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豆腐以及各种豆制食品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饮食最大的贡献了。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长将最原始的奶制作成各类奶制品,农耕几千年的中国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想尽办法将黄豆这种农作物的价值挖掘出来。

在成都郊外的新津,我在那里喝到了这些年来最香醇的豆浆,它不像都市里早餐店的豆浆那般轻薄寡淡,口感异常醇厚,带着点黄色的乳白色液体流向口中的速度好像都变慢了。喝完后,我忍不住用舌头舔了舔嘴唇,竟发现有黏稠的感觉。

而这般口感其实只是当地人李萍在制作四川小吃豆花的过程中顺手在煮沸的大锅里舀出来的,只在里面加了一点白砂糖。每天早上,李萍和年逾八旬的母亲都会雷打不动地将十四五斤黄豆制作成豆花,因为他们一家在成都绕城高速旁的自家农田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从父亲传至李萍的手中,已有31年了。而店名里就有他们的拿手绝活——李豆花。

李萍家豆花制作的工艺并无特殊之处,按她的话说,当地很多家庭都会做豆花,只是他们家这些年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这需要耐心”。

豆子选用自家和附近村民们种的当地黄豆,前一天晚上泡在水里,第二天早上,用磨浆机将泡发的豆子加水打碎(最近三五年才开始用磨浆机,因为“量越来越大,搞不过来咯,之前一直用的是石磨”),然后放到柴火灶台上的大铁锅里慢慢熬。“不是说烧开就行了,”李萍在这里对我强调说,“要控制火候,慢慢熬到豆子的浓香味出来了才行。”半个小时后,整个屋子里已弥漫着豆子的香味,他们开始将熬好的豆浆舀到纱布中包起来,把它放在一口大锅上方的木架子上,李萍和儿子站在两端用几根小腿粗的竹棒反复按压,这下就得到了过滤后的豆浆。

过滤后的豆浆还不能立刻倒回刚才的大锅中烧开,李萍说,这个过程中最麻烦的一步其实是刷锅。原来就在她和儿子挤压纱布里的豆浆时,李萍的母亲在旁边一直在用竹刷子反复清洗刚才煮豆浆的大锅。“因为刚才煮豆浆的时候温度很高,它肯定会有一点点扒锅,如果刷不干净,到时候煮出来的豆花贴着锅的那面就变坏了,所以必须要把锅刷得非常干净。”刷了十几分钟,终于把黑水彻底刷没了。他们再将滤好的豆浆返回锅中再次烧开,用石膏水点制而成。

那天上午,李萍他们一共做了8斤豆子,花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样做出来的豆花自然豆香味十足,不过李萍让我一定要尝尝他们家的豆花蘸料。在四川吃豆花不存在甜咸之争,大家既不放糖也不像北方吃豆腐脑用香菇、黄花菜做卤子,四川人仍然钟爱他们的红油蘸料。

李萍说,她家的蘸料用的是自家种的二荆条辣椒,蘸干后捣成面做成红油,再和同样是自家做的豆瓣和花椒面调在一起,撒上葱花,就成了一份香气四溢的豆花搭档。学当地人用筷子颤颤巍巍地从碗里夹起一块豆花,放到蘸碟里打个滚,然后再颤颤巍巍地夹起来送入口中,果然是麻辣鲜香嫩滑,不配米饭也让我吃掉了一碗。倒不是说她家豆花的味道有多么出神入化,只是入口能清晰察觉到豆花有豆花的香味,蘸料有辣油的香气,这样就足够好吃了。

可能是因为外形洁白如玉,有关豆腐烹饪方法的记载在善于托物言志的中国文人间就极为常见,恐怕甚于其他任何一种食材。比如宋代的林洪就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豆腐的一种做法:“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这种看上去类似红烧的做法已十分符合今人的口味。

到了近现代,梁实秋和汪曾祺这样的资深饕客都曾在文章中介绍了许多豆腐的做法,常见的有小葱或香椿拌豆腐、烧豆腐(放不放猪肉均可)、锅塌豆腐、麻婆豆腐等等。不过无论是梁先生还是汪先生,在他们妙笔下涉及的若干豆腐做法中,反而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做法最令我向往。仅以梁先生在《雅舍谈吃》中的描述为例:“沿街担贩有卖‘老豆腐’者。担子一边是锅灶,煮着一锅豆腐,久煮成蜂窝状,另一边是碗匙佐料如酱油、醋、韭菜末、芝麻酱、辣椒油之类。”梁先生没有描写他吃到这种豆腐时的感受,不过每读至此,我似乎都能想象到那种豆香与酱油的香气、韭菜花的咸鲜调和出来的复合香味充斥口腔,忍不住咽一下口水。

这种在旧社会极为常见却成为富裕生活下难得一见的粗犷吃法,好像特别能让被精致生活浸润太久的城市人有所感。当然,这种越简单的做法对食材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豆腐本身选用的豆子不好,或是点豆腐时没点好,或者搭配的酱油质量不佳,则不仅吃不到食材的香味,反而连被调味料遮掩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了。

在中国,自称“豆腐之乡”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贵州大方、湖北石牌,以及安徽淮南。相比其余几地,淮南的名气相对更大一些,因而被称为“淮南王”的刘安其封地就在淮南寿县,我选择到安徽来探访也是因为听说这里的豆制品很出名,豆腐宴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就像清汤豆腐饺和炸豆腐排不如老豆腐和豆花动人一样,很多豆腐宴上的名菜形式更甚于内容。

事实上,除了淮南,整个安徽地区都是吃豆大省,从南至北几乎每个地方都能说出一两个豆类名吃。但到底该去哪里,安徽画家同时也是美食爱好者的高军向我推荐了一个地方,即九华山脚下的陵阳镇。他说,安徽当地以前有“风流谢家村,富贵陵阳镇”之说,这是因为以前徽商行走各地做生意时,位于山下江边的陵阳镇是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而这里也因此流传下来了两种很有名的食物,即陵阳豆腐干和陵阳一品锅。

因为还保留着不少徽派老建筑,陵阳镇现在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随意打听一下,美食的目标都指向了陵阳老街。老街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原貌,石板路和粉壁黛瓦的老房子让人的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走了不多久,就看到了一间门头上写着“老街豆腐店”的小作坊,走近一看,里面正有一对夫妻在忙碌着。只见男主人将一整块刚刚做好的豆腐放到台面上,然后一手拿起一根半圆半方的木棍,一手拿着铁尺,分横竖两个方向将整块豆腐划成一个个小方块,然后把每一小块豆腐放入旁边模具中的一个个小格子里,再把整个模具用纱布包起来放到千斤顶下压上。

看着这一套流程下来,我心想原来豆腐干就是这样做成的。男主人甘卫红见我们对豆腐干很好奇,手里一边忙活着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们,陵阳镇以前有非常多做豆腐和豆腐干的师傅,30多年前,他跟着一位师傅学会了这门手艺,就在老街上开了一间自己的店,一直干到了现在。现在镇上做豆腐干的人家相比过去少了许多,因为太费工夫。甘卫红说,他们夫妻俩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从磨豆子开始,一路再到煮豆浆、点豆腐、切块压出豆干,最后再用自己做的黄豆酱煮成酱干子,晾干后5点多就要送上第一批前往县城的货车。

而这种酱香味就是陵阳豆腐干有别于其他地区豆腐干的最主要区别。这里的豆腐干都呈酱红色,薄薄两三毫米一片看上去味道很重,但我尝了后发现其实并不太咸,扎实的口感下酱香味浓郁。若说有什么秘诀,可能就是一直沿用着老手艺,除了磨豆子变成了磨豆机,其余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连压豆腐用的都是他自己找人切出来的大石头。而上面提到的他用来划分豆腐的“半圆半方”的木棍其实本来是一根四四方方的方形木棍,甘卫红说那根木棍的年龄比我都大,每天都要在豆腐块上滚来滚去,就磨成了半圆半方。

至于味道,甘卫红说,这是因为他们家的黄豆酱都是自己做的,“我们把黄豆煮烂后就放面粉进去拌在一起,然后放在房间里让它发霉,霉过之后再放盐,然后就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到一定程度就好了。”因为这些手艺都是自己的,甘卫红对自己做的酱干子非常自信,他告诉我说,他们做的这种是酱干子,直接吃或者切片炒着吃都可以;但如果是黄山地区那种茶干子,因为里面放了比较多的调味料,只有当零食吃比较好,但是炒菜吃就不好吃,“因为它改变了菜的那种香味”。

那桌菜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道陵阳一品锅,尤其是其中的豆腐干、干豆角和粉丝。所谓一品锅其实就是猪肉炒香后烹入酱油等调味料,加入豆腐、黄花菜、陵阳豆腐干、山芋粉丝、干豆角、干竹笋、米粉丸子等当地特色食材炖在一锅中,上桌时还要继续加热,一桌人围在一起热热乎乎吃个痛快,颇有些东北人的豪爽劲儿。

和东北的酸菜白肉一样,别看里面放了猪肉,但香味的精华大多被那些素的食材都吸走了。这桌菜里用的豆腐干就是甘卫红做的,刚刚还很扎实的酱干子在肉汤里炖过后已软嫩了不少,双重酱香堆叠在一起,嚼起来味道不逊于猪肉。而旁边的干豆角和粉丝等干货在泡开后也很适合在这种炖制的环境中吸收汤汁的香气,我边吃边想,怪不得这里既产豆腐干又出现了这道菜,原来这样的搭配才能实现食材口味的最大化。

《一颗黄豆,中国人把滋味发掘得淋漓尽致》文 | 王梓辉

#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交通微发布# 【织密路网 共享交通发展红利】
  道路拓宽,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公路铺到茶园里,熊仕清以前想都不敢想。
  熊仕清是金寨县关庙乡银山村茶农,种植了200多亩绿茶,经营着一家茶厂。在他家门前,5.5米宽的农村公路,一头连着进城的主干道,另一边直达田间地头。道路两旁,加装了护栏,安装了路灯,车辆往来如梭。
  “怎么也想不到,农村的路能修得这么好!”熊仕清说,便捷的交通让他干事的信心更足了。这两年,他不仅把茶园面积从80多亩扩大到了近260亩,还为周边的茶叶种植大户提供鲜叶加工服务。2021年,他的茶厂业务量蹭蹭往上涨,效益翻了一番。
  银山村位于金寨县关庙乡北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产业引不来,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曾经的“羊肠小道”被拓宽并改造一新。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的贯通,银山村相继引进了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的‘红利’逐步释放,有效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完善了路网结构,改善了县域内的交通环境,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六安市交通局总工程师程本文介绍,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21年六安市共投资12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741.4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61.1公里、危桥改造73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082公里,推动公路沿线的粮食、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据悉,去年全省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4489公里,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通村达组,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地区运输服务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交邮”融合,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好还要运营好,农村客运和物流是眼下亟待补齐的短板。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让农村物流与农村客运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客货邮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实现客货邮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六安市金安区施桥镇客运站是该市推行“交邮”融合发展的一个试点,在有效保障客运服务和满足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快递物流企业,在客运站内设立仓储、分拣等设施,形成集客运、货运、快递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依托“村村通”公交等运输力量配送至各村组网点,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网络时代便捷高效的配送服务。
  “客车除了载客,还能把快件送到村里。村民们到店里取快递,店里人气旺了,生意更好了。”施桥镇“交邮”综合运输服务站负责人杨红介绍,服务站点不仅可以收快递,农副产品也可以通过这里运往城里。
  据悉,六安市共建成县级物流中心9个,130个乡镇和1806个建制村,实现综合运输服务站、点全覆盖。年度累计代收快递6.32万件,代投邮件112.91万件。邮政快递行业全年累计销售本地农特产品约1.77亿元,有效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了客货运“双丰收”,不断增强“交邮”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肥西县严店乡综合运输服务站,后院是公交车站,前院镇级物流中心。“肥西县打造‘交邮’融合三级物流体系,公交车站变成了镇级物流中心,所有的到村邮件聚集在这里,再由邮车运送到各个村。”肥西县邮政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镇级物流中心覆盖严店乡和丰乐镇两个乡镇34个村,每天平均收发邮件五六百件。邮件多的时候公交车免费运送,去年销售丰乐酱干1万多单,蘑菇酱几千单。
  为畅通农村物流网络,肥西县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公交下乡、快递进村,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目前已开通公交线路53条,覆盖全县272个行政村;建成严店、丰乐等多座镇级综合运输服务站。

  “一网通办”,打造便民利企营商环境
  “以前办理道路运输证,最少要跑两次,先到窗口递交申请,审核通过后再交到打证窗口,遇到资料不齐时还得来回跑,费时又费力。”舒城长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业务员王浩告诉记者,“现在只需在网上提交申请,就能了解办证全过程,证办下来可以邮寄到家。”
  据了解,目前六安市交通系统164项政务服务事项中162项实现“一网通办”,6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一网通办”实现了共享互认工作,船舶最低安全配员等证书实现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6项涉企经营许可实行优化审批服务,27项证明事项列入告知承诺实施范围,全省办件量达5.8万余件。
  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宏介绍,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该市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持续推进大件运输许可“掌上办”、道路运输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等一批民生实事,让人们真正享受到交通高质量发展红利。
  为切实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发展营商环境,省交通运输厅积极推动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先后将9类高频权力事项下放至市县级办理,将281个办理环节减少至166个,大幅压缩办理时间。同时,着力强化事项审批创新,先后将大件运输审批等12项事项实现“掌上办”“智慧办”“自助办”和“集成办”,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等13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对所有交通运输事项办理过程中涉及提供的证明材料,全部实行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办事过程中的“证明难”问题。2021年省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窗口共办理各类政务服务办件17.6万件,没有出现被投诉情况,受到了市场主体好评。https://t.cn/A66MbAv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撸串星球烤串 | 台湾名品城店萌萌今日测评 | 撸串星球这家烤串店就靠在家旁边,来吃一吃这一家人气很旺,很多小朋友喜欢过来吃聚会也很不错的选择串的话都是
  • ✨ 牙刷狂魔:上次买了一套花漾八十多[允悲][允悲]✨ 今天喝了奶茶嗎_:我也觉得这个好用很软✨ 易烊千玺的小姑娘xx:真的好用,看b站入的,用了半年了,之前买
  • 兴业证券表示,2020年A股有望先抑后扬,科技和价值将引领核心资产牛市;招商证券表示,2020年最强主线依然来自于5G带来的新科技周期,行业配置层面建议聚焦科技
  • 妻子:红杏出墙,丈夫苦苦劝说在认识自己的情人之前,妻子和自己的丈夫感情是很好的,两个人从读书时候就开始认识了,在结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孩子。但是在认识自己现在的情
  •   2、降低你的需求感和反感度  当你分手后,你一定要降低你的需求度,让对方对你的反感度不再增加,这样你们也可以保持基本的联系,知道对方的动态,这样你想要挽回的
  • 6.1儿童节 全民总动员[心]是所有大朋友小朋友 的节日 [好爱哦]我显然已到了 当阿姨的年龄 ,并且还在厚着脸皮要过儿童节 ,年纪越大 学想要安定 越想要成
  • 她熄掉晚灯幽幽掩两肩交织了火花拘禁在沉淀心刚被割损经不起变迁她偏以指尖牵引著磁电汹涌的爱扑着我尽力乱吻乱缠偏偏知道爱令我无明天她倚着我肩呼吸响耳边高温已产生色相
  • 妈不是看重物质的人,但还是希望你未来的男孩在婚礼上能给你足够的体面,每一个流程都尊重你的意见,该有的物件一样不少。当时你和他感情正好,我没说什么,但现在你们已经
  • 未来20天才是关键呢,还有考前三四天看不进去就不要逼自己,该吃吃该喝喝,然后抱着爱咋呀的心态去考试,反正报名了花钱了总得看一下题嘛,别太在意,会给你意外惊喜[爱
  • 11. 错的人就是错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你能忍,或者能熬多点时间,就变成对的人。4. 我们太年轻,以致都不知道以后的时光,竟然那么长,长得足够让我忘记你,足够让我
  • 哪怕你的昨天是灰暗的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闷闷不乐混一天,不如快快乐乐过一天继续努力做你们朋友圈里的小太阳晚安我是谁❓刘子涵30+巨蟹座我是妈妈妻子女儿团队长多重身
  • 该回外地的都回去了我也不能阻碍别人回家吧以后449只剩我了出去玩都要记得带钥匙了 不然没人开门再也不能11点以后晚归了没人帮我叫醒操屁的宿管阿姨起来给我开门没有
  • 图八、图九:18号转凉了,想吃火锅了,无骨鱼的粥油火锅刷新了对鱼的惊艳,带鱼皮肉脆爽弹牙,狠狠推荐!我计划从明年开始,用1-2年的时间,在我的周记系统性的更新我
  • #济南红娘[超话]# 男嘉宾推荐‼️‼️‼️有意向的私信我哦 男94年 身高182 射手座 铁路 济南人在济南 有车房父母健康家庭合睦 有自己的工作兴趣爱好:打
  • 19.人生没有容易的事情,如果有容易的事,人们不都去做了么20.累的时侯真的有问过自己,做这么多事是否都值得,每次都跟自己说很开心,这么多人爱护我,真的为了他们
  • 德阳市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成剑率队赴长沙小分队招商 11月14日下午,德阳市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成剑率队赴长沙三一重工,实地参观考察了装配式建筑智能生产线
  • 为了讨债还债,为了报恩报怨,就出生在某个环境,出生为某对夫妻的儿女;身体强弱,脑力智愚,一生成败,穷通贵贱,或者与谁结婚,生几个儿女,这都有他的缘,否则是不可
  • 那么得到新的东西的条件是舍弃等量的东西,人可能因为贪婪想去把舍弃的一并捡起,那么这个天平会倒,接下来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领悟,所以我想学会“拾起、放下”对于一段
  • 曾经的那一年,定格了那一天,不是谁的谁,却恪守了那一生,化别了那一瞬间。要知道,许多所谓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都只是一时矫情和冲动,也许退步思过就
  • 读书是一场旅行,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快打开书,让文字牵着我们的思想远行吧!昨天晚上在抓爹微博底下发了几张关于政治关键词总结的图片原本是本着知识共享 你好我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