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社恐,我只是“社懒”》文 | 读者:霜落晨曦

上一次参加三人以上的朋友聚餐,还是上一次。

这句“废话文学”的背后,是我对社交的淡漠。现在的我,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很少参加多人聚会,除非无法推辞或闲得无聊。

实在想不起来上次参加除公司团建和家庭聚餐以外的三人以上(不含三人)社交活动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半年前,也许是一年前,也许是疫情发生之前?

要说自己不热衷社交是因为社恐,倒也并不准确。我不是一个看起来就很安静的人,相反,有时可能会变身“话痨”,工作中也得到过“沟通能力强”的评价,种种表现似乎与社恐扯不上关系。社恐是社交恐惧,但我并不恐惧,即使面对陌生人也不会尴尬地说不出话。拒绝社交,不是因为客观的恐惧,而是因为主观的懒惰,所以,现在的我,可能不是社恐,只是“社懒”。

不过,小时候,我确实经历过社恐的阶段。这可能与遗传和成长环境有关。

爸爸和爷爷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学龄前的我,也是一副不爱说话的样子。我因为害怕跟长辈问好,经常被批评没礼貌。害怕来源于不知如何称呼,女性长辈应该叫“阿姨”,但那时“阿姨”一般特指幼儿园里负责照顾小朋友(不教课)的老师,在我意识里这是一种职业,如果不在“阿姨”前面冠上姓氏,就不能指代这个人,但我又怕记错姓氏张冠李戴而尴尬,索性不说话。“叔叔”倒不是职业,但比父亲年长的应该叫“大爷”或“伯伯”,年轻的才叫“叔叔”,但遇到看起来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我怎么知道你跟我爸谁大?

称呼的问题,难坏了小小的我,担心因为称呼出错而尴尬,妥妥的社恐了。

上学之后,我的社恐突然自愈了。一群可以直呼名字的同学玩伴,一句“老师好”便可以“走遍全校都不怕”,称呼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的学校环境和成绩还算不错带来的自信,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流。讲文明,懂礼貌,我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

从小学到高中,与人沟通很少超出学校的范畴,远离外界社会,也就无所谓“社交”。上了大学,依然是同学的圈层,但人际之广阔、活动之丰富,今非昔比。交流从教室和操场,拓展到社团活动、餐厅、KTV、桌游,象牙塔里的小社会,社交生活的大舞台。无论是班级同学、实验室师兄弟,还是社团、老乡,甚至是莫名其妙组起的局,只要时间允许、活动有趣,我基本不会排斥,也确实收获了许多欢乐。

然而,无一例外,每次参加完这些活动,我都会感到疲惫。KTV、桌游,还有一定的体力或脑力消耗;可有时只是单纯吃饭聊天,除了嘴,全身几乎没有运动量,却为何如此劳累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与大范围群体相处会积累还是消耗自己的能量”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人格的简单依据。

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成长经历,我显然属于内向型人格。内向与社恐不同,也并不等同于缺乏沟通能力,内向型的人也未必看起来就很安静。但比起在大范围群体中欢娱,内向者更倾向于两三个亲密好友的小范围活动,或者享受独处。

喧闹的社交环境尽管有可能很快乐,却会消耗我的能量;而一个人看书、看电影,甚至只是发呆,则好像在充电,还不必担心插头被拔下来。

但那些外放的朋友就不同了,他们的充电器,似乎要插到人堆里,聚会结束了,电也充满了。

这样说来还挺有趣,能量是守恒的,我参加社交活动的时候,难道变成了一个移动电源?

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时候,还是外向的人们在各种社交场合“用爱发电”。社交,如同无形的电磁场,社交达人们用各种动作切割磁感线,为彼此发电;而像我这样内向的人,总是掌握不好发电的技巧,还接收不到别人的电波,就像一个被电磁力驱赶的小球,找不到方向,还把自己原有的能量耗散了。

于是,那些不适应社交电磁场的选手,也就渐渐退出这个舞台,变得“社懒”了。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社懒”的呢?似乎找不到明确的时间点。也许是毕业以后再难聚齐一群同龄朋友,也许是某次社交活动突然感到无聊,也许是为了考研加上遇到家庭变故让我主动把自己屏蔽起来。

现在的我,并不社恐,但与其在人群里一边尽情欢娱一边清空血槽,我宁愿在安静独处中享受所谓的孤独。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退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原先印象里的“社牛”“话痨”们,竟然也变得安静了。

原先在朋友圈里各种觥筹交错的同学,变成了晒娃狂魔,很难再见到与成年人的合影;原本每到放假就去旅行,与陌生驴友也可以聊得很嗨的学姐,现在周末只想在家睡觉;过年回老家,以前“一天三顿小烧烤”的表哥,在与老家的铁哥们儿宿醉了两天之后,便一心宅在家里,谁叫也不出去……

对于社交,为什么大家都变懒了呢?

一方面,年龄增长,30岁左右的我们,确实没有20岁那样精力充沛了,熬夜熬不动了,喝酒喝不动了,蹦迪蹦不动了。随年龄下降而减少的,不是简单的体力,而是在灯红酒绿中挥洒汗水的欲望。

另一方面,压力增大,工作和家庭压缩了社交时间,人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取舍,拒绝无意义的社交,转而把有限的精力花在亲密好友或自我提升上。

此外,新冠疫情的影响,面对面更加困难,让人们不得不转到线上方式满足社交需求,甚至直接放弃需求。

走向“社懒”的我,远离了无意义的社交。同时,我还发现了新大陆,很多打着社交旗号的活动,其实也可以一个人完成。我曾经觉得一个人看电影会很尴尬,但当我真的独自踏进电影院,才发觉之前多么愚蠢,我看的是电影,身边有没有人也没多大区别啊!于是,我经常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看脱口秀,一个人旅行,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积攒能量。

内向如我,主动选择了“社懒”;很多外向的朋友,也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圈”。当然,依然有“宝刀未老”的社交牛人和更多的“后浪”们,前赴后继地奔向“用爱发电”的舞台。

“社恐”也好,“社牛”也好,“社懒”也罢,每个人都是在最适合自己性格和意愿的状态下才最舒服,不必趋同。无论觥筹交错,还是岁月静好,做自己就好。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经典电影#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经典电影《海鸥食堂》!
诗人莱蒙托夫在《一只孤独的船》中写道:“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当读到这首诗时,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海鸥食堂》。

许是受到含蓄东方文化的影响,治愈系的影片总是萦绕着一种别样的温情,少有烈性抒发,多是淡淡的感怀气息。《海鸥食堂》也不例外,这部拍摄于芬兰的电影,杂糅芬兰的清冽舒缓与严谨细致,讲述了一位女子幸江来到芬兰后开食堂的故事,给予读者浅淡而温馨的幸福观感,获得了8.3的优异评分。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幸江的女子,她独自在芬兰开了一家小小的食堂,贩售着最纯朴的料理——饭团。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别具一格的食物虽然新奇,但能吸引到的客人并不多。在大多数时间里,幸江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去市场采购、整理,就像在培育一朵花般,耐心地侍弄着这家小店。

终于有一天,第一位顾客踏入了海鸥食堂。他是一名叫汤米的大男孩,对文化非常热衷。两人的熟识起源于一段轻快的旋律:“你知道动画片《科学忍者队》主题歌的歌词吗?”

“我知道的。”第二位顾客,小绿,一名来芬兰旅游的女子,当被幸江问到时回答道。因为“手指在地图上指到了芬兰”所以前来观光的她,欣然接受了幸江的邀请,在小镇上住了下来,成为了海鸥食堂的一员。

而第三名职员是行李丢失、在芬兰停留下来的正子,看似严肃的她却非常向往“芬兰的空气吉他比赛”,颇有些反差的魅力。慢慢的,在三人齐心协力的经营下,海鸥食堂的顾客越来越多,她们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看完这部电影,有人说,“看的时候会不自觉微笑。”也有人说,“我从不知道阳光可以这么亮。”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诗人苏轼曾在《与侄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落到现在,人们常将其概括为一句“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当做平和心境的座右铭,安置在人生的一角。

《海鸥食堂》就是这样,虽然平淡朴实,但是那些细碎的日常咀嚼起来却有滋有味。

比如在日色明亮的傍晚,浅黄色的落地灯晕染出一片祥和的色泽,个头高大的小绿和较为瘦小的幸江会安然地跪坐在地上,交流着合气道和瑜伽的动作,消磨着闲散的睡前时光。

比如一位顾客告诉幸江,让我来教你如何泡出美味香醇的咖啡。不仅手法要娴熟细致,而且在泡好之前需要颇为神秘地念出一句“咒语”:世界上最顶级的咖啡。有趣的是,幸江真的觉得咖啡好喝了很多。

再比如,正子在闲聊时感慨道,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看上去这么安定、平和呢?一旁默默倾听对话的汤米回答,因为我们有森林。恍然大悟的正子几乎是即刻下定了决心:“我去森林了。”她慢慢地散步,抚摸树木,采摘蘑菇。她一人在林木掩映中是那么小,但是又是那么和谐、富有生机。

巧手叠制的蹦跳纸青蛙、海旁低飞鸣叫的鸥鸟、明亮又舒朗的日色晨光......我们虽然没有在咖啡店中折过小青蛙,但却曾在闲暇午后信手叠出纸飞机。我们虽然没有见过芬兰的极光与海鸥,但却在清明的夏日傍晚见过低飞的蜻蜓。是否经历过相同的桥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平凡的场景会给予我们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使观影者能够顺利的沉浸到影片温吞的节奏中,感受到治愈系影片最重要的温情氛围。

影片一向深谙此道。不只是《海鸥食堂》,还有赫赫有名的《海街日记》《未闻花名》,哪怕是搞怪向的《今日的猫村小姐》,也能使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感到受浓浓的温馨气息。毕竟,很多电影中主人公波诡云谲的奇特经历,离我们太远太远。那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惊险刺激的冒险命运、丰富多彩的瑰丽人生,都是平凡的我们所向往但是又难以实现的“后浪”生活。我们所经历的,是学业受阻的暗中饮泣,是驾考不顺后的自我怀疑,是工作被人排挤的迷茫无措。这些真实的情节,放到社会片中,是致郁,让我们尝到生活的苦。而放到温情片中,就是治愈,让我们流着泪尝到一口甜。所以,这些慢节奏的温馨影片才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即使只是获得一点点温和的鸡血,我们也能鼓励自己咬着牙活下去。

寻找自我

刚到海鸥食堂帮工时,小绿曾提出过很多“开创性”的建议,譬如将店铺写入当地的旅游手册以扩大知名度,或者做一些更加融入当地饮食文化的食物来扩大市场。

但幸江并不赞同,“如果只是看了导游手册才想吃料理,说到料理就是寿司、清酒的人,这些人跟这家店的感觉有点不一样呢。”

“不是餐馆,是食堂,更加贴近人的。路过门口的时候,只是顺便进来吃顿饭。”幸江解释道。比起营业额的高销售额,幸江宁愿坚持做自己,哪怕关门也无所谓。就像她执着制作的传统饭团一样,细白的米,长方形的紫菜,搭配上梅干、鲑鱼、鲣鱼等材料,带着童年的父亲关爱,质朴又简单,有着最好的味道。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你可以爱亲人、爱事业、爱社会、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事务,奉献自己的一切真情。但永远,要记得爱自己。就像毕淑敏在《心灵的力量》中曾说:“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不自我贬低,不自怨自艾,走出去,勇敢做自己。”

老人叫谢尔盖,退休前曾是科研站的工作人员。他厌倦了阿拉木图的喧嚣,宁愿在这里独自生活。他开着一辆破拉达轿车,从阿拉木图买来成袋的土豆、洋葱,带到山上。直到这里被大雪覆盖,他才驾车返回城市。 “有时候,我渴望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我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刘子超《失落的卫星》
#早安,王屋山#
图:雪后天坛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五三惨案90周年:黑白印记中的济案纪念亭
  • 新闻丨乘客状告滴滴出行 称深夜在高速公路被强行赶下车!丨小米正式提交IPO , 雷军有望冲击中国首富!
  • 女生遭流浪狗撕咬:保护和驱逐都不应该陷入“一刀切”
  • 43岁巴特尔近照曝光:红光满面不再消瘦,腾格尔宴会上凭身高抢镜
  • 愚人节不看人鱼看什么?
  • “星巴克事件”终获和解 两名非裔男子各获赔1刀?!
  • 武汉“绝命毒师”案已发回重审 曾被指“事关中国化学界安危”
  • 刘若英回应退票事件;惠若琪最高伴娘团养眼;张若昀怒斥私生饭......
  • “蛇!蛇!” 男子夜里抱蟒蛇到餐厅吃饭,店长当场被吓晕!
  • 美国女孩穿旗袍,惹怒了一帮闲人,在网上围攻
  • 黄子韬爸爸偶遇古天乐
  • 头条 | 尤长靖重修、陈立农补作业...这届偶像学习“不太行”!
  • 看看不正经的老师脑洞有多大!这次的考试范围是星辰大海!
  • 尹建莉: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
  • 安迪与安娜-像花儿一样的我们
  • 因一张照片损失14万!这些信息千万别存手机里!
  • 马云的五一“假期”:带高管到以色列学科技创新
  • 妈妈是超人,打败湿疹从这几个护理方法开始
  • 李嘉欣豪宅晒自拍,时隔一年,有钱老公变化实在太大!
  • 一家四口都是网红主播 家庭年入上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