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6】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艺传承,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星罗棋布的奥运遗产……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汇聚起北京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晓声这样感慨!

的确,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人们心里

2021年,年度大剧《觉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激荡着亿万观众的满腔豪情。

一百年前,红色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孕育发芽、蓬勃生长;一百年后,红色“课堂”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从北大红楼开始传播,‘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这样定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全力打造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以北大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为重点,北京着力推动在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连片成群。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31处与党早期创建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得到保护修缮、立牌存念。通过党史展览馆建设,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被深度挖掘……

绿树掩映下的西城区椿树街道京报馆旧址,是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传奇报人、共产党员邵飘萍战斗过的地方。从2021年至今,在这里举办的“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已近百场。一批一批来访者,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追求真理的革命岁月。“怀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只是更早地看见了这一曙光……”无数观众和这位留言者一样,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心里。

让古都神韵永存于城市记忆之中

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请求,让他颇为感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群学生想拍一个反映北京中轴线的短视频,几经辗转找到他,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中轴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往,这似乎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北京不遗余力推动古都文化保护的实践,已经让古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脉。近年来,随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实,北京更加注重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和整体性。

北京前门的三里河,曾有500多年历史,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清末,随着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让三里河重现于世。“瞧,这脚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树,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这里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丽连声赞叹,“‘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来了!”

还古都以历史风貌,还市民以旧时记忆。在北京,不仅更多的“三里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边,还有众多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一改脏乱差的印象,恢复了古朴整洁的风格,成为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激活创新活力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随着杜丽娘长袖起舞,观众沉浸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

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孙三代都曾登台献艺,留下了芳华绝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

“文艺院团演出进入会馆旧址,是首都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有岁月感的建筑中品味艺术之美,是一种格外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深有感触。

文化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诗和远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进“书香京城”,近年来建设了2000家实体书店;

为了让历史文物能够浸润日常“活起来”,北京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各类博物馆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珠联璧合;

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倾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剧场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

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北京打造“云端”演艺新空间。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了一场大戏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

刚刚发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正在通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的全面融合,持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说,“特别是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正在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仍在加快!(光明日报)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6: 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艺传承,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星罗棋布的奥运遗产……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汇聚起北京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晓声这样感慨!

的确,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人们心里

2021年,年度大剧《觉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激荡着亿万观众的满腔豪情。

一百年前,红色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孕育发芽、蓬勃生长;一百年后,红色“课堂”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从北大红楼开始传播,‘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这样定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全力打造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以北大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为重点,北京着力推动在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连片成群。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31处与党早期创建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得到保护修缮、立牌存念。通过党史展览馆建设,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被深度挖掘……

绿树掩映下的西城区椿树街道京报馆旧址,是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传奇报人、共产党员邵飘萍战斗过的地方。从2021年至今,在这里举办的“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已近百场。一批一批来访者,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追求真理的革命岁月。“怀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只是更早地看见了这一曙光……”无数观众和这位留言者一样,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心里。

让古都神韵永存于城市记忆之中

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请求,让他颇为感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群学生想拍一个反映北京中轴线的短视频,几经辗转找到他,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中轴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往,这似乎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北京不遗余力推动古都文化保护的实践,已经让古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脉。近年来,随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实,北京更加注重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和整体性。

北京前门的三里河,曾有500多年历史,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清末,随着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让三里河重现于世。“瞧,这脚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树,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这里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丽连声赞叹,“‘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来了!”

还古都以历史风貌,还市民以旧时记忆。在北京,不仅更多的“三里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边,还有众多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一改脏乱差的印象,恢复了古朴整洁的风格,成为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激活创新活力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随着杜丽娘长袖起舞,观众沉浸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

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孙三代都曾登台献艺,留下了芳华绝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

“文艺院团演出进入会馆旧址,是首都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有岁月感的建筑中品味艺术之美,是一种格外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深有感触。

文化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诗和远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进“书香京城”,近年来建设了2000家实体书店;

为了让历史文物能够浸润日常“活起来”,北京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各类博物馆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珠联璧合;

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倾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剧场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

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北京打造“云端”演艺新空间。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了一场大戏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

刚刚发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正在通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的全面融合,持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说,“特别是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正在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仍在加快!(光明日报)

【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艺传承,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星罗棋布的奥运遗产……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汇聚起北京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晓声这样感慨!
的确,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人们心里
2021年,年度大剧《觉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激荡着亿万观众的满腔豪情。
一百年前,红色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孕育发芽、蓬勃生长;一百年后,红色“课堂”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从北大红楼开始传播,‘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这样定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全力打造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以北大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为重点,北京着力推动在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连片成群。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31处与党早期创建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得到保护修缮、立牌存念。通过党史展览馆建设,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被深度挖掘……
绿树掩映下的西城区椿树街道京报馆旧址,是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传奇报人、共产党员邵飘萍战斗过的地方。从2021年至今,在这里举办的“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已近百场。一批一批来访者,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追求真理的革命岁月。“怀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只是更早地看见了这一曙光……”无数观众和这位留言者一样,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心里。

让古都神韵永存于城市记忆之中

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请求,让他颇为感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群学生想拍一个反映北京中轴线的短视频,几经辗转找到他,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中轴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往,这似乎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北京不遗余力推动古都文化保护的实践,已经让古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脉。近年来,随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实,北京更加注重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和整体性。

北京前门的三里河,曾有500多年历史,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清末,随着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让三里河重现于世。“瞧,这脚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树,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这里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丽连声赞叹,“‘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来了!”

还古都以历史风貌,还市民以旧时记忆。在北京,不仅更多的“三里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边,还有众多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一改脏乱差的印象,恢复了古朴整洁的风格,成为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激活创新活力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随着杜丽娘长袖起舞,观众沉浸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
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孙三代都曾登台献艺,留下了芳华绝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
“文艺院团演出进入会馆旧址,是首都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有岁月感的建筑中品味艺术之美,是一种格外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深有感触。
文化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诗和远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进“书香京城”,近年来建设了2000家实体书店;
为了让历史文物能够浸润日常“活起来”,北京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各类博物馆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珠联璧合;
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倾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剧场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
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北京打造“云端”演艺新空间。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了一场大戏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
刚刚发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正在通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的全面融合,持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说,“特别是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正在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仍在加快!(光明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道听途说】 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天,好像很忙又好像什么也没干。上了三节课,一个早读一个午休一个课间。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的是和家长联系了晚托看
  • 人都是熬出来的,熬得住,你才能出众,熬不住,你只能出局。 在生活面前,没有谁活得很容易,都在不断挣扎,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只希望某一天,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昆明新闻# 【大观楼与南园相连的大观河一号桥预计春节向市民开放】一桥飞架南北,多年来隔水相望却无法互通的大观楼和南园终于连接起来了。1月20日记者在大观公园看
  • 今天的早饭仅花1.65因为豆浆是自己冲好的龙王的好好喝感觉超过了永合体育课被飞来足球撞到了小腿一下子就哭了感觉金牛座开学就好倒霉想换个星座了估计明天就紫了中午饭
  • #好物推荐##ee测评# Evershine 留香珠 参考价格:59/200g [doge]这真的是我超心机的小秘密,每次用这个洗完衣服总会被单位的女孩扒着问
  • 「每日天文图·Chamaeleon Dark Nebulas」今日1月18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十六.有时候,星际空间的黑暗尘埃有一种棱角分明的优雅.这就是遥远南方
  • #盐城商业报告# #盐城城建发布# ©️大丰区 常盐工业园拓展区位于沈海高速西、疏港航道南、大丰港铁路支线北、盐通高铁东,占地面积约亩 拓展区以高端制造
  • 若不自救,试问谁能救我!不是时间能医治一切,而是当你明白,生死躲不过,最后不过是活个不在乎,该吃吃,该喝喝,该死死。一生若只做样子给别人看,死都不敢躺平,枷锁套
  • 【“2019行走黄河”:他们在准格尔奋力“洗”黄河】一念廿年,再走黄河。11月18日是黄河中游采访首日。 黄河大“几”字右上拐弯怀抱处,时隔二十年重游,这里不但
  • 【外国文学 公开课】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台湾科技大学 古希腊罗马
  • 蘇州有很多桂樹,每年秋天,總是桂子香飄滿一城。 江南的讀書人如何肯錯過這樣的天香汗漫?所以留園有"聞木犀香軒",網師園有"小山叢桂軒",耦園有"犀廊"。 文
  • 《空间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安顿身心的栖居之所,还是让我们寻找到自我本真情感与精神认同的场域。在此,我们能与生活开启一场升华情感,聚焦心灵的深层次巡礼,这才是甄
  • ​定期水光针皮肤管理客户 ​水光肌养成️ 漂亮的小姐姐长期在我们这打水光~原始相机随便拍 素颜都自带光泽‍♀️ 我家水光针都是根据肌肤 给你们搭配好成分打 当
  • #一只菀桃# 今日塔罗占卜反馈[抱一抱] 占卜还是随缘接 假期占卜反馈都在 今天遇到好几个很可爱很可爱的小姑娘 健谈 真诚 善良 像小百灵鸟一样生动活泼的 其实
  • 特殊的日子里选的礼物 铭记一生,陪我一生, 爱是牵挂、理解、付出,呵护、相伴、懂你、惦记和一辈子的执着,生命匆匆,人生短暂,珍惜对你好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下辈子还
  • 【新厂街道:“小城区”里有“大未来”】   景德镇在线讯(瓷都晚报记者 徐国凤 徐悦)在写这篇稿件前,记者用了两天时间去探寻珠山区新厂街道的故事。但直到下笔的那
  • #情人节文案# 情人节表白文案,可以发朋友圈,可以表白, 有心情侣必看♥ 1.♡+♡=♡² 2.盐以律己,甜以待你♡ͥ ♡ͦ ♡ͮ ♡ͤ 3.遇见你的那天,
  • 看不大懂 王家卫 也不是很适应它的风格 也不是看不懂吧 剧情也明了 晃动手持和掉帧大概是特色 最深刻的是阿菲听着California dreaming摇头晃脑的
  • #王者荣耀[超话]# ◆找一个能跟我和集美打娱乐的固玩[玉兔][玉兔]不要水平很好的,要幽默心态好的,大家一起乱杀一起菜一起嘻嘻哈哈[玉兔][玉兔][玉兔][玉
  • #刘宇宁央视元宵晚会# [太开心]#刘宇宁新歌少有人走的路# [太开心]#摩登兄弟[超话]# 祝老大元宵节快乐[打call][打call][打call]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