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中药材产业焕发新活力】#文旅文创靓崤函# #聚焦十大战略共绘出彩河南#

  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中药文化源远流长。省政府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守正创新,多措并举,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为灵宝中药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的召开,更是让灵宝中医药人欢欣鼓舞。

  灵宝市地处豫西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三门峡市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地之一。目前,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8万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2.8亿元以上,新型经营主体9家,主要有杜仲、丹参、连翘、生地、苦参、黄芩、苍术、黄精、柴胡、五味子、蒲公英、天麻、芍药等,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的朱阳、五亩、苏村和沿黄塬区的故县、阳平、西阎等乡镇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区,跻身河南省十大特色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市(县),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地处三省交界

  盛产道地药材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会的“金三角”区域,南依秦岭,北濒黄河,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立体多姿,“七山二塬一分川”,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降雨量为619.5毫米,无霜期长达215天,年日照时数2320小时。土壤多为褐土类,质地多为中至重壤,土层较厚,土壤偏碱。

  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垂直落差大,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灵宝形成了多类型小气候区域,衍生了各种各样的天然药材资源,因此自清代以来就是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1981年,灵宝县医药局和卫生局组织“中药材资源调查组”,对全县中药材资源作了全方位普查,最终确认灵宝县境内有中药材823种,其中根茎类178种,全草类239种,果仁类126种,花叶类38种,皮类43种,藤本类27种,菌类21种,动物类132种,矿物类11种,其他8种。产量大的品种主要有丹参、连翘、苍术、酸枣仁、穿山龙、生地、黄芪、黄芩、白术、防风、柏麦、五味子、菖蒲、柴胡、远志等15种,多分布在山区乡镇。1986年再次普查发现,灵宝拥有中药材1024种,其中植物类868种、动物类129种、矿物类16种、其他11种,中药材总贮量6300多万公斤。

  从1972年开始,灵宝有计划地尝试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培育的品种有丹参、桔梗、黄芩、柴胡、金银花、贝母、菖蒲、土元、全虫、人工牛黄等21种。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摸索出种子、芦头、截节和扦插四种繁殖方法和林药、果药、粮药、菜药“四间作”种植法,使丹参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剧增,成为豫西丹参的主要产地。198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就地生产、就地收购、就地供应”的方针,先后又引进种植了生地、白术、党参、白芍、川芎、丹皮、黄芪、补骨脂、白扁豆、二丑、瓜篓、萸肉、杜仲、枳壳、当归、大黄、厚朴、红花、贝母、天麻、穿心莲、黑芝麻、甘草、菊花、冬花、紫苑、荆苓、紫苏、元参、白芥子、潼七力、木瓜、小茴、麦冬、茯苓、使君子、桔梗等39个品种,中药材产业得到大发展。

  药材产业振兴

  助推农业转型

  近年来,依靠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灵宝市坚持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特色产业来抓,以南部山区和西部塬区为重点,努力扩大药材间作套种面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大特色中药材种植,着力培育、扶持、壮大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稳步发展。

  目前,灵宝市中药材种植主要品种大致为:杜仲6.5万亩,连翘3万亩,苍术0.6万亩,丹参0.5万亩,生地、山药、苦参等其他药材2.2万亩,涉及西阎乡东吕店、西吕店、东古驿、西古驿等村。

  中药材野生资源共有各类药材品种1024种,其中植物类868种、动物类129种、矿物类16种、其他11种,中药材总贮量6300多万公斤,其中野生连翘资源27万亩;产量大、分布广的品种有杜仲、连翘、丹参、苦参、苍术、黄芩、生地、猪苓、柴胡、酸枣仁、远志、白术、蒲公英、防风、沙参、天麻、何首乌、地骨皮等50余种。

  围绕药材种植和生产,近年来灵宝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和组织,其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材新型经营组织有9家,主要代表性企业情况如下:

  河南鑫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位于苏村乡高稍村,主要种植品种为连翘、苍术、丹参,总面积3300亩,总产值200万元。

  河南芳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2180万元,研发生产第五代杜仲橡胶提取全套设备,填补世界空白。杜仲叶低温烘干设备的研发生产,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杜仲叶中提取杜仲橡胶的工艺研究和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属国内首创。成立国家级杜仲产业试验室,园区建设有600平方米的国家级杜仲产业试验室,多个研究院所机构入驻。

  灵宝市天地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位于阳店镇布张基地、城关镇牛庄基地、朱阳镇闫家驮基地和朱阳镇寺上村,主要种植品种为杜仲,总面积近3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

  河南苏秦合创药业有限公司,位于灵宝市川口乡川口工业园区经一路南侧,是一个涵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中药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约16000平方米。建有目前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中心控制的自动化处理烘干生产线一条,可涵盖根茎类、籽实类、花叶类等中药材及农产品的洁净烘干加工,日处理能力20吨,年工业产值约6000万元。

  灵宝冉照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位于灵宝市西区,公司现有资产1000万元,中药材加工厂地2万平方米,成套设备30余台(套);有育苗、种植基地300亩。年加工中药材1600余吨,年产值600万元。

  2006年,“灵宝杜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灵宝市荣获“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2021年,苏村乡被评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强乡(镇);河南鑫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苍术、灵宝市天地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的杜仲、三门峡大美连翘有限公司的连翘荣获“优质道地中药材”称号;河南鑫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驯化培育的品种“鑫浩牛至1号”和“伏牛山苍术1号”鉴定通过为河南省中药材新品种。灵宝市已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突出“四大任务”

  绘就发展蓝图

  未来,灵宝市将完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着力打造沿黄和南部山区药材生产示范带,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灵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道地药材,搞好加工营销,创造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中药材产业结构,扩大连翘、丹参、杜仲、苍术、生地、苦参等优势中药材种植,提升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种植水平,提高中药材综合效益,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灵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要发展到15万亩,野生连翘抚育5万亩以上,年产各类中药材3.1万吨,年产值3.1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按照三门峡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灵宝结合当地中药材发展实际,明确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组织发动群众优先发展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禀赋好、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道地药材品种,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分品种科学划定重点发展区域,积极推广林下种植、间作套种、四荒种植等模式,依托德汇高原杜仲有限公司、河南鑫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三门峡大美连翘有限公司、七里塬农林牧有限公司等1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杜仲、连翘、苍术、苦参、生地、丹参等道地药材,着力打造以苏村、五亩、朱阳为重点的3万亩南部山区道地药材示范带,以西阎、阳平、故县为重点的1万亩沿黄道地药材示范带,带动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是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强化项目支持和示范带动,引导企业走标准化订单农业之路,推进特色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围绕强化产业化示范带动核心,抓好示范点建设,支持河南鑫浩农林科技、大美连翘等公司全力搞好优质特色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基地。加大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重点天地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芳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帅华牧业公司,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发展杜仲加工产品。

  三是强化野生资源保护。开展中药材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巡回检查处罚力度,杜绝乱采滥挖野生道地中药材收获物或苗木行为,将限制采青和合理采果有机结合常抓不懈,实现野生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流转野生药材资源经营权,集中开展资源保护,本着“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群众以土地和林权入股、参股分红等方式有偿参与管护,使野生药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

  四是培育产业体系队伍。围绕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引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建立杜仲、黄精、连翘研发平台,引进专业教授团队,加强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推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举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药材经纪人,发挥其营销、信息、储运、加工等作用,使之成为购销产销的牵线人和引导药农走向市场的带头人。

  我们相信,在国家、省有关中医药战略规划的正确引领,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以及灵宝市中药材种植户、相关公司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灵宝市的中药材产业一定能够迎来发展良机,涌现出更多有实力的品牌和企业,为中药振兴贡献更多“灵宝力量”。

  (本版文字及图片均由灵宝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又一国产芯逆袭之门!特斯拉带飞,国内多位大佬谈碳化硅 如何跑得更快更远 - 原创 ZeR0 芯东西 2022-7-04 发表于北京】

碳化硅SiC的春天,终于来了!
“双碳”战略开启了新能源转换黄金时代,也开启了功率半导体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趋势下,拥有优越性能的碳化硅,正成为功率器件的宠儿。用碳化硅器件全面替代硅器件做能量转换,能极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大概会降低75%以上的能量损耗。其经济效益毋庸置疑是巨大的。
这个被特斯拉带飞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扶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光伏风能发电、大数据、5G通信等一系列新应用领域的出现,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正呈现蓬勃之势。
相比硅和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在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我国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整体技术差距相对更小,更有希望实现换道超车,降低国际供应链的风险。
但与此同时,国内碳化硅产业链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任重道远。当下国内碳化硅半导体的单晶材料、衬底、器件研发面临哪些核心痛点?接下来产业链发展还需怎样的助力?
在6月26日举行的“2022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宽禁带半导体论坛上,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南砂晶圆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徐现刚教授,广东芯粤能CTO相奇,中电化合物董事潘尧波,上海瞻芯电子CTO陈俭等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来自产业一线的观察和思考。

1. 碳化硅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成主战场

碳化硅材料有半绝缘型和导电型两种衬底。半绝缘型主要应用于以5G通信、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射频领域;导电型主要用于制造功率器件,用在以新能源汽车、“新基建”为代表的电力电子领域,这也是当前碳化硅的主赛道。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马斯克的特斯拉。特斯拉Model 3率先将意法(ST)的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块应用到负责控制电动机的主逆变器中,证明了碳化硅技术足够成熟,并具有显著优势。
上海瞻芯电子CTO陈俭将“特斯拉的Model 3”类比“2007年的iPhone 4”,这是他决心离开做了21年的硅、转向碳化硅行业的原因。他回忆道,2014~2015年的碳化硅模块,据称已经将功率提高10%、体积缩小57%、重量降低40%,而现在比当时做得还要好。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引发了一波碳化硅的“上车潮”。
特斯拉、保时捷、比亚迪汉、现代等纷纷在上碳化硅,碳化硅逐渐成为了高端汽车的标配;国内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都已推出或宣布推出碳化硅模块;宇通客车、上汽、北汽也在做这方面的筹备工作,而且商用车领域更容易导入一些新技术。
据法国知名行业咨询机构Yole预测,2022年车用碳化硅器件占比达68.8%,到2025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有望增至25.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30%。碳化硅之所以适合做功率器件,根由在于其材料性能。
碳化硅的禁带宽度是硅的3倍,热导率是硅的3倍,电子饱和速率是硅的2倍,最重要的是临界击穿电场是硅的8-10倍。因此,碳化硅器件有耐高温、低导通电阻、开关速度快、耐高压等特点,使得碳化硅系统更小、更轻、能效更高、驱动力更强。
广东芯粤能CTO相奇分享了一组预测数据,到2030年,中国大陆年度用电总量将超过10.5万亿度,如果用碳化硅器件全面替代硅器件做能量转换,那么每年可以节约上万亿度的电,这一数目,相当于10个三峡大坝的年发电总量。
到2030年,新能源车的销售量将增长9倍,光伏的装机量将增长5倍,碳化硅将大有用武之地。再加上缺货浪潮的助推,如今进口材料供货紧俏、一再延期,倘若国内碳化硅材料供应商发力赶上,这将为国产材料的导入打开一个突破口。

2. 8英寸时代到来但量产还要等三四年

碳化硅产业链覆盖从最上游的碳化硅粉,到晶锭、衬底、外延,再到晶圆,以及封装后的单管和模块,最后到交付应用。这种半导体材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85年,瑞典科学家发明了碳化硅生长装置,将核心原材料沙子和木炭加热到1500℃左右,通过导电,引发自蔓延反应,得到碳化硅单晶。但此前因材料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碳化硅长期没有发展起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南砂晶圆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徐现刚教授介绍说,碳化硅单晶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光电应用,碳化硅作为衬底,成功应用在光电领域;第二阶段是微波电子,我国做的已经不比国外差;第三阶段是功率电子应用,希望上下游通力合作,在这方面赶超国外。经过30多年的研发,国内碳化硅研究已具备一定条件,可以为器件研发提供衬底材料。
碳化硅衬底正不断向大尺寸方向发展,衬底尺寸越大,单位衬底可制造的芯片数量越多,单位芯片成本越低。目前业内主要量产产品集中在4英寸及6英寸,并演化向8英寸。国外在十年前突破了6英寸衬底技术,在“十三五”期间攻克了8英寸衬底技术。国际行业龙头科锐今年成功将8英寸衬底导入量产,全球首条8英寸晶圆工厂已经通线,很快就要建第二个8英寸碳化硅器件生产厂。在产业化方面,国内碳化硅企业已完成4-6英寸的升级。徐现刚教授谈道,目前国内已有8英寸碳化硅,与国际差距在2~3年之内,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小。国内4英寸碳化硅晶体在2010年出现,从2017年4英寸导电衬底开始批量销售,中间间隔7年时间;国内6英寸批量销售是2019年,从研发开始也用了三四年。
中电化合物董事潘尧波判断,4寸的量会越来越少,6寸是当前主流,8寸是发展趋势,8英寸如果今年出来,按以往时间周期推演,需要等到2025年、2026年才能导入量产。
在他看来,“8英寸时代到来”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籽晶依赖于扩径、晶体良率、晶体质量、8英寸衬底加工、成本、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希望产业上下游紧密协同来解决问题。据他分析,根据中国电子材料协会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碳化硅规划投资300亿元,规划年产能200万片。2020年全国碳化硅产量约11万片,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4英寸产量。规划的产能存在一定水分,规划的投资量偏大,实际落地的投资量有衰减,所以规划产能大于落地产能。从产能到产量,涉及到良率、成本、设备问题,据其统计,目前国内的长晶炉超过3000台,但实际供货量很少,今年6英寸的量大概率能超10万片,不过离需求情况还有很大的差距。汽车对材料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要求,这就引申到材料质量需要更高的要求,国内很多材料还在验证中,能满足车规级要求的占比不高。因此潘尧波判断,碳化硅材料,特别是车规级材料,会长期偏紧。他建议8英寸的扩展可以适当慢一点,如果材料供应不及却投了大量设备,这些产能则会空置,将导致产生很多投资的成本。

3.国内产业链面临的外忧与内患

目前碳化硅材料和功率器件都主要由海外企业垄断。器件方面,五家头部企业来自欧洲、日本、美国,合计市占率约90%;材料方面的垄断更加集中,Wolfspeed、Ⅱ-Ⅵ全面领先衬底市场,Wolfspeed和昭和电工两巨头几乎垄断外延片市场。国内碳化硅产业链则相对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
相奇认为,国内碳化硅产业链面临着全面挑战:
1、碳化硅材料。
国内长晶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距离,8英寸至少还需要2~3年才能追赶并突破,带动外延的发展。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设备还需要依赖于进口。
2、器件设计。
受限于制造工艺水平,材料优势没有被充分发挥,包括器件结构的优化创新,因为工艺能力的限制比较欠缺,生态也有待完善。
3、器件制造。
首先,衬底外延成本占比高,合资占比大概超过了50%;其次,器件良率受限于材料的缺陷及质量;其三,缺乏大规模的生产平台,过去碳化硅的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模式基本是实验室和小规模的小作坊模式;其四,专业设备还需要依赖于进口。
4、模组封装。
需找到更耐高温的封装材料,因为封装尺寸更小,散热及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5、汽车厂商。
问题是“缺芯”,尤其是“缺中国芯”。他总结道,国内碳化硅产业的强项是产业链较完整,弱项是现在成本还很高,尤其是在材料方面需要一些突破,其次是国产设备很少,专业设备还需依赖进口。我国的碳化硅产业链发展还需要平衡,才能与国外巨头进行竞争。

为什么碳化硅这么贵?
潘尧波解释说,碳化硅的成本很高,晶体存在质量、尺寸、厚度、良率、成本等痛点,且部分石墨依赖进口,供应紧张。碳化硅是硬脆材料,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加工难度较大。
简单的衬底加工工序是从晶锭出来,做多线切割,做倒角,然后做研磨、CMP、清洗、检验,最后出货。其中切碳化硅,6英寸切一刀需要120小时左右,8英寸切一刀需要200小时左右,中间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对切的质量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对于衬底,碳化硅外延技术门槛低一点,但也存在4个主要痛点:
1、进口外延设备交期长。
全球有4家进口主流供应商,国内主要采用的是3家,目前交期很长,有的甚至要60个月,即需五年时间。现在做碳化硅外延设备的有六七家,有的设备经过了批量销售,接下来国产化外延设备会进入产业主流。
2、外延的三个核心参数(缺陷、浓度、厚度)等检测设备依赖进口,交期长。目前国内缺陷领域有一家在demo过程中。
3、外延设备的单台产能低,每月仅300片左右,这个数量很低,可能会有新的设备和路线出来。
4、备件耗材寿命短,成本高。
外延过程经常要做保养,备件过程中会沉淀一些碳化硅颗粒,对碳化硅外延缺陷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备件耗材的生命比较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化硅的产量。

在碳化硅器件方面,相奇分享了他观察到的一些趋势:
首先,沟槽MOSFET结构创新备受关注,已有多款沟槽器件产业化、商品化,且沟槽器件结构变化多端,创新空间变化也很大;
再者界面质量导致迁移率低,亟待技术突破,碳化硅器件的优势还没完全发挥出来,需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界面质量和迁移率,提高可靠性。
除此之外,万伏千安智能电网需要超高压器件,所以超高压的MOSFET和超高压的IGBT也是器件研发的另一个方向。
有了大规模量产的平台、众多设计公司后,器件设计和制造生态系统则呼之欲出,从而提供一个桥梁,使得设计公司和量产平台能更好、更有效地合作。

4. “最根本的,是要做产业链的创新”

最后,陈俭分享了他看到的碳化硅产业潜力。
首先看定位。Yole数据显示,碳化硅从“三高”(高端、高频、高压)打入,慢慢蚕食硅IGBT市场。“我觉得这是「城市进入农村」的方式,做降维打击,成本做好,它是具有品牌效应的,这是势无可挡的应用。”陈俭说。
其次,上下游要协调好关系。下游车厂希望客户交货更快,现在有的周期要一年的时间,快则要6-7个月,太长了。
其三,价格要低,质量好,配合好。随叫随到是本土化优势,但质量还有待提高。上游会担心投资有没有希望、定价是否合理、付款方式好不好等问题。
至于上下游怎么协调?
陈俭认为,首先,下游需要明确的态度,要拓展应用,把市场做大,这是共赢之选;第二,上游要加大投资,给下游确保能供货且价格合理的信心;第三,有了技术,资金和人才才会加入。
在上游,现在SBD在充电桩领域的应用,市场不是红海了,是血海,卖的成本非常低,所以自己做器件、材料的厂商,要把碳化硅MOSFET的应用拓展起来。
只要有技术,碳化硅MOSFET做得好,市场还是很大的,SDB要区分于市场来做,价格要慢慢回归市场。技术进步需要时间,两三年之内很难做出很大的改善。
因此他们初步判断,大概在2024年前,衬底都是比较紧张的,外延则可能好一点,到2025年可能会缓解,但真正落实要到2026年,市场也可能会比预想得快,到时候又有一轮紧张。
在陈俭看来,最根本的,是要做产业链的创新,包括衬底技术、外延技术、Fab工艺、封装、碳化硅专用设备以及应用端的创新。
此外,他认为还需对创新者予以保护。首先做好专利布局;其次实现利益共享,定价机制要合理;第三,创新方要换位思考,要引入资金和推动标准建立;第四,尊重知识产权,抵制反授权,从法律层面保护创新者;第五,建立像IMEC一样的第三方合作开发平台。

5. 结语:碳化硅春天已至国产供应链迎新机遇

陈俭认为:碳化硅的春天来了,当前第三代半导体的碳化硅和氮化镓则比较火热,成长速度远超硅基功率器件。但还有很多挑战,要上下游共同共勉,以创新制胜,知识产权也要保驾护航。
徐现刚教授看来,碳化硅取得了新机遇,这么重要的材料,要降低国际供应链的风险性,对于进入国产和试用是非常好的机遇。
潘尧波亦判断:碳化硅产业处于成长期,在光伏、LED、硅产业等产业,新玩家会不断涌入,新技术会不断出现,这将给后来企业很多新机会。

『又一国产芯逆袭之门!特斯拉带飞,国内多位大佬谈碳化硅』https://t.cn/A6SAXrmu

乘自动驾驶东风!惯性导航系统已落地多家造车新势力 这些上市公司已布局

1分钟前

交通运输部昨日发布征求意见稿,鼓励在条件相对可控的场景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从事运输经营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应当配备驾驶员。同日,重庆、武汉两地政府部门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向百度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无人驾驶板块今日表现强势,作为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生态合作重要伙伴的天迈科技20cm涨停,主营汽车车载导航业务的路畅科技和持股北云科技(有车载相关应用的卫星导航高新技术)的多伦科技同样涨停。

业内人士指出,惯性导航系统有望凭借其自主性成为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

具体来看,惯性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对运动体高动态、全方位的测量,并在测量结果基础上实现对运动体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应用于工业控制、测量、消费电子、石油、交通、通信、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

image
中信证券分析师尹欣驰等在研报中指出,据智研咨询测算,2019年中国惯性导航市场规模约174亿元,同比+13.5%,其中军用惯导占比约82%。近5年CAGR约13%。

image
车载惯性导航打开惯性导航民用领域需求。中信证券分析师许英博等6月20日发布的研报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L3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可达26%,中国惯性导航市场规模可达134亿元。若假设L3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100%,则中国惯性导航远期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70亿元。

image
许英博指出,惯性导航核心上游元器件仍以外资主导,国内企业有望在软件和应用层取得产品的率先落地。目前全球较为领先的惯性导航公司包括霍尼韦尔(Honeywell)、诺格(NorthropGrumman)和赛峰(SAFRAN),国内高精组合定位的主要厂商包括华测导航、华依科技、星网宇达等。

image
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楠8月5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需求逐渐刚性。在众多高精度定位方案中,仅GNSS卫星定位为车辆提供绝对定位信息。卫惯组合使用可在隧道、城市峡谷、高架桥等复杂场景提供稳定的绝对位置信息。

中信证券分析师黄亚元6月28日发布的研报显示,卫惯组合导航有望成为L3以上的自动驾驶主流定位方案。2025年国内卫惯组合导航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规模接近40亿元。

image
image
许英博指出,作为自动驾驶标配产品,车载卫惯导航系统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大。

尹欣驰指出,GNSS+IMU(卫惯)系统的互补优势逐渐得到重视,目前其在车中的应用落地正不断加速。小鹏、蔚来、智己、埃安、华为AITO等车企均在其量产车型上搭载配置惯性导航的高精度定位单元。Waymo、Apollo、Momenta、小马智行等专注于L3-L4的自动驾驶科技企业亦在其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中采用惯性导航作为自动驾驶标配硬件。

image
不过,尹欣驰提示,惯性导航领域存在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变化、芯片供给短缺等风险。财联社记者今日报道亦指出,理想情况下,自动驾驶变革是指自动驾驶汽车完全、随时随地地取代真人驾驶员。但实际上,这一转变往往伴随着一个充满挑战的过渡期。有业内人士表示,自动驾驶商业化是渐进式人机和谐发展的过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后一天的心理活动‖闭幕有太多的我混杂在一起不同的月台上不同的眼睛里不同的条条框框中不停地变换着的我自己不停地诉说着同一件事的我自己要乐观开朗要积极向上要得心
  • 好辣,眼泪都要呛出来,王博一转身就是一副可怜人模样,眼尾红红兜不住眼泪,也唔知是不是看人亮晶晶眼眸和杯子一样璀璀璨份上,王博直接将人手里杯子收了,好嘛乖乖仔,喝
  • 网球队以前都是周一晚上训练,这学期竟然改成了周四晚上(如图3)我就跟眼睛在天上飞了一样又2G了,就是不知道这个脑子在想什么。于是我又有了以下抓马发言(如图5)[
  • 海安生态环境铁军精准施策、靠前服务、下沉镇村,协助排污单位顺完成排污许可登记发证工作 520心语词/浩天流星携手风雨我和你同甘共苦心相依一世繁华烟云客唯有真爱
  • 众人熙熙攘攘,如享太牢之中!载营魄所抱一,无弃物,整体往复而循环,"天地"之——道也!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只闻——"打春"有 数声 ,如婴儿之—
  • 第13天了,我在苦苦煎熬着,等着传说中的月子快点结束~看着小狮子,真真体验了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华熙LIVE离我家很近,时代美术馆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从去年开始
  • 做人做事话不要太绝,不然脸会疼今天上午有一个客户来到店里,想买一台红旗h5icon,首付9900,但是他的资质不是特别好,但基本了解了一下,通过还是没有太大的问
  • #忆果缘1971##健康管理#一个专治各种肿瘤癌症的中成药[ok]来源:通玄医道 一个专治各种肿瘤癌症的中成药,说服用复方斑蝥胶囊治好了子宫附件肿瘤有一个患有子
  • 对于青春,我希望放飞梦想,在奋斗中找到真理!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绿楼110》老剋/2022/9/13/方才一梦哭醒了哭母打工一命黄变做风魂前寻
  • 还好 赶在七月最后一天的小尾巴上交了作品[泪]今天下午刚看到直播就总想着要画点什么算是一个初步满意的作品吧涂色废的我真的尽力了 其实底稿比较好看 但是因为不熟悉
  • 顶上早开的总是大些,形状也更美一些,待到腋芽花开的时候却是一丛丛密生的骨朵花,花型就有点草率,却也好似白石老人的画,潦草却有意趣。#秋来天凉宜赏菊#只是现在莳养
  • 以前是让我妈走她都嫌累,现在观念也改变了,她也知道随着年纪增大,身体素质的下降,可能真的是想出去走走都困难了。曾经有人调侃我说:你就喜欢看李欣频推荐的电影,只要
  • #北京互免约拍[超话]#摄影爱好者一枚,喜欢拍人像,也喜欢拍风景,刚毕业在北京工作,希望找个爱拍照的妹摄或者喜欢拍照的妹子一起拍拍拍,周末有空,一起找寻北京好看
  • 总觉得面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没有蛋糕的华丽装饰,纯纯朴朴,简简单单,却又能带给人温暖[爱心],那么可爱暖暖的面团,贴心[爱心]的感觉,大白一样总让人忍不住靠近和
  • ”忻府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交通事故的赔偿款经常有浮动外,一些劳务纠纷也有,今年办理的一起案件里,我们不仅帮受助人要回了被拖欠的加班费,还帮他
  • 执法员分析,放风人首先对这片养殖区很熟悉,其次当林先生报警时,放风人又能马上通知盗窃团伙撤离,这说明为盗窃团伙放风的人就在林先生身边。根据多个嫌疑人交代,案发后
  • #刘不卡粉[超话]#我们中老年人喜欢看你 并不是想要图什么也不是完全为了消磨时光,我们是在追随时代的脚步展示真实的自我 记录美好的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虽然已
  • 今天出行花费6.7元~今天刮了好大的风啊,到东湖了就简单地走了走,还顺便做了个核酸,东湖的夜景还是挺不错的(如果风不是那么大的话更好òᆺó)。#算卦##面相看相
  • 后传2:《狼王》 “小七……你怎么老是这样拖拖沓沓的?”小七从后山走到营中后便直直地坐在老大身边,老大看着小七一脸开心的样子便叹了口气“兄弟们之间也就罢了,别
  • 然而到了2021年6月26日,现代发现这些召回的IONIQ混动车型又起火,随后收到了两份起火报告;2022年3月,又发生了另外两起火灾,致使现代对此进行调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