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火星的环境,人类将自己的身体逐步改造成了机械,虽然一开始只有很少一部分,但是这股风潮立刻席卷了整个火星,人们开始将自己的肉体托付给晶管体和发动机。甚至只需要替换核能源电池就可以自由活动数百年。幸存下来的人们对于改造自己变得越加疯狂,他们视为一种时尚与高贵的象征,他们建立了一座只有高贵的“过度改造者”才能进入的城市,他们抽离了所有的资源,在城内彻夜狂欢,好似永无止境,永不停歇。而其他人却只能在火星表面的移民废墟中,寻找二战期间人类登陆时期的破损的飞船与残骸,想要通过替换零件让自己活的更久一些...他们被“过度改造者戏称为“地球的博物馆”“时代的余烬”火星表面的物资愈发紧缺有组织的余烬们,通过改造飞船残骸,想要重返地球,虽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危险,但总比坐着等死要好得多不是吗?(等我画完会上传上色版,这是抖抖村课程第17节的作业,我选择了那个二战火星人,加入了我最喜欢的赛博人的脑壳特色,其实背景设定也有些致敬赛博人)

低碳日,你知道吗?
2020年低碳日主题:“绿水青山 节能增效”

历届低碳日情况
2013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7日是第1个全国低碳日。2013年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2014年6月8日至14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0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
2015年6月13日至19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5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有道,节俭有德“,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
2016年6月12日至18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4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领跑 绿色发展“,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
2017年6月11日至17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
2018年6月11日至17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降耗,保卫蓝天“,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
2019年6月17日至23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9日为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绿色发展,节能先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低碳行动,保卫蓝天”。

低碳小概念
气候 不同于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温度、降水、风、日照、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干湿冷暖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平值表征。
气候变化 地球漫长演化历史上,气候始终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自然界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为活动,主要是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上升,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引起全球气候系统性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由于直接或间接人类活动,改变了全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即在可比的时间段内观测到的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即为温室效应。太阳以电磁波向地球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地球表面以前即被反射回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所吸收,一部分则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球在接收了太阳能以后,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向外辐射的能量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一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另有一部分则返回地表。由于大气层中存在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成分能使太阳光透过,却吸收地面向空间发射的辐射,使地表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消耗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 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京都议定书》及其多哈修正案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碳(NF3)7种温室气体列入管制。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英文缩写为IPCC,由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成立,负责评审和评估全世界产生的有关认知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献,向世界提供一个清晰的有关对当前气候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状况的科学观点。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题组,第一工作组的主题是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是减缓气候变化,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的主要目标是制订和细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计算和报告方法。IPCC自成立以来已编写了五套多卷册评估报告,目前正开展第六次评估。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地球构成紧迫的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减缓气候变化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指通过减排与增汇,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如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植树造林等。适应气候变化,指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减轻或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危害,开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有利机遇,如使用空调设备、防治自然灾害、建设海绵城市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启动《公约》(UNFCCC)谈判,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放签署。《公约》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上;《公约》确立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预防、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全球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
《巴黎协定》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旨在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巴黎协定》重申了本世纪末实现2℃的全球温度升高控制目标,提出要努力实现1.5℃的目标,并明确了各国以国家自主贡献(INDC)形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低碳发展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达峰先锋城市 碳排放达峰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空间或行业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推进碳排放达峰、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15年,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成立,加入城市提出达峰行动目标,建设达峰先锋城市,发挥低碳发展引领示范作用。
碳排放 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排放权 依法取得的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
排放配额 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单位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英文缩写为CCER,指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规定,经其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属于经国家备案的权威性节能减碳行为。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包括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绿色发展试验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行动、推进生活方式转变综合行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英文缩写为NbS,由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报告中首次提出,指受自然启发、由自然支持或仿效自然的行动,即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
碳汇 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碳汇等。
碳中和 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普惠 以识别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为基础,通过自愿参与、行为记录、核算量化、发放积分及兑换奖励方式,为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赋予价值,形成一种正向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行为引导机制。
绿色技术 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
低碳技术 以能源及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广义上也包括以减少或消除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技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英文缩写为CCUS,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指在碳捕集和储存(CCS)基础上增加二氧化碳利用环节,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以实现循环再利用。碳捕集和储存是指通过碳捕集技术将工业和相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封存手段将其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
电能替代 在能源消费上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应用电锅炉、电采暖、电动交通等,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金融 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气候变化投融资 也称“气候金融”,源自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资金需求。狭义的气候投融资,指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公约义务而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其特征是以公共部门资金为主要对象,资金流向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收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投融资的定义逐步得到扩展。世界银行认为,优惠的气候融资对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对日益恶化的气候影响的恢复能力并促进私营部门开展气候投资至关重要。气候政策倡议组织提出资金流动应是多方向的,并且不仅仅是跨国流动,也包括国内流动。从相对广义的角度来讲,气候投融资应包括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一切投融资活动,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低碳交通、绿色建筑以及气候适应等项目。

#小锤君分享##地大之声# 【入地、下海又登极 他是地学之旅的追梦人】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庞伟红)49岁的陈刚刚从珠峰回来,皮肤晒得黝黑,身形消瘦。他在这座世界最高峰上停留了52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从最初的74公斤到现在的60公斤,他足足瘦了28斤。

陈刚是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研究工作。作为海洋学院副院长,他一回学校就马不停蹄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他参与过汶川地震救灾,登顶过三个大洲的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极点,这次向珠峰发起挑战,因为天气原因止步在8000米的大风口,但谈起珠峰,他眼里依然有光。

“外界都关心我能不能登顶,可我关心的是能否精确地测到各项数据!”这是责任,也是初心。未来几个月的时间,他还将参与珠峰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检核,和国内的测绘专家一起揭秘珠峰的最新“身高”。

从教师到测绘师 他参与测量珠峰最新身高

陈刚和国测一大队的缘分,还得从2012年说起。作为建校6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之一,地大登山队出征珠峰,陈刚是随队科考队员。在实地踏勘代号“Ⅲ7 ”的珠峰测量控制点时,科考队在山壁的夹缝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这个玻璃罐头瓶子里留有一张已严重炭化的纸条,字迹依稀可辨,这是2005年珠峰测量时,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留下的。

2019年10月,陈刚接到自然资源部的任职文件,因其长期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研究工作,又有全球“7+2”登山科考活动的丰富经验,身份与此次珠峰测高任务契合,他应邀兼任国测一大队任副总工程师,任期一年。他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作为国测一大队的成员,参与测量珠峰“新身高”。

“这圆了我的一个梦。”1991年大学毕业前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邀请国测一大队老队员做了一场报告会,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峰测高。陈刚听后热血沸腾,直接给西藏测绘部门写信要求进藏工作。虽然未能如愿,但辗转十余载后,坚守着这份测绘初心,他还是与这片高天厚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大与中国登山队渊源颇深,在他的努力下,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强强联合,组成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向珠峰进发。一旦登顶,将首次实现我国测绘技术人员与专业登山队员一同登顶的目标。

1月12日,陈刚从武汉出发抵达北京,之后的三个多月里,他分别在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和珠峰进行训练,有段时间要背着9公斤的重力仪上下走22公里。他是整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队员,但他在体能、力量和攀登技术训练中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状态,丝毫不输30岁左右的队员们。

4月7日,登山测量队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计划于5月12日登顶,但当攀登到海拔6700米时,发现攀登路线上有流雪的危险,所有人员撤回前进营地;5月21日,由于持续降雪,未能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原定5月22日的登顶计划又未实现。

“今年的登山测量工作非常艰辛,可谓三上三下”,陈刚亲历了前两次冲顶测量的整个过程,第二次他们冒着大雪冲到了7790米C2营地,在暴风中住了一晚,5月21日早上又顶着十二级的大风,背负着测量装备向上攀登。由于前两次体力透支,加上天气恶劣,第三次他只能驻守在C2营地,负责顶峰下撤接应工作。5月27日11点,2020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遗憾吗?”记者问。“测绘人员登顶测量就是想测出精准的数据,如果天气不好,通过前期专业培训的登山队员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也是整个队伍团结协作的成果,不会有遗憾”,在珠峰的前期拉练里,他在几处营地进行重力测量时,不厌其烦地提醒年轻队友,要珍爱仪器,确保测出的数据完整。“要探索地学奥秘,必须深入一线,实地勘查,才能有大的收获和创新。”

从测绘到登山 他勇攀高峰挑战自身极限

“这是我从珠峰采到的样品”,陈刚从柜子里拿出几块螺状岩石向记者介绍。

“珠峰顶上的岩石为什么形状像海里的螺?”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刚说,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珠峰是古海洋隆起形成的。关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演化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仍有许多争论,而珠峰是反映印欧板块相互作用现状的敏感指示器,这些地表的形变和地下的运动有直接关联。“在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后,对珠峰地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很有必要”。

12年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陈刚对地壳运动检测研究的执着始于此,登山科考也源于此。

汶川地震后,陈刚作为专家组成员连夜赶赴灾区,他们在龙门山断裂带5个受灾严重的县工作了40多天,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基础测绘资料。

“我无法忘记在震区见过的老百姓和他们的眼神。”12年后,回忆起汶川地震救灾的那些画面时,陈刚眼圈通红,“我们地学相关科研工作者,应该把灾害监测预报作为历史使命看待,哪怕这一代人预测不了地震,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代人能成功。”

同专家组一同去汶川的,还有现任体育学院院长、拥有丰富户外生活经历的董范。陈刚和董范俩人搭档,完美配合,一人负责查看地势地形确认安全,一人负责传授登山技巧,平常就热衷于体育运动的陈刚,体能不输专业登山队员。“有些地方山高路险,当地人说他们多年前打猎都不去,我们还是带着仪器和帐篷就进去了。”陈刚说。

2008年,作为地大校庆6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地大登山队计划在2012年攀登珠峰,董范力邀陈刚一起进行登山科考。学校的登山活动,历来与科学考察一路相随,这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两人一拍即合。

2011年,学校为冲顶珠峰选拔登山队员,陈刚和登山队一道,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那天登顶的5人中还有陈晨、袁复栋、次仁旦达,这是陈刚登上的第一座雪山。

自2012年5月,地大登山队从珠峰起步,用时四年零七个月,完成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和北极点、南极点徒步穿越的壮举,创造了中国高校体育运动史上的传奇。陈刚作为科考队长,和登山队一起攀登了五大洲最高峰并成功登顶其中三座,完成了徒步南北极点的目标,采集了大量稀有的岩石、冰和水的样本,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他周密地考察了南极点附近的板块运动状况及地学特性,对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内陆冰盖及其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陆到海洋 他拓宽研究领域坚守地质初心

陈刚,是追踪大地如何运动的人。

2008年,他参与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II期项目中。2012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60个连续观测站和2000个流动观测点。

这是世界上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三大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之一,可利用卫星观测等高科技手段,监测地壳的微小运动,为地震预测、大地测量、气象预报和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因为这个项目,从南海的岛礁到西北的沙漠,陈刚10年内跑遍了大江南北。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下方有一个永久观测点,这是陈刚每年都要造访的地方。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珠峰地区。冒着余震,陈刚团队对珠峰北坡地区距震中3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点进行了跟踪测量,并成功申请到2015年尼泊尔地震对珠峰地区垂向变化影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航天航空和海洋观测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海洋环境的途径。2016年开始,他将研究领域也从大陆构造环境监测延展到海洋观测。

“地球是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构成的,圈层之间相互交融,大陆构造一直延伸到海底,研究地壳运动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涉及海洋”。陈刚说,测绘研究与海洋地质、海洋防灾、物理海洋、海洋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

2019年3月,陈刚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组织的西沙海域调查,在永乐群岛、宣德群岛进行为期25天的海岛礁、海岸带地质调查。2019年6月,他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南沙某岛礁北斗连续观测站任务,现场开展了20天的海洋大地测量、控制测量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工作。

从大地测绘,到登山科考,再到海洋观测,变的是他的研究方式和领域,不变的是他的地质情怀。

陈刚的儿子陈李昊今年高考,但因为珠峰测量,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陪在身边。谈起儿子,他满脸骄傲,陈李昊现在是国家登山一级运动员、攀岩二级运动员,2019年7月,父子俩还一起登上了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陈刚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能考上他心目中的大学,如果有机会,他希望父子携手,再次向珠峰出征,“毕竟,山还在那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杨超越偷摸鹿晗手?吴尊消费女儿被骂?古天乐被勒索100万?
  • 兄弟这就是你一直单身的原因!
  • 当你有一个你放什么歌他都会唱的朋友,瞬间想打他
  • 今日奇娱丨Baby方澄清餐厅抢手机传闻;SNH48公司辟谣给黄婷婷灌票;张艺兴晒照预告三辑
  • 【你造吗】中国人每天休闲时间平均1/3用来玩手机
  • 找了很久的搞笑脑筋急转弯大全,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笑翻了!!
  • 《魔道祖师》不播出,都不知道一部动漫竟然能这么火
  • 渣男嫌老婆离婚,妻子减肥成功后回来报复…
  • 周杰伦忘词合集
  • 许晴的爱情进化论
  • 《PD48》顺位大变动!李佳恩1位,宫脇咲良被挤到…
  • 《爱情公寓》的那句未完待续,我们等了四年
  • 网友曝医院偶遇范丞丞疑似就诊:感觉他很虚弱
  • 如果Siri是你老妈 生活可能会变成这样
  • 干货满满!李玫瑾开讲“家庭心理抚养”,有家长抱娃听了3个多小时
  • 《我不是药神》击败蚁人2,获全球单周票房冠军
  • 强生爽身粉致癌案:赔偿近47亿美元,父母们要注意了
  •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黑的只有你!这歌词有剧毒啊!!!
  • 重庆排名第一的晓宇火锅麻辣席卷乌鲁木齐!据说在这里微信好友可以当钱花!
  • 李健发布新歌《懂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听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