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河湾扶贫纪事》为何感人至深】杨益军根据千余篇《扶贫日志》创作的《草河湾扶贫纪事》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读者喜爱,成为网上热销读物,被推荐参评2022年6月“中国好书榜”,目前已通过初选。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的扶贫故事感动了众多读者。

  安徽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望江县司阁村原第一书记李传玺表示:“这本书让扶贫干部找到了共同的感受和记忆。”

  没有接触过脱贫攻坚的读者说:“被这本书感动得热泪盈框,没想到贫困村脱贫的背后会有这么多精彩故事!”

  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燕少红感叹:“我满含热泪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觉这不仅是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更是一本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活教材,工作队在草河湾展现的朴实情怀及扶贫智慧堪称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树认为,这本脱贫攻坚题材的精品之作感人至深,我们有责任向广大读者推介!

  97岁的绿色美学开拓者、著名美学大家郭因用放大镜看完这部20多万字作品,称赞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为“讲好扶贫故事”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一本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

  “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字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犹如草河湾大地成熟的庄稼,颗粒圆润,浆汁饱满,有劲道,耐咀嚼,为中国扶贫脱贫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留下了一份鲜活的档案。”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在题为《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的序言中指出:“经过岁月的磨洗,这部图文并茂的大许村脱贫档案,也许就会像其他许多留存下来的案例一样,将成为一块追忆、解读中国扶贫脱贫历史的活化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河湾的故事,不仅是西湖的,颍州的,也是阜阳、安徽的,更是中国的。”

  在杨益军看来,作品出来后起码要让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或多或少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以众多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把草河湾多姿多彩的人物群体客观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力图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贫困村在不同时期的原生态情景,诸如:贫困村和贫困户当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工作队吃住在村是通过什么办法对症下药精准帮扶的?工作队为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因地制宜采取了哪些措施?工作队在扶贫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工作队用什么办法促进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工作队是如何抓党建促脱贫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工作队是如何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贫困村脱贫验收接受省第三方评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等等,这些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关键词和重要节点从这部作品中都能看到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李忠杰在序言中写道:“大实践是由小细节构成的。当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之所以一直为我们所称道,就是因为他们都深入解剖了一只麻雀,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典型。纪录和反映中国扶贫脱贫的伟大事业,既需要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有鲜活的具体案例。《草河湾扶贫纪事》正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大许村是全国12.8万个贫困村的缩影,作者把大许村放在全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深度解剖,写深、写透、写活草河湾,生动解读中国扶贫脱贫最真实的农村图景。

  一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教材

  燕少红撰文称:这部20多万字作品,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贯穿始末,一条明线即:通过169张红彤彤脱贫光荣证背后的故事,立体化呈现共青团安徽省委驻大许村扶贫工作队带领草河湾人民摆脱贫困的全过程;另一条暗线即:工作队在草河湾运用思想政治工作金钥匙激活了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打开这部作品,思想政治工作在草河湾大地散发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首篇万余字《谁说老朱“头难剃”》,作者在文中一开始就把老朱和包片村干部陈继芬激烈的正面冲突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侄子建房的补助款老朱坚信村干部要么没尽力要么从中做了手脚,对村干部太深的成见致他和村妇联主席发生尖锐冲突,因怀疑陈继芬有意少了他一袋化肥,于是在陈继芬主持的评议会上故意找茬,导致评议贫困户脱贫的村民小组会议被老朱搅得不欢而散。在老朱眼里,草河湾干部大都吃拿卡要,没几个形象光彩的,就是这个村干部见了绕着走的“头难剃”,经工作队循循善诱居然变身为正能量满满的“颍州好人”。在燕少红看来《草河湾扶贫纪事》中随处可见的原生态扶贫案例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启迪:刘寨自然庄修路的事因宅基地纠纷像一团乱麻,扯不断还越理越乱,面对“烫手山芋”,第一书记第12次前往调解的时候,皆大欢喜,他究竟采用什么招法化解了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多年前外出打工意外被截掉一只胳膊的贫困户明恒星,长期走不出失去左臂的阴霾,就是这个萎靡不振的贫困户,居然浴火重生,实现了由贫困户到颍州区劳动模范的华丽转身,这个跌入人生谷底的贫困户是如何被工作队转变为当地党报头版报道的典型的?贫困户宋金军妻子瘫痪多年且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但他一有空就不由自主的往村头牌场跑,第一书记是如何激发其脱贫斗志,助力他成为脱贫标兵的?贫困户许国芳丈夫去世后整日愁眉苦脸,出门遇见村人她老远就低着头,工作队如何出招,让这个精神抑郁的农家妇女转身为神情开朗的最美脱贫户的?在大学校园读书的许国芳女儿为何在千里之外第一时间向家乡的第一书记报告入党喜讯?向工作队诉说儿女不给赡养费的村民刘研宏,为当贫困户差点让儿女背上了不孝的黑锅,这位故意夸大贫困的村民为何反而托人向工作队求情不当贫困户了?伴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些来自草河湾现场的扶贫情景,原汁原味再现了团省委工作队这个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彩画面。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表示:农民问题是我党始终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做实做活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事关执政党根基问题,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法绕过的一个时代课题。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如何避免“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尴尬,《草河湾扶贫纪事》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前沿阵地“现场直播”

  在杨益军看来,和专业作家相比,文学性、艺术性是自己的短板,但自己四年多吃住在村,有缘拥有千余篇《扶贫日志》,有缘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向读者“现场直播”自己的扶贫亲历;与此同时,和众多想写扶贫生活作品的驻村工作队员相比,杨益军“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主任记者”的双重身份,又多了点职业优势。作为草河湾摆脱贫困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杨益军认为这部作品是他面对草河湾大地必须完成的答卷!

  杨益军始终坚信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他看来,无须为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而故弄玄虚,客观真实记录草河湾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原生态情景是他在内心深处坚守的创作底线。在与草河湾乡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深深感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中华大地十四亿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了不起的自己。

  让作者多次落泪的第一书记

  作者杨益军曾荣获安徽省选派干部标兵称号,他所在的共青团安徽省委驻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工作队被评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个业绩不凡的工作队自然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不少感动读者的元素。正因如此,草河湾大地方才传颂着那么多富有时代韵律的扶贫故事;正因如此,回荡在草河湾大地的时代音符更加悦耳目动听;正因如此,作者才更加自信地向读者传递来自草河湾大地的时代足音!

  作者在草河湾曾多次被第一书记陈永刚触动得泪流满面。一次是他的老毛病肾结石发作,隔壁房间深夜突然传来痛苦不堪的呻吟声,此刻他脸色苍白,坐卧还安,痛不欲声,刀割般的疼痛把他折磨得不停地在床上翻滚,他双目紧闭,咬着牙,面部已扭曲变形,这作者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病人在疼痛时如此痛苦的情景,看到每天形影不离的队友如此痛苦,他当即眼泪就下来了,赶忙和队友许明连夜把他送到了二百多公里外的合肥市滨湖医院。从医生口中得知,陈永刚已是第四次到这里就诊了,前三回每次医生都要他住下做手术,但陈永刚每次都嫌做手术要花很多时间,村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他,病情缓解后硬是不顾医生劝阻任性地离开了医院。医生警告,再这样过没规律生活,如果再次突发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经省委组织部批准,陈永刚无奈地离开草河湾,村干部听说他突然间就这样离开了,心中特别难受,大家一时无法接受。陈永刚在发表离任感言时,说着说着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作者和在场村干部禁不住泪如泉涌,村支书马若付也无法控制离别的情感,捂着脸泣不成声,干脆离开会议室到外面的走廊上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陈永刚离任的消息传开后,大许村一时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中,许多村民伤心得以泪洗面,工作队房东许辉的母亲李秀英,伤心得一天多吃不下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一辈子没舍得到饭店奢侈过,她破天荒从百味农庄要来一桌丰盛的菜肴,拉着永刚的手泪眼婆娑地说:“好人呀,俺们舍不得你呀。”作者和坐在老太太身边的陈永刚一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离开草河湾的那天,陈永刚动情地对作者和许明说:“三年前我们仨一同来到草河湾,但最终我没能和你俩共同迎来贫困户全部脱贫的那一天,虽然169个贫困户剩下的10户脱贫已成定局,但我毕竟没能看到他们的脱贫光荣证,我现在就这样走了,心里难受呀!”说着说着仨个大男人眼泪都出来了。陈永刚离开大许村,不同版本的“顺口溜”在草河湾不胫而走:“扶贫队长陈永刚,吃住都在大许庄,迎烈日呀顶风霜,好事干了一箩筐……”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社长助理高永伟在给作者的短信中写道:“‘含泪离开草河湾’收尾几段,大气磅礴,细腻婉约,美啊,美啊,美啊,不被感动,不在乡村生活的人,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是写不出的。”

  真实的力量直抵人心

  皖籍著名新闻人、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朱海燕称赞《草河湾扶贫纪事》说真话、吐真情,有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朱海燕认为缺陷美也是一种美,十全十美的人,不真实,也不现实,作者在书中呈现的虽不是高大全形象,但这种形象往往比高大全人物更能打动人。

  对一些看上去可能影响作者形象的文字作者并不回避。比如:“从明天开始记者生活骤然按下暂停键,整天在贫困村和贫困户泡在一起,我一时陷入了困惑。更让我纳闷的是,年过八旬的小舅得知我要去贫困村扶贫,十分关切地给我打来电话:‘外甥,你是不是犯啥错误,给贬到农村了?”“有段时间,几桩烦心事搞得我和永刚心力交瘁,那天晚上我跟永刚说:‘其实扶贫的事和我这个当记者的本来没有一毛钱关系,但现在扶贫把我弄得疲惫不堪,我真的后悔当初到这个地方来!’”

  因为真实,往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新华社)

【《草河湾扶贫纪事》为何感人至深】杨益军根据千余篇《扶贫日志》创作的《草河湾扶贫纪事》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读者喜爱,成为网上热销读物,被推荐参评2022年6月“中国好书榜”,目前已通过初选。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的扶贫故事感动了众多读者。

  安徽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望江县司阁村原第一书记李传玺表示:“这本书让扶贫干部找到了共同的感受和记忆。”

  没有接触过脱贫攻坚的读者说:“被这本书感动得热泪盈框,没想到贫困村脱贫的背后会有这么多精彩故事!”

  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燕少红感叹:“我满含热泪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觉这不仅是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更是一本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活教材,工作队在草河湾展现的朴实情怀及扶贫智慧堪称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树认为,这本脱贫攻坚题材的精品之作感人至深,我们有责任向广大读者推介!

  97岁的绿色美学开拓者、著名美学大家郭因用放大镜看完这部20多万字作品,称赞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为“讲好扶贫故事”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一本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

  “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字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犹如草河湾大地成熟的庄稼,颗粒圆润,浆汁饱满,有劲道,耐咀嚼,为中国扶贫脱贫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留下了一份鲜活的档案。”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在题为《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的序言中指出:“经过岁月的磨洗,这部图文并茂的大许村脱贫档案,也许就会像其他许多留存下来的案例一样,将成为一块追忆、解读中国扶贫脱贫历史的活化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河湾的故事,不仅是西湖的,颍州的,也是阜阳、安徽的,更是中国的。”

  在杨益军看来,作品出来后起码要让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或多或少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以众多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把草河湾多姿多彩的人物群体客观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力图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贫困村在不同时期的原生态情景,诸如:贫困村和贫困户当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工作队吃住在村是通过什么办法对症下药精准帮扶的?工作队为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因地制宜采取了哪些措施?工作队在扶贫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工作队用什么办法促进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工作队是如何抓党建促脱贫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工作队是如何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贫困村脱贫验收接受省第三方评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等等,这些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关键词和重要节点从这部作品中都能看到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李忠杰在序言中写道:“大实践是由小细节构成的。当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之所以一直为我们所称道,就是因为他们都深入解剖了一只麻雀,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典型。纪录和反映中国扶贫脱贫的伟大事业,既需要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有鲜活的具体案例。《草河湾扶贫纪事》正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大许村是全国12.8万个贫困村的缩影,作者把大许村放在全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深度解剖,写深、写透、写活草河湾,生动解读中国扶贫脱贫最真实的农村图景。

  一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教材

  燕少红撰文称:这部20多万字作品,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贯穿始末,一条明线即:通过169张红彤彤脱贫光荣证背后的故事,立体化呈现共青团安徽省委驻大许村扶贫工作队带领草河湾人民摆脱贫困的全过程;另一条暗线即:工作队在草河湾运用思想政治工作金钥匙激活了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打开这部作品,思想政治工作在草河湾大地散发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首篇万余字《谁说老朱“头难剃”》,作者在文中一开始就把老朱和包片村干部陈继芬激烈的正面冲突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侄子建房的补助款老朱坚信村干部要么没尽力要么从中做了手脚,对村干部太深的成见致他和村妇联主席发生尖锐冲突,因怀疑陈继芬有意少了他一袋化肥,于是在陈继芬主持的评议会上故意找茬,导致评议贫困户脱贫的村民小组会议被老朱搅得不欢而散。在老朱眼里,草河湾干部大都吃拿卡要,没几个形象光彩的,就是这个村干部见了绕着走的“头难剃”,经工作队循循善诱居然变身为正能量满满的“颍州好人”。在燕少红看来《草河湾扶贫纪事》中随处可见的原生态扶贫案例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启迪:刘寨自然庄修路的事因宅基地纠纷像一团乱麻,扯不断还越理越乱,面对“烫手山芋”,第一书记第12次前往调解的时候,皆大欢喜,他究竟采用什么招法化解了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多年前外出打工意外被截掉一只胳膊的贫困户明恒星,长期走不出失去左臂的阴霾,就是这个萎靡不振的贫困户,居然浴火重生,实现了由贫困户到颍州区劳动模范的华丽转身,这个跌入人生谷底的贫困户是如何被工作队转变为当地党报头版报道的典型的?贫困户宋金军妻子瘫痪多年且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但他一有空就不由自主的往村头牌场跑,第一书记是如何激发其脱贫斗志,助力他成为脱贫标兵的?贫困户许国芳丈夫去世后整日愁眉苦脸,出门遇见村人她老远就低着头,工作队如何出招,让这个精神抑郁的农家妇女转身为神情开朗的最美脱贫户的?在大学校园读书的许国芳女儿为何在千里之外第一时间向家乡的第一书记报告入党喜讯?向工作队诉说儿女不给赡养费的村民刘研宏,为当贫困户差点让儿女背上了不孝的黑锅,这位故意夸大贫困的村民为何反而托人向工作队求情不当贫困户了?伴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些来自草河湾现场的扶贫情景,原汁原味再现了团省委工作队这个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彩画面。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表示:农民问题是我党始终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做实做活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事关执政党根基问题,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法绕过的一个时代课题。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如何避免“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尴尬,《草河湾扶贫纪事》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前沿阵地“现场直播”

  在杨益军看来,和专业作家相比,文学性、艺术性是自己的短板,但自己四年多吃住在村,有缘拥有千余篇《扶贫日志》,有缘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向读者“现场直播”自己的扶贫亲历;与此同时,和众多想写扶贫生活作品的驻村工作队员相比,杨益军“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主任记者”的双重身份,又多了点职业优势。作为草河湾摆脱贫困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杨益军认为这部作品是他面对草河湾大地必须完成的答卷!

  杨益军始终坚信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他看来,无须为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而故弄玄虚,客观真实记录草河湾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原生态情景是他在内心深处坚守的创作底线。在与草河湾乡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深深感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中华大地十四亿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了不起的自己。

  让作者多次落泪的第一书记

  作者杨益军曾荣获安徽省选派干部标兵称号,他所在的共青团安徽省委驻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工作队被评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个业绩不凡的工作队自然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不少感动读者的元素。正因如此,草河湾大地方才传颂着那么多富有时代韵律的扶贫故事;正因如此,回荡在草河湾大地的时代音符更加悦耳目动听;正因如此,作者才更加自信地向读者传递来自草河湾大地的时代足音!

  作者在草河湾曾多次被第一书记陈永刚触动得泪流满面。一次是他的老毛病肾结石发作,隔壁房间深夜突然传来痛苦不堪的呻吟声,此刻他脸色苍白,坐卧还安,痛不欲声,刀割般的疼痛把他折磨得不停地在床上翻滚,他双目紧闭,咬着牙,面部已扭曲变形,这作者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病人在疼痛时如此痛苦的情景,看到每天形影不离的队友如此痛苦,他当即眼泪就下来了,赶忙和队友许明连夜把他送到了二百多公里外的合肥市滨湖医院。从医生口中得知,陈永刚已是第四次到这里就诊了,前三回每次医生都要他住下做手术,但陈永刚每次都嫌做手术要花很多时间,村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他,病情缓解后硬是不顾医生劝阻任性地离开了医院。医生警告,再这样过没规律生活,如果再次突发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经省委组织部批准,陈永刚无奈地离开草河湾,村干部听说他突然间就这样离开了,心中特别难受,大家一时无法接受。陈永刚在发表离任感言时,说着说着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作者和在场村干部禁不住泪如泉涌,村支书马若付也无法控制离别的情感,捂着脸泣不成声,干脆离开会议室到外面的走廊上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陈永刚离任的消息传开后,大许村一时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中,许多村民伤心得以泪洗面,工作队房东许辉的母亲李秀英,伤心得一天多吃不下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一辈子没舍得到饭店奢侈过,她破天荒从百味农庄要来一桌丰盛的菜肴,拉着永刚的手泪眼婆娑地说:“好人呀,俺们舍不得你呀。”作者和坐在老太太身边的陈永刚一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离开草河湾的那天,陈永刚动情地对作者和许明说:“三年前我们仨一同来到草河湾,但最终我没能和你俩共同迎来贫困户全部脱贫的那一天,虽然169个贫困户剩下的10户脱贫已成定局,但我毕竟没能看到他们的脱贫光荣证,我现在就这样走了,心里难受呀!”说着说着仨个大男人眼泪都出来了。陈永刚离开大许村,不同版本的“顺口溜”在草河湾不胫而走:“扶贫队长陈永刚,吃住都在大许庄,迎烈日呀顶风霜,好事干了一箩筐……”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社长助理高永伟在给作者的短信中写道:“‘含泪离开草河湾’收尾几段,大气磅礴,细腻婉约,美啊,美啊,美啊,不被感动,不在乡村生活的人,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是写不出的。”

  真实的力量直抵人心

  皖籍著名新闻人、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朱海燕称赞《草河湾扶贫纪事》说真话、吐真情,有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朱海燕认为缺陷美也是一种美,十全十美的人,不真实,也不现实,作者在书中呈现的虽不是高大全形象,但这种形象往往比高大全人物更能打动人。

  对一些看上去可能影响作者形象的文字作者并不回避。比如:“从明天开始记者生活骤然按下暂停键,整天在贫困村和贫困户泡在一起,我一时陷入了困惑。更让我纳闷的是,年过八旬的小舅得知我要去贫困村扶贫,十分关切地给我打来电话:‘外甥,你是不是犯啥错误,给贬到农村了?”“有段时间,几桩烦心事搞得我和永刚心力交瘁,那天晚上我跟永刚说:‘其实扶贫的事和我这个当记者的本来没有一毛钱关系,但现在扶贫把我弄得疲惫不堪,我真的后悔当初到这个地方来!’”

  因为真实,往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新华社)

故乡轶事之“打谷场”

原创  李广田

老家的打谷场,是当年我们农村人生产生活的主战场。在哪里我们收获着希望,也放飞着梦想;在那里我们肆意挥洒着汗水,更无限欣喜地享受着累累硕果。

​

春天的打谷场是希望升起的地方。阳春三月,雪融草发,春风和熙。老家的打谷场,是孩子们放风筝的绝佳之地。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坚硬,天空一览无余,且这个季节又是打谷场空闲的季节。就像诗人写的那样:草长莺飞二月天,腹地杨柳醉陈艳。儿童散学贵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爷爷是本地有名的庄稼把式,庄稼活干得好,编筐斡楼更是一把好手,爷爷编出来的篮子、笆斗、簸箕、篓紧实规整、坚实耐用;编出来的蝈蝈笼小巧细密、精致合手;当然扎出来的风筝,也是个顶个的飞得高、看着漂亮。当时人们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非常有限,没有了工业化的痕迹就更能凸显手工艺人的手艺水平。

​

爷爷先用镰刀把竹竿劈成竹条,再用细麻绳规整地捆扎出风筝的骨架。再把逐条削刮成薄薄纤细的竹篾子,用篾子丰满风筝筋骨做出大样。竹条和朱篾子的交互支撑,决定了风筝的结实度和弹性,更决定了放风筝在高空中的姿态优美度。

​

然后爷爷用人都舍不得吃的面粉打成稀稀黏黏的浆糊,薄薄的风筝骨架上,粘上白纸做出风筝的雏形。最后,再用各种花纸画龙点睛,成型出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的风筝。作为孩子的我们,拉扯着、追逐着、放飞着,春天的打谷场上,瞬间成为一片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风筝的海洋。在这片风筝的海洋里,爷爷扎出的,是他期盼儿孙们天高任飞但永不断线的希望,而儿孙们放飞的却是海阔天空却不忘初心的梦想。

​

盛夏的打谷场最是热闹,“芒种”后,焦麦炸豆的田野上的农作物,都将在这里变成黄腾腾的粮食颗粒归仓。“及其日中如炭烫”的骄阳下,矫健的骡马拉着沉重的石磙,在以碾场人为中心的长绳牵制下规律地画着圆圈,吱吱呀呀地碾压者厚厚的麦秆麦穗。豆大的晶莹剔透的汗珠,顺着碾场人古铜色发亮的脊梁汩汩流淌,但又转瞬升腾在酷热的骄阳下,只在碾场人翻转的大腰裤上留下抽象派的图画。

​

碾场人一声声“喔喔驾”的骡马号子,和着划破长空的、清脆的马鞭声。给盛夏正午除了知了声外,无声燥热的打谷场平添了几多生机。翻场人紧跟着徐徐滚动的石磙,用长长的三齿槡叉高高跳起、翻转抖动,抖动散落着被石磙压实的秸秆,让脱粒的粮食跌落在打谷场上。一遍遍碾压,一遍遍抖散,一滴汗水一粒粮食地计算着今年的收成。

​

夕阳西下,谷场上大人们用木锨,高高扬起碾下的麦粒和谷壳,凭借自然风的力量将粮食与谷壳分离,麦粒谷壳在老把式的“木掀”上优美地画着弧线,风就像“拉偏架”的人一样,游刃有余地将他们分离开来,这是“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也只有老庄稼把式才能优雅而毫不费力地完成操作。在谷壳麦粒跌落后,老年人手拿大扫帚,轻轻地将谷壳划拉到一边,留下流沙般起伏的干干净净的粮食堆而,进而完成了“漫场”的工序。此时孩子们则欢呼雀跃着撑起比自己还高的大口袋,等待着妇女们一簸箕一簸箕装满入库。

​

傍晚时分,大人们将碾压脱粒干净的秸秆,用大桑叉高高挑起,搭着人梯一叉叉地在打谷场边上,剁成高高的麦秸垛。依据地势有圆有方,夕阳下远远看去,就像大谷场上长出的,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大蘑菇。这些大蘑菇,既是生产队大牲口一个冬天的口粮;又是全村人一个冬天烤火取暖的柴草;更是冬日暖阳里,村里老人们挡风、晒暖儿、逮虱子的绝佳休闲之地。

​

秋天的打谷场比夏天还要忙碌,因为秋天更是收获的季节。先是玉米豆子收割后在场上碾压、脱粒、晾晒。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生产还谈不上机械化,玉米脱粒全凭手工。打谷场上黄腾腾的玉米棒子晒干后堆在那里,一群妇女围坐在四周,手拿自制的脱粒工具,或一把螺丝刀、或一截钢筋头打造的前边扁平的铁器,顺着整齐排列的玉米籽桶开一绺,再拿两个玉米棒子相互揉搓,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粒儿欢快地跳跃到两腿间的篮子里。班后,大家到大队会计那里按斤计算劳动成果,转换成工分,这就是当时的大集体生活。

​

但是,对于我们孩子们来说,最期盼的还是深秋秋雨连绵的打谷场。因为秋天多雨,打谷场相对松软。碾压脱粒豆子时,会有大量的豆子被压在了相对松软的泥土里。连绵的秋雨下过后,打谷场上就会拱出鲜嫩的黄豆芽。我们小伙伴们就会拿着自家各式各样的家伙什儿,到打谷场上抠豆芽而。要知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大集体时代,一盘儿豆芽炒粉条,对于一个家庭不年不节时候的餐桌,将是何等的奢侈。当然这盘子豆芽炒粉条,要是能再放点肉末那就像过年了。

​

冬日里的打谷场相对空闲,就像是冬日里农闲的农民一样。傍晚收工的大人和放学后的孩子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打谷场上参加“打台”游戏。划两条间隔丈八的平行横线作“河”。参与游戏的人们“锤包刺”决定谁先开局,输的一方将自己的短木棍平躺在“河边”让对方击打。赢的一方手持自己的短木一端,找准对方木棍中心点,抡圆了全力击打,如此往复,先将对方木棍击过“河对岸”者为胜,胜方有权将对方的木棍据为己有。

​

游戏者将自己使用顺手的短木称之为“老母儿棍”,视如珍宝倍加爱惜,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使用。从动作要领看,这种原始的游戏方式,有点像今天颇为高级的“打高尔夫”。但当时却是农闲时节,我们农村人消磨时光、肆意挥洒的娱乐方式,更是身强力壮者赢取过冬干柴的不错途径。冬日暖阳慵懒而温存地挥洒在打谷场上,高高的麦秸垛下三五老者在眯着眼晒着太阳,一边欣赏着儿孙们豪放肆意的游戏,一边追忆着英雄不言当年的豪放,一起勾勒出,老家冬日打谷场上激荡与温馨画面。

​

但是,我每每冬日到打谷场去,却不仅仅是参与或观看这种蛮力游戏,也不仅仅是来听老人和海的故事,而是偷偷溜进打谷场边村里的粉条制作坊打牙祭。秋收的红薯,切片、晾干、制粉、兜芡,再将芡粉加水熬制成糊,通过孔型各异的大马瓢,锤漏出或圆或方长长的粉条,挂在竹竿上晾晒。

​

成品的粉条没有生产队长的同意,谁也不敢拿走一把,那是重罪,要被扣上破坏生产、反革命的帽子游街批斗的。但是散碎的粉条头,常常成了做粉条人的“出息”。热乎乎的粉条头被拌上蒜汁、淋上香醋、撒上葱花、再滴上几滴香油,香喷喷哧溜溜扒上一碗,是何等的美味惬意。我溜进去,就是为了这一碗诱人的粉条头,因为最要好的五爷爷已经偷偷准备好了。

​

光阴如骏马加鞭,岁月如落花流水。如今农村城镇化、农业机械化,老家村头的打谷场已成回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当年打谷场上的苦辣酸甜咸,发酵陈酿成了无限美好的记忆。我们虽追忆当年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但却没有人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的困顿、匮乏、落后。就像那一碗梦中的香喷喷的粉条头,那一碟记忆中的黄豆芽炒粉条,终已经无法满足我们日益丰富和刁钻的味蕾。我们更希望未来的生活,像春天打谷场上的风筝追逐梦想,放飞希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刚愎气:自以为悟道,不听他人善言,也不印证于明师,结果落在知见里,不得转身。●不和气:看到他人或他宗殊胜,即不服气,硬与人争辩高低,结果伤了和气,失去了心地法
  • 让我们把真诚与至理的生活观统一,贯穿于思想之中,待人以真诚,还归心海于辽阔无际吧。心善是一种美德人善是一种修养,真善是一种功德对人要有一种诚信对事要有一种明白很
  • 纠结很久,还是决定把它当成一次散心的机会,昨天下午就临时在咸鱼上找黄买了,加价180。其实一开始因为他没戴帽子,所以我不确定他是不是摩的,但我看他跟我对视很久,
  •   莲花座前,我对佛许下理想,然而梦太衰退,是我跪拜的不够忠诚,仍旧经心太浅,对于缘字的证明,佛也无言。邻近宁静的边际,从来本人从来独立,解读荼靡的经卷,不得
  • (傲娇脸)而且物美价廉 同柄的一切都贵以及还有很多柄都很好看除了sky 白卫衣 塑料片等今天新增情柄 中外矿业的旧黑西以后少吃中古(旧的)吧唧呀呀呀呀呀吃点不会
  • #六舞一[超话]# #将太郎六舞一# 将太郎的答卷开始啦:比数量⁉️手握8⃣️支百万直拍比播放量⁉️男爱豆出道最高直拍+比实力⁉️SM空降大主舞官方认定“舞神舞
  • 我将仔细观察你的双耳之间,找到最适合你的归处!但请你仔细聆听,我将会告诉你,你的归属之地!
  • 它出现的位置不同,含义也就大不相同,在相对低位,破位涨停,大概率是主力拉升,往后是康庄大道,而在相对高位涨停,往往是最后的疯狂,进去面临的是百米跳台。这种类型又
  • 说实话未来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想想现在有孩子了,一条小生命,因为这一件事离婚不要孩子也有点过,可能年纪大了,真的很舍不得肚子里的宝宝,虽然从怀孕到现在24周他从未
  • 鞋面%小牛皮,内衬%羔羊皮,鞋底:生物基TPU(100%热塑性聚氨酯)系带设计,女35-40男39-45 【Ok扫描版本】巴黎世家4代 Size:35-46纯原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摩登兄弟[超话]##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 #刘宇宁南珩离十六# | #摩登兄弟[超话]#清晨的阳光微微穿透窗帘,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刘宇宁
  • 就是机身比想象中大一些 冬天就要来啦 是不是还没准备好雪地靴过冬???雪地靴怎么挑 跟着明星网红来康康粉红控的我之前就看中郑恺同款的 兔子鞋 没想到他今年出了和
  •   如果我可以再忍耐的久一点,等尘埃落定后,我们还是可以在红旗下并肩。  如果我能早点发现弥安港是个陷阱,他们都不会死。
  • 我每天坚持在柿场更新文章分亨自己的分析与丝路,不是告诉你,我鑽了哆少,而是让你明白跟着正确的丝路与测掠去把握航晴,你能从中收获哆少!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孤军奋战不如
  • 今晨,远在国外的殷世航从“吃瓜群众”转变角色,下场怒斥韩安冉:为了热度卖货,无端挑起是非,结婚一大半人都笑话你!因为韩安冉在撕b薛小婉的过程中,爆料的聊天记录又
  • 但她毕竟是个善良单纯的女性,不久,她就释然,对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
  • 《被亲爹和后妈害死之后》姚佳宁唐婷(最新章节无弹窗完本)全文阅读姚佳宁oF=T;:[F [给力]书名:《被亲爹和后妈害死之后》 [给力]主角:被亲爹和后妈害死之
  • 我们都有在好好生活,在见面之前有人说“追星路上遇到的朋友是我担送给我的礼物”我很荣幸能够遇见了这么一群善良美丽可爱美好的女孩因为认识他们,让我看见了世界不同角落
  • 我的朋友染了白金色的头发,用完之后光泽感会更明显!头发也是整体柔顺而不是被油脂压下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