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很多的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你会很明确的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同的人会被激发出不同的情感。

有的人会被激发出正向的情绪和积极的意象,他们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会想象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幸福的感觉。

这些积极的想象,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靠近自己喜欢的,让他们的表现流畅愉悦,最终促进了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们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

但有的人在面临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就会被激发出紧张焦虑等比较负面的情绪,有的甚至会进入应激状态,陷入持久的焦虑和担心,似乎这些喜欢的东西或人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反倒是带来了紧张压力和挑战。

他们也确实容易是像面对一个挑战或应对一个压力的样子,去靠近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或人,或者这种压力或挑战太让他们难受了。

以至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退缩了,无法有能量或勇气去面对这个挑战或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负面的:他们最终与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或人失之交臂。

这两种不同的人,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其实并不陌生,在大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就提出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个人成就动机论:

阿特金森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人。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做事的动机主要为了避免失败,因此这些人会尽力避免生活中的风险,努力让自己活得安全。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这类人不害怕冒险,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并能调动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

在念大学20多岁的时候,对这个理论我没什么太大感觉,但是当我在有了很多的临床实践,经历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后,对这个理论,我颇有一种“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概。

因为无数的人,包括你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你家人已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真切的人生经历,见证这个看上去躺在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普通原理。

简而言之,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他们人生底层的逻辑就不一样,人生的底色也不一样,从而构筑的人生脚本的主题、色调就不一样,因而人生的动力和故事也会完全不同。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努力致力于活得安全,所以眼睛和精力会总是盯着那些生活中可能会让自己遭受危险的东西,负面的东西。

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保护自己,可想而知,他们过的是一种充满防御的人生,能量似乎都是内收的。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失败,不在乎付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些想要的人、事、东西会让他们兴奋,他们锐意进取,兴致勃勃,能量是一个向外扩张的状态。

而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所以当同样去面临一个自己想要的“可能”——自己心仪的东西或人,他们表面上看上去都想要这个东西,但实际的潜意识层面想要的却并不一样。

有的人是潜意识和意识比较一致,有的人是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是想要这个东西,但潜意识深处可能实际想要的是别的东西:比如不能失败,比如获得认可和接纳,甚至获得受虐。

那自然,最终就不可能得到自己表面上想要的结果:拥有这份工作,或拥有这个人,或拥有幸福。

03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哪些潜在的潜意识限制

1)我注定不可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往往是因为从小到大,自己得到喜欢的东西次数太少,甚至没有或被剥夺,甚至因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遭受惩罚,就容易在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信念。

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时候,只要他喜欢什么,他的妈妈就会毫不留情把他喜欢的东西拿走或者没收,硬生生地不让他如愿以偿。这个来访者长大后,每次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内心升起一种绝望感:

他不仅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得到那件东西,而且会觉得自己应该主动远离,因为面对那件东西,自己不仅不能享受它,可能还会因为它带来灭顶之灾。
“与其那么痛苦,不如一早就远离”。
一个内心认为自己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会容易认为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让人失望的,他们会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很容易过早地去冷眼看人生,浇灭内心的热情,活成人生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用提创造自己的现实人生。

而他们这样冷眼冷语的活法,又真的会容易阻挡住热情,最终真的容易收获这样的人生,实现他们潜意识的信念。

2)我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总是在贬低中长大的人,会很容易认同这些早年评价,认为自己很差,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喜欢的东西或人,他们自惭形秽,容易退缩紧张,手足无措。

面试时容易紧张焦虑的人,大多属于这类人,在面临喜欢的事物或人时,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被嫌弃厌恶,而无法自如地把他们热情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早年在热爱着父母时,总是不被父母接纳,总是被推远,被嫌弃,久而久之,他们跟喜欢的东西或人就构建了这样一种关系:

靠近时总是害怕被嫌弃、厌恶、拒绝。他们的关注点此时就变成了如何避免被厌恶、被拒绝,而不是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和热情,自己想得到它的诚意和信心。

简而言之,他们不再信任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配得上喜欢的东西,而是希望别人(面试官)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赐予他们这种确认。

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剥夺了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把他们是否值得可信的权利把持在自己手上,而孩子需要战战兢兢的每次去确认一样。

但是往往这种时刻,面试官都不想选择一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因为此时他们虽然在面试,他们潜意识追求的是被接纳和认可,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是否会不被认可,而不是在真正的关注这份工作。

同样,我的好朋友在大学时,虽然喜欢那个女孩,但是他潜意识想获得是认可和接纳,获得值得被爱的确认,他还没有精力腾出来去想此时这个女生会是什么感受。

他更想的是女生给他更多确认和勇气,甚至主动来接纳他,所以他错过了这份感情。

而这不过又一次印证了他的潜意识:他不好,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我不能失败”
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之所以在人生的重大关头会很紧张焦虑,患得患失,是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太害怕自己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他的关注点此时全聚焦于风险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上,他很想去控制这个结果,结果就导致他被这种害怕给控制了,从而导致一次次的发挥失常。

此时阻碍他们成功的潜意识信念就是:“我不能失败,失败是很难接受的。”

这个朋友在从小的教育中,父母对他的错误很难抱持,认为犯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也就让他从小对失败或者犯错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在面临很多挑战性的事情时,压力过大,甚至错过机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安全的小范围里,最后“宁肯不做,也不能犯错”。就像他对待大学的恋情,因为太害怕被拒绝了,然后白白错过机会。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除非你真的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限制性信念)。所以,人生是修行。

4)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
还有一些人会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的很难。这种人大概是最多的,占比最高的。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限制性。
我有一个来访者,想换一个工作,可是现在40多岁,面临年龄上的压力,似乎周围的环境也在强调这一点,40多岁,不是一个占优势的年龄和因素。

如果我们认同这种限制,我们就可能让自己认命,安慰自己不要乱折腾了,或者认同这件事很难等等。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褚时健74岁从大牢里出来,并且身患糖尿病,无论从哪点来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人生就这样了,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了。但是褚时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庸常的见识”限制住。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依然去追求他想要的。然后就像你们看到的,他成功了,创造了奇迹一样的晚年。
还有摩西奶奶,70岁开始画画,竟然风靡全球。

我觉得这并不是奇迹,而是这些人没有被周围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从而活出了不受限的人生。

所以,人生,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你就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实现它。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自己都不相信,你就无法调动你的潜力和资源,你看到的将全是障碍。

生活是个自我预言的过程,这有点唯心论,但是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事实就是这样:
“选择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不相信爱很简单的人,就会把爱的历程搞的曲折反复,悲欢离合,死去活来,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爱,他们认为这样得到的爱才是真爱。

相信挣钱很难,钱都是需要省出来的人,就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节约上,从而让自己的生活确实过的总是勤俭节约,重要的是他们在勤俭节约里找到了成就感。

对此,巴菲特的话非常犀利:
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所以,你穷得很稳定!

是的,你是怎么想的,你就会把精力投入到你想的方面,然后就会收获所想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要摆脱这些,我们要首先去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去观察自己,早年的负面信念过于严重的,可以尝试通过成长或咨询的方式让自己反转过来。

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对待后代:不要老打击你的孩子,而是要尝试去鼓励他,信任他,让他保有希望的火焰,并对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建立这种感觉:

“只要我愿意,我去努力,得到我喜欢的东西,没那么难。”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大胆追求,不害怕失败。

[泪][泪]木薯终于肯吃点东西了,终于可以不用全靠皮下注射吊命了,每次打针都特别应激…但吃的很少还特别挑,拍出来照片还是非常之憔悴。排便还经常有障碍,需要人工刺激加挤出来,拉的都是很臭泥巴一样的便便…还有3天可以拆线了,感觉还需要十分漫长的恢复期[衰]
#仓鼠[超话]##一线仓鼠##仓鼠麻薯家族#

#成图书友会#

题:目标恒定,立志高远与无障碍沟通
讲座时间:2018年11月10日

周六上午9:30

讲:胡跃琼(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青少年和大众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咨询方向:亲子关系、青少年发展;婚姻家庭、情感;人际关系;创伤应激障碍)
讲题简介:青少年在成长中具有强烈的兴趣取向和不稳定性,在成长过程中怎样协助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最棒的自己进而目标恒定、向着自己期许的方向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课题 。
讲座地点:文翁路98号成都图书馆一楼会议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莲花归来~指日可待[酷][酷]最近真的越来越种草[送花花][送花花][送花花]#我与汽车的日常# 中草药的神奇作用……2022年9月,一个朋友向我求援,他孩子
  • X?宝珀手表是强调实用性的工业设计和强调美观性的艺术设计结合得最巧妙最紧密的一款潜水表,不但是深潜狂热分子的必备傍身利器,对于所有渴望大海深处的那种静谧与自由的
  • 可惜以后不再常回来,不知道小猴子对童年的回忆会不会始终停留在这里,或是记忆里模糊的对于家的模样会被崭新的家所替代,不知道在他的脑海中那个小时候的家是什么样的
  • 可正是这样的黑暗,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光明的向往。 拍下这张照片,让它化作我人生中的一个永恒印记,时刻提醒着我珍视每一个须臾瞬间,以坚定、包容和乐观的姿态去奋力
  • 我简直开心到疯掉啊啊啊啊啊 这也是和我最爱的演出搭子第一次见面每次听沉舟都能想到她- [x] 3.24和平饭店第三次看和平饭店啦!氛围超级好 好爽的拉普 看完后
  • 【有哪些让人一见倾心的唯美短句?】 1.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浮生六记》 2.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张可久 3.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4.不辞青
  • 其实天很蓝,阴云总要散;其实海不宽,彼岸连此岸;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给阿姨发了拜年短信,怕听到什么婚礼来宾”“话到嘴边的曾经,叹
  • 春分作为重要的农耕节令,也有不少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谚语,例如“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而这些在长久实
  • 原来优惠宽带这么多在长沙的你,是否也在为家中宽带如何选择而头疼?原来优惠宽带这么多在长沙的你,是否也在为家中宽带如何选择而头疼?
  • ​​​​​​​​​​​这部剧虽说有新颖之处,比如说整体故事框架讲的是为女儿、孙女奉献了一辈子的外婆却不被尊重、理解,一次大病后离家出走五年,碰到了各色人物,各种
  • #鸣潮[超话]##鸣潮523全平台公测##鸣潮长离#《寰宇人类注疏:群星交错》——长离“尘世千古,方圆之间……与你棋逢对手,实乃大幸。”——长离档案资料>
  • 这是一种令人头疼的细菌,也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感染后可能吐砖红色痰液,也可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该病原体容易出现耐药,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很多
  • 当然,如果我被打脸了,如果后援会真的有这么大的权利和这么好的待遇,我看后援会挺缺人的,那我真的要去应聘,麻烦大家pick我,我进去了就把应援色换成大家喜欢的。(
  • 金融行业从去年开始,就一直调整不断,调整期如果能够克服恐惧心理,其实也是机会期。大领导也不傻,优化把自己人都优化走了,以后他的话谁还听,盯着业务去思考组织改革的
  • 不同方案价不同,提前和医生聊明白,钱包才不会疼!不同方案价不同,提前和医生聊明白,钱包才不会疼!
  • 微博自留地,胡说无罪[哈哈] 出去刚刚回来 ,打开后备箱,俩低情商居然悄悄给我买了个榴莲,实属不易,得记录一下。我可不能像他那么没素养,不反驳也不生气,面不改色
  • 另外,自2022年起《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告》中的报名材料部分,针对2018年4月28日后入学的考生增加了“学位证”的要求。 解读:在2018年4月28日
  • 永远也到不了的明天!永远也到不了的明天!
  • 2.报名成功者自行携带骑行装备于2024年5月19日8:00前抵达望都县尧母陵遗址文化公园(二期广场)集合签到、检录并按要求参加启动仪式。4、家庭形式参与骑行活
  • 二、TGV玻璃基板概念的璀璨星辰随着TGV玻璃基板概念的兴起,以下是这些企业的风采汇总:1. 金龙机电:在OLED业务领域,专注于玻璃基板显示产品的开发与创新。