩少功显然不愿讲那类故事,他说:“‘表功会’和‘诉苦会’不是毫无根据,但形成模式以后,会扭曲我们对社会和人的认知。”他讲了后来成为了官员、流亡者、先锋艺术家、民营企业家……的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韩少功随意出入十分自由,你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到他写下某句话时露出的微笑。沉重的题材,被处理得十分易读。

《日夜书》在正式发表前的题目叫《后来》,格非曾建议他这个小说可以叫做《幽明录》,韩少功觉得太“文”了,不如直白些,最后换成了《日夜书》。从题目来看,“时间”无疑是小说的主题,马尔克斯式的小说开场,更是强调了时间性:“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揣走……”韩少功的《日夜书》显然走的是另外的路子,作者更愿意让记忆盘根错节,更愿意让语言随意萌发——很多网络语言也进入了他的叙述——这种流畅甚至“搞笑”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历史当然是沉重的,可我们是不是非得要沉重地叙述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貌似轻松”的语调,来述说一个时代的沉重和荒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许韩少功在面对历史的沉重时,也有个人的柔软和脆弱,所以他需要用一种这么“轻松”的语言来带领自己进入一个不那么轻松的历史时间。

在《马桥词典》和《暗示》里,韩少功投入更多的,是理性、智性的思考,到了《日夜书》,感性开始强势介入,情感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他甚至也开始塑造人物了,比如说“马涛”,就是中国文学史中极为少见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复杂的信息,他既是对社会思潮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无能无感者;他既是一个在思想方面有着极度骄傲的人,也是一个从未成功过一次的失败者;他既想引领全人类前进,又和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势同水火……评论家刘复生也注意到了马涛这个人物:“这个当初的启蒙主义的时代英雄在新的时代清晰地暴露出他的喜剧性和悲剧性。”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自己的柔弱,他的思考当然也还在——比如说思考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可却已经不是通过思想的直接阐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来呈现。《日夜书》是韩少功作品里,少见的“个人化写作”,用韩少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踪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各种隐秘的焦虑、惊讶、喜悦、屈辱、感怀,虽也有假托和虚构混迹其中,亲历性的现场记忆却是主要叙事动力。”

何谓“日与夜”?

韩少功的其他作品,在发表之后也曾有过修订,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推出的“中国作家系列·韩少功系列”的文集一共九本,韩少功就曾在这套文集的自序中谈到他借着整理文集的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三方面的修订,一是恢复性的;二是解释性的;三是修补性的。但这些都是在旧作发表了多年之后的修订。《日夜书》不同,《日夜书》在《收获》2013年的发表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一个版本,很快地,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推出了一个繁体字版本,同时也将有韩文版推出。韩少功自言:“考虑到境外读者对中国当代史不是太熟悉,我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减少一些跨度较大的跳跃和闪回。”这个新版本也曾在《长篇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转载。文字上的增删不大,可由于不少段落的前后顺序出现了调整,阅读感受差别极大。201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韩少功作品典藏系列”作品里,精装版的《日夜书》又再次作出增删、调整。多个版本的存在,使得分析《日夜书》变得比较困难,本文分析的内容,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第一个版本为准。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日”与“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杨庆祥认为:“可以是一个时间性的理解,但也可以看成历史的隐喻。日代表什么,代表历史的清晰理智的层面;夜代表那种非常荒谬的埋在地底的非常深层的东西。”在笔者看来,《日夜书》中,有多组概念都对应着“日”与“夜”,得一一分析。

“日”与“夜”之一:历史与现实

《日夜书》在故事的安排上,被分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历史的,一部分是关于当下现实的。书中人物的生命历程,也被切分成两半,一半呈现着知青时期的经历,一部分则是当下的遭遇,从故事的发展来讲,中间有数十年空白期。虽然也会有零星的字句作为串联,但整体上来讲,历史和现实显得泾渭分明。在《日夜书》里,关于知青的这一段历史,当然是残酷的,十几岁的少年被时代大潮所裹挟,抛弃了一切,就再也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主人公的“我”,不过是一个初中生,甚至都没能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的看法,就被时代天空上飘荡着的大词所鼓动,毅然奔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出决定时,“我”是有着“激情”的,还在日记里写下“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你将要”等词。在激情的掩盖下,人变得盲目,对下乡想得太过美好,离开城市时的豪情万丈,很快就迎来痛击——一场最简单的农活“挑泥”就把所有幻想打回原型。下乡之后,韩少功开始了对知青们日常生活的书写,有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细节丰盈,“幽默”的语言之中,暗藏着时代的酸楚和悲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在时代大潮中,被“命运”一次次抛起又摔下。韩少功以自己书写中极为罕见的耐心,塑造人物和记下时代印痕,有着极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他没法对这段历史全然否定,犹豫不决的情绪尤其复杂。那一段历史是无情的,可青春、热血、眼泪都曾抛洒过;对比之下,眼下的生活显然更加平稳、更加应该让人珍惜,可更多的庸常和新的荒谬也出现了。正如杨庆祥在《<日夜书>的写作问题和历史观问题》中所言:“1960年代的政治狂热、知青狂热我们现在看很可笑,那我们看1990年代和当下的这种资本狂热不同样也很可笑吗?”走出当年那段历史时间的人,在数十年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人生活往上走,更多人则不断被迎头痛击,在新的生活里面对“永恒不变”的磨难。貌似被韩少功忽略掉中间环节的书写,并没有因为泾渭分明而非此即彼互相抵制,在韩少功眼中,历史时间和现实时间是互相撞击、交融的,从来没有被割裂过,眼下的现实,是历史的呼应和回声。

“割掉”了中间的过渡期,是因为韩少功用这两个时间呈现出的巨大落差,在互相映照中显现出历史和现实这两个形象,就像“日”与“夜”那么分明。

#养育男孩#
这本书看完了。随便这几句感想。

里面大面积举真实的例子教我们怎么用话术。但是,就是译制片里老外们会说的那种话,觉得特别不真实。。。
然后作者是个男的,我对他育儿的经验表示怀疑,里面有不少我不能理解和信服的地方。
当然,取其精华,还是有一些启发。

第一,我在养育两个男孩子,和我不一样的性格,我不能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做事方式用要求他们。

第二,书里说,女孩更需要关爱,男孩儿更需要尊重。我在以后的岁月里,越来越需要学会平视。不高高在上的去指导孩子,只走在前面去引领他们。尊重他们的性格,想法,呵护他们的自尊。

第三,书里说,女性擅长交流,而男性不那么喜欢,包括男孩子。所以比起「我们坐下来谈一谈」,与男孩子的交流最好是在一些共事里完成。。
另外,比起问他们「今天过得开心吗?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更好的办法,是在他们说时,尽量放下手头的事,给予真诚的聆听。

第四,在看书的过程里,我也会想到我老公。无论男孩,还是男人,又或是女人,甚至全人类。【尊重】永远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比起一个贬低我,说教我的人,我肯定更愿意与愿意尊重我,聆听我的人交流和沟通。谁又不是呢?

我会用理智指引自己,去学会这种带着爱和沟通的交流方式。

一直努力,一直做不到,一直做不到也一直努力,就是我目前亲密关系的现状吧[允悲][允悲]

但是,在进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仰韶文化:孕育华夏文明核心基因   仰韶文化的繁荣与扩张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史前的文化、文明和人群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又是一年一度东方卫视电视剧品质盛典 去年(2.26)在上海大剧场下了班就拖着小伙伴去堵唐嫣结果失败告终 返回的途中在JW明天广场万豪酒店门口冻得瑟瑟发抖围观了好
  • 双11的晚间11点将带来中国vs阿曼的比赛 目前我们中国队排在B组的第五名,以1胜3负的成绩积分3。此前一共经历了4轮的比赛分别与沙特 澳大利亚 日本越南对战过
  • 以为是午餐结果忙到晚上才吃上[泪] 下午老板请喝了南瓜拿铁[开学季]都不知道机构附近有这么一家K咖啡店 好好喝! 喝不完都要打包的程度[抱一抱] 今天早上做了
  • #兵言兵事#【在她身边做回孩子[心]】今年是我当兵的第四年。在义务兵眼里,我是遇事冷静,处事有方的班长;在朋友眼中,我是踏实可靠、刚毅勇敢的兄弟;在周围亲戚看来
  • 刚跟我妈视频 说到我家那只拉布拉 我家那只太淘了 我妈给吃点好吃的就不吃狗粮 天天惹我妈生气 我妈说于海洋不一直都想养一只大狗么 让他回来把这个狗拉走 于海洋在
  • #武汉领养##武汉·统建・天成美雅[地点]# 家里目前8个月大白底黑毛串串‍⬛,要开私房养不了猫,希望找个能好好待它的人。 猫子是那种又怂又爱玩的,和它玩闹没
  • 北京晚秋的艳阳里,一次次泪流满面,老同学,我从未想到过你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悄无声息,没有告别。你是长跑健将,登山健将,你一贯乐观坚强,热心厚道,在同学里有口皆
  • #影视推荐# | #一半,蓝色# 玲爱只考虑明天和后天,律考虑大后天以后,孩童时期的心情是一半蓝色的天,另外一半是盛开的鲜花,偶尔有阵雨。长大后,生活一半是蓝色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
  • “我们从物联网、人工智能、未来通信等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开展光电传感器、材料计算、太赫兹等方面的定向基础研究,从材料角度来实施相对前沿的探索项目,通过材料的
  •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 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真狗啊真狗啊一个男生狗到这程度小心眼子成这样……合着我学会了这个基本用不到的知识,就能把你从办公室挤走?把你从单位挤走?
  • 【电视剧《花戎》】由爱奇艺、丝芭影视联合出品,爱奇艺奇爱工作室制作,自林家成小说《误长生》改编,胡意涓、陈国华执导,鞠婧祎、郭俊辰、刘冬沁、马月、陆婷玉、张志浩
  •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洛阳-旅游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兰州文化旅游2021年度央视网教育盛典央媒中最大视频网站,以大矩阵构建传播新格
  • 转 发 说 :“ 其 实 我 也 在 心 里 默 默 怀 念 ,觉 得 她 们 是 我 人 生 中 非 常 重 要 的 一 份 ,只 是 我 实 在 想 不 到
  • 随着美国高通胀数据公布,昨日美国国债收益率跟随美元和黄金的同步上涨,美国消费者物价CPI指数创1990年以来最大升幅,引发了美联储可能提前加息的猜测。美国10月
  • 大家 陆续点好,仲夏点好自己的,给麦洛洛点了鲍鱼套餐,知道麦洛洛爱吃海鲜类,无论多少年之后,自己都不会忘记这个小孩子的口味,一直没有松开麦洛洛的手,开心又有些小
  • #生日快乐# 我的宝贝,我的乖乖 今天是陪你长大的第二个365天了不是两天也不是两个月❷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两年你也终于成为了妈妈的捣蛋鬼不舍得你长大但又为
  • ”梅艳芳的一生值得被纪念,江志强的这段谈话让人感动,与梅艳芳的回忆更是值得怀念。一直都没有分享当时的照片,去年今日太匆匆,有忙不完的拍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