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溪湛然尊者 | 《始終心要解》(原文、科判)

荊溪湛然尊者
天台会 2018-09-06
始終心要
荊溪湛然尊者著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解
荊溪湛然尊者原著
台宗後裔諦閑解 大光標科參梓

可修提取自佛陀教育基金會版《諦閑大師遺集·始終心要解略鈔》 V1.0 2016/12/13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科·文對照表,Word、PDF文檔及相關資料。

引言

登座談玄,舉筆載書,一則利於當世,一則益及將來。皆用文字顯第一義諦,以色聲二塵為正教體也。然則徒以眼見耳聞,若不以言達意,隨文入觀,不過託之空言,載之牘策而已。須知文猶門也,言猶路也,即文以通其理,由言以了其心,始可謂之藉語言以顯實相,從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還契實相也。

《淨名經》[1]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今之具縛凡夫,誰曰不能用觀道使親見自心佛乎?爰釋台宗九祖《心要》,以供夫學佛者。

釋題

甲一、釋文題

始終心要

心,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以肉團乃色法,緣影即非心。的指圓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無有內外中間、過現未來、分劑方隅等虛妄之相也。

要,即三諦也。迷之為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也。悟之為三因:正因、了因、緣因也。修之為三止三觀:體真止,空觀;方便隨緣止,假觀;息二邊分別止,中觀也。證之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成之為三德:法身、般若、解脫德也。至果成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也。

“始終”二字,賅六即,通迷悟,含修證,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為始;以修證言,名字即為始;以因果言,觀行即為始;皆以究竟即為終也。言“六”,以事釋,不無迷悟、修證、因果、之殊;言“即”,以理明,則三惑、三因、三止、三觀、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諦,無二體也。然則迷悟本空,修證亦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終一貫。迷者悟者、修者證者,皆三諦也。事則始終宛然,故有六;理則始終不二,故曰即。明於斯,乃知一心之要旨也。

釋題竟。

甲二、列人題

荊溪湛然尊者原著

釋文

甲一、總標三諦性德

乙一、總標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首句,標。夫,發語之端也;三諦,真俗中也。次句,嘆。謂稱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雖迷不減,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證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乙二、列釋

丙一、中諦

中諦者,統一切法。

中,不偏不倚也。諦,審實不虛也。一切法者:一,盡際之詞;切,賅括之謂。略則根、塵、識、界,廣則百界千如,處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諸法,原無別體,故以中諦而總統之,即自性之體大也。

丙二、真諦

真諦者,泯一切法。

真者無偽,即空寂也;泯者泯合,即融會也。意謂一切諸法,原無自性,當體即空,不過緣會則有,緣散則無。稱真而觀,當處寂然,了不可得。融通會合,本來無相。即自性之相大也。

丙三、俗諦

俗諦者,立一切法。
俗者俗有,無法不備也;立者建立,萬象森然也。一切法者,天親菩薩約為五位百法,所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略則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謂三六十八界也;廣則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數繁不贅,詳見《教乘法數》。稱俗而觀,不捨一法,事事無礙,相相宛然。即自性之用大也。

丙四、結顯

丁一、顯非前後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夫法性無為,不墮諸數。須知三諦,三非定三,約義說三;一非定一,據理說一。說三說一,皆隨情耳。從通而言,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都統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泯合而絕相也;一俗一切俗,無真無中而不俗,則三諦並建立而宛然也。所以舉一即三而不縱,非前後也;言三即一而不橫,非並列也。

丁二、顯非造作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凡血氣之屬必有知,故曰“含生”;凡有知者必同體,故曰“本具”。此指真淨明妙、虛徹靈通之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諦理,即前云“天然之性德”者是也。既云天然,不假造作,迷時無失,悟亦無得,故曰“非造作之所得”也。

甲二、別明三惑覆障

乙一、總標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嘆詞也。諦理非他,是吾人固有之真心。如衣裏明珠,不逢親友指示,其人不知,所謂懷珠作丐,故可嘆耳。不知自心之妙曰“祕”;含於煩惱垢中曰“藏”;從來未悟,雖常現前,迷不自知,故曰“不顯”。

三惑謂見思、塵沙、無明惑也。蓋,推源之詞也。意謂吾人固有靈妙之真心,所以祕藏不現前者,蓋是迷此一心三種妙諦。迷,即不了也:不了真諦,起見思惑;不了俗諦,起塵沙惑;不了中諦,起無明惑。以迷惑故,雖現前而不知,如眼被翳障,覿面而不相識也。然三惑無體,全依三諦為體,如人迷方,依方故有迷也。

問:惑性本空,無相可得,安能覆諦?答:即指以不了為覆,非同物以覆物也。[2]

乙二、列釋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此釋三惑覆三諦也。法性即中諦,前云“統一切法”者,言法性也;化導指俗諦,俗諦門中,一切有情,為所化導也;空寂即真諦,謂一切法本來寂滅,終歸於空也。無明,根本惑也;塵沙、見思,枝末惑也。謂:

不了中諦,一中一切中,離邊無中,空有即中也。不了,即無明之異名辭耳。

不知俗諦門中,一切諸法,能化所化,唯是假名,各無實體。則一假一切假,離真中無假,真中俱假也。此惑數多,如塵若沙,從喻立名也。

不解諸法無生,依他而起,當體本空。則一空一切空,離俗中無空,俗中皆空也。以不解故,妄於諸法上,起見思惑,執我我所,此惑從謬解立名也。

翳、障、阻三字,即覆之變名詞耳。

乙三、結顯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然,轉語也。三惑無體,唯是假名。如空裏狂花,猶[3]夢中幻境:空原無花,花由目病;夢本無境,境由心迷。乃徹底不真,故曰虛妄。體,即三諦也。

甲三、正示三觀明修

乙一、引徵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4],無自他之形相。”

無明大夢,雖十地等覺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稱大覺。乃我本師大慈悲父,稱慈尊也。喟然,是嘆聲;曰下,是嘆言。前是祖嘆,今是佛嘆也。

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諦。其性不妄曰真,無分劑方隅等虛妄相故;不異曰如,無生滅垢淨等差別異故;不高不低曰平,離聖解凡情見故;無黨無偏曰等,情與非情悉周遍故。界慧二字,指妙諦之範圍,範圍寬大,橫竪賅羅也。眾生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諦性中,都無是事,故曰“絕”“無”。經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論云:“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究竟平等,不可變異。”此之謂也。

乙二、反顯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眾生,乃九界通稱。一向在迷,從來未悟,不了真心,用諸妄想,故曰“不自證得”。妄想,指三惑也,謂:用見思,不證真諦;用塵沙,不證俗諦;用無明,不證中諦。一向隨想流轉,不能返妄歸真也:隨見思流,名六凡眾生;隨塵沙流,名二乘眾生;隨無明流,名大道心眾生。

乙三、明修

丙一、初明觀法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詞,承上文,接下文故。“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藥,對治眾生之心病也。立觀是用藥,修觀是服藥,破惑是除病,證智成德,乃見效復元也。山家用文,三諦準《仁王經》,三觀準《瓔珞經》,三惑準《智度論》,三智準《大品般若經》,三德準《大般涅槃經》也。

丙二、次論修證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此為不得意者,作次第說耳。其實圓頓行人,於名字位中,圓悟一諦三諦之理;於觀行位中,圓起一觀三觀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運先落,脫四住煩惱也;分證位中,圓破三惑,圓證三智,圓成三德。所謂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證成一切證成也。文雖次第,意在一心耳!

知諸法無性,而不起分別,於此相應,名空觀;達諸法如幻,唯是假名,於此相應,名假觀;觀了諸法,非有非無,不一不異,若時若處,無不相應,名中觀也。

於三止中:空觀,即體真止,謂體解無性,當體即真故;假觀,即隨緣止,謂識得假名,到處可隨緣故;中觀,即息邊止,亦名不止止,謂了非有無一異,則二邊俱可息滅,不止而止也。

一切智者,明知諸法本空,無二相也;道種智者,明知十界種性,差別不同也;一切種智者,明見佛性,離四句,絕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

徹照心源,名般若;究竟無縛,名解脫;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樂我淨,故三皆稱德也。

丙三、明非異時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此為得意者,作圓融具德說耳。此本旨也,意顯迷悟修證,破立同時。不離當念,故非各別;同在剎那,故非異時。能破是觀,所破是惑;能證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證一揆。性具一宗,迥超諸說者,良在茲焉!

丙四、明非次第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結翻迷成悟,從性起修,成因證果,展轉相由也。意謂:

迷一心而起三惑,無別有迷,即迷此三諦也;如依方故有迷,惑東謂西也。

悟一心而為三因,無別有悟,即悟此三諦也;如悟東西之方,分明不惑也。

修一心而為三止三觀,無別有修,即依三諦而修也;如人既不迷東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

依真諦而修,為體真止,名空觀。即觀一念心,當體了不可得也。

依俗諦而修,為隨緣止,名假觀。即觀一念心,當下歷歷明明也。

依中諦而修,為息邊止,名中觀。即觀一念心,當了不可得時,正歷歷明明;當歷歷明明時,正了不可得。如是則能觀之觀,空假不二;所觀之境,真俗不二也。

證一心而為三智,無別有證,證此三諦也。

成一心而為三德,無別有成,成此三諦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還家也。

止觀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漸修;始終不離當處,故非次第,同一三諦之理耳。

乙四、總結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大綱,指心要;網目,指教眼也。教法無量,猶之彌天之網,即以諦觀為綱、性修為目耳。三諦原一法,佛說種種名,龍樹悟之而造論,智者證之而立宗。佛祖授受,遞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諦,修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今則觀修諦顯、惑破智證,則始終之能事畢矣!故荊溪用之為心要,說之為大綱,綱提目張,觀明道悟,俾學者,庶免問程泣歧之嘆,故曰:“網目可尋矣!”

釋文竟。

[1] 《淨名經》: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版《天台教觀選錄》中作“《大經》”。
[2] 底本作“即以不了為覆,非同以物覆物也。”依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改。
[3] 底本無“猶”字,依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改。
[4] 平等慧中: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均作“平等會中”,即是說諦閑法師原本作“會”,後人校對之後改成了“慧”。下文“界慧二字,指妙諦之範圍”,也是這樣的情況。

愿我尽生无别念,天台妙教独相随
声香浩浩罢摇情,名利汪汪休夺志
展卷研几云屋夜,冥心索隐雪房时
诸祖传弘誓海深,愿常冥助令开悟
#天台山##天台宗佛學院##佛學院# https://t.cn/8FOhXYu

交易论坛 ┇ 一位成熟投资者的牢记八句赠言(一)...
❤️杰立德位置交易法实训基地

明道:时间是交易的唯一尺度!投机就是利用时机牟利,投机者只交易机会。时机决定交易时间,时间决定贏亏空间。

取势:见几而作,取几之势。顺着大势进场,取到几势离场。众妙之门判趋势,阴阳转换觅几微。

优术:进场凭智慧,出场靠理性。风险控制靠自己,盈利多少看市场。卦解行情观形象,一根K线定胜负。

策略:小阴小阳觅几微,大阴大阳取大势。时间止损控制交易,空间止损防范风险。战略上轻仓试探,战术上重仓出击,得手后减仓退出。

投机就是利用时机牟利,投机者只交易机会

我们把自己定位为资本市场的投机者,所谓投机就是利用时机牟利,所以我们的交易行为一定是具有时机性,只在出现机会时候进场交易,在机会消失的时候离场。只交易机会,不交易行情。除此以外,决不轻举妄动。

时机决定交易时间,时间决定贏亏空间

对时空交易系统来说,选择交易时间周期的大小主要是由资金量和交易策略所决定的。实际交易时间的长短是主要是由机会的大小决定的。机会持续的时间长,则交易时间长:机会出现的时间短,则交易时间短。

取势:见几而作,取几之势

取势的关键在于对趋势的正确理解。趋势是一种显现的行情状态,一旦出现,要么已经得到,要么已经错过。所以所谓取势实际上是取一个未来的趋势,一个尚未出现,也不知道是否会出现的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趋势。

取势的依据在于对事物几变现象的一种认识,这种几变现象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自然规律。由于自然规律不像科学定律那样具有确定性和重复性,所以越是对自然规律理解透彻的人取势的成功率越高,这也就是明道的意义所在。

在古代,凡是知微识几的都是圣贤得道之人。所以懂得“见几而作,取几之势”的投机者也必定是当代的社会精英和交易大师。真正能够参透其中玄机并且真正善于取势的人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已经很不错了。

願着大势进场,取到几势离场

大势是指市场环境和交易背景,比如市场是处在牛市,或者熊市。顺着大势进场是说永远不要和市场行情作对,交易方向一定要和市场大势保持一致。

几势是指投机者所选择的交易时间周期所展现出来的行情趋势。几势既是大势的组成部分,也是相对独立的一段行情趋势,所以交易者可以单独取舍。

众妙之门判趋势,阴阳转换觅几微

众妙之门就是时间之门,也就是道的大门,万事万物的生产大门。行情趋势自然也是从这个门里产生的,所以叫众妙之门判趋势。这个趋势是指未来的行情趋势,过去的己经产生的趋势是不需要用众妙之门来预判的,任何人一眼就能作出判断。

机会往往出现在行情转换的时刻,这种时刻往往是小阳线或小阴线出现的时候。所以小阳线或小阴线往往是行情发生转折的表象,从而成为建仓或平仓的信号。

优术:进场凭智慧,出场靠理性

时空交易系统是一个主观被动形交易系统。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时空交易系统的建仓时机选择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不同的交易者,由于自身对取势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几变征兆的识别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时机的选择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对几变征兆与未来趋势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对行情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理解的越深,进场点的选择就越是准确,所以进场靠的不是知识和技术,主要是靠悟性,靠智慧。时空交易系统的出场信号非常简单,交易者只需要理性地按照交易计划执行即可。 https://t.cn/RyhpJTW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二卷

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大众说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无时佛语也。应知。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正明告命许说也。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言汝当系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言我今为汝已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三从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已来正明举机劝修得益。此明夫人所请利益弥深。及未来回心皆到。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言当修三福者。总标行门也。云何名三。一者孝养父母。即有其四。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或有化生。或有湿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复有四。生如经广说。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既有大恩。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阙。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若二人俱无即失托生之地。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既欲受身。以自业识为内因。以父母精血为外缘。因缘和合故有此身。以斯义故父母恩重。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然佛在世时。遇值时年饥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诸比丘等乞食难得。于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独自入城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钵而归。明日复去又还不得。后日复去又亦不得。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颜色异常似有饥相。即问佛言。世尊。今已食竟也。佛言。比丘。我经三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饥虚无力。能共汝语。比丘闻佛语已。悲泪不能自胜。即自念言。佛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我此三衣卖却。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今正是时也。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钵饭。急将上佛。佛知而故问言。比丘。时年饥俭人皆饿死。汝今何处得此一钵纯色饭来。比丘如前具白世尊。佛又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者。除佛已外谁能消也。佛言。比丘。汝有父母已不。答言有。汝将供养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岂能消也。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于汝有大重恩。为此得消。佛又问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无信心。佛言。今有信心。见汝与饭大生欢喜。因此即发信心。先教受三归依。即能消此食也。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为报十月怀胎之恩。佛尚自收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知父母恩深极重也。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犹师之善友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二言受持三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众生归信从浅至深。先受三归后教众戒。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二十戒五百戒沙弥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粗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也。三言发菩提心者。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唯愿我身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性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又我以口业赞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四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言劝进行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三有损害众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为此因缘故须相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6.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17.别让世俗淹没生活的浪漫和热情18.各自乘流而上互为欢喜人间事情的发展是这样子的:由于疫情防控,我们已经连续上了第九天课了今天
  •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yi情不出国,一年制认证硕士好项目--follow me看过来吧~无论你是【双非背景】还是【自考本科】都可以申请国外大学,甚至是QS前100的
  • 学校的生活至此告一段落了把一件件东西收进箱子看见很多很有意思的小东西 什么音乐盒啦 KFC的小杯子娃娃机钓来的娃娃 乱七八糟的手机壳 AirPods壳子。没写完
  • 最后,衷心感谢一直以来 理解并信任着我们的盟商和用户,还是那句话,疫情会阻断见面却无法阻挡我们对秀发健康的追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以崭新的状态再相见~【阿
  • 小朋友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最近发生了很多令你烦心的事,但是这些事都会过去的,我们总要继续我们的生活,所以,别再被别人左右情绪啦,我们又不差对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宝石失明症这个好适合我们戬沉啊…… · 《失明症》 沉香18岁之后没过多久,眼睛就瞎了。 一开始大家都很慌乱,包括他自己,但等稍微冷静下来,想想,又释怀了。
  • 涂酷这款修容也是一款网红,跟着程十安风入的。网上褒贬不一,我个人感觉总体还不错。用到铁皮了。 我入的02号色,适合白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易上色,就是这个特点
  • 2.本店现在经营的是热本奶茶店、现经营流水可达到6万左右,周围最好商圈,未来市场一片红海、热门商圈,人流量极大、竞争小,是投资开店的不二选择。2.本店正在经营
  • 好可笑啊,不遗憾,爱过了我们相识于一场聚会,刚开始他并不起眼,但是跟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正好吻合,我们加了微信,接着他天天给我发消息,但我真的不想回他消息,但是慢慢
  • 让我们看到所发生一切的背后,光与爱的本质。#疗愈健康#行星疗愈#团结祈祷词#紫火LOVE##阳光信用# [太阳] #每日一善# 没有爱的生活就像一片荒漠,赠人玫
  • 正玩着呢,小家伙突然不蹦了,开始哼哧用力,又拉臭臭了,今天的看起来终于不那么干了,正好脸和屁屁一块儿洗了.快九点他开始哼唧,阿姨给他换上睡袋,他开始啊啊大声叫我
  • 每天尊的很开心呜呜翻x3今天牙不疼了✌️最近生活很美丽[污][污]开学的零食准备好足[赢牛奶]等再看看随时准备开学喽!蒜蓉虾仁红烧土豆 糖醋茄子鸡蛋羹得到姥爷好
  • 平时对她耳提面命的在这种时刻就体现出来了,真棒[鼓掌]⭐️奶奶跟祺妹在阳台的时候看见邻居家的小姐姐,就客气的问人家要不要来我们家里玩,祺妹跟奶奶说:“不给她来,
  • 最近挺经常自省的然后越来越发现自己以前认为有很多怪癖的自己好像比起别人更加像个正常人一点会想很多会很敏感但是情绪会控制得相对稳定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小小的原则相处不
  •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全智贤的一句이쁘면 됩니다 (漂亮就够了)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可怜]让我看看谁的DNA动了[哇]好看的女人就像拥有了通关摩斯密码,美丽就是女
  • 《JOB乐园》将于韩国时间 , MC们和孩子们会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姜虎东# [心] #李赫宰# [心]#夫胜宽#【体育东亚】[姜虎东&
  • 真的就是全员相爱的一个剧组吧 看见他们拍的那些胶片那些回忆美好的让人想落泪(张凌赫的胶片神图 没人能不心动)苍兰诀能把每一个配角都塑造的不喧宾夺主又鲜活生动饱满
  • 《妻子的浪漫旅行》追了前四季,第五季是跳着看的,总的说来,这档节目大秀恩爱是常态,又能在大家的陪伴下,发现一些缺点心结去改正和解开;还能暴露一些平时镜头前看不到
  • 工作期间,有位干警的母亲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彼此通过电话互相加油,携手抗疫;一位女干警将双胞胎儿子托付给家人,选择在一线连轴作战;有的年轻干警勇于担当,快速
  • 书中认为,所谓“合”就是“和谐” 的意思,为什么合化以后就和谐了呢? 书中的说法 是,东方甲乙木最怕西方庚辛金来克,甲是阳木为兄,乙是阴木为妹, 于是甲木就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