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挂、
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
人人都会说,
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

赵朴初先生说 :

不了解佛教文化,
就不了解中国文化,

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
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但提起佛教文化,

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
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
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
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

文 / 赵朴初

头头是道

“ 头头是道 ”
原是禅语,

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 :

心境融合,
内外打成一片,

乃至吃饭穿衣、
挑水打柴、
一举一动,

开口闭口,
无一事不与
“ 妙道 ”
冥合,

所谓
“ 头头皆是道,
法法本圆成
(《 续传灯录 》)”。

古代诗人常用
“ 头头是道 ”来形容

通灵入妙的
化境、
禅趣。

宋代严羽在
《 沧浪诗话 》中指出,

学诗有
“ 三节 ”
功夫,

“ 及其透彻,
则七纵八横,
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中
称誉杜甫
《 红樱桃 》诗谓

“ 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

后亦用来形容语言、
举动左右逢源,

无一不合规矩。

恍然大悟

《 观无量寿经 》 :

“ 心生欢喜,
叹未曾有,
廓然大悟,
得无生忍。”

《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 :

“ 单蒙指教,
豁然大悟。”

后作
“ 恍然大悟 ”,
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 红楼梦 》第九五回 :

“ 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
见他这样,

便道 :
这不用说了。

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
自然他有道理。

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

大家此时恍然大悟。”

《 儿女英雄传 》第十六回 :

“ 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 ……
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
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指天地万物。

如鲁迅
《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 :

“ 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
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
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
《 法句经 》 :

“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
森罗万象是
“ 色 ”,
即一切物质现象,

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
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 :

“ 森罗万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
皆是见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 五灯会元 》卷三 )
所谓
“ 一法 ”,

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
“ 一心 ”而言。

佛教主张
“ 三界唯心 ”,

反对
“ 心外取法 ”。

“ 森罗万象 ”也作
“ 万象森罗 ”。

如南朝梁陶弘景
《 茅山长沙馆碑 》 :

“ 万象森罗,
不离两仪所育。”

千差万别

“ 差别 ” 与
“ 平等 ” 相对,
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

后禅宗将
“ 差别 ”衍为
“ 千差万别 ”,

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
区别很大。

如 《 景德传灯录·文遂 》 :

“ 僧问 :
如何是无异底事?

师曰 :
千差万别。

“ 意谓
“ 千差万别 ”与
“ 平等无异 ”
是同一本体,

“ 差别 ”即
“ 平等 ”。

庄子也说过 :
“ 以不平平之,
其平也不平。”

也写作
“ 万别千差 ”。

如《 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 :

“ 四天之下,
万别千差。

一时明了,
便能握金刚王宝剑,
七纵八横,
受用自在,
岂不快哉!”

俗语中多用之。

如朱自清
《“ 海阔天空 ”与
“ 古今中外 ”》 :

“ 而身心所从来,

又有遗传、
时代、
周围、
教育等等,

尤其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

泥牛入海

泥牛,
即泥土所作之牛,

俗称
“ 春牛 ”。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立春前一日,

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
至立春日绝早,

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
并预示春耕之早晚。

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
《 春牛榜子书 》说 :

“ 不得职田饥欲死,
儿侬何用春牛!”

宋刘蒙叟有诗句云 :

“ 村妇祈蚕分面茧,
老农占岁说泥牛。”

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

但泥牛入海一词,
乃源于
《 景德传灯录 》卷八 :

“ 洞山( 良介 )又问 :

‘ 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

师云 :
‘ 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
直至如今无消息。’”

《 五灯会元·元日禅师 》说 :

“ 三脚驴儿跳上天,
泥牛入海无消息。”

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
杳无音信。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回 :

“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
等了好久,
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
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 随机 ”
一词最早见于佛典,

如“ 随机说法利众生 ”

(《 金光明最胜王经 》卷二 );

“ 适化无方,
随机隐显 ”

(《 戒疏 》卷一上 )等。

“ 机 ”
皆指众生根机、
根器、
根性而言,

以众生根机各别,
必须随其根机,

为彼说法,
方能领解,
各得其益。

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
灵活应付。

如茅盾
《 腐蚀 》 :

“ 大有视我为
‘ 同道 ’,
属于他们一伙似的。

我当然随机应变,
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
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
谓之
“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
反对执著于琐碎的
“ 知解 ”,

斥为
“ 一知二解 ”。

如唐灵祐
《 沩山警策 》说 :

“ 若向外得一知二解,
将为禅道,
且没交涉,
名运粪入,
不名运粪出。”

粪,
比喻那些虚妄的
“ 知解 ”。

后人用
“ 一知半解 ”
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
好用禅语,

其《 沧浪诗话·诗辨 》谓 :

“ 悟有浅深。

有分限之悟,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
也用了这个词。

他指出 :
“ 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
且非一知半解,

所需的时间和力气,
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

一丝不挂

“ 一丝不挂 ”之
“ 丝 ”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 无灯会元 》卷十二 :

“ 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
未曾咬着一粒米,
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 五灯会元 》卷十四 :

“ 僧问 :
‘ 一丝不着时如何?’

师日 :
‘ 合同船子并头行。’ ”

意思是说,
“一丝不着”
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

船子和尚有诗偈云 :

“ 金鳞不遇空劳力,
收取丝纶归去来 ......
钓竿折尽重栽竹,
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
“ 一丝不挂 ”
本是禅语,

譬喻超然洒脱,
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

丝毫不受尘俗牵挂,
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

如《 警世通言 ---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中说 :

“ 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
一丝不挂。”

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

如《 夷坚丁志-李氏红蛇 》中有

“ 披发裸体;
一丝不挂 ”的句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
“ 想入非非 ”。

如端木蕻良
《 曹雪芹 》十九 :

“ 霑儿就爱想入非非,
不理他也就没事了。”

此语出于佛经中的
“ 非想非非想天 ” 或
“ 非想非非想处 ”。

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
无色界四天中以
“ 非想非非想天 ”
为最高,

又名 “ 有顶天 ”。

《 楞严经 》说 :

“ 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
名非想非非想处。”

另据《 俱舍颂疏·世间品三 》说,

此天据诸天之首,
其中众生定力深湛,

已经没有下地的
“ 粗想 ”,
但也并非暗昧无想,

而是还有
“ 细想 ”,

故称
“ 非想非非想天 ”。

文章来源 :
《 俗语佛源 》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诸位仁者大家好!惭愧学生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本,今日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一)」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甲四、具缚凡夫带业往生临终接引,全仗佛力。

  印祖《文钞》云: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于一生取办,实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槃,其难如是。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己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

  又: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无量寿经.至心精进》第五品中经文,「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此句经文即法藏菩萨告诉我们,净土宗为他力果教。科注念老引日本峻谛法师在《无量寿经》注解里头解释这句经文,「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个事情法藏菩萨知道,这个常途净土之行是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上面四法界是净土,下面六道轮回秽土,这个事情他知道。「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我不是求一般的净土,我求最殊胜的,超越这个四土的净土,他求这个,这就不是他的境界了。

  第二,「谓实虽随各自乐欲,应摄取之,今欲五乘齐入报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句的意思,实是实实在在,虽然随着各自,每个修行人的乐欲(爱好跟他的愿望)应摄取之,譬如小乘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所得的乐,他们的欲望不一样。初果的人希望证二果,二果的人希望证三果,三果的人希望证四果,不相同,这是随着他自己修证,他能够证得,这个是他应该摄取。现在法藏比丘他的愿望,是希望五乘齐入报土。这个意思深,五乘包括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这五种人能够统统都入实报庄严土,这个不容易,这个太特殊了。所以这个意思深,不是我的境界,这个事情我们无法想像,套一句佛法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一般说根本就不可能。不可能为什么变成可能?这个里头义理很深。

  第三个,「谓虽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我能经无量劫,当克获之,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也」。这个菩萨是三乘菩萨,念老括弧说,「法报二身,经无量劫必可悟证」,但是现前不行,「但当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不是我的境界。

  接着峻谛法师又云:「虽有三义不同,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这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信心问题,对这句要产生决定的信心,绝不可以有丝毫怀疑,那就是上面三种是普通一般的途径,净宗是特别的。净宗怎么特别?把自己丢掉,不靠这个,全靠阿弥陀佛,我能不能成就与我自己没关系,我自己的能力当然不行,了生死出三界谈何容易,决定做不到。但是现在怎么样?现在专归佛力。八万四千法门要靠自己,无量法门也要靠自己,现在我全不靠自己,全靠阿弥陀佛,主要意思在此地。靠佛力凭什么?凭四十八愿,和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持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句,黄老拈出来要我们记住,净宗法门总是抛却己分,专归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抛却己分;请佛明示,即是专求佛力」。

  「抛却己分,专归佛力」,这是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他自己开辟的他力法门。不用自力,办不到,完全靠阿弥陀佛。我念得好,念得相应,没有杂念了,到时候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峻谛师,他说出这句话,「开他力门」这个说法,「正明净宗超情离见,不可思议」。说得好,说得一点都不错,净宗是专靠他力,不靠自力。正明,真正说明净土宗超情离见,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情是情执,见是见解,超越了,离也是超越,真正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究竟方便」,方便到什么程度?方便到究竟,没有比这个再方便的了,叫究竟。方便法达到究竟圆满,一句佛号,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底下接着说,「果觉因心之无上妙谛」。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果觉,成佛是果。阿弥陀佛是圆满的觉悟,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无量觉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用无量觉做为我们因地修行的中心、核心。我们修什么?我们就用无量觉。念念不离无量觉,念久了,无量觉自然现前。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榜样,真正不可思议。用弥陀果觉做为我们修行的(我们在因地)因心。

  峻谛师曰:「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念老解释说:「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于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门,同属果教,皆是从果起修。此殊胜难思之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亦正是净密二宗方便究竟处。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以上皆恭录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七集)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文钞》与融明大师书曰:「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师父上人在《科注》中多次开示:「佛在大乘经里面说过很多次,讲到真正相信,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是什么根性?没有一个不是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这个法门,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让你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他能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他一生成就,道理在此地。」说明我们能遇净土法门,生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乃蒙无量诸佛加持(即阿弥陀佛加持),此乃实属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文钞》云: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曰: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当人每欲疑惑己为罪恶凡夫,十恶造尽,故对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生不起十足信心,故祖师大德常举莹珂法师、张善和等大德为例,增强吾人求生之信心。《净土圣贤录》记载唐朝张善和,张善和就是临终忏悔十念往生的。他是个杀牛的屠夫,杀业很重。在临命终的时候,他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是地狱境界现前。他知道这个罪业很重,这么多人来问他要命,来讨命,他就大喊救命。所以这是机缘就很巧,宿世善根具足,蒙佛加持,正好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在里面喊救命,出家人就来问一问什么事情。他就大喊,好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出家人知道,赶快点了一把香,教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着这一把香就大声念佛,念了十声,他说: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就跟阿弥陀佛走了。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念佛往生,张善和是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己罪业深重,有那么大的能力往生吗?没有,全靠佛力加持摄受他往生西方。

  念老在《科注》第十八愿中引《合赞》文,《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在一经宗趣中又引《要解》经文,「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这是净土法门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成就。「五逆十恶」,这是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必堕地狱,无间地狱,地狱里最严重的,没救。可是怎么样?遇到净土法门,真正忏悔、真正回头还是有救。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对于信愿持名,不怀疑,你就接受了,真肯干,临终这口气还在,只要念十声阿弥陀佛都能往生。「十念成就,带业往生」。

读书学典:《论语.子路》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shè)公: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楚国大夫,楚僭称王,故臣称公。颇具治绩。为后世“叶公好龙”之说的来源。或说是“叶公子高”。
▲语:yù,告诉。
▲直躬:正直的人。躬,犹身也;直,言无所邪曲也。一说其人姓名不传,因其行直,故称直躬。或说其人名躬,高诱云:“直躬,楚叶县人也。”躬盖名其人,必素以直称者,故称直躬。直举其行,躬举其名。
▲攘:偷窃,盗。周生烈:“有因而盗曰攘。”高诱:“凡六畜自来而取之曰‘攘’也。”皇侃:“他人物来己家而藏隐取之,谓之攘也。”
▲证:《说文》:“证,告也。”
▲异于是:和这个不一样。是,此。蔡节:“证父攘羊则有反于天理,而非所谓直矣。”
▲隐:隐藏,说文:“蔽也”。《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郑玄:“不称扬其过失。”《正义》:“盖子之事亲,当时微谏,谕父母于道,不致有过误;若不幸而亲陷不义,亦当为讳匿。”

■现代翻译: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作为儿子却出来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和他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

●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周生烈曰:“有因而盗曰攘。”

●皇侃《论语义疏》:叶公称己乡党中有直躬之人,其父盗羊,而子告失羊主,证明道父之盗也。欲自矜夸于孔子也。孔子拒于叶葉公,云:吾党中有直行者,则异于证父之盗为直者。为风政者以孝悌为主,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宜应相隐,若隐惜则自不为非,故云直在其中矣。若不知相隐,则人伦之义尽矣。樊光云:“父为子隐者,欲求子孝也,父必先为慈,家风由父,故先称父。”范宁曰:“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隐乃可为直耳。今王法则许期亲以上得相为隐,不问其罪,盖合先王之典章。” 江熙云:“叶公见圣人之训,动有隐讳,故举直躬,欲以此言毁訾(zǐ,诋毁)儒教,抗衡中guó。夫子答之,辞正而义切,荆蛮之豪丧其夸矣。”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明为直之礼也。叶公言吾乡党中有直身而行者,因羊来入己家,父即取之,而子言于失羊之主,证父之盗。叶公以此子为直行,而夸于孔子也。孔子言此,以拒叶公也。言吾党之直者,异于此证父之直也。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隐,告言父祖者入十恶,则典礼亦尔。

●陈祥道《论语全解》:天下之所为直者,有礼义之直,有非礼义之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虽曲而直存焉,礼义之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虽直而曲存焉,非礼义之直也。先王之法,父子之罪不相及则恕之,以其亲;邻比之罪相及则责之,以其友;恕之以其亲,为其可以相隐故也;责之以其友,为其不可以相隐故也。《仪》曰:“不私其父,不成其为子。”《春秋》:“为亲者讳。”今律,大功以上相隐,则不坐。皆此意也。

●朱熹《论语集注》: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wèi)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舜之父)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张栻《癸巳论语解》:直者,顺其天性而不以人为害之者也。父子之亲性之理也,其更相为隐,是乃若其性之自然,而非有所加于其间也。若于所当隐而不之隐,则是逆天性之理,斯为不直矣。世之循名而不究其实者,其于君臣父子之际,咈(fú,违背)其所以为直之理,几何其不若是哉!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明直道以示人也。直者人之生理所谓本心之自然,如子或有过也,父但尽义方之训(教人以为人之道的训言),以冀其改图,外则隐之而不使于人;父或有过也,子但尽几谏之道(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以望其迁善,外则隐之而不使彰于众。盖父自当爱子,子自当爱父,互相容隐,乃顺其本心之自然。而发之于天理为顺,于人情为安,不求为直而直即在相隐中也。奚必证父攘羊而后为直哉?可见道不远于人情,事必求夫当理。凡矫情以沽誉,立异以为高者,皆圣人之所不取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韩非子.五蠹篇》:“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屈于父,执而罪之。”《吕氏春秋.当务篇》:“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宋氏翔凤《遇庭录》:“两书所记,一诛一不诛,异者。盖其始,楚王不诛,而躬以直闻于楚,叶公闻孔子语,故当其为令尹而诛之。” 案:宋说是也。《白虎通.谏诤篇》:“君不为臣隐,父独为子隐何?以为父子一体,荣耻相及。”明父子天属,得相隐,与君臣异也。程氏瑶田《论学小记》:“人有恒言,辄曰‘一公无私’。此非过公之言,不及公之言也。此一视同仁,爱无差等之教也。其端生于意、必、固、我,而其弊必极于父攘子证,其心则陷于欲博大公之名,天下之人,皆枉己以行其私矣。公也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有自然之施为,自然之等级,自然之界限,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时而子私其父,时而弟私其兄。无他,爱之必不能无差等,而仁之不能一视也。此之谓公也,非‘一公无私’之谓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其子。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皆言以私行其公。是天理人情之至,自然之施为,等级界限无意必固我于其中者也。如其不私,则所谓公者,必不出于其心之诚然。不诚,则私焉而已矣。”

●钱穆《论语新解》: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何况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此章记孔子辩“直”之道也。以父子之道,引发“直者道也”。循理为直,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未有逆天理而可以为直者。李炳南曰:“合乎伦常之直是为有道之直。背弃伦常之直,其直诡谲,而不可信。” https://t.cn/RxRVHI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个婚没法接了!我准备结婚,昨天家里人和女方父母一起吃了顿饭,谈了谈费用问题。中间拉家常忽略情况如下。彩礼:6万6。这个钱小弟自己出,没多想就同意了。(三金1.
  • #正能量# [微风][微风][微风] 《史记》中30句名言和注解,句句经典,古人的大智慧,受益无穷!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天
  • 养猪90天,@温氏股份 亏了72亿!据财经天下周刊,在猪价下跌、猪企亏损的行业大背景下,“养猪大户”温氏股份10月28日发布了公司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
  • 4.8秒,想犯规都追不上,21岁天才后卫成库里克星!@体育闲坛吧 北京时间10月29日,NBA常规赛勇士对阵灰熊,上赛季灰熊在季后赛附加赛淘汰勇士,本赛季双方
  • #数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健康心灵是人生进步的阶梯。2021年11月1日晚上八点,数理学院在7b319举行了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促使大一新
  • 婆谭胜2485颂扣佛首先说说师傅,泰南宋卡府三大虎僧之一(又排名了,哎,不过这个排名是泰国人写的),帕亚主席也专门在泰南圣物图鉴中推荐过师傅的佛牌,师傅也是山卡
  • 杯子和碗是好朋友,有一次杯子不小心摔碎了,想让碗安心,就对碗说:“碗安,我碎啦!”我希望你做个甜甜的梦,我的意思是梦到我✨ɢᵒᵒᵈ ɴⁱᵍʰᵗ ✩⡱不要赌天意,
  • 我发现自己似乎很喜欢海岸的意象,以前和汐老师口嗨葡萄、晴和树相关时,也曾用过这个比喻。大体上是觉得葡萄的思维模式肯定和人类不一样,也无意为什么爱或恨停留。但他作
  • 大概是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集中看完的一本书。四年前,大四毕业的前夕,我坐在图书馆里看完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当时正直毕业,偶有感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而今,虽
  • 什么叫稳稳的幸福 前天在微信和妈妈说好想好想好想吃一口能咬下来的小排骨,但食堂全是奇形怪状的酱腔骨,然后—— 收到了一大箱做好的排骨和大大大虾 我好特么幸福
  • 坚朗五金公司本身依然还是很优秀,只是地产行业现在景气度还在下行,市场对地产链公司普遍悲观。 但五金本身优秀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能比地产链绝大多数公司更有韧性,地产
  • #曼辛之星话沉香##沉香##传统文化##健康养生# 一文让你读懂沉香油! 选沉香油,还在纠结如何使用?一篇文,让你彻底明白沉香油的那点事儿! 今天,我就和
  • 本粉红象牙木无敌粉又来了。 这木头真的是贵到飞起,小小的一条就要1000块钱,那种做手串的料也是小小,一条就要五六百块钱,我就整了一条手串料回来找人代工做了钢
  • 小道消息,国行 Apple Watch 即将正式支持 ECG 心电图,目前 iOS 15.2 Beta 1 已经将其翻译成“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预计在不久
  • #思念食谱# 国庆假期咻的一下就过去了 大家是不是都宅在家享受最后的慵懒时光[思考] 吃货种草机思思上线[打call] 让你们宅家之余也能轻松享受美味 吃点至臻
  • 七八月份的书影记录 电影 《白蛇缘起:青蛇劫起》《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言语如苏打般涌动》《大鱼海棠》《罗小黑战记》《疯狂动物城》《楚门的世界》《花束
  • 《守》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 在宁静的夜晚 守一方净土 穿越了时空 只为和你相遇 人生中 有一种相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是上帝的牵引 是月老安排 在灵魂的最深处 镌
  • 清雅自带仙气的古风男孩美名,初见惊艳,再见留恋! 【念温】 ——出自《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古人喜爱用玉石来赞美君子高洁的品德,此诗也不列外,以玉
  • 送你一包甜糖果,生活幸福比蜜甜。万圣节到了,祝你快乐无限!愿你所得,皆你所愿希望今后的日子里百毒不侵,活的认真,笑的放肆风已经是秋天的味道了哎♡ ḺŐVẼ
  • 《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的功德利益 咒语的来源 地藏长咒出自地藏三经之一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是地藏王菩萨从过去殑伽沙等诸佛世尊前,亲自求得并受持。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