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佛道双修#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https://t.cn/Evk4evd

#道教#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爷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1、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老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2、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3、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来源:北京白云观

今天交春分,春天之中分之气。为什么叫中分之气?一是它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处于中分之际;二是过了春分,阳气经过寒冷的冬天、初春的积聚,而今日起,阳气己盛于阴气,阴气渐消,此时便入 大壮卦,即四阳二阴,从此阴阳由平分开始向阳气盛大转换;三则从今天开始白天、黑夜将平分相等,而后白昼时间将持续增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于是我被电影院赶出来了[苦涩][苦涩][苦涩],直接在电影院门口哭出来了于是我们就去了快乐街区唱歌,玩游戏,至于抓娃娃…这家店实在太坑,还好我们主要是去唱歌的
  • 聪明的小伙儿可能已经开始有端联想了,前面说的zhiwei调动,或许就和这种争口气的行为有关联的,的确如此。已经过去的这个甲辰月,真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超出我们认知范
  • 每条线路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都有需要克服的困难看了这么多现在你知道自己适合哪一条了吗#遇见美好##带着微博去旅行##爱上这座城##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止旅行##
  • 这个天空是我去白围找睿哥吃饭的路上拍的那天我们还在吵架 他一直都在嘴硬 不愿意见我跟我闹分手最后他有点点让步了说晚上一起吃饭路上好多车 他等了我一段时间我当时一
  •   今年,滨州围绕高端化工新材料、氢能产业等展开延链补链强链,谋划了60个左右的高端石化材料产业项目,调整优化“十强产业”布局。强企培育,打造产业旗舰  规模以
  • #小林相册清理大师#【新生须知】入学前请做好结核病筛查“你好,请问您是谭*同学的家长吧,我是**医院的护士,今天要带孩子来门诊查验皮试结果了,请不要错过查验时间
  • 想到马上要回学校了,也给我舍友带些东西因为好像没给她们带过啥特产(目前尝过了东北的红肠,贵州的辣椒粉还有纯牛奶,山东舍友尝试给我做的钙奶饼干泡牛奶....)努力
  • 可能就是找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吧?是啊,人总是要向前走,向前看的。
  • 12月28日,一档旅行探险真人秀节目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节目摄制团队在拍摄贡嘎西南坡徒步穿越路线时,发现一名遇难驴友,请求帮助联系其家人。今天在昆明海埂国家游
  • ”然后提供够吹一年牛逼的素材和内容的机会用一种巨大的情感笼罩你让你觉得,就像是在电影里活了一阵让你想起自己的童年再幻想一生的终点梦里自己来到辽阔的大西北,天蓝地
  • 在现代风水中,活人与逝去的人分别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穴。如果尖角煞正好处在屋主本命年最忌讳的方位,则为大凶,必定带来更大的灾难。
  • 所谓的成长和劳累是划等号的,人生中最美的遇见就是,明知道苦难大于舒适,偏偏要选择苦难,去遇见那个不完美的自己,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尽管每天都有小插曲,当你回首往事
  • 在义乌的客户 应该快解封了 这波操作再赶上换季对普通皮肤来说简直渡劫好吗#痘痘##敏感肌##皮肤屏障受损##素颜# 40度高温下每天暴晒工作 还没有带护肤品…
  • 也许生命到了将尽的时候,会有一点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参透人生的豁达,人情冷暖我已经历,沧海桑田也已看遍。#濛咩cp[超话]# 歌词版权仅限濛咩开放不惧风(原曲:富
  • 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分割霸占,集权政治与东方哲学相互碰撞……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
  • #光遇瓜田[超话]# 一开始用着学生头戴着耳坠啵高个子阿努比斯他没理我 我就坐下来继续聊天 然后还说了我好喜欢阿努比斯之类的他也没有搭理我 我又在跟人聊天之后我
  • 可,最短命的王勃,天才一样,不,就是天才,写出了最漫长的空间、最宽广的时间: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秋风萧瑟、黄叶飘零,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萧
  • #李天天[超话]#lgx#李庚希[超话]#lgx@李庚希Teresalgx #向全世界安利李庚希# “海鸥只为海沦陷,我只为你心动” ,
  • 要见面了8.23 一个事情层出不穷但最终往好的方向一帆风顺的前行的日子 从来没一对cp给我这么强的安全感 很难不爱 那些是非不分的人 再来惹我 就决一死战吧 你
  • #鞠婧祎[超话]#鞠婧祎超话 jjy#鞠婧祎老婆测实时专用# jjy#鞠婧祎韩菱纱# jjy#鞠婧祎魏枝# 你就是我的那束光,我会永远对你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