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2021过年感想
在大坪
弟弟说想吃大肠,妈妈去赶集的时候买了,在巷子前洗,天晴,但是水却好冻手,洗了好久,手都红了。
涵宝说想吃麻圆,妈妈去赶集买了材料,两个人忙活了好久,结果那粉还硬,糍粑也硬。傍晚,在厨房拿东西,妈妈说在后面院子门口滑了一跤,然后她转过来,半边裤子都是泥,我让她赶紧去换。
早上给涵宝梳头发,她看见她舅妈他们的婚纱照,问我,结婚是什么?我告诉她:结婚就是宝宝长大了,有个男生很好很优秀很喜欢你,对你很好,他要把你娶回家,然后你就离开爸爸妈妈,然后你们买个房子,你就和他去他家住。 涵宝一听急了,带哭腔的抱着我的腿:我不要离开你们。 我:可是爸爸妈妈会老啊。 涵:我不要,我也不要去他家住。 我:好,好,不去不去。不离开爸爸妈妈。我一边说,一边给她擦眼泪安慰她。
晚上吃饭,饭好硬,真的吃不下,当着妈妈的面说了好几句饭好硬,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明显感觉多放水了,回头想想是不是自己好苛刻,自己不搞还嫌这嫌那。
回热水那边,妈妈说晚几天再回去啊,总是想煮点好好吃的给你吃,又没什么煮的。
爸爸的电话总打不通,回来的时候说是坏了,过两天的中午,弟说:我的快递快到了,等下去拿。原来他给爸爸买了新手机,拿回来了还教爸爸怎么用,我弟也长大了。
老公没回来过年,我们去大坪辞年,打算回来那天下雨,就没回热水过年,本来说在大坪过年只是玩笑话,没想到成真了。
今年过年公司放了20天假,我没有像往年一样一直玩手机,带着女儿到处玩,也见了老朋友,也同妈妈洗菜,做糍粑,除夕和弟弟,妈妈一起做年夜饭,我们买了条好大的鱼,弟弟煮了酸菜鱼,我们用脸盆来装,哈哈哈哈,煮的鱼头太老了,大家都没吃,主要弟弟的酸菜鱼戏份太大了,我煮了啤酒鸭,蒜香排骨,妈妈煮了9斤多鸡的鸡汤,一家人都没怎么吃饭,全吃鱼了,哈哈哈哈
回热水的前一天,趁着在路边放了烟花,去奶奶家坐了会,奶奶说:每年你都给我钱,过年给,生日也给,就你最记得我。 我:你是我奶奶,我不记得你记得谁啊。
姑婆来辞年,80岁了,连我们家在哪都找不到了,说妈妈她们很好,硬是要给一百给妈妈,妈妈说什么都不肯要,她又给了20给涵宝,我不肯收,她放在桌上不肯拿。等她回去的时候给她抓了好些软糖放她兜里。

在热水
回来的第一天就去了奶奶家,说是涵宝她们回来没多久,因为天下了点雨,奶奶就在厨房门口滑了一跤,腰痛打了几天针,都还痛得很,平时都天天来我家,回去那几天都没有来。在家几天,小姑姑也在爷爷奶奶家,天天晚餐都在奶奶家吃,回大坪前一天,给了他们一点钱。每年回家了,爷爷奶奶都会叫我们去他家吃饭,希望岁月善待他们,幸福的时光都能久一点。
伯母去湘西过年了,嫂子和哥在马桥过年,堂弟没回来过年,今年过年家里没有往年热闹。满叔身体还不是很好,不能干重活,三叔合计了一下,一年种田也只有个万把块钱,三叔家的堂妹一下子长好高了,我又叫何康去挖笋子,两个人搞了好久才挖了两个。今年没怎么下雨,笋子很少。满叔说:为什么何康就好喜欢和你出去玩呢?做什么都和你去。 我:因为我长得漂亮啊,哈哈哈哈。
来深圳的前一天,三婶给了我香芋和豆腐乳,满叔说没什么给我们带的,我说回来都吃了啊,又给了我一瓶豆腐乳,奶奶给了南瓜子,酸菜,爸爸去地里挖了笋子,还带了大坪妈妈给的腊肉和板鸭。带着家人满满的爱,向新的一年出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送花花][打call][送花花]2023年最后一天了,今年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了成毅吧,嗯四代果第一次勇敢奔赴线下还见到了第一面,很幸福很幸福[心]今天亲戚指
  • 大家好,我是VS厂手表小编,VS厂欧米茄海马有各种各样的款式,也有复古款式,形形色色,相信很多的表友也有看上自己喜欢的款式,目前,VS工厂以自己复刻一体机芯,直
  • 但是总是没一个人呆着来着踏实(哎呀可能因为这一个月多人活动太勤了bo,以后说不定有我孤零零的时候捏)1️⃣今天大整理清洁了下房间,这样让才能感觉在活着哈哈哈哈哈
  • 我可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我太清楚爱和幸福是什么了……可是我一再的失去,失去父亲的爱,失去母亲的爱,失去我爱的人……人生的种种变故,不断的搓磨我的内心,一个
  •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当我倾尽全力、拼命为你铺路时,总是遭到你无情的怨怼,那么我只能无奈放手,让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在妈妈心里,希望未来的你不要后悔自己的所
  • 小猫身体不舒服 跑走了 妈妈每天都在说小尾巴回不来了说小猫感觉自己快死掉了 就会偷偷跑走 我这次回来都没怎么见他伤心死了 今天听见有扒门的声音 一打开门就看见
  • 可玩可吃来看#C牌城市#,第二站:宜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滕王阁序》“听个响”这里是中国礼花、鞭炮产量最大、技艺最高的产地之一。4、靖安椪柑:是1
  • 杨绛先生说过:“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无论别人如何待你,都要好好珍惜自己,对的起内心的那一抹骄傲,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
  • 我又幸福了!!
  • 我有参与,介意请略过2、姚记转:周一上市,游戏、抖音概念。叶答:早上看到克来机电断板,等了会在反弹到7%时清了,后面封上13连板。
  • 画的太可爱了老师这个真的太萌了..老师画的特别萌啊啊啊啊老师的漫改好厉害[泪][泪]好米啊啊啊啊QQ人萌萌的禁区放这条产出汇总,马甲超多的小女嗨一枚粥粥画的萌薯
  • ——这都亏了我那个好爸爸[可爱]他让我从小觉得做人就不该麻烦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家人,麻烦别人那你就该道一万次歉;团队遇到事情,队里不那么强势的队友就是应该承
  • 虽然时间过长的样本不是完全不能进行亲子鉴定,但长时间的储存会影响DNA的检测,因此无法保证一定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虽然时间过长的样本不是完全不能进行亲子鉴定,但长
  • @小芒App#全员加速中[超话]# 其实在黑屋找复活卡,也没那么不公平啦。(这关坦去做应该很迅速,但是没有这样有意思啦,我能说我很喜欢看怕黑的队员去闯黑屋嘛)
  • 南兴股份只能赚四五个点的小肉,马马虎虎,但是走势健康继续看好,这个万金油概念很多应该随时可能启动。今天都没跌下去,那短期就跌不下去了,还有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昨天
  • 姜黄这个东西比较复杂,所以很多产品会打擦边球,目前来讲四氢姜黄素是我用下来比较有效果的,但原料贵,加这个的少,油痘皮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姜黄身上,尝个鲜可以,但要
  • #郑巫季咸的日常# 梦里那个老头儿最终还是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总骂我那个……他一个人在屋子里呆了好多年,常常蜷缩在一张软榻上,虽然邋遢且干枯,也尽自己所能
  • 这点米子们放心[求饶]绝对保真[求饶]入坑764天啦~但是本人学生党一枚,最近一个月才开始玩微博[委屈]新号不新人哦[开学季]米缸禁的就好啦~是米子就是一家人[
  • (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ok]来源:德元堂中医门诊 赵海波1.便秘这个方子非常好用,就是赚不到钱,为人民服务也是应该的:生姜切碎取少许放在肚脐上,然后,滴
  • 编号:GDZPS6196书名:《中国茶文化教程》(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教材)版别: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作者:周圣弘 罗爱华主编书号:ISBN 978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