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立夏后,苋菜在接踵而至的降水中越长越壮实,“蹭蹭蹭”地长成茎高叶茂、凌风骄然的样子,摆在菜摊上抢眼得很,是一眼看得见的鲜嫩、肥实。紫红带绿的红苋、绿得透亮的米苋,蓬蓬勃勃攒在一起,一掂手便有了“好大一把”的富足感。

苋分六种,“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人苋和马齿苋”,“六苋之首”马齿苋如果不刻意去寻,通常在菜市场难以找到。而红苋、紫苋、五色苋却总是让人更偏爱一份,苋菜若不是紫色或红色似乎就不地道,少了一种旷野生长的踏实感。

“苋登白玉盘,藉以如霞绮”,对苋菜的记忆常常是色泽胜于口感。小时候每每进入夏季,家里总少不了红苋菜。妹妹自幼胃口不好,每到这时,母亲总要把红色的汤汁倒在饭碗里,拌匀了再端给她。每每这时,我们必瞪大了眼睛,只见那一粒粒米饭染成了胭脂红,泛着淡紫色的油光,让人不忍下口,自然也不记得苋菜的味道。

直到自己一勺一羹地开启烟火人生,才真正体会到苋菜作为时蔬野菜的可贵,它既可以寻常小炒,也是可以素手为羹,直登大雅之堂的野菜。

苋菜素炒,贵在择选。苋菜的生命周期长,从谷雨时节吃到立秋,都各有其味。俗话:“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六七月地肥水美,这时候的苋菜随手摘来随手炒。若是不放心,在根茎处拦腰一掐,嫩而多汁便一定正鲜嫩着呢。择菜有手位,从顶尖上一溜儿顺下来,二三厘米的茎配二三片叶,往篮子里一码,整齐匀净,既不会长到“卡喉咙”,也不至于吃起来,空荡无物。

炒苋菜少不得用“蒜子”,无论是随手一拍、还是滚刀切成颗粒、斜切成薄片,或者细细碎碎切成蒜蓉,往油锅里一丢,蒜香冒气之时把苋菜放下去炒,“蒜仔”粲然其中,越炒越是翻滚浸染成水墨千红中最为柔软鲜嫩的颜色。张爱玲在文章中说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

而我总觉得肥白的蒜瓣还是来得突兀,那些丝丝缕缕缠绕的苋菜中,一片片规整的蒜片才是标配,在那些清晰可见的切面里,一抹红沿着蒜瓣的纹理逐渐铺陈渲染,层次分明而又不失灵动,独特的嫣红里藏着俏而不争的安宁。一枚枚蒜片将苋菜的紫红由浓及淡在物物相生中化成了无以复制的一抹红。这时候,蒜香和苋菜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也成就了最好的味道。

湖南人炒苋菜,若是上心,这才是第一步。一盘上好的苋菜少不了一个味道正好的“松花皮蛋”。皮蛋成墨青色,色沉而不暗,Q弹而透亮,松花点缀其中,犹如水墨点染,瞬间灵动起来。而糖心的蛋黄,冲破了墨青色的边界,通透而明亮。小心翼翼地切成三角状,放在苋菜里,加鸡汤或排骨汤煮上五六分钟,松花蛋在汤汁里消融,而苋菜在汤汁中越发柔嫩。这时候煮出来的苋菜“到口相融”,却又汤汁饱满,而色泽依旧鲜明光亮。

苋菜做汤羹是绝配,陆游曾感叹“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同是高汤取汁,广东人却常常将炒好的苋菜置于一侧,取海参、虾米、瑶柱、火腿等炒制后入高汤熬制,待到汤浓滚沸之时,再浇于苋菜之上,是典型的“大堂”做法。

“地三鲜”与“水三鲜”融为一体其实由来已久,清代的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苋须细摘嫩尖,干炒,加虾米或虾仁,更佳。不可见汤。”但改良后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以高汤浇制,瞬间也吃出了“高级”感。

我国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有“苋”字。苋菜的根茎叶皆可以入食。宋朝记载苋菜:“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相传早在春秋战国之时,有一老者在蕺山上采得野苋菜梗一把,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时无法煮熟,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再煮。数日后,罐内竟发出阵阵香气,老汉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百姓闻之,纷纷效仿,流传至今。

这是今天宁绍人“臭苋菜”的做法。三伏天,循俗做酱,将苋菜梗茎切断,烈日暴晒、贮存发酵至黏滑。而臭苋菜梗发酵的卤汁可以再腌渍其他瓜果蔬菜,古人称为“齑”,在那些墨浓青绿的卤汁里,人们常常观色摇头、闻味掩鼻,但卤汁之金贵在于时间的沉淀和精心耐心的守护。一代代的老辈人颇好这一口,正可谓“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舌尖上的乐章,演绎的是念念不忘的乡情。

苋菜是南方菜,但也是北方面食的好搭档,据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御膳房最爱定期做苋菜面疙瘩。而今天更有用苋菜做煎饼“合子”,苋菜切碎与鸡蛋拌匀,调味后用面饼一夹,置入电饼铛,便只等妥帖“出炉”。苋菜、面糊、鸡蛋同时搅拌,做成煎饼也不输“葱油煎饼”之类。当南北方的食材碰撞交汇,便吃出了美食新意。

郑板桥说“白菜青盐苋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更是人生境界,山野时蔬佐餐,瓦壶就雨煮茶,简素生活赖于天时,更需要懂得在自然里旷达自在。

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去山野里采摘一把苋菜,在漫长的时光里尝鲜品物,当是清凉避伏的首选。

《一把红苋菜,夏日抹不去的胭脂色》文 | 罗焕娟

#三联美食#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首乡土气息十足的白话诗描述的是江南地区一种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饼胚,外沾一层芝麻,贴烘炉壁烘烤而成的火炉烧饼,因其形状似蟹壳、色泽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

说起蟹壳黄,自是绕不过苏州茶馆。苏州人爱喝茶,茶和苏州人之间结着很深厚的友情。明清姑苏繁荣富足鼎盛之际,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

在吴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代徐杨的《姑苏繁华图》中,都能看到陆文夫笔下“老苏州”赶早茶的场景。

“每至曙色朦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昏昏糊糊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才开始他一天的生涯。”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除夕口占》中说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茶,是苏州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喝茶与吃饭占有同等地位。故苏州人管“喝”茶叫“吃”茶。是的,苏州人这杯茶不是“喝”进去,而是“吃”出来的。

不少老苏州早起的头一件事就是跑茶馆去吃早茶,先一杯热茶下肚,自己不动身,让面馆里的伙计代跑腿去附近面馆点一碗“头汤面”打包回茶馆,有点类似现在的“饿了么”、“美团”骑手,吸溜着热腾腾的面条,倘若倘若恰逢生意场上的熟人,那就续上茶水,边喝边聊,茶水喝光,顺道也把生意谈了下来。

有了吃“早茶”的,便就有吃“晚茶”的。在民国文人包天笑回忆里,吃“晚茶”的人社会阶层似乎要更高一点。

比如,苏州人去茶馆吃个下午茶,唤作“孵茶馆”,一如老母鸡孵蛋,一坐就是大半天,托一杯茶听说书人百转千回的腔调和茶客之间彼此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精致的茶点不比早茶那般清汤寡水,可以细细慢慢咀嚼,舒舒服服消磨时光。

少时,我的祖父常捎上我去茶楼“孵茶馆”,苏州茶馆配的伴茶佐食,虽不如周作人笔下“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的干丝那般考究,却也自有特色。
其招牌“茶楼双璧”便是生煎和蟹壳黄。祖父笃悠悠手托一杯清茶,跷着二郎腿,眯缝着眼,沉浸在低吟浅唱的评弹声中,年幼的我对茶、评弹素无兴致,只是眼巴巴地干等那份属于我的茶食,生煎馒头一口一个,吃得顺滑,自不消细说。

关于“蟹壳黄”这个物什,听着名字挺诱人,又有蟹、又有黄,可等堂倌端着食盘上来,一见之下,却是一个寻常的小圆面饼,莫说蟹黄,连猪肉都不见半星。

一口咬下去,异香浓烈,饼身上的酥皮附带着芝麻一齐“簌簌”下落,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案上。我探出小手,一小片、一小片捡起来,塞回嘴里。

那芝麻颗粒就像散落四处的弹珠,零星洒在桌面,我伸出食指,蘸些唾沫,蘸一口,吞一粒,有几颗芝麻掉进桌缝,任凭怎样蘸唾沫也无济于事。我急得干瞪眼,一上火,把桌子猛拍一下,唬的周围茶客都吓了一跳,旋即转过身来,看我一边捡、一边舔震落出来的芝麻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便是蟹壳黄的魅力。

时隔多年,祖父早已仙逝。我闲来翻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到旗人吃饼一段:“他吃烧饼的时候,有两颗芝麻掉在桌子缝里,任凭他怎样蘸唾沫写字,总写他不到嘴里,所以他故意做成忘记的样子,又故意做成忽然醒悟的样子,把桌子拍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成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了。”不禁莞尔。

我想起了祖父,也想起了蟹壳黄。可如今的苏州大街上,生煎店常有,蟹壳黄铺却不常有。兜兜转转,终于在一家新开张的五星级大酒店看到招牌上写着“蟹壳黄”,花样倒是推陈出新了不少种类,咸的有蟹黄馅、虾仁馅料,甜的有枣泥馅、玫瑰馅料。于是点一份尝尝,吃起来总感觉不如旧味,从厨师口中得知现在的蟹壳黄是用电烤炉烤制出来,难怪口味不那么纯正了。

惆怅之际,一位老茶客向我推荐曲园大门斜对面的一家百年老店,说那里的蟹壳黄是地道苏式口味,名气也不是吹出来的。

据说,很多年前,已故上海评弹团名家吴君玉到曲园喝茶,一眼看到邻桌上放着蟹壳黄,叫了起来:“哎呦,蟹壳黄哇,几十年没看到了。”于是,大家热情地请他吃了两个。

临走时,吴君玉还专门打听这蟹壳黄是在哪儿买的,听说就在曲园对面,连忙过去预定了40个,说要带回上海让家人和朋友都尝尝。

第二天一早,店家将新鲜出炉的蟹壳黄小心翼翼地用纸盒子包好,“这蟹壳黄不能用塑料袋装,如果放在塑料袋里,‘壳’就不脆了。”店主解释道。后来吴君玉每次到苏州,都会去曲园对面买蟹壳黄。不只是吴君玉等大师级吃客光顾,很多老顾客一买就是五、六十个,还有人专门将这款大师级秘技皮酥香脆“蟹壳黄”邮寄到香港的亲友家去。

传统蟹壳黄主要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是葱油味,甜的是豆沙味。这爿店门面小虽小,用的却是老底子炭火烘烤的特制铁炉。

店主用菜籽油和面,面团包入油酥,一次次反复擀卷,让面饼层层起酥,“这内里至少有20层暗酥”店主一边揉面团一边凡尔赛式“炫技”,“这样一口咬下去才会有层层叠叠的质感。”饶是这番精工细作,才使得他家的蟹壳黄放久面皮也不会发硬,很多老客当天下午买回家,吃不完留待第二天,依旧能吃到那一口酥脆。

咸饼选用优质五花肉、葱花做馅心,甜饼以白糖猪油为主,再用上好的芝麻撒面,最后放入铁皮大炉中,一张一张贴在炉壁,等烤熟后用铁夹一个一个取出、装袋。蟹壳黄有甜有咸,批量生产,万一搞混岂非尴尬,为了便于区分,咸饼做成溜圆型,小巧可爱,壳面是黄褐色,远观像一只只螃蟹,撒在上面的芝麻,就像蟹壳斑点,“蟹壳黄”这个名字可谓实至名归。

甜饼则做成椭圆状。刚出炉的蟹壳黄,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浓烈饼香,尤其是葱油味咸饼,“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咬下一口,酥酥脆脆,层层剥落,那味蕾间迸发的余香,隽永绵长,让人在不经意间穿越到那个同样隽永绵长的年代。

《他们把这浓香酥脆的烧饼,唤作“蟹壳黄”》文 | 申功晶

散文|酿皮子

酿皮子是永昌传统的民间小吃,也叫面皮子。
做法很简单。将河西走廊上等的小麦粉用水和成面团后,再三揉压,然后搁在一边,让沉睡的面团稍稍醒发。之后,将面团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清水里一遍遍搓洗,洗来洗去,面团越洗越小越洗越瘦,最后其中的淀粉全部溶到水里,洗者手上剩下的就是上好的植物蛋白质——面筋。这蛋白质千孔万窍,松软有韧劲,如同模仿的海绵,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为它稍后成就美味埋下天然伏笔。
再说那从面团上离析出来后溶在水中的淀粉,经过一段时间,全部踏踏实实沉淀在盆底。上面是一层白白的浮水,小心倒掉它,在沉淀下的糊状淀粉里兑入适量食用碱水。所有碱水,以本地自烧的天然蓬灰所化为最好。本地的面粉,本地的碱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戚关系,相处在一起,知根知底,彼此没有戒备和排异,显得亲切和睦,容易达成味道深处的共识。
碱水兑好后,用木头勺子将糊状物均匀舀入平底锅,然后蒸熟,取出,稍稍自然冷却,就成面皮。吃的时候,将面皮切成条状或者块状,盛放到瓷碗,然后,撒上前面所说的面筋,浇拌上"蒜水"即可。可别将这蒜水视为等闲之物,它是由永昌人熬制的土醋(麸皮、谷壳等发酵酿制)、胡麻油泼辣子、蒜泥、芥末汁等共同勾兑的。蒜水兜头浇淋在碗里,先被多孔的面筋饱饱吸纳,剩余的汁水再沿着面皮子条块的缝隙往下浸渗,最后用筷子搅拌,蒜水同所有的面筋和面皮就相融相依、亲密无间了。酿皮好吃的奥妙大半就在那蒜水。
面皮纯正的小麦香似乎专门为蒜水而生,蒜水似乎也因着面皮的存在才显得更有价值,它知道,离开了面皮,自己就会因为没有知味者而孤单。这就如同诗句和韵脚的关系,诗句支撑着韵脚,韵脚升华了诗句。面皮是诗句,蒜水是韵脚。
蒜水拌好后就可以开吃。
搅拌好以后的面皮子,颜色依旧黄亮,吃起来酸酸辣辣,滑滑爽爽,因此自然产生一种吸溜吸溜的声音。富有弹性的质地,感觉特别有嚼头。多孔的面筋,因吸纳了饱足的蒜水,成了味道的前沿。嚼一口,酸辣味、胡麻油味、香芥末汁味相互激荡着、合作着,从窍孔里满满溢流而出,由它领衔,整碗的味道就合成一种味觉交响,在舌头的舞台上演。尤其是调入其中灰白相间的芥末汁,有一种冲天的辣味,如果不倒呼着气吞咽,而是顺吸着气吃下,会以一丝丝尖锐和锋利,牵引着一股芥末奇香,呛得你眼泪直流。倘若恰好是最饥饿的时候,就会口水眼泪一起流,口水漫过舌面舌尖,几乎有决堤的危险。
随着季节的不同,炎热的夏天吃凉的,清清凉凉;寒冷的冬天吃热的,暖舌暖牙。面皮子是一种平民食物,劳动者饿了,结结实实吃一碗,既解饥,又解馋。它厚墩墩、瓷实实,是当今五花八门的食物里心肠最为诚实的。它只卖自己的实在,不屑于扮花里胡哨的架势。取名为酿皮,就是在自白一种土俗和厚实。就像猪皮、牛皮是家畜的表皮,它也是一种皮,是粒粒小麦脱去表皮之后的新生之皮,是农耕文明酝酿的美食之皮,裹着农家的舌根舌尖,裹着春夏秋冬。叫酿皮,就像呼唤乡人的小名,亲切又入心。
酿皮子由于是小麦的面粉直接加工而成,是典型的低碳食物,多吃它,有益于减少碳排放,有益于以俭养德。至于养生就更不必说了——清肠胃、泄火气。
几十年前,刚参加工作,那时候穷,工资太低,吃肉很少,时常觉得馋,馋了,就在朱王堡镇的小市场结结实实吃一碗清河酿皮子,顿时馋气消失,胃在自如地蠕动,肠在满足地舒展,人也一下子有了精神。那时候,吃得最多的是一位名叫毛润的师傅卖的酿皮,数量多,味道好,人热情,所以,最红火。后来,工作调动,再也吃不上他的面皮。再后来,去过几次,不见人影,听说因上了年岁,在家休息。
在县城的饮食摊子上也吃过,总觉得赶不上那时的。或许,记忆中的味道久经时光点化久酿成琼,摊主新开坛的醋香难以企及。
遥远的滋味呀,也算是一种"味"之乡愁。如今的酿皮子,有时候也被郑重端上宴席,在吃过满桌大荤以后,以大素来为鏖战的味觉解围,也算是一种很好的搭配。但是,那只是一种陪衬,处于仆从的地位,在七碟子八碗间,素颜酿皮子的地位不升反降。据我观察,部分食者几乎都是浅尝辄止,酒足饭饱后,餍足的舌尖是无法品尝出酿皮真味的。但也有像我一样奉之如珍馐的,七碟子八碗的席面见着它总有欣喜溢然而出,酒肉之中更添圆满。
此文的结尾,吞咽着口水,我为我们的酿皮写下下面几行:
面酿的皮子
由蒜水浇灌
浇一大片味蕾开花
食者因此而满面春光
这面之皮肤
恒有一张不老的容颜
由它照拂
生活就变得年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12月24日完成了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修改后的民诉法完善相关程序规则,促进诉源治理、完善
  • 加入《舞力全开》国行版的联动曲目为《和平精英》2周年庆派对邀请曲《Let’s Party》不仅拥有全新的编舞设计,还以《和平精英》海岛地图场景为背景,完美融入“
  • 股市里如果没有经验基础和操盘体系,会被股市折磨得很难受,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手,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一入场股票往下掉,你一缴械投降股价又蹭蹭的往上猛涨,我
  • 论文挤不出来,愤而买了三桶泡面[苦涩]看完《你好生活3》第二期,喜欢[求关注]今天在想,能持续温和从容地面对生活的人,确实是内心强大。”天空还是很美TaTa确实
  • 身边有一位股友,擅长短线操作,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他使用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分时三点六”原则,按他的话说,主力的任何动作他都能从分时图看出来,任何风
  • 我太感慨了,还在坚持做音乐的大家,和我已经许久没联系的朋友,还有再也回不去的高中时光。!
  • 太快了~你们今天有出去玩吗[暖一下] #甲烷在安利[超话]##vlog2021##宝宝成长记录##平安夜的仪式感##苹果不要总是啃着吃了#我是娇兰佳人真爱粉这个
  • 作为重启沪港出版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展览将集中展示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开明分社、商务印书馆(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等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装帧设计的优秀图
  • ~演莲法师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才是身体的主人,如同君王;身体上所具眼耳鼻舌手足等器官各有所司,如同臣僚。我们的心才是身体的主人,如同君王;身体上所具眼耳鼻舌手足等
  • 今天借了室友的眼影盘画了一个可圣诞的眼影啦好想给你看没准还可以提出意见 难过今天没有一个人主动和我说好看如果你看的话你一定会夸我的我现在在新的宿舍成长为了给大家
  • #碎碎念# 和徐1⃣️科科一起出行的平安夜[笑哈哈]又名《我和我的豪气室友们》下午上课的时候还在打麻将,完全没有get到徐1⃣️这个大直球的出行暗示,她说: 我
  • 活动现场,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两辆大卡车,到凤城街道老寨村马铃薯化肥减量增效种植示范点发放马铃薯种和配方肥,开展“秸秆还田+配方肥”马铃薯种植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在现
  • 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证实历史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述的故事,是300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叽叽喳喳密集的台词输出,让故事的铺陈给人一种发生在上海,也只能发生在上海才
  • 初期的春茶发酵技术和大树原料熟茶在市场上还是有口碑的。中国好韵 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而且都是离地发酵,它家的熟茶确实茶汤更加干净些,口感较鲜甜润活。
  • 58歲黃德斌《大叔的愛》演癡情男ViuTV新劇《大叔的愛》一開播已引起熱論,由其在選角方面,黃德斌答應出演的消息都令大眾十分驚訝!據悉黃德斌的破格演出驚豔了在場
  • #实名认证#实名注册提示身份证提示被占用,无法开直播,抖音粉关注,实名认证解除,抖音粉丝账号,抖音全全系列业务,抖音小店口碑评分,微信各种投票##在抖音,记录美
  • 于是我就开始给圆圆吃三精蓝瓶酸锌,这孩子每次喝完一瓶还想喝第二瓶,酸酸甜甜的口味让她觉得这是果汁不是药……没想到我吃了那么多年的三精蓝瓶酸锌,等有了圆圆后,还可
  • 孩子们的律师爸爸阿迪克斯是一位三观超正、行为规范言行一致特别优秀的爸爸,孩子是他的一切,他想把世界上所有最好的观念、善良美好都教给孩子,让孩子心中去保留那份最
  • 整体运势转好的一周,大多数双子能够从糟糕的处境中摆脱出来,以全新的姿态面对生活,而先前进行的事项亦会在本周得到不错的成果,双子不要过于操心,而是把心思收一收,与
  • 如有人无意路过,若有打扰到,还请原谅并绕道。微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公众宣发地的平台,但于我而言,就只是个“私密后花园”~里面有自己的小世界、小想法,更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