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 碳中和##节能减排##双碳目标#
【关于产业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分析】

  国际经验

  (一)现代环保主义兴起,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早在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就警告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但一直未引起社会关注。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寂静的春天》出版为起点,西方国家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才开始反思对自然“索取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新模式。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了《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个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灵活机制: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此后,虽然经历了《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等波折,但总体上,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指导碳达峰、碳中和进程。2019年9月20日,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了《气候行动计划2030》,并进而于2019年11月15日在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德国联邦气候保护法》,通过立法的方式确定碳中和的目标与时间;同年12月,欧盟推出《欧洲绿色新政》作为引领欧洲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指导文件;2020年3月,《欧盟气候法》草案被提交至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拟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各成员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三)产业结构轻量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自发途径。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产业结构顺应各国的资源禀赋自然演化,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两轮转移之后,总体上形成了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新兴市场国家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全球产业分布格局。

  (四)新兴市场通过绿色低碳改造也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兴市场国家产业结构普遍偏重,但一些国家通过绿色循环低碳改造,也探索出了主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自觉途径。韩国蔚山国家工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蔚山国家工业园是韩国于1962年开始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以汽车、石油化工、造船、有色金属和造纸业等重工业为主要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五)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在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诸多实践中,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市场经济手段之一。

  (六)强化碳税政策工具使用可能会成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增加税赋来提高含碳化石能源价格,以促进能效提高和资源节约利用,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

  (七)提前布局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能源转型的趋势是通过逐渐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碳排放,建立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系统。零碳能源的实现,一方面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另一方面是发展可再生能源。

  (八)绿色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能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金融可以有效引导资源流向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领域:一方面控制并收紧涉及化石能源行业的投融资,通过资本向传统化石燃料企业施压,迫使其向低碳燃料供应商转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方式,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更环保的领域,以绿色投融资,促进能源转型、能源可持续性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国内现状

  (一)建立组织保障与考核体系。我国于2007年6月12日便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最高议事机构。自“十二五”开始,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

  (二)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9%;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均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

  (三)注重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健全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化节能法规标准约束,发布实施340多项国家节能标准。

  (四)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先后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市场机制、统计体系、评价考核、协同示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

  (五)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2010年至2020年,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

  (六)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治理。作为《巴黎协定》(2015)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所确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与全球各国开展气候对话和务实合作,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已与35个发展中国家签署39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积极参与国际《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制定《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七)完善法规政策体系。2010年,我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14年,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首个应对气候专项规划;2020年,启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2021年,我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一是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总量偏高,减碳的压力偏大。产业园区通常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产出集聚地和能源生产、消耗的大户,因而也就成为碳排放的高地。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测算,2015年,全国213家国家级经开区的能源消费总计为3.89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按照碳排放测算,则为1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排放的9.4%,减碳的压力和空间均很大。

  二是碳排放以工业(包括能源活动)排放为主,减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偏大偏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2016》测算,能源和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碳排放的99.9%。不同于传统城市以人口聚集为主,开发区突出表现为产业集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开发区也通常集聚了当地主要的制造企业,消耗着大部分的能源。因而,在碳排放结构上,工业排放一般占据开发区碳排放的大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存量企业的低碳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一旦碳减排进程过快、要求过高,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本负担沉重,如果再叠加改造的技术可行性受限,短期内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压力巨大。

  三是产业结构偏重,加剧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近年来,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要求下,各地纷纷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但在当下,多数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高固投、高资本的行业仍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艰巨。

  (二)机遇。一是节能减排基础较好,单位碳排放相对较低。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保守测算,2015年,全国工业园区贡献了约50%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即117484亿元,其二氧化碳排放为282324万吨,由此估算出工业园区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为2.4吨/万元,比同期全国水平低39%。

  二是产业链集聚效应明显,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共生基础深厚。作为产业集聚的物理区域,产业园区一般围绕着一个或几个核心产业构建产业链条,集聚上下游企业,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地。因此,产业园区天然具备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共生集聚的禀赋,市场要素从上游企业向中下游企业传递的过程,本身就契合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共生的要求。

  三是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和供给相对集中,低碳改造的交易成本较低,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在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方面,多数产业园区通常采取管委会下属企业集中供给的模式,即园区管委会通过设立专门的企业,集中提供园区企业的水、电、蒸汽、天然气等能源和主要工业原料。因此,对这些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进行集约式和低碳化改造,尤其是构建综合能源管理体系,统筹水电气热的循环生产和在不同时段的转换储备,在技术上和制度协调上都具有可行性。

  四是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高、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较强,对低碳改造的微观基础相对扎实。产业园区汇集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企业,一定程度上是区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体表现为:园区企业普遍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实力,不少企业甚至是行业龙头,具备开展低碳改造的意识和条件;部分园区不乏提供生产流程改造方案和服务的企业,低碳改造的产业生态相对完善。

  五是金融资源相对富足,低碳改造的资金支持相对有力。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通常是金融机构关注和服务的重点,不少园区本身也是区域金融的集聚区,如泰达开发区汇聚了所有牌照类型的金融机构,是国内少有的“全牌照”开发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天津市的近五分之一。在“双碳”成为国家战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充裕的金融资源有力支撑了绿色低碳改造的进程。

  六是“双碳”战略提供了园区发展的全新赛道。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后,传统的模式需要转型,传统的市场需要切换和提升,产业园区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而“双碳”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投资机会,培育了全新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批新兴企业,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对于产业园区而言,既意味着新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机遇,更是存量企业改造升级的市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可以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路径考量

(一)以市场力量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兼顾“双碳”工作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要求把以往忽略的外部性重新施加给每个市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双碳”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为。当然,从事关全人类的生死存亡来看,“双碳”工作也同时具有社会性。因此,在推进“双碳”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利用好政府在纠正市场扭曲和引导合理预期中的积极作用,兼顾绿色低碳、零碳发展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碳达峰、碳中和是未来三四十年持续推进的战略工作,因此,如何结合全球、全国的规划,同时符合区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财税实力等实际,制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这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以能源系统重构为基础,建设综合能源体系,实现能源系统绿色清洁低碳化。鉴于能源消费形成的碳排放在产业园区排放中占据绝对的主导份额,园区减碳的首要任务必须是重构传统高碳、偏煤的能源系统,以煤改天然气为开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储能设施建设,加大外购绿电比例,理顺能源生产、传输、消费之间的价格形成机制,构建以传统能源为基础、多种清洁能源共同参与、各种能源形态智能转换的分布式能源综合管理体系,以此作为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为推进园区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引导存量企业流程再造和工艺重塑,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终的实践主体。落

(五)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共同推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提升,培育新兴“双碳”产业,引导建立循环共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和绿色低碳化。

(六)善用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打造绿色低碳金融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善用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的“双碳”政策工具,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并不断丰富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提升服务“双碳”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评级、咨询、保险、投融资等“双碳”金融机构,完善碳配额和碳减排交易市场,稳步扩大交易品种和市场规模,构建服务“双碳”、品类丰富、风险可控的绿色金融生态。

(七)开发碳税、低碳补贴等财税工具,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和研发固碳技术、工艺。
(八)加强与周边城市一体化低碳改造,扩大循环利用范围,增大正向溢出效应。

责任编辑:原健凇
#产业园区#

【6G传输能力可能比5G提升100倍 5G已来6G还有多远】现在用手机下载一部1G的高清电影,通过最快的5G移动网络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3秒左右,比4G时代提高了10倍。那么,用6G呢?
“6G时代,1秒钟就可以下载上百部高清电影!”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彭木根教授告诉记者,6G的传输能力可能比5G提升100倍,理论网速能达到1TB每秒,网络延迟也可以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
“除了更快,6G网络还会实现地面和卫星通信网络的互通,应用也会更加智能。”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教授告诉记者,6G技术是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技术;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已启动了6G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国6G技术研发走在世界前列,规模试验及典型应用示范最早或许会在2024年年底前进行。
6G是可以实现全球覆盖的高速智能网
为什么要发展6G技术?“5G难以覆盖全部陆地,况且陆地在地球上只占了29%,所以5G网络需要靠6G卫星通信来补充。6G技术是把陆地无线通信技术和中高低轨的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及短距离直接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解决通信、计算、导航、感知等问题,组建空、天、地、海都覆盖的移动通信网,实现全球覆盖的高速智能网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未来,6G可以实现全球全覆盖,实现卫星通信“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的智能服务。
乔建永介绍,6G会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通信网络向原生智能网络方向演进,传统的针对个人通信的网络体系架构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设计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的体系架构,应用场景包括物联网、无人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密集蜂窝网络等多种形态。
“从1G到5G,以前的通信技术多以基站和网络设备为中心,而6G将突破传统通信单一维度,进行通信、计算、感知和能量等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未来智能应用。”乔建永表示,近年来,智慧交通、无人机、元宇宙、沉浸式拓展增强/虚拟现实(XR)、高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的智能应用不断演进发展,5G网络已经无法高效支撑很多智能应用,所以科学家现在正大力研发6G网络。
6G将在自动驾驶、元宇宙等领域大显身手
彭木根介绍,6G的应用很广泛,可以解决目前很多领域的瓶颈问题,比如自动驾驶。
“目前智能汽车的感知能力主要依靠本地多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GPS、激光雷达等,虽然综合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仍然无法满足自动驾驶需求,因为感知范围受限和感知精度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不足。”彭木根说,未来通过6G网络,能顺利解决当前制约无人驾驶和智能车联网发展的瓶颈问题。
“现在比较火的元宇宙,也需要6G技术来支撑。”彭木根说,现在虚拟世界的感知主要依赖摄像头、光电二极管、飞行时间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和手柄等,显示设备要靠头戴式显示器或者全息眼镜,其体验远达不到深度沉浸,未来6G将可以为元宇宙提供实时交互、巨容量、全要素感知等,让用户“身临其境”。
乔建永介绍,北京邮电大学于2019年年初汇聚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科学、数学、物理、材料、生物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组建了多个面向6G的研发团队,以实际应用为牵引,以基础理论突破为动力,启动了多条线路的科研攻关。
我国6G规模化试验最早可能出现在2024年
从5G到6G,目前有哪些技术挑战?乔建永介绍,6G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网络系统,目前技术体系面临的挑战至少包括传输链路高动态变化、网络时空行为复杂、空天地海一体化组网等难题,急需一些颠覆性的材料和技术突破。
乔建永表示,6G网络因为更加快速、更加智能,传输的信息、使用的设备、通信的过程等都很复杂,基础理论要聚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博弈论的融合,通信、计算、感知相融合的智能网络,还有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网络构建等都需要信息理论和实践的颠覆性创新,也就是说6G技术需要实现基础理论、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等的颠覆。
乔建永介绍,6G作为5G的必然演进方向,要建立人机物智能互联、高效互通的通信网络,实现一体化的多维数据协同处理,以提升感知精度和感知距离,这些都是未来信息通信理论及技术的全球制高点,虽然国际上6G大规模商业化按计划将于2030年左右实现,鉴于我国对6G的重视和科技创新能力,6G规模试验及典型应用示范最早或许会在2024年年底前进行。
“6G商用后将带来更多的智能应用,市场规模也将远超5G,助力我国新基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战略落地。”彭木根表示,6G不仅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满足人类多重感官、情感和意识层面的交流互通需求,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娱乐生活、医疗健康、工业生产等领域,助力我国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满足未来智能社会的各种应用需求。#5g# #6G# #新基建# #数字经济# (来源:光明日报)

周少雄教授长期从事金属磁性材料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工作,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他主持了国产非晶和纳米晶带材工业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提出不同于日、美的带材制造技术,发明关键工艺装备,研发出成套装备,突破了高品质宽幅铁基非晶带材连续化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技术,建成了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实现了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引领我国非晶带材的产业崛起。同时,他带领团队发明了感抗类元器件用纳米晶材料及其超薄带材(宽度≥120毫米、厚度≤18微米)制备和应用技术,建成了年产2000吨纳米晶超薄带材生产线,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三。

近几年来,以固态储氢为能源供应的大巴车、卡车、冷藏车、备用电源等在我国相继问世。虽然只是试验示范项目,但还是在氢能源圈内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固态储氢改变氢气高密度储存和安全应用两个难题,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氢气的储运难题一旦获得解决,氢能源将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采访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少雄博士。

存储和运输问题影响了氢能利用!化学元素氢(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一,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但这个无色无味的“小家伙”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氢及其同位素占到了太阳总质量的84%,宇宙质量的75%都是氢。

“我们现在还生活在碳时代,但是在未来,氢能将是举足轻重的能源。”周少雄告诉记者,氢资源丰富,可以由水制取,氢供给燃料电池的产物还是水,不仅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还能实现能源物质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碳排放两大挑战,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必须调整当前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而将氢能纳入整个能源体系中,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高碳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但是,从人类认识到氢气可以燃烧至今,已经过去200多年,氢能的高效利用仍然进展缓慢。“氢能的利用,涉及制氢、储运、应用3个环节,其中高密度安全储运氢是主要的瓶颈问题。”周少雄说,氢在通常条件下以气态形式存在, 且易燃、易爆、易扩散,这就给氢的储存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氢气的储运主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方式。气态储氢较为常见,可分为低压和高压两种。过去,街头巷尾卖气球的小贩,会载着一个大钢瓶,这就是低压储氢罐。而高压气态储氢最高气压可达70兆帕,目前我国常见的高压储氢气压也达到35兆帕,这就对压力容器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高压储氢罐采用碳纤维制造,成本极高且要消耗较大的能源进行压缩。

氢气在一定的低温下,会以液态形式存在。因此,可以将氢气压缩、冷却实现液态储存。常温、常压下液氢的密度为气态氢的845倍,但低温液态储氢不经济。氢气液化要消耗较大的冷却能量,而且必须使用超低温用的特殊容器,目前仅在储存空间有限的场合使用,如火箭发动机等。

与化石能源或电力等其他非化石能源相比,氢能由于尚未很好地解决储运问题,所以一直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储氢材料、安全的储氢技术对氢能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含镁固态储氢系统成本接近锂电池!“固态储氢相对于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工作压力低、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周少雄介绍,固态储氢是未来高密度储存和安全氢能利用的发展方向。

固态储存需要用到储氢材料,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储氢材料主要是金属合金。储氢合金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吸氢元素或与氢有很强亲和力的元素,它控制着储氢量的多少,是组成储氢合金的关键元素,主要包括钛、镁等;另一部分是吸氢量小或根本不吸氢的元素,常见的有铁、镍等。

这些合金材料与氢气在低温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氢气在其表面分解为氢原子。合金材料内部有大量细微的晶格,氢原子扩散进入到晶格内部空隙中,形成金属氢化物。想要把氢原子“释放”出来也很简单,只需施加一定热量,储氢材料就可以析出氢气。

周少雄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开发的低温固态储氢材料可以存储其体积上百倍的氢气,因而其储氢密度比液氢还高。这些合金材料性能非常稳定,不会燃烧爆炸,可逆性好,重复使用不低于5000次。

“以我们开发的一种新型储氢材料为例,主要成分是镁和稀土元素镧、铈等,在炉中熔化冶炼,冷却成型,再破碎成粉末就可以了。”周少雄说,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元素,镧、铈在稀土元素中储量丰富,因此综合成本已逼近锂电池。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固态储氢应用和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诸多进展,成熟的储氢材料已在热电联供、储能、车载燃料电池氢源系统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德国一家公司甚至将固态储氢系统用于燃料电池潜艇中。

据周少雄介绍,他们最新研制的含镁储氢材料,储存容量可达每立方米110千克,远超美国能源局提出的储氢“终极目标”,但是制约其应用的是放氢温度过高,需要达到250℃以上。目前,科学家正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控其热力学、动力学和循环寿命性能,希望可以早日实现商用。

氢气变身“固态油箱”或改变未来能源格局!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企业投入巨资、耗时数十年研发氢能源汽车,但受制于加氢站建设的瓶颈,市场推广并不顺利。

“由于氢能储运问题没有解决,燃料电池成本较高,所以氢能源汽车还处在政府补贴、示范运行的阶段。”周少雄说,当固态储氢材料得到发展后,氢能利用将会有极大地改变。比如,将固态储氢装置与燃料电池一体化集成,可充分利用燃料电池余热,吸热放氢,降低系统热能消耗,使得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能源效率得以提高。

“目前,我们已建成国内唯一一条年产800吨储氢材料的生产线,并与九号公司、永安行等企业开展合作,推出固态储氢动力系统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周少雄告诉记者,低温固态储氢材料技术成熟,成本可控,整套装置全部实现国产化,无需政府补贴也可以实现商业化应用。

周少雄介绍,他们开发的以固态储氢为氢源的百瓦级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只需55克氢气就能驱动自行车行驶80公里,而这55克氢气就储存在一个普通矿泉水瓶大小的罐子里,储氢压力仅相当于普通气球。

周少雄大胆预言:“固态储氢罐可以做成像干电池一样的产品,未来可在便利店或超市随处购买,也可以将使用完的氢能源空瓶放置存储箱,由快递员每日更换。”

未来,解决了储运难题,氢能的应用不仅是备受关注的燃料电池汽车,还包括氢能发电、工业应用及建筑应用等,不仅可以作为建筑热电联供电源、微网的可靠电源与移动基站的备用电源,还能够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让以固态储氢为氢源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无人驾驶、军用单兵、深海装备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中国能源报」https://t.cn/A6hBahr2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纵使我再放不下、再难过那个人也和我没关系了,况且我也没有那般撒泼打滚的放不下,你们做朋友,甚至是再续前缘也和我没关系,和我没关系就不用捎带着我了,如果是带善意来
  • 先领上东荭包:丝芙兰8折券:SK-II、兰蔻、植村秀、娇兰、纪梵希等超多大牌好价,有丝芙兰会员的姐妹可以先登会员,购买产品可以积分,丝芙兰线下可用!!
  • 肖战今天营业 我今天开心 肖战今天不营业 我看昨天的肖战 我今天开心 肖战明天不营业 我看前天的肖战 我明天开心 肖战最帅[给你小心心] 全世界最好的肖战
  • 也就是说,美西方国家是希望民盟从缅军手里夺回权力的,正因为有这种暗示,所以“民族团结政府”才有了动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也就是说,美西方国家是希望民盟从缅军手里
  • 《卖米》原文: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弟弟有些不情愿地冲隔壁说:“爹,天气这么热,
  • 我一直以为,结了婚以后,只有自己的生活打乱重组了,其实张先森也在变化,只是他没有说过,他在想办法努力挣钱,来保证我的生活,他在竭尽所能的帮我挡住任何我不喜欢的事
  • 一个人的职位不能大于能力,一旦你的职位过高,而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行使出能力之外的权力,必然给自己的坍塌埋下伏笔。一个人的职位不能大于能力;一旦你的职位
  •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
  • #电视剧一生一世[超话]#[太阳]#任嘉伦周生辰# [太阳]#任嘉伦一生一世# [太阳]#任嘉伦周生如故# 那个 醋热搜 无需在意和焦虑吧看剧后喜欢任嘉伦的新粉
  • #酱酱绿色号专列# 跟団➕薇:jjtuan03,或看:夏天的遗憾,一定会被秋风的温柔化解~上一些适合秋冬的花29.9️切花之魁——剑兰,越看越喜欢~深色的剑兰有
  • 喵喵喵(不算剧透,与主线无关)在没有做任何前期心理建设就走进影厅的情况下,今天的影片戳到我了[苦涩]#传院共读# 美好的周一,从读书开始~任何一位社会科学家都无
  • 在常规引渡案件中,都只有1%这样接近于不可能的数据,何况是孟晚舟这件明显是因为美国针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才发生的特殊事件呢?而且,对于孟晚舟事件和这两名加拿大
  • 如果让北海道的当地人推荐一款零食,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ROYCE生巧克力七夕好礼,我们加强了包装,冰袋增加,冷链速达,售后化了就赔,品牌方授权,正品保证。如果
  • #白宫回应孟晚舟案称不是交换# 傲娇的漂亮国,不是交换,只是你们的让步而已,懂得都懂DDDD......毕竟他们哪里会明白何为欲盖弥彰、何为掩耳盗铃、何为指鹿
  • 。。
  •  ” 经他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我们只是维持上班的基本开销都是不小的一比钱。 ” 经他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我们只是维持上班的基本开销都是不小的一比钱。
  • 【每日一推】今天推荐一部才完结的新剧,《拾光里的我们》是女主是孙千,男主是唐晓天,女主和男主在高中的时候就互相暗恋了,但是后面因为一些些误会没有在一起,后来女主
  • 宣宣说这里的高山茶卖得贵,销路不错,大概是为了开辟更多茶园,唉~~ 图3,一只乔装成枯叶的螳螂被发现了,嘿嘿。每次爬山都是许多美好的回忆(以及一些仓促下山狂赶车
  • 二胎从怀孕到生一直保胎,一个人每天将就吃还得管老大吃喝接送乱七八糟一堆事,医生让卧床休息不动,每次产检都不敢说每天还干这干那,提心吊胆的八个月感觉每天都很漫长…
  • 但是你计算伴随矩阵的时候如果去掉最后一行的时候 也可以得出不为零的数 所有A*≠0 所以R(A*)≥1 (b)。所以你看①如果R(A)=N时 没有哪行是全为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