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史前长颈鹿总共分几步# 我将古生物科学艺术复原作为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原因很简单——因为史前生命足够怪,却又怪得合情合理。将这些奇怪的推理相互连接、彼此关系就能窥到生命之网是如何生长、自然万物是怎样交互的。

无论是刷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认知,还是发自内心去享受进化力量所带来的颠覆震撼,抑或是单纯的猎奇心理、探索欲望,都能从古生物科研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每一次,科学家把他们最新发现的化石骨骼摆在我面前,我都无法控制住自己在脑海里去勾勒它的形象。

最近一次,我花了近5个月的时间复原了一头“怪兽”。它最终的样子登上了《科学》杂志。

“它的头顶长着一个圆盘状的独角,很大,顶是平的,从角发育过程推测:怪兽活着的时候独角呈半球状,形似军用钢盔。独角前端两侧可能还各有一个小突起。”

“颈椎异常粗壮,比起正常动物关节面厚了许多,我们做了模拟碰撞力学研究,认为是适应激烈碰撞的特化结果。独角与颈椎的特性表明碰撞行为时常发生,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善于碰撞的好斗角色。”

“估计该动物体重140千克左右,肩高120厘米以上。开始我们一直认为怪兽属于牛科,最近研究证明,怪兽是早期的长颈鹿,命名为獬豸盘角鹿。”

这是我从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老师那里得到的化石标本的核心信息,一起拿到的还有一份盘角鹿化石标本的三维扫描模型。

图1:盘角兽复原定稿
图2:数字模拟盘角兽碰撞姿态(左上)解剖姿态(右上)头颈肩角度

一个奇怪的颅顶、一串似乎比例失调的颈椎,外加似曾相识的脸部骨骼,构成了一个幽绿色的头颈骨。

最简单粗暴的复原方法是直接在眼眶里填上眼球,沿着骨骼外轮廓封闭出一个实体,用体面结构区别一下头颈口耳鼻,一个粗略的复原形象就有了。但是,那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拆开每一块骨骼,观察它们彼此的连接方式,模拟关节的运动范围,设想器官和组织复原的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盘角鹿异常粗大的颈椎会侵占咽喉的空间,我试着加大颈椎与头骨的夹角,但并没有太多改善。

特化的碰撞结构显示,最佳的撞击姿势更接近于头部长轴与颈部呈直角时的状态,但在这个状态下容纳咽喉的空间会被颈椎侵占得更加彻底。这似乎不合理,出现了bug。这毕竟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真实生灵,而不是一个通过想象力赋予生命的幻想生物。

科学复原要求严格参考标本参数,骨骼化石的三维数据是古生物复原工作中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留存的结构蓝图,对于蓝图的主观变形是不可取的。模型数据中盘角鹿头颅和颈椎来自化石本体的等比例扫描,那矛盾只应该出现在后期拼接的脸上。假设面部结构可以前移,咽喉被侵占的空间似乎就可以得到释放。

带着疑问我来到王世骐老师办公室,他捧起盘角鹿化石,对照着相关现生动物的头骨标本,为我细细解说盘角鹿头颅的结构和相关的信息,并验证了我的假设。经过探讨比对,我们认为盘角鹿确实可能拥有一张更狭长的面孔。

盘角鹿头部的复原雏形在其骨骼的合理复原之后,又经过几次调整顺利完成了。与我熟悉的爬行动物的头部复原不同,哺乳动物头部的软组织轮廓和骨骼轮廓并不完全贴合,有些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鲸、河马,需要借助一些关键骨点去明确复原结构;还有一些角质的构成无法形成化石,如盘角鹿半球形的独角,在化石上的留存其实是一个很平的骨质盘座,真正的角则发育在这个基座之上。

好在,可供参考的现生哺乳动物材料还是很丰富的,比如长颈鹿、霍加狓、羚羊以及其它的牛科动物,它们的影像和解剖学资料都比较容易获得。比较解剖学更是常被应用于古生物复原工作:相近的种类、相似的结构、相同的功能、类似的行为、近似的环境……自然界中有很多规律可循,很多原理共通,比如鲨鱼、海豚和鱼龙,比如飞鸟、蝙蝠和翼龙,身世虽不同宗,但身段却异曲同工,这便是功能和形态在自然选择下的趋同。

评价一件科学复原作品的合理性,其中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客观的科学构架,去假设复原生物真实复活,它们所被设定的生物结构是否真的可以正常运作、维持生命,是否可以帮助它们应对所处的环境。也许听起来有些玄幻,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同时打开多个维度去评价生命形态的可能性。

关于躯体的复原,经历了很多次的改版,大致我们尝试过两版的羚羊型,和一版西瓦兽型(一种粗壮型的古长颈鹿)。因为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所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复原考虑:动物形体的协调性——头身比例协调;有助于碰撞行为的体形——健壮稳定;生存环境对体形的选择——林地活动短腿更灵便。

综合以上几点,西瓦兽型的形体被认为是更合理的可能。但初始120厘米的肩高推测,在复原上会形成很奇怪的头身比例。视觉上的协调,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辨别“自然”和“非自然”、“真实”和“非真实”、“和谐”和“非和谐”的先天性审美。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我们更倾向于这种协调,最终我们估计盘角鹿的肩高在90~100厘米区间。

一个完整的科学复原过程一定是由内而外的,一件专业的科学复原作品也一定可以“由外见内”去鉴赏。

简单来说,古生物科学生态复原的逻辑思路即是骨骼—肌肉—皮肤—皮肤衍生物—动作—行为—环境交互。由于它们互为因果,所以顺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任凭复原形象披毛戴羽,无论复原姿态静止或者灵动,都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解剖结构与之呼应,外在的环境因素与之共鸣。

复原工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思考与体悟都会在作品上留下痕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最耐人寻味的,就像画家的笔触、雕塑家的刀痕。

关于体色和斑纹的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环境因素,干旱的疏林草原,背景色与今日的非洲稀树草原类似,动物的体色与花纹在视觉层面主要用于交流或保护。哺乳动物大多没有绚丽的色彩,生存于林地的种类往往发育有斑纹——这有助于它们在斑驳树影间隐匿身形。盘角鹿的底色选择了大地色系的保护色,腹浅背深,配有暗色的斑纹。

其二,演化的伏笔,体现在斑纹形式的选择上:将长颈鹿典型的马赛克式几何斑纹以及霍加狓臀部的平行条带状花纹引为元素、疏弱化处理后再现于盘角鹿皮毛之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导向手法,暗示着其中的演化联系。

最后复原的是运动形态。我盯着显示器,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牛科动物的碰撞视频。我分别得到了盘羊和麝牛碰撞行为的定格参考:它们的起势不同、蓄势不同,收势也不同。

盘角鹿,那些特化的骨骼注定是它天生的破门器,它会怎样碰撞,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是怎样的力道,我们也许永远都只能猜想。最终,我参考了盘羊和麝牛的姿势设定了两套不同碰撞形态的场景复原小品,不知在定格的静态复原中,是否也能让观者听到遥远世界那声声回响。https://t.cn/A6aqLOT8

#复原史前长颈鹿总共分几步# 我将古生物科学艺术复原作为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原因很简单——因为史前生命足够怪,却又怪得合情合理。将这些奇怪的推理相互连接、彼此关系就能窥到生命之网是如何生长、自然万物是怎样交互的。

无论是刷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认知,还是发自内心去享受进化力量所带来的颠覆震撼,抑或是单纯的猎奇心理、探索欲望,都能从古生物科研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每一次,科学家把他们最新发现的化石骨骼摆在我面前,我都无法控制住自己在脑海里去勾勒它的形象。

最近一次,我花了近5个月的时间复原了一头“怪兽”。它最终的样子登上了《科学》杂志。

“它的头顶长着一个圆盘状的独角,很大,顶是平的,从角发育过程推测:怪兽活着的时候独角呈半球状,形似军用钢盔。独角前端两侧可能还各有一个小突起。”

“颈椎异常粗壮,比起正常动物关节面厚了许多,我们做了模拟碰撞力学研究,认为是适应激烈碰撞的特化结果。独角与颈椎的特性表明碰撞行为时常发生,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善于碰撞的好斗角色。”

“估计该动物体重140千克左右,肩高120厘米以上。开始我们一直认为怪兽属于牛科,最近研究证明,怪兽是早期的长颈鹿,命名为獬豸盘角鹿。”

这是我从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老师那里得到的化石标本的核心信息,一起拿到的还有一份盘角鹿化石标本的三维扫描模型。

图1:盘角兽复原定稿
图2:数字模拟盘角兽碰撞姿态(左上)解剖姿态(右上)头颈肩角度

一个奇怪的颅顶、一串似乎比例失调的颈椎,外加似曾相识的脸部骨骼,构成了一个幽绿色的头颈骨。

最简单粗暴的复原方法是直接在眼眶里填上眼球,沿着骨骼外轮廓封闭出一个实体,用体面结构区别一下头颈口耳鼻,一个粗略的复原形象就有了。但是,那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拆开每一块骨骼,观察它们彼此的连接方式,模拟关节的运动范围,设想器官和组织复原的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盘角鹿异常粗大的颈椎会侵占咽喉的空间,我试着加大颈椎与头骨的夹角,但并没有太多改善。

特化的碰撞结构显示,最佳的撞击姿势更接近于头部长轴与颈部呈直角时的状态,但在这个状态下容纳咽喉的空间会被颈椎侵占得更加彻底。这似乎不合理,出现了bug。这毕竟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真实生灵,而不是一个通过想象力赋予生命的幻想生物。

科学复原要求严格参考标本参数,骨骼化石的三维数据是古生物复原工作中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留存的结构蓝图,对于蓝图的主观变形是不可取的。模型数据中盘角鹿头颅和颈椎来自化石本体的等比例扫描,那矛盾只应该出现在后期拼接的脸上。假设面部结构可以前移,咽喉被侵占的空间似乎就可以得到释放。

带着疑问我来到王世骐老师办公室,他捧起盘角鹿化石,对照着相关现生动物的头骨标本,为我细细解说盘角鹿头颅的结构和相关的信息,并验证了我的假设。经过探讨比对,我们认为盘角鹿确实可能拥有一张更狭长的面孔。

盘角鹿头部的复原雏形在其骨骼的合理复原之后,又经过几次调整顺利完成了。与我熟悉的爬行动物的头部复原不同,哺乳动物头部的软组织轮廓和骨骼轮廓并不完全贴合,有些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鲸、河马,需要借助一些关键骨点去明确复原结构;还有一些角质的构成无法形成化石,如盘角鹿半球形的独角,在化石上的留存其实是一个很平的骨质盘座,真正的角则发育在这个基座之上。

好在,可供参考的现生哺乳动物材料还是很丰富的,比如长颈鹿、霍加狓、羚羊以及其它的牛科动物,它们的影像和解剖学资料都比较容易获得。比较解剖学更是常被应用于古生物复原工作:相近的种类、相似的结构、相同的功能、类似的行为、近似的环境……自然界中有很多规律可循,很多原理共通,比如鲨鱼、海豚和鱼龙,比如飞鸟、蝙蝠和翼龙,身世虽不同宗,但身段却异曲同工,这便是功能和形态在自然选择下的趋同。

评价一件科学复原作品的合理性,其中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客观的科学构架,去假设复原生物真实复活,它们所被设定的生物结构是否真的可以正常运作、维持生命,是否可以帮助它们应对所处的环境。也许听起来有些玄幻,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同时打开多个维度去评价生命形态的可能性。

关于躯体的复原,经历了很多次的改版,大致我们尝试过两版的羚羊型,和一版西瓦兽型(一种粗壮型的古长颈鹿)。因为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所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复原考虑:动物形体的协调性——头身比例协调;有助于碰撞行为的体形——健壮稳定;生存环境对体形的选择——林地活动短腿更灵便。

综合以上几点,西瓦兽型的形体被认为是更合理的可能。但初始120厘米的肩高推测,在复原上会形成很奇怪的头身比例。视觉上的协调,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辨别“自然”和“非自然”、“真实”和“非真实”、“和谐”和“非和谐”的先天性审美。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我们更倾向于这种协调,最终我们估计盘角鹿的肩高在90~100厘米区间。

一个完整的科学复原过程一定是由内而外的,一件专业的科学复原作品也一定可以“由外见内”去鉴赏。

简单来说,古生物科学生态复原的逻辑思路即是骨骼—肌肉—皮肤—皮肤衍生物—动作—行为—环境交互。由于它们互为因果,所以顺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任凭复原形象披毛戴羽,无论复原姿态静止或者灵动,都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解剖结构与之呼应,外在的环境因素与之共鸣。

复原工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思考与体悟都会在作品上留下痕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最耐人寻味的,就像画家的笔触、雕塑家的刀痕。

关于体色和斑纹的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环境因素,干旱的疏林草原,背景色与今日的非洲稀树草原类似,动物的体色与花纹在视觉层面主要用于交流或保护。哺乳动物大多没有绚丽的色彩,生存于林地的种类往往发育有斑纹——这有助于它们在斑驳树影间隐匿身形。盘角鹿的底色选择了大地色系的保护色,腹浅背深,配有暗色的斑纹。

其二,演化的伏笔,体现在斑纹形式的选择上:将长颈鹿典型的马赛克式几何斑纹以及霍加狓臀部的平行条带状花纹引为元素、疏弱化处理后再现于盘角鹿皮毛之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导向手法,暗示着其中的演化联系。

最后复原的是运动形态。我盯着显示器,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牛科动物的碰撞视频。我分别得到了盘羊和麝牛碰撞行为的定格参考:它们的起势不同、蓄势不同,收势也不同。

盘角鹿,那些特化的骨骼注定是它天生的破门器,它会怎样碰撞,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是怎样的力道,我们也许永远都只能猜想。最终,我参考了盘羊和麝牛的姿势设定了两套不同碰撞形态的场景复原小品,不知在定格的静态复原中,是否也能让观者听到遥远世界那声声回响。https://t.cn/A6aqLOT8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绵阳勇担使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连日来,这项决策部署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要在高质量发展上保持快的速度、做好示范和引领。“十四五”开局以来,绵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14%,居全省第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1.18亿元,居全省第二……

  数据的背后是绵阳的担当: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使命,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绵阳勇毅前行。

  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省上支持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则是重要落子之举。

  绵阳为何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站在这一天向时间轴的前后张望,一个名为“使命”的词正从过去22年延展而来,铺就成一条绵阳科技创新进阶之路。

  这条路上,绵阳“闯”出了新路子。绵阳一方面高质量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

  这条路上,绵阳“试”出了新经验。绵阳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探索出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正是在科技创新路上的“闯”与“试”,让绵阳敢于“蹚路子”——

  “大国重器”上的绵阳造频繁被刷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航中,中国电科九所为飞船配套了包括隔离器和环行器在内的多款磁性产品。

  “国字号”科学城打造更多“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我市将目光投向了我国顶尖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将从多个方面支持多方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集聚创新要素激发新活力。我市大力实行“招院引所”工作,积极引进央属企业集团和知名高校来绵建设分支机构,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

  “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绵阳将赛道锁定在了核技术应用、激光、航空与燃机、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上,并加快推进长虹、九洲等传统电子龙头企业巩固壮大,抢占发展先机。

  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可以看到绵阳对“科技立市”的真抓实干,以及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信心和决心。

  勇于先行 当好示范

  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国家创新驱动版图上的重要一块,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扛起更大的担当。绵阳早在行动中给出了答案:勇于先行、当好示范。

  勇于先行、当好示范,就是要率先探索、实践制度创新。绵阳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邀请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年轻干部和科研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着力破解“大科技小产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困境”。

  今年5月,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团队办公室内,一场联动“政产学研用金”的“相亲会”在科技助理的撮合下成功配对。联姻的背后是科技助理发挥“1+1+N”模式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3个月以来,科技助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架起沟通“桥梁”、实现无缝“对接”,已对接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70余项,甄别和梳理出61个项目作为重点突破和主攻方向,成功转移转化2项西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

  勇于先行、当好示范,就是要先行探索、谋求突破;示范引领、发挥带动作用。绵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支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促进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日前,长虹集团AI实验室传来两则喜讯。AI实验室牵头申报的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高精度工业视觉检测系统”从全国60多个团队中突围,入选工信部批复的4个项目之一。另一个喜讯则是技术成果获国际认可,AI实验室发布的论文被目前全球智能车科研学术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IEEE国际智能车大会接收。

  在科技助理、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玉玉看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则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要将这两股力量用好,加快把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国防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以智赋能 集聚要素

  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近日,赛迪顾问联合赛迪科创对全国279个科技城(含科学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2)》。其中,中国(绵阳)科技城位列全国第七、中西部地区第一。

  放眼全国,科技创新实力已成为不少城市发展的“标配”,绵阳为何能脱颖而出?这依托于绵阳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让种种创新要素在绵阳“聚沙成塔”,一步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前,一场“速度与激情”在绵阳上演——中国农业银行绵阳科技支行揭牌成立,常规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筹建设立工作,在绵阳只用了70天。

  当“农行速度”遇到“绵阳态度”,擦出的是科技金融与科技企业的“火花”。2022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与绵阳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出台了《倾力支持绵阳发展十大政策》。目前累计向绵阳地区新投放贷款120余亿元,其中70%以上投向科技企业发展等领域。

  在科技创新领域,示范引领效应和集群效应非常重要,而在绵阳一个具有强磁场效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已形成。

  不久前,作为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首个绵碚合作案例,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与重庆荣凯川仪仪表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结题,正式投产。“该项目在技术上与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更加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负责人丁爱华表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搭“桥梁”,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绵阳把建平台、促转化、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建成了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主攻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

  搭建平台的同时,绵阳也在思考,一些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存在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壁垒如何破?一个月前,我市发布历年来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诚意最足的“人才十条”新政,出招之真,揽才之诚,条条彰显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诚意和决心。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当天,2022年绵阳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如约而至。谢莉、姜淮芜、伍凌川、刘定友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身影,在聚光灯下光彩夺目。

  “绵阳既要抛出‘橄榄枝’引人才,更要挖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人才宝库。”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伍凌川说,十分关注国家、省上对绵阳的支持政策以及绵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发挥的支撑作用。

  新的征程已开启。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战略的叠加、全省战略的赋能、全市目标的锚定,绵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跃升期、跨越期,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相信自己,越活越坚强,我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人活一世,最后总会发现: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他是不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 攻受的关系被曝光,受对外承认孩子自己的,但是不承认和攻的关系,攻以为受还是在炒作,很气愤,拒绝了受演唱会的邀请,但还是跑去看了。 攻知道炮灰受曝光他俩关系之后
  • 数个闹钟后还得起床,好不情愿却已经搭上前往那个公司“驻地”的B29......昨天的事儿尾未料理,今儿个任务强度+1,超级难做到每一天都不拖不欠,因为这是好多个
  •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http://weibo.com/1945011374我不愿意走过花香浓,却叹花儿为谁红,成都婚纱照也不愿意她年华最美
  • 这周末想去张舒羽家不行的话就去澳门过年要给妈妈买平板给爸爸买什么没想好最近想瘦一点不行的话就好好吃饭看书有一点快快到我挑书的时间都要比看书时间长了(也可能是选择
  • 谁愿意看自家的小哥哥成不了C位,能不能出道就看这一次抢C大战了!!
  • #朋友圈买演唱会门票被骗50万#今日微博热搜话题买演唱会被骗,一些小小建议,希望关注此民间成都不知名娱乐博主的朋友不要被骗:1.购买演唱会门票尽量到正规票务平台
  • 小心你连小棉袄都没有的穿!!
  •   重要的是每次当它来临时,和它拉开距离,看着它说,谢谢你的光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我再做什么也弥补不了,我此刻内心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
  • 不管你是喜欢相声,小品,魔术,还是快板,评书,弹词......只要你想为大家带去欢笑,送去温暖,展现自己,只要你是邵院人,都可以参加第八届曲艺新秀大赛,成为一名
  • 有梦想,心就有了方向,有了梦想不在为过去而挣扎。有梦想,心就有了方向,有了梦想不在为过去而挣扎。
  • (动图都是收的[跪了][跪了][跪了]“如果你正在经历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再爱也要请你果断的放手 无论你有多么不舍 你都要明白 短暂的激情和绚丽的烟花背后即使
  • 极黑与极白,演绎现代极简的极致与纯净,使整个空间安静,沉稳又不失格调#用心装好家##现代风格# 本案是天安名门装修案例。vega vesture 加拿大设计师品
  • 看自己pyq除了公众号还有一条骂周一的文字,感觉一天就和过了一周,相册数量也是成页成页的增长,心情也是nmlgb的180大转弯,最后还有个希望,希望头发(特别是
  • 自然,这种读你的爱情,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信我世界上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读你,一种是毒你。
  • 所以我觉得你与其纠结对方想不想你,不如想一想你们分开的原因是什么,当你明白了需要为对方付出什么的时候,你大可以去创造联系的机会,因为你们曾经在一起过,也会想起
  • 去四季里最美的地方用双眼欣赏世间的美景用嘴巴尝遍各地美味的特色小吃将烦恼留在路上然后以旅行的终点为起点重新生活 #榆林旅行# #带着微博去旅行# 【陕北民谚】“
  • [doge]#沐璃的日常# 害,怎么说,虽然我是彩虹屁十级选手,但是回彩虹屁我还是初级选手,每次plmm们夸我我都觉得我遇到天使了,但是找不到话回的时候就会很
  • 在他们眼里投身泥潭,适应当下的规则才是聪明的选择,别人狠我比别人更狠,规则肮脏又有什么关系?这情况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的林黛玉,早已成名的林黛玉尚且有很多人都不理解
  • ​​​毕竟没有底线的人,事,逻辑是很多的。不做恶是人生信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