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都有内心不愿提及的人,我也不例外,从刚开始的难过到想见一面,后来就再也不想见了,其实我也曾想如果我将要死去,我想见得人一定是他,时间真的是疗伤的良药,我也曾经幻想过无数次再见得画面,他也曾经是我的梦魇,我也曾觉得我不会再像爱他一样爱上别人,后来才觉得,不会有同样的人更不会有同样的爱,曾经觉得真正的忘记大概是记忆模糊,不再提起,后来才后知后觉,真正的忘记是再提起内心毫无波澜,一首张远的(嘉宾)我听了一年多了,从开始的流泪带入角色到后来的只是觉得它是一首歌,我在想我大概是真的释怀了,有时候很怀疑,现在的我是不是真的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质问着内心的自己,这是真的我吗?我承认,我不是一个乐观努力向上的人,谁不喜欢安逸,只是没办法安逸罢了,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我又是你的谁?

#每日一道# 【真正的善,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

重阳祖师立教之时,强调门人都要阅读三部经典,分别是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和释家的《心经》。后人多以此为推论,认定全真教倡导三教圆融,是博采众家之长的一个教派。然而,“三教圆融”只不过是表面上的一种推论。

回看道教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各个时期均有不同道派出现,它们彼此之间的修道理论也有相冲突之处。道教的后学者却同时尊奉不同道派的祖师,于是便出现了多种修道理论并存、多位神仙高真共奉的信仰现实。

道教所具有的包容性,其实是超越教派本身的,凡是可以利济于群生的修行方式都可以被道教吸收。在道的高度上看,世上本没有门派的分别,一切有心都只不过是人们自己产生的是非。

所谓道之教化,在人间则莫过于一个“善”字。此“善”,即是使人们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善,又是提升每一个个体道德文明水准的善,更是激发人们不断精进的自我善性。

自古以来道教都在倡导劝善,目的便是使人们可以通过点滴的善心和善行改进生存状态。所以重阳祖师倡导门人读三家经典时,看重的也必定是三部经典在劝诫人心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所谓“圆融”,融的是每一份利济群生的方式、方法,合的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爱与关怀。只有先做到了我为人人,才能实现爱的共享,由此才可以体会到“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的妙处。

在劝善与行善的过程中,无需计较儒释道哪一家观点更具有劝导的价值,凡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益的思想,都是值得被吸收、被接纳、被传播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继承并发扬。

当全社会都能够把祖师经典中记载的种种善行当做日常生活准则时,劝善书中的提到的善才会真正地被人们认可。但,善究竟是什么呢?或者问,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被定义为善呢?

《太上感应篇》中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经中不但规定了“善”的数量,甚至连“善”的行为也已经标注出来。

读完整部《感应篇》,就会发现太上道祖告诫于我们的善行,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真正的善,并非专指救苦扶伤、放生赦罪等功德,那些凡是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心念和行为,其实都是善。

我们能够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做好最普通的事情,不因为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他物,也不会放纵自己心魔而受到身心意三障的困扰,做好自己的修行而不累及于万物,这便是“善”的根本。

发善心,不存在心念的大小;做善行,不存在功行的多寡。翻开不同的劝善经典往往会发现,祖师们着重强调的是一点善心。若心念起于善,再微小的行为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若能够时时以“善”的概念来要求自己的日常,如此生活即为修行。

道教修行,追求的不是世间荣华富贵的成功,也不是求得来生果报和善因缘,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清静身心,以一颗明白心来过好现世的生活。道祖言,修行要“明白四达”。

道教虽然强调度人,却也秉持着“宁劝十人还俗,不度一人出家”的理念。因为世间的真善美,是存在于我们最普通平常生活中的,并非是对红尘的远离。能够从尘中悟出非尘,才是修行的大境界。


道生万物,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秉性,修行的目的是去发现并认知到自我本然。在面对世间纷纭的时候,只有能够保持着一心一念的人,才最趋近于大道本真。


善,一方面强调对他人的主动施予,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对自己心性的修缮。修行是善,是安分守己,是不做出僭越之事,更不放纵感官上的欲求。《感应篇》中提到的种种善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种种戒持。只有戒除掉种种不善之事,回到混元天性,这便可得大善。


正如天道之无亲,却又不乏“常与善人”之有意。道教以道为教,即要告诉人们从最普通的生活去完成一生为人的使命,又要叮嘱每一个修行客且莫贪恋红尘光影。

一切本虚无,从有中求有、无中求无都是执念一场。虽然“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但作为一个梦中人,好好地去经营这一场人生过往,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当落脚点再次回归于“善”,便会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善,我们举手之劳的行动就有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轨迹。


劝善,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对生命美好的珍爱。行善,不是为了求得诸神护佑,而是为了能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获得心安。


只因心中本无事,恶孽焉能成波澜?

作者:武当玄拙

真正的善,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

重阳祖师立教之时,强调门人都要阅读三部经典,分别是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和释家的《心经》。后人多以此为推论,认定全真教倡导三教圆融,是博采众家之长的一个教派。然而,“三教圆融”只不过是表面上的一种推论。

回看道教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各个时期均有不同道派出现,它们彼此之间的修道理论也有相冲突之处。道教的后学者却同时尊奉不同道派的祖师,于是便出现了多种修道理论并存、多位神仙高真共奉的信仰现实。

道教所具有的包容性,其实是超越教派本身的,凡是可以利济于群生的修行方式都可以被道教吸收。在道的高度上看,世上本没有门派的分别,一切有心都只不过是人们自己产生的是非。

所谓道之教化,在人间则莫过于一个“善”字。此“善”,即是使人们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善,又是提升每一个个体道德文明水准的善,更是激发人们不断精进的自我善性。

自古以来道教都在倡导劝善,目的便是使人们可以通过点滴的善心和善行改进生存状态。所以重阳祖师倡导门人读三家经典时,看重的也必定是三部经典在劝诫人心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所谓“圆融”,融的是每一份利济群生的方式、方法,合的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爱与关怀。只有先做到了我为人人,才能实现爱的共享,由此才可以体会到“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的妙处。

在劝善与行善的过程中,无需计较儒释道哪一家观点更具有劝导的价值,凡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益的思想,都是值得被吸收、被接纳、被传播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继承并发扬。

当全社会都能够把祖师经典中记载的种种善行当做日常生活准则时,劝善书中的提到的善才会真正地被人们认可。但,善究竟是什么呢?或者问,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被定义为善呢?

《太上感应篇》中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经中不但规定了“善”的数量,甚至连“善”的行为也已经标注出来。

读完整部《感应篇》,就会发现太上道祖告诫于我们的善行,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真正的善,并非专指救苦扶伤、放生赦罪等功德,那些凡是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心念和行为,其实都是善。

我们能够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做好最普通的事情,不因为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他物,也不会放纵自己心魔而受到身心意三障的困扰,做好自己的修行而不累及于万物,这便是“善”的根本。

发善心,不存在心念的大小;做善行,不存在功行的多寡。翻开不同的劝善经典往往会发现,祖师们着重强调的是一点善心。若心念起于善,再微小的行为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若能够时时以“善”的概念来要求自己的日常,如此生活即为修行。

道教修行,追求的不是世间荣华富贵的成功,也不是求得来生果报和善因缘,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清静身心,以一颗明白心来过好现世的生活。道祖言,修行要“明白四达”。

道教虽然强调度人,却也秉持着“宁劝十人还俗,不度一人出家”的理念。因为世间的真善美,是存在于我们最普通平常生活中的,并非是对红尘的远离。能够从尘中悟出非尘,才是修行的大境界。

道生万物,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秉性,修行的目的是去发现并认知到自我本然。在面对世间纷纭的时候,只有能够保持着一心一念的人,才最趋近于大道本真。

善,一方面强调对他人的主动施予,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对自己心性的修缮。修行是善,是安分守己,是不做出僭越之事,更不放纵感官上的欲求。《感应篇》中提到的种种善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种种戒持。只有戒除掉种种不善之事,回到混元天性,这便可得大善。

正如天道之无亲,却又不乏“常与善人”之有意。道教以道为教,即要告诉人们从最普通的生活去完成一生为人的使命,又要叮嘱每一个修行客且莫贪恋红尘光影。

一切本虚无,从有中求有、无中求无都是执念一场。虽然“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但作为一个梦中人,好好地去经营这一场人生过往,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当落脚点再次回归于“善”,便会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善,我们举手之劳的行动就有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轨迹。

劝善,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对生命美好的珍爱。行善,不是为了求得诸神护佑,而是为了能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获得心安。

只因心中本无事,恶孽焉能成波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叶一茜在节目中说:“她对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友好,非常的善良,但唯独对她的弟弟,你就从眼神中可以看到,我恨死你了那种,田雨橙她就是觉得弟弟是世界上最有心机的人。我曾
  •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人老了是一种什么体验”一个高赞回答是:如果你经常感到疲惫,头时不时会晕,偶尔胸闷,那么你家老人的状态,就是这种感受×10倍!一些奇妙的对话[
  • 这次,他在周三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鲍勃·李的死亡是“一场可怕的悲剧”并称警方仍在调查此事,很快将公布更多细节。随着许多科技行业高管表示“旧金山的暴力犯罪非常可怕
  • 她所受的良好教育:那些优雅的诗和法语,不能帮助她守住她的庄园,现在被她用来撩她随手碰到的人。以为50年代的电影不过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没想到已经展示了这么复杂的
  • 只有自己真正落难了才明白,谁是无私的牵挂,谁是转身的天涯,人可以不识字,但必须会识人,真朋友,不用天天甜言蜜语;真小人,才会时时虚情假意,喜欢我,就跟我一起走,
  • 低度数,玫瑰香,这才是时髦的“口袋酒”做天津人自己的“小白酒”当然要有一个天津人才能“懂”的名字,王铮把这款自己创业的白酒起名叫“玩闹”也许有太多都市女生喝酒是
  • [黑线]这下好了,我成功进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他们呼来喝去,爽,哈哈グッ!(๑•̀ㅂ•́)و✧体验一下就行了,不能走路的姿势太难受了真的很感恩自己有份工作
  • 韩愈古诗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说的就是西安的朱雀路,代入感很强,一下就有那味儿了,优雅,真是太优雅了!曾几何,梦境中,我站立在高山之巅,笑看世间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两个舞台登上微博跨年高光舞台榜#刘宇宁 星星醉酒到处跑 月亮跌进深海里 我以为从未觉得人间美好的 直到你来了世上之事,皆难如意,世间
  •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爱情片的初衷去看的,但真实看下来,可能整个过程中灾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更大(面对生死灾难面前不同人的反应)然而然而真正能让人热泪盈眶的还是爱
  • ”人间之事,不过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面对背叛,和辜负,无需仇恨,更不用去抱怨和嗔恨,那样只能让自己生气,让自己不愉快。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让自
  • 经过此事,张宏波开始琢磨:“要是有什么办法能让报警人在发现老人出走后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也许就能更快地找到老人。张宏波当机立断,一方面安排民辅警调看老人住所附近
  • 害~我的颈椎问题快无药可救了~~以前的睡眠是真的差~但自从用了这个枕头后,我每天睡醒后,颈椎处真的没之前那么酸,那么疼了,脖子特别轻松,早上开工元气满满!经过我
  • (对不起我的老萝卜,我还是没下定决心看她极其推荐的《某飙》实在是害怕看到出现不可能预见的镜头,等老甄有时间的吧。我本来历史就弱,诗词也只喜欢宋词婉约派儿女情长那
  • 上周跟奶奶吵架了,她没有用最难听的话攻击我,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最让我伤心的,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她当时说了多少了,唯二记得的是,你妈不是那么好吗,你怎么不让她来
  • #关ジャニ∞##横雏# 村上信五【未来的自己】虽然有点想象不到将来的事情…只是,能像现在一样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就觉得很开心了。【未来的关西Jr.】以前做梦都没想
  •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
  • #人工智能[超话]##智能##中国最数字化的城市##利雅得##阿布扎比##迪拜##智能城市##鹰哥精选# 【我为山东带货:蒜蓉生蚝热卖中,要买的快下手!除了解冻
  • 烧鹅我只能说大概就比学校食堂的皮上的毛拔的干净点,味道真没什么特别的。我觉得哪里的茶餐厅都这个口味。
  • #瑶瑶扫文# 《攻略诅咒之王后我死遁了》BY白灵子 7/10没看完,强撑着看到了正文完结,番外是一点都看不下去了,油腻(。我知道作者融合佛经是想搞点形而上学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