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5、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 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7、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 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 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9、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12、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知足者常乐!

14、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需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对于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19、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20、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人生感悟##心情日记# https://t.cn/R6BQoif

2022冬季课程 | 唯识三十颂-第八天
唯识与它空,关系一言难尽?
主讲:第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日期:2022年2月4日(五)
先问候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札西德乐!
今天是冬季课程的第八天,继续讲解唯识典籍在藏地是如何开展的。之前提到大致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今天会多加一个部分:他空跟唯识的关系。这次分类上可能比较杂乱,但也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讲一些内容。
#「弥勒五论」到底是哪宗?
前几堂课当中,已经讲过很多弥勒教法如何出现的历史,不必再重复,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首先是《丹珠尔》当中,印度论典对于弥勒教法的出现,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狮子贤论师的《般若八千颂大疏》(brgyad stong 'grel chen)提到:
「圣无着虽然领悟一切经典之意,但是对于《般若经》的字义两方面都无法领会,而感到不安。因此,弥勒为他讲说《般若经》、又撰写了《现观庄严论》本颂,传授给无着以及其兄弟等人,后经由后者诸师的祈请,弥勒因此撰写了五论。」
论师无畏生密(Abhayākaragupta,阿巴亚卡拉笈多)在《正处月光》(gnad kyi zla 'od)中的说法不同:
「佛涅槃后,金刚手承诺佛陀要负责结集佛语,召集弥勒等菩萨聚集一处,结集般若系经典。但是因为义理过于深奥,为了能够彰显其意,弥勒因此当时就撰写了《现观庄严论》的本颂。所以,狮子贤等人所主张,弥勒是后来为了回应无着才写下此作,这些观点有误;有些人则主张,弥勒的著作早已完成,但是并没有即刻宣说(是后来遇到无着才传出)。」
这些是《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的论藏部分)当中印度论师不同的说法,由于说法不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弥勒教法属于哪个宗派的部分,上堂课已经讲过了,今天再做一些说明。一般来说,对于弥勒教法属于中观还是唯识,印度和中国佛教的看法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藏地却有很大的争论,有不同的主张、看法,主要的有三种:
一,五部论是中观,也是唯识;
二,五部论都是中观;
三,五部论都是唯识。
一,五部论是中观,也是唯识:
三种中比较普遍的主张是弥勒的著作一部分是中观、一部分是唯识,这样的主张有:鄂译师、理剑世尊、绒敦、果让。他们认为:《现观庄严论》是阐述中观思想;《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法法性分别论》(此论有颂文本和长行本两部)是所有大乘经的解释,而思想上主要是三自性的内容,所以属于唯识;《宝性论》是讲说如来藏经典的究竟大乘思想。
第八世法王米觉多杰的《入中论释》中提到:
「父尊大惹巴(桑杰年巴)说:『慈氏五论解释一切广大因果乘之教言。中间的三部论著,虽然没有不附带地提到中观法义,然而直接阐述的是唯识不共义的典籍;弥勒第一部论著(《现观庄严论》)属于中观唯识共同的论典;最后一部(《宝性论》)属于经续(显密)共同的论典。』」
这样的说法,也和普遍的说法一致,弥勒五论同时具有中观与唯识思想。
二,五部论都是中观:
说五部论都是中观的,是对于《现观庄严论》有现观权威之称的雅.米旁却吉喇嘛、多波.些饶蒋采,班钦.释迦乔丹等大多数的他空派大师,都一致认同弥勒五论都是中观的论典。
三,五部论都是唯识:
认为全部论典都是唯识的,有仁达瓦.寻努洛卓在〈对泽千堪布问答录〉中提到:
「弥勒的教法,在唯识当中,被无着兄弟和其弟子们讲说,如果弥勒的教法阐述的不是唯识思想,那么无着兄弟和其弟子的论著,也都会变成不是唯识宗的著作。结果会变得连一个唯识宗师也没有。」
在〈与喇嘛唯瑟蒋采问答录〉中提到:
「『弥勒五部论著当中,《现观》属于中观,其他四部属于唯识。』请问这样的说法依据为何?『如果中观,就应该全是中观,如果是唯识就应该全是唯识,但是,这样的分类很清楚是出自圣解脱军(Ārya Vimuktisena)和狮子贤(Haribhadra)。过去藏传佛教的大师们也都这样认为。』」
虽然过去很多藏传大师都认为弥勒思想是混合的中观、唯识的,但仁达瓦.寻努洛卓则认为全部都是唯识。所以,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弥勒教法都是唯识,但是有这种说法的藏传大师很少。以上简略讲完五论属于哪个宗派思想的部分。
#无着兄弟对「弥勒五论」的释论
接着,这里要说一下无着兄弟对于这五部论,写了什么样的注解。
一般来说,五部当中的《大乘庄严经论》,世亲着有注释、《辩中边论》,世亲着有注释、《法法性分别论》,世亲着有注释。《宝性论》,一般认为有无着的注释,藏传也是这么认为,但是近来国际学术研究认为可能是世亲所注释,这部分以后上《宝性论》的课时再说。总之,一般认为,四部论著无着兄弟都有注释,但是《现观庄严论》是否有两位的注释就不确定。
讲到《现观庄严论》,佛学院的学生都很熟悉了,对于印度二十一家《现观庄严论》的注解都很清楚,这里再重复说的话各位可能觉得很闷,简略来说,其中有十二部对照《般若经》、九部没有对照《般若经》。对照的十二部当中的第一部,就是圣解脱军(Ārya Vimuktisena)所写的《二万颂八品二万光明释》。据说这部注释撰写的因缘,是当时有一位居士寂铠(dge bsnyen zhi ba'i go cha)从普陀洛山迎请了一部《般若两万颂》(nyi khri le'u brgyad ma)到瓦拉纳西,而圣解脱军也同时得到弥勒「前往东方」的授记而来到了瓦拉纳西,两人就在当地相遇。以此因缘圣解脱军得到了这部《般若两万颂》,并且开始了与《现观庄严论》的比对工作。这是比对《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第一部注释合集。这段因缘,出自慧生智撰写的《般若摄义》。
另外,据说这些注释当中,《般若八千要义》是所有释论中最广博的,能够广泛解释二十部,或一般说十七部母、子《般若经》的一切意旨,所以公认为是众释中诠释能力最为广博者。这里就讲到十七部《般若经》,这十七部经在赤松德赞父子时期,就已经翻译成藏文,因此当时就有般若十七部经的说法。不过,之后有些大师反对《般若经》「仅此十七部」的观点,认为那不过是在说赞普时期曾经翻译了十七部《般若经》,并不是说《般若经》只有这十七部。否定《般若经》仅此十七部的人,认为象是《金刚手请问经》、《金刚幢请问经》都是《般若经》,并不在这十七部中,当然这些经典主要是之后由布敦巴的上师塔巴译师所新译的。
其他四部弥勒著作,多少也有印度的注解本,以《大乘庄严经论》来说,有无性论师(Asvabhāva)的注解、安慧的注解,利他论师对于前两个颂文的解释,还有迦湿弥罗班钦.迦纳室利的注解。《辩中边论》则有安慧撰写的对于世亲的注解,其他的注解者印度应该是没有的。
世尊理剑则主张:《瑜伽师地论》的主旨十七地、摄抉择的五地,和《摄大乘论》与《阿毘达磨集论》,都是弥勒菩萨所亲说,并由无着归纳整理。这样的说法也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支持。至于将无着的《解深密经注》、世亲的《十地经注》和《三自性论》等等「八品」,其中多以无着所作为主的这一系列著作,整编为「弥勒二十论」,这样的说法则是藏地学者的归纳结果。
#和弥勒相关的二十部法
「弥勒二十论」包括「二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论》,两部;「二分别论」:《辩中边论》、《法法性分别论》,两部;《宝性论》等「慈氏五论」,五部;《瑜伽师地论》(五部地论),一部;《摄大乘论》、《阿毘达磨集论》,两部;世亲的「八品」、八部论。这是一般说的「弥勒二十部法」。
世亲所造的「八品」是:《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释轨论》、《成业论》、《五蕴论》、《缘起经疏》(或有说是《辩法法性论释》,布顿、色惹杰尊等多位大师则认为是《缘起经疏》)、《辩中边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释》。
多罗那他着的《印度佛教史》中指出「八品」这个名称并不合理:「虽然称为八『品』(rab tu byed pa),但是其中的《缘起经疏》、《辩中边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释》和《释轨论》这四部很难说是『品』。」这一段的意思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品」的篇幅通常比较小,而这四部论都是「释文」(tshig 'grel),篇幅较长,因此不能说是「品」。接着文中继续说到:「而且其中如《成业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论》称为「品」(rab byed)(译注:藏文中这四部论名都称为品,如《成业品》等),其他论又没有这样命名,所以是不合理的。」意思是如果要称为「八品」,那么应该八部论著的名称都应该统一为某某品才是。总之,对于以上谈到的「八品」和「弥勒二十部」,世尊理剑认为:这样的分类是藏地的说法,印度当时是没有的,这部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弥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释
接着谈一下,弥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解是哪一本呢?
首先,藏地最早开始翻译弥勒教法的译师有巴曹译师和赞.喀沃切,他们二人前往印度听闻弥勒的教法。先是赞.喀沃切到了印度,据说当时他已经很老了,因此他将弥勒的教法当成是最后临终的法教,带着深切想要实修的心而向萨札纳(Sañjana)求法,请求教授《宝性论》,并且在当时的口译素.噶威多杰的协助下,听闻萨札纳的教授,据说后来就流传下来素.噶威多杰讲述时的记录。同时期还有一位名为贝玛僧格的译师,他也依止了萨札纳听闻了《大乘庄严经论》,后来也流传下来这部论的笔记。但上述这些笔记都已经失传了。
另外,最广为人知的一部最早的弥勒注解,就是由鄂译师作的注解,《般若经》相关的注解有《现观庄严论》摄义和大疏,《心经》摄义和大疏,《大乘庄严经》、《宝性论》、《辩中边论》和《法法性分别论》四部论的摄义和大疏,这些著作大都流传至今,象是他着的《宝性论》摄义,现在大家都看得到。这就是藏地最早和弥勒教法的因缘。以上就是弥勒教法和藏地最初的因缘。
#弥勒教法的教学
接下来,除了翻译之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弥勒教法的教学。
之前课程中提到过弥勒实修的传承,就是由赞.咖沃切传下的,但据说这个传承已经中断。而现在藏地最主要的传承,是由鄂译师.洛滇些饶所传下的,他的寺院名为桑浦寺,这座寺院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第一座佛学院,就象是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学院一样的重要。当时寺中有非常多的智者、大师,寺院主要的教学,就是以弥勒的经典为主,从中也撰写传出非常多相关的注疏,让弥勒的教法广为弘扬。
鄂译师本人和他的传承,不仅对于弥勒教法的弘扬具有极大的恩德,而且对于中观、因明的弘扬,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鄂氏传承对于整体藏传佛教是非常关键和有恩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并且应该记在心中的。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藏传佛教好像只知道四大教派,然后眼中只有自己的教派,当然尊重自宗自派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因此忘了过去,也就是还没有所谓的四大教派分类之前的那些祖师,也就是前弘期或后弘期刚开始的时候,当时有非常多的大师们,为了佛教鞠躬尽瘁,就是因为他们奠定了如此稳固的基础,才能让现在的藏传佛教,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道业上,方方面面都如此的稳固弘扬。祖师的恩德,是时刻都要铭记在心的。
以上就是弥勒教法跟藏地的因缘。 六,他空和唯识
「他空」跟「唯识」的关联性,这部分比较复杂,很不好讲。如果讲的方式不对,可能会冒犯到别人,所以这次说的并不是结论,而是提出一些看法和疑问,希望抛砖引玉,作为日后讨论的参考。
#「自空」跟「他空」的差别
他空和唯识是很重要的,在讲这个主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知道「自空」跟「他空」的差别。要在短时间内讲清楚「自他」和「他空」是很困难的,总之,藏地后来开展出来的自空和他空的传承:
(一)「自空派」是以龙树《中论》和月称《入中论》思想为主的派别;
(二)「他空派」是以《宝性论》为主的弥勒教法和无着兄弟著作为主的派别。
两派的思想讲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来说:
(一)自空思想:主张「万法自性本空或谛实空」,这是自空派;
(二)他空思想:主张「本质如来藏的自性上不受客尘所染或客尘空,而如来藏自性不空」,这是他空派。
他空派的思想,一说是由赞.咖沃切的《宝性论》传承开始,换句话说,是因为他强调《宝性论》而开启了他空的思想。之后噶玛巴让炯多杰也特别强调他空思想。然而是到了多波瓦.喜饶蒋采的时候,他才扎实地确立了他空的思想,建立起全面的他空根、道、果的理论。因此之后他空派也常被称为觉囊派。因为觉囊派主要的思想就是他空。

《法华经》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第六十五段)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雕鹫诸鸟,鸠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薄福德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啖肉。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竟来食啖。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蜈蚣蛐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世尊说:这忽然而起的大火,从“四面一时”燃烧,越烧越烈。这里说的“四面一时”是什么意思呢?是比喻四颠倒,即:
一、非常计常:是说人的四大五蕴和合之身,终将坏灭,非常住之身,而有人却计以为常。
二、非乐计乐:是说人生有生死病死、烦恼忧悲之苦、而有人却计以为乐。
三、非我计我:是说我为阿赖耶识攀缘四大,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假我、而有人却计以为真我。
四、非净计净:是说我身有九窍流不净物、而有人却计身为净。
如此四种颠倒认识,违背“常、乐、我、净”四德,是众生因迷惑而生的颠倒妄见,这些颠倒妄见来自于无明,无明引燃五蕴之火,以此比喻色身毁损,生命无常。人在火宅中,受蕴火逼身,以此比喻人生三苦、八苦。“三苦”即:
1、苦苦:是指苦中有苦、苦上加苦、天灾之苦、人祸之苦、贫穷之苦、苦不堪言等种种苦。
2、坏苦:是指富贵变贫穷之苦、权贵罢官之苦、降职降薪之苦、失学失业之苦、破产衰败之苦、失财失恋之苦、得而复失之苦、从好变坏之种种苦。
3、行苦:是指祸从口出之苦、人微言轻之苦、受人诬陷诽谤之苦、好心被人误解之苦、事事不顺之苦;念念迁流、念念生灭、心生烦恼等种种苦。
而“八苦”则指众生轮回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五蕴炽盛苦。
“生苦”指人出生后至死亡前所受的苦;“老苦”指身心衰损、老迈体弱所承受的苦;“病苦”指身患疾病累积的苦;“死苦”指阳寿将近或天灾降临不幸而终时所受之苦;“怨憎会苦”指个人与有怨有恨的人不得已而同处之苦;“爱别离苦”指与亲人或爱人分居别离之苦;“求不得苦”指用尽手段尽了最大努力而无法如愿之苦;“五蕴炽盛苦”是对“假我之色、受、想、行、识”的身心产生执著,由此而生出种种烦恼之苦。
以上所说“四面一时”比喻的是四颠倒所生的三苦八苦,这些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时俱至,故称“四面一时”。那么“其焰俱炽”又是什么意思呢?“其焰俱炽”是在以上所说凡夫四颠倒外,再加二乘人的四颠倒,共喻为八倒,是“凡夫、二乘人”所迷执的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其焰俱炽”比喻的就是八颠倒,这八种颠倒引燃了无明之火,火势越来越大,燃遍了三界,大宅院的栋梁、椽木、房柱,在爆炸声中震裂,摧折的断木瓦砾,到处坠落,墙壁也在崩塌,整个宅院将毁于一旦。
这里说的“栋梁椽柱”比喻支撑身体的骨骼;“爆声震裂”比喻断命时;“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比喻命终气绝,因缘离散,地水火风各归其位。
由此可见,这个大宅院正在烈火中毁灭,这比喻坏劫时期或人的死亡来临,这种状况,不仅人会感到恐惧,连“诸鬼神等、也扬声大叫。”“扬声大叫”比喻人在死前挣扎惨叫所生之恐怖。他们都在生死面前感到了绝望,而发出歇斯底里的叫唤。以此比喻五钝使和五利使之见思二惑,这见思二惑能断人生命和慧命,非常可怕。
在这火宅中还有“雕鹫诸鸟”:“雕”的形态像鹰一样,但比鹰大得多,翅膀宽大,身体粗壮,羽毛有褐色有近灰色的。雕强健有力,在空中盘旋,能看见和捕食地上的任何东西和动物。生长在西部的头部黄,眼睛红,羽毛颜色多样的,称鹫。鹫(jiù)是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喜捕食野兔,小羊等。
在这火宅中还有“鸠槃荼等”:鸠槃荼是一种依靠吃人精气而维持生命的鬼、又译作厌魅鬼;瓮形鬼、冬瓜鬼。它们在这火宅中,“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这比喻“雕鹫”诸多的鸟类和“鸠槃荼”等鬼类,得人身时不修出世法,始终都在生死恐怖中轮回,不能出离。
在这火宅中还有“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这里说的“恶兽”指虎狼类;“毒虫”指蛇、蜈蚣类;“毗舍闍”是类似罗刹的鬼神之一:音译又作毕舍遮、毗舍遮、臂舍柘。意为食血肉鬼、吃人精气鬼或癫狂鬼。以此比喻恶道中的众生,在火宅里,东藏西窜,于恐怖痛苦中想找一孔穴栖身。毗舍闍鬼也藏身于它们的孔穴之中。
以上所说的这些恶道众生,“薄福德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啖肉”。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修心为功德、修身为福德;修五戒为福、修十善为德。这些众生不修五戒十善,福德很薄,难逃蕴火之灾,在这蕴火之灾中,不思忏悔,反而嗔恚心起,正如佛经中所说:他们互相残杀、互相吞食,今生人吃羊,来世人死变羊,羊死变人,你吃我、我吃你,轮回不休。福德薄的人,是难逃这种因果报应之苦的。
那么“野干之属,并已前死”又是什么意思呢?“野干”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野兽的名称。佛经记载:“像狐比狐小,可说佛法”。野干比喻为欲界的贪欲;“并已前死”比喻已灭了欲界的种种贪欲,进入修行次第,到了色界。
“诸大恶兽”则比喻大勇猛;“竟来食啖”比喻已彻底吞食了欲界的贪欲,脱离了欲界。“臭烟烽燎”比喻在色界,虽然灭了五欲尘境,见惑断了,但思惑犹存,思惑是很细的烦恼,细如“臭烟”、多如“烽燎”。这时的境界是“四面充塞”、“四面充塞”比喻四禅十八天。虽然修行进入了四禅,但仍然充满了思惑,未得真解脱。


而“蜈蚣蛐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这几句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用毒蛇毒虫类比喻众生被蕴火所逼,认识到生死为大的严重性,开始修禅定,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日渐进步,从四禅修到了四空天的无色界,即“争走出穴”之义。
但为什么要用这些毒虫毒蛇来比喻无色界呢?无色界即四空天,如果智慧不够,很容易将此处作涅槃城,如此则仍在轮回中,未出生死。这种想法是有毒的,会毒死自己,故以诸毒比喻。“鸠槃荼鬼”则比喻修行人在无色界里仅余微细惑未断,但已得到犹如“随取而食”的色身解脱自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个时间段很少有人尝试过,但是强烈的光影效果,非常适合拍摄黑白荷花摄影的主题,可以展现烈日下荷花的生命力。拍摄荷花,可以用荷叶作为前景,引出主题,这样自然又美观
  • 另外,靖江王城是一处典型的人文观光胜地,是古代靖江王城建设时所建,内部有许多观景台,主要以观音、三客、三神等为代表,在开发旅游方面颇有造诣,是其建筑景观中的一大
  • 第三梯队:单价8万元/㎡以下学校周边的房源7-8万元/㎡预算多选择龙华民治、梅林关等板块热点学校周边的房源,其中民治的春华四季园、世纪春城、苹果园等成交量均较高
  • 2014年以来,全球长期性饥饿人口一直在上升,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在2020年大幅提升,几乎相当于之前5年增幅的总和。全球在消除某些形式的营养不良方面取得
  • “错过,我们都有过错,在幸福的角落,还要再奢求什么,直到一天,遗憾开出它的花朵,谁都会明白 从前才是最快乐。关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表达的
  • #柳会胜[超话]# #N.Flying新专Dearest# #Nflying回归新歌# 【蓝白色飞行器】221029更新会胜相关 [] 221029 N.F
  • 【专业乐评】Rihanna - “Lift Me Up”风格:Pop/R&B乐评机构:Pitchfork属于蕾哈娜的干旱终于结束了!专一性在这首歌的创作
  • 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内,再放入酥油、食盐或其他佐料,用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使油茶充分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
  • 今年很早就收到了闺蜜们和妹妹的礼物到这天小飞也发了红包,还要带去买金饰但是一点也不开心今天大年初一在扬州带湉妞去了公园玩儿晚上累了六点多吃完饭就上床了我应该是又
  • 婚后,托尼还是像婚前一样对我温柔体贴,虽然我们走在一起会迎来路人异样的眼光,但我觉得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只要自己幸福快乐就好。前夫借着来看孩子的名义来到家里,
  • mini包装设计很可爱,膏体切面大小上嘴特别好涂抹,全方位喜欢了~世界杯决赛法国对阵克罗地亚 大力神杯将花落谁家?俄罗斯超模沃佳诺娃与西班牙队前门将卡西利亚斯一
  • )是ESFP,想法很多话很多,三分钟热度,直球选手,希望大家都能有话直说不要憋在心里捏~每天高强度冲浪,我上这个网就是来发疯的!没有什么雷点,互联网博爱人,就算
  • 【转给你身边那些爱打赏女主播的朋友们】#榜一大哥哭晕在厕所#日本有一个很火的骑摩托车女网红。他只是用了一个修图软件,上面有一个“女性化”功能,只需要轻轻一点……
  • 9. 希望你的温柔,是被亲情友情爱情宠出来的,而不是经历过世事之后不得已的温柔。6. 人这一生,匆匆而过,若说真有所图,也不过一份温暖和惦记。
  • 听不懂的马文,任重道远~保持美好心情,继续每天快快乐乐~#plog##日常##碎碎念##小黄的读研碎碎念#吐槽贴,最近要忙疯了1⃣2⃣给繁忙的日子又加了码,手气
  • 四、结语媒体融合是一次深度系统性变革,本质上是对传统思维模式和方法予以传承和创新,主流媒体参与“直播带货”就是其中一个创新课题。流媒体直播带货要重在“带”也就是
  • 离开吧,当这些星座开始对你冷淡天蝎座天蝎座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们对待不熟的朋友,会冷漠的让你发抖,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他们的热情可谓是用不完,深情专一一直就
  • 少间,云杉裹上了一层雪纱,墨绿素白的调调透着挪威式的清冷,孤独又漫长,静谧却无法忽视……·娜孜木和巴尔多斯拉着我打牌,三四能管大小王,起初还以为是哈萨克的打法,
  • 时代变了啊 我真的会谢、、故意曲解电视剧的原本意义上纲上线真的醉了‍盼儿敲登闻鼓这这一系列行为来抗争不公 不仅是为自己正名 也为贱籍女子正名 格局完全打开 贱的
  • 6.那种看清了还想继续喜欢的感觉真的太痛苦了。12.我的眼泪,你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