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
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能染著,
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 」

( 見《 懺悔品 》)。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
具足佛性,

只因無明煩惱執著,
而使得眾生沈淪於生死流轉之中。

所謂修行,
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
開發般若性。

一旦撥雲見日,
悟到般若性,
也就是見性成佛了。
 
四 、無相、
無住、
無念
 
無相、
無住、
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

在性空,
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
契入諸法實相。

實相,
是無相的。

如《 金剛經 》說 :
「 實相者,
即是非相 」。

又曰 :
「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

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
生起無住行。

《 金剛經 》說 :

「 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

又曰 :
「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 壇經 》
也以無相、
無住、
無念,

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

經中說 :
「 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

何為無相?

《 壇經 》說 :
「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

則法體清淨,
此以無相為體 」。

無相是離相,
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

何為無住?

《 壇經 》說 :
「 念念中不思前念,
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於諸法上,

若念念不住即無縛,
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
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
不住著於六塵境上。

何為無念?

《 壇經 》說 :
「 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
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即絕,
一念絕即死 」

( 見《 定慧品 》)。

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
或者什麼都不想,
而是在接觸外境時,
心不染著境界,

如同明鏡,
物來則現,
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
明心見性,

是從無住、
無念的修行中取得。

《 壇經 》說 :
「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

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即是見性成佛道 」

( 見《 般若品 》)。

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
於一切塵勞境界中,
不取不捨,
便是見性成佛道。

又說 :
「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

( 見《 般若品 》)。

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
不為煩惱所染,
便能見性。

無念的成就,
也就是般若的成就。

《 壇經 》中說 :
「 善知識!
悟無念法,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
見佛境界。

悟無念法,
至佛地位 」

( 見《 般若品 》)。

又曰 :
「 若識本心,
即得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味,
即是無念 」

( 見《 般若品 》)。

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
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

所以《壇經》中,
有行思,
懷讓,
永嘉, 
三人,
參見六祖,

因為他們深契無住,
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

( 見《 機緣品 》)。
 
在日常修行中,
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

如對於坐禪,
以往坐禪,

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
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

而《 壇經 》中
卻呵斥坐相。

經中記載 :
「 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

祖問 :
汝師何為開示?

對曰 :
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
長坐不臥。

祖曰 :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常坐拘身,
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

( 見《 機緣品 》)。

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
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
本身就是住相。

因為道是無相,
道遍一切處,
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
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
繫心一境。

而《〈 壇經 〉
叫我們坐禪,
要心無所住。》

六祖曰 :
「 此門坐禪,
無不著心,
亦不著淨,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故無所著;

若言著淨,
人性本淨,
由妄心故覆障真如,

但無妄想,
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
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
著即是妄,
淨無形相,
卻立淨相。

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
障自本性 」

( 見《 定慧品 》)。

這是從見性,
觀實相入手,

以無住為方便,
定即是慧,
定慧一體,

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
顯然不同。
 
五 、在生活中修行、
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
無住,
無念為修證要領,

因此,
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
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
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

打開
《 金剛經 》,
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

所謂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坐而坐。

別看很簡單,
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 壇經 》
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
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

《 壇經 》中說 :
「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免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具打卻,
菩提性宛然 」

( 見《 般若品 》)。

道在那裏,
道在世間,
不離世間。

凡夫無智,
充滿妄想執著,
故不見道。

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
自然能與道契合。
 
《 壇經 》
還有一段,
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

經中說 :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遊泥定生紅蓮。

苦口定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此依法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

( 見《 疑問品 》)。

所謂持戒,
參禪都在生活中,
而不是離開生活,
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
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
而忽略自心的淨化。

針對於此,
《 壇經 》
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

愚人不識自淨其心,
終日願東願西,

有智慧的人,
應該從自心入手,
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
十惡八邪,

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
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

( 見《 疑問品 》)?
 
六 、結論
 
縱觀
《 壇經 》的
般若思想,
是以性空,

無所得為基礎,
開顯般若性。

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
只因無明,

妄相、
執著,

而不得顯現。

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
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

以無相、
無住、
無念的修證方法,

明心見性,
成就般若。

《楞严经》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第七十二段)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遍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祥,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篇讲的是“觉大”:讲觉大的性质和意义。“觉”指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大脑)、感觉、知觉、觉察、醒悟、觉悟、觉醒,最终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是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而有知觉的新状态。
“觉”主要分为感觉和知觉两大类:感觉是能觉、是“心”的功能;知觉是所觉、是“心”的作用。此二觉能认识善恶诸法,分辨佛魔正邪,受六识心的支配,是六识心的作用。追根溯源,“觉大”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有。
佛说:阿难!能见和所见、能觉和所觉,各自都没有单独的(自性)知觉性,此能见和所见、能觉和所觉,是依色尘外境和非色尘之虚空相而显现其功能和作用。如你今天在祇陀林,早晨看见光明、晚上看见昏暗,到半夜时,有月亮就有光明、没有月亮就是一片黑暗,能看到光明和黑暗等现象的,是你的所见,所见的现象通过分析,才能产生辨别,可知“见”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
那么这个“见”,是与光明和黑暗相同呢?还是与光明、黑暗、虚空并为一体?或是不为一体?或是同?还是不同?或是异?还是不异?阿难!此“见”如果与光明、黑暗、虚空原为一体,“见”就成了光明、黑暗、虚空、如此就没有“见”了,没有“见”了,那么所见和能觉这二体都消亡了。而光明与黑暗这两种现象是此消彼长的,有黑暗时就没有光明、有光明时就没有黑暗。如与黑暗为一体、“见”就会随光明的消失而消亡;如与光明为一体、“见”就会随黑暗的消失而消灭。这不论是与光明为一体、或是与黑暗为一体,“见”都消亡了,如此用什么来见光明见黑暗呢?
如果光明黑暗殊途相异,各是各地,明生暗灭、暗生明灭,明暗都在生灭中,但“见”没有生灭,那么这有生灭和无生灭又怎能成为一体呢?如果这“见精”,“见精”之“见”、是能所二见;“精”是觉知。如这见精(觉知)与黑暗和光明不是一体,那你离开“光明、黑暗、虚空”时,再来分析这个“见元”,是个什么形象呢?
“见元”指的是能见能分别的见觉心、此心是无形无相的。见元“心”离开光明、黑暗和虚空时,那里还有个见元“心”呢?这不就同兔子本来无角、乌龟本来无毛一样,见元“心”也就等于兔角龟毛一样,成了本来就没有了吗?如果真没有了,人就如同草木一样,毫无知觉了,还谈什么见与不见呢?
“光明、黑暗、虚空”是三种不同的现象,这“见元”“心”从何而立?光明与黑暗又是相反的,怎么能相同呢?离开这三种现象,见元“心”就没有了,见元“心”都没有了,一切都不能辨别了,还有什么异或不异呢?虚空和见元“心”是没有边际可分的,虚空广大无边,所以没有边际;见元“心”同样是广大无边的,也是没有边际。它们都没有边际可分这一点是相同的,为什么要说它们不相同呢?见到光明或见到黑暗,是光明和黑暗在交替变化,而觉知性“心”是没有迁移改变的,光明来时能觉知光明、黑暗来时能觉知黑暗,这就是觉知“心”与光明和黑暗的差异,为什么要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异呢?
佛对阿难说:你再仔细观察、微细审祥、细审细观,光明从太阳来、黑暗从月黑夜有,通达是虚空、壅塞归于大地,能见这些境界的见精“觉知”,是因哪种状况而出现?见觉“心”与虚空,一个是精神、一个是非精神,二者是不能和合在一起的;这个见精“觉知”,不会是自己生自己吧?其实这个“见、闻、觉、知”之本性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的如来藏。应当知道,这广大无边不动摇的虚空、和有动摇的“”地、水、火、风、觉”合称为六大,其体是性真圆融的如来藏,是本无生灭的。
佛说:阿难!你本性沉沦,不能悟解这“见”能见和所见、“闻”能闻和所闻、“觉”能觉和所觉、“知”能知和所知,原本就是如来藏。你应当再仔细观察这“见、闻、觉、知”,是生还是灭?是同还是异?是不生?还是不灭?是非同还是非异?这些都是由于你不曾知道,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觉明”“觉精”就是如来藏;“性见”明见“都是从如来藏所生。本性的见觉“心”是光明彻照,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是随众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显现其“所知量。”“所知量”意为所知道的“知识量”有多少:比如所知道的知识限于世间法,显现的就是凡夫所知量;如限于四谛法,显现的就是小乘法的所知量;如果是四摄六度法知见,显现的就是大乘法的所知量。这些所知量都来自于如来藏。所知量有高低多少,而如来藏是没有高低多少的,是遍满一切处的。
如以“一见根”,见周遍十方的一切法界,“一见根”之“见”、是能所二见;“根”是能所二见之性、其性即如来藏。意为以此能所二见之性,可观见整个法界。凡是能听、能嗅、能尝触、能觉触、能觉知,这所有的功能,以及色尘(物象)和觉知,它们的共同体则是“妙德莹然”。“妙”是妙法:妙法为无上菩提;“德”是福德功德二俱圆满;“莹然”意为光明自然。这二德圆满的无上菩提,光明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名如来藏。
那么如来藏有方位住所吗?能找到吗?回答是:如来藏没有一个固定的方位和住所,但却又无所不在,要找到它,可依循众生的业力去发现,业力所生的一切业缘(善恶诸法)和业境(一切现象),都出自于如来藏。
佛说:世间人无知,迷惑颠倒,认为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觉大,是因缘和合而成、或是属于自然性的,这都是用六识心在分别计度,妄加推测,但有“因缘”“自然”的言说而已,这些言说,犹如戏论,无一真实,于自性本体中,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講述|谛信不疑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偈子。真正的无量寿,不仅是时间上无限久远,而且是对时间的一种超越。

这首偈子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它的意义非常深,以我们凡夫来讲,完全不能理解。不过我们可以看一看,尽量来理解。

《普贤行愿品》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宣示他的境界、他的志愿,也是佛教大乘经典里的了义经典。这个境界是非常深的,我们凡夫很难理解,甚至说“怎么可能这样呢?”

对于佛陀的甚深境界,如果不能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谛信不疑,不要怀疑。甚至只要信了,多少也能理解。这样读下来,每个人都会觉得很优美、很广大、很深入,不可思议。

读诵大乘经典为什么能够消业?因为大乘经典,还有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等等,都是从真理——真如实相,从真实功德的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经中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檀香燃起来,香味飘到哪里,那里就有香气,就能除汗臭、除秽染。从真理的本身,佛陀的证悟、智慧,点燃真理的真如本体,然后生起的功德香味,遍覆虚空法界。

大乘经典就是佛功德香的一个具体展现,一个物质的载体。你来接触它,自然地就有那种功德,就有光明,就有智慧,就能消除罪业,很自然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它是真实功德。

举一个反面例子,比如一个人如果读那些造罪的书,黄色的、暴力的,他心里会不会增加罪业?自然增加了染污和罪业,甚至马上会表现为一个具体的行为。经常看造罪的书,结果被教唆犯罪而坐牢,这样的书,读了不是让人造罪吗?所以,任何东西一定有感染众生的力量。

反过来讲,诸佛菩萨清净的语言、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智慧光明,不论懂与不懂,你读下来,自然会灭你的罪。不过,灭罪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六字名号有什么不一样?它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就是真理全体的显现。所以,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切生死罪都可以灭掉。

如果念别的经咒,能开悟,灭罪就强;没开悟,那只是说食不饱。就好像煮食品一样,其他大乘经典,是厨房飘的香,你闻到了,但是还没吃到嘴里。六字名号你念了,就等于是吃到肚子里了,跟闻香是不一样的。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南无阿弥陀佛

———————————————

★ 对于佛陀的甚深境界,如果不能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谛信不疑,不要怀疑。甚至只要信了,多少也能理解。

★ 大乘经典就是佛功德香的一个具体展现,一个物质的载体。你来接触它,自然地就有那种功德,就有光明,就有智慧,就能消除罪业,很自然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它是真实功德。

★ 诸佛菩萨清净的语言、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智慧光明,不论懂与不懂,你读下来,自然会灭你的罪。不过,灭罪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 六字名号有什么不一样?它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就是真理全体的显现。所以,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切生死罪都可以灭掉。

南无阿弥陀佛

———————————————

▍相关法语

◇ 凡夫就是明信佛智,仰信南无阿弥陀佛。仰信就是不以头脑来思维,不加自己的理解,无条件地相信。“仰”是从下向上,像天上下雨,只有接受的份儿—— 恩师

◇ 不要试图解释一切。面对诸佛境界,任何的解释都是乏力苍白的,而且会关了真理的门。直接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这样信了。”让有疑的人直接去面对他所无知的境界吧 —— 恩师

◇《阿弥陀经》没有讲那些缠缠绕绕叫人理解的话,果地法门说了就这样。没有什么给你理解的,你接受就可以了,相信就好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怎么理解?没有什么理解不理解,释迦牟尼佛把事实端出来,就这样 —— 恩师

◇ 佛的境界、六字名号,这一切不是我们六识凡夫的情执可以思量的,它是不思议的。我们所谓的领解名号,也没有领解到什么 —— 恩师

◇ 连三贤十圣这些高位的圣者、大菩萨都不能测度六字名号有多深,再上根利智之人,能理解多少呢?我们是愚痴下劣之人,但以口称,仰凭佛愿,仍然往生,不需要理解多少 —— 恩师

◇ 以纯然念佛、靠佛的心来理解法义自然不难,不理解法义,只知念佛往生之理而一向专念,也是最好的理解 —— 恩师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肖战顺顺利利,我喜欢肖战 肖战顺顺利利 肖战担任杭州亚运会公益圆梦大使 杭州亚运会圆梦公益大使肖战 我喜欢肖战 ​​​ 我是小飞侠,我喜欢肖战!肖战工作室审美
  • 《讲一只已经火起来,美妆圈风评两边倒,却是我心头好的粉底——珀莱雅双抗粉底沁润版》 来了,同学们。我来“交作业”了。 上个月说的提到试到了一只国产的“心头好
  •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花开荼蘼,便近凋零;情至最浓,渐趋平淡。人世界所有美到极致的东西,似乎都只有短暂的生命。美丽的昙花,只开一瞬即会湮灭;美丽的烟花,只灿烂一次
  • 求一个画手约稿,画下面三张图,画风偏真人一些 只收矢量图,对软件没有要求 最晚20号出终稿 非商用 欢迎画风不同的画手私信~ (作为参考,私信时请顺带发一下自己
  • 小写一段推的挣扎期的部分。 他俩肯定是想出戏的,肯定也有过挣扎的时候,很艰难的一起出戏的日子里,我觉得那是挺虐的一段,又带点甜,又有点虐。很多的心照不宣和偷偷
  • 朝阳群众太厉害啦,被网友称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已经有15位明星被“朝阳群众”送牢房。从2014年陆续有李代沫吸毒、宁财神吸毒、张耀扬吸毒、黄海波嫖娼、
  • #LISA[超话]##Lisa全球人气Top# 10月22日Spotify全球流媒最高女艺人TOP10 LISA排名第十 1 Ad/ele 27.1M 2
  • #情侣在一起的真正意义# 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大人而在一起,而不是为了相互折磨啊,是需要用爱去遮盖彼此的缺点,从内心深处无条件包容并且接纳对方的软弱和不足,即使知道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与人善,于己善。善报也许会迟到,但一定会来。心存善念,念念是福!世间因果,万法不空,你的善念,必得善果。​心善则
  • 【DIVOC-12】 藤原季節「この物語にすごく救われた」映画『DIVOC-12』インタビュー - Medery.(2/2) ――例えば、作品を作っていると
  •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忙忙碌碌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增广贤文》中说道: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人
  • 【七月艺人影响力榜单 有你喜欢的么[好喜欢]】 艺人全网影响力榜TOP10 王一博、肖战、许凯、杨紫、杨幂、赵丽颖、鹿晗、迪丽热巴、朱一龙、杨洋 艺人电视剧商
  • #棍棍的扫文日记# 头发依然在滴水,他已经懒得再去管了,他将额头抵在车窗上,看向窗外。 整座城市都在下雨,天空灰蒙蒙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生气,只有胸腔里的那颗
  • #已是香港明日# 偏爱在深夜街道上走来走去的话唠片,与before系列不同,两人都是努力不要爱上对方,对比默契笑容反而更喜欢相谈甚欢后的那一点嗔怒。结尾停得刚
  • #某某宗女修修炼手札[超话]# 姐妹们,紧急求助,怎么和离 入世第一年 因为我救了他,他就对我心生好感,与我结成道侣 可那个时候我只是个练气小垃圾,寿命不足百年
  • “为你,千千万万遍。” 换届的第一天 好像也没有我之前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老实说 也是扎扎实实打工的一天 但心情不一样了 多了一份闲适和牵挂 270+新闻 550
  • #考研##考研英语# 【2022考研英语大纲词汇(214)】 submit v.(to)使服从,屈服;(to)呈送,提交 subordinate a.(to)
  • 【#周某人语录# -运气与实力】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你好久没有输出了”。确实今年做了投放之后,其实学到的、思考的更多,但是分享得更少。原因是自己慢慢的体
  • 有哪些30岁才明白的人生真相—— 社交: 1.成年人维持友情这种关系要付出的情绪成本,是很高的。(浮笙姑娘呐) 2.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常与同
  • 转:莆田恶性杀人事件之后,中国人都应重读六尺巷的故事! 莆田的这个案件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自建房和邻里发生的纠纷。和这个纠纷最后发展成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