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嘚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于缘中,道言中黄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炼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炼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佛道二教的教祖,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鼻子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自然透入,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几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聊以指示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而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摘自:劝学网——道家思想

千古奇文《寒窑赋》
揭示了三条通达人生的智慧

凡是弱的,会变强;
凡是强的,会变弱。

北宋大臣吕蒙正写过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寒窑赋》。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

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也有人说,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过底层民众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世宠辱。所以写了《窑赋》。

《寒窑赋》以史事为例,结合作者切身感悟,逻辑严密,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给时运不济,身处深沟的人以希望;给富贵权重,飞黄腾达之人以警醒。

让人无不深切感触,幡然醒悟。

今天分享它所揭示的三条人生之道,助你通达整个人生。

千古奇文《寒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
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
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
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
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
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
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
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生;
水不得时,风浪不平;
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
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
朝求僧餐,暮宿破窖,
思衣不可遮其体,
思食不可济其饥,
上人憎,下人厌,
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
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
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
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
思衣而有罗锦千箱,
思食而有珍馐百味,
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
上人宠,下人拥。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
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
人生在世,
富贵不可尽用,
贫贱不可自欺,
听由天地循环,
周而复始焉。

一、君子固穷,小人斯烂矣

《寒窑赋》: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物上升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境。

孔子说:困,德之辨也。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马上就能分辨出他的品德修养怎么样。

《易经》中困卦说: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怎么会“亨”呢?
因为在困境中处之泰然,自然就亨了。

“贞”,即问心无愧。
坦然面对困境,怎么能不吉祥呢?

如果一碰到困境,就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进而自暴自弃,那当然不是大人了。

“大人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是小人的话,一定凶。而对大人而言,不但吉,而且还无咎,即没有后遗症,可这是有条件的。

“有言不信”,是什么意思?
言跟信之差就一个“人”字,说的是当一个人处在困境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讲的话。

这个时候只有用德行来表现,人家自然能体会到这个人到底是大人,还是小人。

《论语》: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说君子穷困时固守着原则,
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乱来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

若能不惧困难,守得住原则底线,不欺人,不自欺,诚心不妄,终会吉祥。

二、反者,道之动

《寒窑赋》: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易经》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一般人听到“物极必反”这四个字,还不大明白。所以老子就直截了当地说“反者道之动”。

道是要动的。如果道不动,它就没有作用。但是怎么动呢?用“反”的方式来动。

凡是弱的,会变强;凡是强的,会变弱。
宇宙是动的,不是静的,一切都是变动的。

你现在看他是小孩子,不久他长大了。你现在看到他很有权势,很快就被剥夺掉了。这个就叫做风水轮流转。天底下没有不变的东西。

“反者道之动”,
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物,当它发展到极点时,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

富而有礼,才不至于昙花一现,迅速衰败;安贫乐道,才不至于自暴自弃,翻盘无望。

三、时也,命也

《寒窑赋》: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
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孔子晚年读《易经》,心得只有四个字:
时也,命也。

时到了,我的命该去做什么就做什么,
最后结果怎么样,由老天决定。

这个“时”是孔子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读《易经》最应该读懂的一个字。

孔子最伟大的贡献,
就在“时”,时间的时。

孟子赞美孔子,讲过这样的话:
“圣之时者也。”

孔子告诉我们,就算你是圣人,也没有办法选择时间,你不能说我不投胎,我等到盛世再来投胎。就算你可以选时间,到盛世你一投胎,天下开始大乱,糟糕了。

就算你是圣人,也只能随着时去做自己的调整,叫做顺时应命。

这样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对时非常重视,时辰一到,你没有把握住;时一失掉以后,你是白白花力气。

这样你才读懂孔子为什么讲“时也,命也”,他其他都不讲,就讲这四个字。

时,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时配合我们,它主动,它愿意配合就配合,它不愿意配合就不配合。

比如老天说下雨就下雨,说刮风就刮风,我们支配不了。我们只能尽人事,最后还要听天命。

我们读《易经》,最重要的就是要读懂一个“时”字。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一变,整个情势就都变了。

一件事情,当时去做非常顺利,时间一拖就错过了,明明是好事也会拖成坏事。

同样的道理,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硬要去做也不会成功。

所以,我们中国人知道,一定要守时待命。一切都准备好了还不能动,一定要守到那个时。

时一到,马上就出动,自然很快就完成了。

时没有到就动,别人都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反而干不成事。就是这个道理。

造化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运,天命使然,自有因果轮回,丝毫不爽。

既然我们选择不了出生的境况,时机也瞬息万变,我们唯有“尽人事”而“听天命”。

而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无绝人之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只要能做好自己,遵道贵德,运气就会变好,命运就可改。

莫愁路行坎坷,踏平即成大道,
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早安(ง •̀_•́)ง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些话,字字句句击中黄知府的心坎,他抚掌大笑道:“好好好,听你的,我找你建宅院可真是找对人了!”洪小瓦刀满面春风地回到家,老婆说:“我的老天爷,想不到我男人这
  • #胡歌[超话]# 听完了小广播…还没蹲到大哥@胡歌 更博…[二哈] 不等了…只是想说…今年的小广播听的依旧让人有些感慨…听到最后…给自己听的掉了泪…也不知是为啥
  • #毕业离校倒计时第03天#我(们)干了这些事:1.本想睡个懒觉 还是泡汤了 趁着不下雨是晴天和大家拍照拍照拍照2.补睫毛 剪头发[酷]3.办公室的大家互相准备小
  • 广播里动听的音乐响起,你睁开了眼,噢,全是青春的味道啊…… 校园采风,欢迎你的收听o( ❛ᴗ❛ )o#剧版镇魂[超话]##剧版镇魂[超话]#【团建贴】0⃣6⃣
  • 满天的星斗,它们都在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亮融汇在一起,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时间才能看到,虽然没有太阳那么辉煌,也没有月亮那样清澈,但它们把梦幻般的光洒到了
  • 当面没有说的话,现在补上[抱一抱],祝各位毕业快乐,前程似锦,未来可期,顶峰相见[给力]。这7所公安院校招生最多的是贵州警察学院,招642人。
  • #冯绍峰[超话]##冯绍峰[超话]##冯绍峰创业年代##冯绍峰山河月明##冯绍峰致命愿望# 我要感谢每一个不认可我的人,因为他们是我的动力!《冯绍峰语录》因为有
  • 在我二姑家每天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都在吃 一顿吃两碗饭 自己吃一大盘饺子 吃比我手还大的鸡腿 吃炸淀粉肠 然后5天瘦了3斤[坏笑] 还有跟俺爷俺奶俺老姑打麻将输
  • 虽然制备到了样品,但是信号锁不住相,只有尝试光路上继续优化,成像系统也需要重新搭建下雨天,我和师兄在电梯里“过会我们共个伞吧”师兄说道“我伞很大,你撑一下”我脱
  • 今日,有市场消息称,Meta将歌尔股份的订单砍掉10%。22日,分析师郭明錤22日在推特上表示,Meta推迟了2024年之后的所有新耳机/AR/MR硬件项目,将
  • 适合做个性签名的文案 1.是一种站在街头谁也不等的自由2.3.carpe diem(及时行乐)4.平凡至极又可爱非常5.我七零八落 你捡一下我.6.相看两不厌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激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真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温暖;洛阳亲友
  • 所以时尚有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这个季度流行什么就一定要买,在入手当季流行单品的时候,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不容易踩雷,也更能穿出自己独有的时尚风格。博主Elizab
  • 这样就更省心啦~随着宣武医院、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乐高乐园等项目的逐渐落地,房山的发展正在不断提速,房山逐渐成为了置业群体关注的焦点。#房地产# #别墅# 一千
  • 但我们看见了2110家汽配修门店在疫情下的生存状态……3月8日,华夏万里行小分队斗志昂扬进入山东省进行地推行动,开始进展顺利,后来情况突变,当地爆发聚集性疫情,
  • 人间最美是清秋!每晚都会读一段好的文章,再去入睡,晚安翻开一篇写在时光里的素笺,低眉处相思绕弯着眉梢;如若恋上一城花开的时光,在花事盛开芳香时,允我描绘它所有的
  • དབུས་ཀྱི་གདན་ས་ཆེན་པོ་དཔལ་ལྡན་འབྲས་སྤུངས་དགོན་པའི་རྟེན་གྱི་ཐོག་མ་འཇམ་དབྱངས་གསུང་
  • #历史那些事[超话]#1952年,国民党将领周磐为逃避死刑,在狱中说有国宝要上交,说着拿出了一个铜盖子。一个破盖子会是国宝,这家伙不会是在诓人吧? 周磐并没有骗
  • 人生本来就是活在一个过程中,成之我喜,败之我笑#每日一善[超话]# aq #阳光信用# 有梦才有所追求,有追求才有生活的动力。人若拥有了善良,那么,纵然从来都是
  • 上述的歌诀智德在很多文章中也提到他们的伤害性,如在实际家庭生活中午马与丑牛成婚,夫妻易犯口舌之争;再如“猪与猿猴不到头”因猿猴为申与蛇相合,亥猪来冲巳蛇,使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