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六入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法华楞严讲义 7月15日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https://t.cn/RxkJtFo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楞严经》讲记





阅 https://t.cn/RxkJtFo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 https://t.cn/RxkJtF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招财运##情感##国学堂相学起名社#“國學堂”论相一一长知识:一面临水叫岸或滩;两面临水叫湾;三面临水叫渚;四面临水大的叫岛;小的叫礁;上面住人的叫洲;石头多
  •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 这个月开始有时间一个人去市里溜达喝咖啡,感觉生活又回来了~早上还跟胖吴感叹,要是不生老二现在已经解放了。昨天肉包跟着我一起走了两万步,还爬上爬下玩了几个小时,也
  • 但我希望以后我再发小鞠的照片或者转发小鞠的动态的时候,你们不喜欢可以不评论,非要来说一句什么不喜欢,不好看啥的大可不必,你不喜欢我发你可以取关我的。我喜欢鞠婧祎
  • 善良是一束美丽的玫瑰,当你赠送他人时,也为你自己留下了满室的芬芳;善良是冬天里的太阳,在照耀了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你自己;善良是充满芬芳的香水,当洒在别人身上时
  • 让我们在Midnights发行前来回顾一下霉霉姐歌词中的难寐午夜吧~-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en l'm in this
  • 那么,想学健身教练需要通过什么渠道?现在为了能够满足更多零基础健身爱好者的培训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健身教练培训学校,而这些学校也就成为了学健身教练的有效渠道
  • 9.你想做的事我都陪你,如果你想自由,那我祝你一路平安10.我的满心欢喜,也该告一段落了。12.山高路远,今日一别,我们也不必再见了。
  • 所以也就无所谓了~游戏真的到处都在整活儿[笑cry]奖杯方面打工任务没要求和审判系列一样100%小游戏也没要求全玩,这里舒服了很多,但是最后的超级千禧塔[苦涩]
  • 因为群众崇拜明星,你提倡放生,大家也都愿意放生,所救活的生命都是你的功德。因为群众崇拜明星,你提倡放生,大家也都愿意放生,所救活的生命都是你的功德。
  • #轩辕剑之汉之云# 我想问问那些一面说着“演员不能代表作品本身”(比如YY不能代表盗笔/全职)一面又吵吵着“无HG不轩辕”的人是几个意思?不爱看就不看,还非要点
  • 然后回诸城~连打四天吊瓶终于有点力气活动了 第一天打针三个人都按不住他 第二天没有那么大反抗 第三天很乖还跟护士阿姨互动 第四天更是乖乖躺上面不动 也不需要用力
  • ”在这上完床、下床即可轻松说“再见”的时代,我却总以为怎么着也是要谈谈小情,说一说【大爱】的,想来是我肤浅了。[haha]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只是自己心态的问题
  • 前路漫漫,起伏难料,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让心里充满阳光,明心见性,本真自然,知行合一。 ​​​#体育人才创业平台[超话]##体育人才创业平台[超话]#【夜读:
  • 在京东嘿市购买旅行神器,有机会得我们马蜂窝旅游提供的6天云南豪华双人游哦!现在在马蜂窝站内搜索 #晒出你的旅途“嘿”科技# 参与笔记发布,就能赢取马蜂窝旅游联合
  • 不着急的宝子也可选择以下航线回国3⃣MU7158 法兰克福-杭州(7.4日复航)7月4/11/18日(复航前三班较稳❤‍ 求稳的宝子速来⚡拿位)4⃣MU220
  • [ok][ok][ok] ところが、そんな猛毒を持つにもかかわらず、河豚は自分の毒で死んだなどという話がない。そのため、人は神経がやられて、痺れや麻痺呼吸困難
  • 据悉,里夫斯正在积极与诸多编剧、导演们会面,他对蝙蝠侠的反派们都有极大兴趣,包括著名的和非著名的,从稻草人、双面人到猪面教授。本书汇集了阿尔弗雷德·F.扬半个多
  • #西游记女儿国##让红包飞##老板喊你上船#【桂林訾洲岛景区】桂林訾洲岛景区位于桂林市区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上,东可望七星山、穿山、塔山;西可观叠彩山、伏波山
  • 金秋十月,我们聚焦10名10岁的孩子,探访他们沐浴新时代阳光、追光逐梦的故事,记录他们眼睛里的大国崛起、千变万化、奋斗不息、幸福洋溢。 金秋十月,我们聚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